为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更好地了解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现状,以及工业互联网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行业融通发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中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规划和建议。
白皮书全文约4.2万字,从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体系、整体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着笔,基于全面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产业经济测算模型,并结合典型应用案例,全景式展现了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以及在19个具体行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大重点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除此之外,白皮书还呈现了在疫情发生后,工业互联网对各行业的复工复产的监测情况。最后,白皮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白皮书核心测算观点如下: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持续扩大。据测算,2017至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41万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3.7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升高至3.63%,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动力。
工业互联网推动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就业结构。据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新增就业人数312.20万人。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新增就业人数131.29万人,在疫情影响下有效地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工业互联网赋能各行业发展效果显著。据测算,2019年,工业互联网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分别为0.049万亿元、1.775万亿元、1.58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带动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持续提升。2019年,工业互联网带动制造业的增加值规模达到1.469万亿元,在19个行业中位居首位。工业互联网带动增加值规模超过千亿的行业已达到9个,展现出工业互联网在各个具体行业的赋能效果。
各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百花齐放。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13省市的增加值规模超过千亿元,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GDP同期增速。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超过3000亿元。各大重点区域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地方特色也初具雏形,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优势逐渐凸显。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基于产业经济测算模型,推出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测算平台,可为全国各区域提供相关经济测算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为促进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于6月19日正式发布了《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旨在促进工业互联网相关岗位人才标准制定,解决工业互联网人才结构性矛盾,为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和指导。
☆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复合型、多维度、多层次人才。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的产物,不仅需要OT和IT复合型人才,也需要企业管理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等多维度、多层次人才。
☆工业互联网相关岗位规范化程度较低,导致人才供需两端匹配度不高。目前,各企业对岗位能力描述差异化较大。针对同一岗位,岗位能力的描述各有侧重,不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标工业互联网岗位能力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导致人才供需两端匹配度不高。
☆工业互联网带动国内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据测算,工业互联网在2017 年带动总就业人数达到2172.19 万人;在2018 带动的总就业人数达到2367.41 万人;在2019 年带动总就业人数超过2679.61 万人。预计2020 年,工业互联网带动的总就业人数将达到2810.90 万人。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困难。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但由于缺乏课程、教材、师资及专门的实训环境,教学过程面临很大困难。此外,目前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不足,产业和教育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尚未形成。
☆需进一步引导普通高等院校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当前,工业互联网相关专科专业33个,占专科专业总数4.2%;相关本科专业43个,占本科专业总数6.1%;相关研究生一级学科专业有14个,占一级学科专业的12.6%。
☆工业互联网相关专科、本科、研究生专业与职业匹配度需进一步提升。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类别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职业小类的匹配率依次为33.3%、39.4%、34.1%,工业互联网相关职业应兼具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可通过企业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等不断提高员工对职业的匹配度。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