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woniupai.net/wp-load.php:19) in /www/wwwroot/woniupai.net/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乐蜂网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关注大学生创业和职场励志的媒体博客! Thu, 26 Dec 2019 03:09:5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8 http://www.woniupai.net/wp-content/uploads/2016/03/cropped-skidmark-32x32.png 乐蜂网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32 32 再见,我亲手创办的公司 http://www.woniupai.net/91260.html Thu, 26 Dec 2019 03:09:58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91260 2019年,你还在创业吗?

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2019年是艰难的一年。各行各业都相继出现了因为资金流断裂而带来的清算和倒闭,以及因为政策收紧而带来的市场紧缩,很多创业者关闭了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

一些年初还热得发烫的赛道,如今正在经历寒冬。社交电商、生鲜、线下教育、P2P、电子烟……这些行业都曾登上创业风口,但在2019年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各自的问题。

一些在一年前还被资本追逐的项目,如今已经倒下了。淘集集乐蜂网韦博英语巧达科技团贷网……2019年的创业公司死亡名单还在不断变长。

你或许也想知道:关闭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是什么感觉?那些创始人,在公司关门前又经历了哪些挣扎?

这里有16个人,和他们的16个故事。

要点速览

• 我老婆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怀孕了,而我当时已经给自己发不起工资了;

• 往家走的时候,路过天桥时我突然就哭了,那是我创业以来第一次哭;

• 妈妈做了一个我爱吃的菜,让我觉得不管我变成什么样子,父母永远都在我身边;

• 一腔热血的执念,也许才是创业路上的最大阻碍;

• 身上背着的一百多万债务提醒我,我确确实实是去创业了,而且也失败了;

• 创业没有如果,晚了就是晚了;

• 总想着“胜天半子”,到头来发现自己微不足道;

• 创始人让我先撤,我才知道我是个“假合伙人”;

• 说了好多次要出国团建,在公司关闭前终于兑现了。

Part 1 那些最艰难的时刻

一年换了5次办公室,最难时还找被裁同事借了钱

王辰昊 35岁 金融公司

我从2017年开始创业,2019年10月把公司关了。为了节省开支,一年换了5次办公室,越来越小,最后沦落到和朋友合租一间120平米的办公室。

以前,我最怕猫。合租的朋友有一只猫,常年养在办公室,猫经常跳到我办公桌上,办公椅上都是猫爪印。跳着跳着,我也不知道怎么就习惯了。最后我们连房租也承担不起了,就各自搬走了。搬家前,他还问我要不要领养他的猫。

搬家时,大批办公家具带不走,最后卖了700块钱,连第二天搬家公司的车费都不够付。像一些碎纸机、打印机,大多都挂在闲鱼卖掉了,还有很多全新和九成新的,但只能三四折卖掉。那段时间,彷徨、郁闷、悲伤、无助,什么情绪都有,还要经常和一些挑三拣四的闲鱼买家讨价还价,别提心里多难受。

最后几个月,最难熬的事是发不出工资,这可比接受创业失败难多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发工资,我到处找朋友、找亲戚借钱,还抵押房子、去银行贷款,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家里的兄弟姐妹轮流从借呗里借钱,这个刚还了那个立马再借出来,要么就是和这个人借了还那个人的借呗。最后实在没办法,还向被裁掉的前同事借了一笔钱。

老婆怀孕,我甚至想过不要这个孩子

石冶 39岁 科技公司

我3年做过3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夭折了。上一个项目是今年年初停掉的,痛苦万分。

我是学技术出身,在传统行业做了将近10年。前些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一步步就冲着钱跳槽,后来实在没办法,被逼着自己创业。去年9月,公司资金链开始出问题,接下来一个月比一个月糟糕。钱赚得越来越少,不得不开始裁员。

最可怕的是,我老婆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怀孕了。我没办法和你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全部积蓄被创业花光,还背着房贷,每月不算公司开销,家庭开销就要两万多,而我当时已经给自己发不起工资了。

我每天下班不想回家,不知道怎么面对家人,也不想在单位待着,一到单位就要考虑去哪找钱。有一次和朋友喝完酒,下了地铁已经没有公交,步行往家走的时候,路过天桥时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哭了,那是我创业以来第一次哭。那段时间,我什么念头都动过,甚至考虑过要不要这个孩子。

现在我依然心有余悸,还没有完全从创业失败的阴霾走出来,但是只要你挺过来,生活还是得照过。

你越反驳,他们觉得你越失败

傅奕铭 24岁 餐饮公司

我开的是餐饮公司,2019年2月倒闭的。

为了避免公司倒闭,我从甩手掌柜变成亲历亲为,后来资金流实在太紧张,支出比较大,我几乎把所有员工一个个辞退,自己亲自上阵去做吃的。

在公司最缺少资金流的时候,我身上只剩下十几块钱、手机没电,在银行门口等银行放款的消息,下午六点钟的时候,银行说放不了款,因为我负债太高,那时候是冬天,我在冷风中吹了好久,最后是我老婆来找我。当时很无助,甚至想跳楼。

公司倒闭时,我把店里的一些餐饮用具、食材都免费给了我身边的人。感觉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再也不用整天去想怎么挽救公司了,因为公司已经没救了。

那段时间,我会找人喝酒,每次喝着喝着就哭了。在公司刚成立时,周围的人或者员工都会对你阿谀奉承,倒闭了之后一些人会来讽刺你或者装事后诸葛亮,说早知道你不行之类的话。你会很愤怒,但你是个失败者,要么不听,要么只能给人说,你越反驳,他们觉得你越失败,非常无奈。

公司倒闭后我的生活没有改变。创业时要承担怎么挽救公司的压力,倒闭后要面临怎么偿还贷款的压力。公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人生转折点,以前我觉得创业很简单,但这次我赔了将近200万。砸完钱后不一定有回报,这是很难受的事情。

想盘活一个公司太难了,我身边有朋友开了五六家公司,全部都倒闭了。

不仅被供应商拿菜刀追账,还被员工堵在办公室

Edward 27岁 即时配送公司

这个项目我做了快四年,期间历遍艰辛坎坷,今年不得已我将这家公司卖了。

一开始,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因为我是大学生创业,没过几个月就拿到了一笔400万的融资,当时感觉就有点飘。但是因为投资人的资金没有完全到位,那年年底,我们的资金链就断了。

公司被迫分家,分成各地区自负盈亏,我还背了一身的债,大概有50万左右。最差的时候,不光是被供应商拿着菜刀追着要钱,还被员工堵在办公室里面不让走,挨个给他们写了借条,所有的过程基本都是我一个人扛下来的。

运气比较好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合伙人,他最初是我们的合作商家,后来因为很多方面比较契合就把他拉下水,做了我的合伙人,负责运营和管理。他进来之后,公司非常快的发展了一段时间,从最初的几个站点直接拓展到了好几个城市,我们也遇到了好多难题,但因为有人跟我一起去扛,我觉得所有事情都简单了很多。

但就在看上去顺利一点的时候,外部又有人想要联合他一起把我弄下台,好在他没有让我失望。

最后把公司卖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整个行业已经被头部垄断,我们没有模式的创新,很难赚到钱,再加上平台在不断压缩我们的利润,所有饿了么、美团的加盟商,基本上每个月的利润都是算得出来的。一家五六百人的公司,一个月利润20万都算高了。其次平台开始收税,这意味着我们的成本要继续上升,为了应对,我甚至每个月都要注册一个新公司去给他们开新发票。

越到后面生意越来越难做,加上我的合伙人家里也遇到一些事情,急需要用钱,再拖公司也不太好卖了,我们就决定放手。最后我自己拿的股份是最少的,我想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这是我最后的努力。

裁掉老员工时,他们主动说不要赔偿

吴秀易 29岁 智能硬件和电子烟行业

我在今年初开始做电子烟,同时关闭了我之前做的一个智能硬件项目,公司转型为一家电子烟公司。关闭旧项目,开始新项目的过程,是我情绪最复杂的一段时间。

最难的是“砍人”。有一些很不错的员工,你要狠下心把他们裁掉。因为在新项目里,他们的价值不是特别大。这不是他们的错,我也认为不是我的错,公司转型寻找新的机会,这没有办法。

我记得当时我请几个老员工吃饭,跟他们说公司要转型,问他们的想法。他们当场跟我说,明天就办离职,不要赔偿。那是我创业过程中最难的时候,因为抛下这些跟自己干了这么久的老员工,真的是不忍心。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打击了我的创业信心,这应该算是一件。

其次是股权。之前做的智能硬件项目,我们融了几千万风险投资,项目关了就意味着这些投资打水漂了。当时我完全可以申请破产清算,一走了之。为了给投资人一个交代,我启动了新项目,把股权平移过来,把自己在新项目的股权稀释了。

选择做电子烟,一方面是想要踩上这个新风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投资人和老员工一个交代。新项目我们没有冒进去融资扩张,虽然电子烟行业目前风险很大,但我认为只要项目不倒闭,就还有机会。

Part 2 我为什么撑不下去了

做产品之前没考虑到商业逻辑

Mike 31岁 无人机产品公司

我从2018年5月开始创业,2019年过完年关掉了公司。

我是技术出身,在创业之前,心里蹦出一个想法,觉得世界上居然没有这样的(无人机)产品,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一定能受到大家欢迎。当时我和两个合伙人自己出钱做,都不拿工资,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过程。

产品从定义到小批量生产,花了半年。11月开始,我们拿着样品去市场上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件事情要凉了,资金链也快断了,因为在做产品之前没有考虑现实的商业逻辑。当时我们想的是先把产品做出来,再去找投资。

创业后半段觉得很凄凉,因为产品做出来找不到用户,找了很多代理或渠道,别人都觉得这个产品卖不好,不断地给你负反馈,心里一直有凉飕飕的感觉,但第二天还要继续去推广。

公司倒闭时,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解散了各自去找工作。

失败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就把你敲死的东西,它是一个过程,周围人的鼓励也会让你觉得无力,因为没什么用。当时真正对我有帮助的,是某一天我回家,看到妈妈做了一个我特别喜欢吃的菜,让我觉得不管在这个世界上我变成什么样子,父母永远都在我身边,是一种平淡而坚定的温暖。

我现在觉得创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像小孩子要一个玩具,情绪有了就能得到,而是应该在你的领域里慢慢去做,等到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会自然发生的事情。

当时创业对我来说,像是到了一个点,把心里聚集的一些东西爆发出来的出口。因为当你工作几年后你会感觉: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这样过吗?创业算是对平庸人生的反抗,很残酷,但让我变得更踏实。

一腔热血的执念,也许是创业路上最大阻碍

杨璨 31岁 游戏公司

离职创业874天后,我再一次站在老东家的大楼门口,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做了一场非常真实的梦,好像这三年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但是身上背着的一百多万债务提醒我,我确确实实是去创业了,而且也失败了。

2017年5月24日,我正式从广州某游戏大厂离职,和几个在Game Jam上认识的朋友一起去做一款独立游戏,我们在天河区的一栋老旧写字楼里租了一个小单间,屋里八台电脑,非常拥挤,五个月后又去租了一间复式公寓,我们不到十人的团队干脆就住在那里。

我们先做了一款解谜游戏出来,在steam上线之后反响平平,几乎没带来多少收入,然后就想搞个更大的项目。

其实我们不像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更像是一帮人一起做一件喜欢的事情,在管理上非常松散混乱,工作效率不高,这可能也是我们失败的原因之一。去年秋天的时候,我们资金就告急了,但是受到了《中国式家长》等独立游戏的鼓舞,觉得还有机会,就举债继续做了。

我是美术出身,对原画和建模容易苛求,但对于独立游戏来说,核心玩法才是最重要的,中间我和两个联创也发生过严重的路线之争,浪费了不少精力和钱,现在回过头看,一腔热血的执念也许才是创业路上的最大阻碍。

今年9月,有几个同事来和我说,“璨哥,我们坚持不下去了”,我安慰了他们几句,他们也知道公司的难处,没提什么补偿,我让人力晚几天开离职证明,多给他们留几天找工作的时间。

那天下班,我在椅子上枯坐了三个小时,什么也没想,就是觉得心里有口气泄了,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为什么还坚持呢?在那之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处理各方面的事情,遣散了剩下的员工,和以前的老领导说了一声,决定回到老东家去上班。

那些原画、建模数据、系统框架等都被我封存起来,我没想把它卖掉,只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把这个游戏做出来,现在的我需要踏踏实实上班还债,为创业补齐剩下的学费。

选择了剑走偏锋,我愿赌服输

王铭铭 25岁 在线算命公司

2019年9月19日,我以合伙人身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个日期里有很多9,但这份工作并不长久。

这家公司是做在线算命,当时身边的朋友普遍不看好,觉得太偏门。我其实也不信算命,我觉得人生不可预测,但是创始人跟我讲了行业前景,打包票说一年就能做到上千万流水,我也找同类型的公司聊过,这个模式确实成立,所以决定一试。我不否认这一行面临的争议,但兵行险招、剑走偏锋才能赚到钱,我喜欢冒险。

一开始,我们很乐观,每天都在招人,团队1个月内从2人扩张到7人。我们在微博、微信公号等平台上为一些合作的算命老师打造IP和人设,为他们倒流,再跟他们分成。但做了两个月,每个月的流水仍然停留在1万元左右,我隐约感觉到这个事有难度,但还是想至少要坚持到年底。

可惜今年的市场环境没给我这个机会。原本一个机构答应给我们投资,由于我们的数据不太理想,最终这笔钱没有打进来。面临着每个月十几万的人力成本和推广支出,创始人很焦虑。12月中旬,我主动提出了离职,我们几个小伙伴喝了一顿大酒,团队就算是解散了。

我加入时,创始人允诺给我5%的股份,以及各内容平台上40%的收益作为提成,最后没有兑现,我也不会去追究。走到这一步,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愿赌服输。

现在我又重回我的老本行,我真的怀念那几个月在优客工场和其他创业者一起奋斗的情景,我可以跟同行、投资人谈论商业模式,设想着多久以后可以盈利、分红,但如今,我的心情只能由领导决定。

大厂不招人,猎头公司生意也做不下去

张震 32岁 猎头公司

今年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滑铁卢。虽然去年就出现了这种趋势,但是大厂还能撑得住。从今年前半年开始,大厂基本不招人了,都是打着优化的旗号在裁员,我们以大厂为主要客户的猎头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往年,一年可以签六七十家客户,但是今年一年就几个客户,超一线大厂的钱都收不回来,他们把账期做得无限长,基本上没有任何收益了。今年利润没增长不说,原来账上的钱还亏了30%左右。公司员工转HR的比较多,好多优秀的猎头都转行卖保险了,同行有的倒闭有的转做营销、软件等。

我们人力行业没什么壁垒,竞争特别激烈,面对客户毫无议价权。不像国外猎头公司推荐的人选如果进了第三轮面试,要收约60%的费用,中国的公司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前些年因为市场繁荣,即使有很多失败的推荐,只要有成功案例,我们就能发展。

当整个大环境被蒸干了,所有的风险和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本来客户就少,成功率还很低,有些付款周期又特别长,这种模式本身的风险在大环境下急速爆发了。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个行业跟P2P唯一的不同是,P2P伤害别人,我们伤害自己。一旦爆发,我们就自掘坟墓。我自己觉得短期内这种行业低迷状态不会改变,所以大概率是要先出去找工作,但创业之后还能不能接受打工,是我纠结的点。

要么就大做特做,不生不死不如解散

张洲 34岁 小程序公司

我们是做SaaS小程序的,也做外包项目,有现金流,挣点钱养活公司不难,但我们这帮兄弟不太满意做这样一个事,发点工资就这么混着。我们认为要做就大做特做,有高速成长,要么就死掉,这种不生不死的状态,我们就说公司解散掉吧,大家去找新机会吧。

公司关闭的时候,我们账上还有点钱,带着这些兄弟吃饭喝酒少不了,然后带他们去越南旅了游。之前开年会,每次都承诺但都没兑现,这次终于实现了。

解散后,我自驾从北京去了一趟云南又开回来,在路上就反思创业的过程。如果半年前来找我聊感受,我不想跟任何人打交道,我会恐惧。我现在能对外讲,是因为已经闭关反思过了,我熬过来了。公司倒闭后,创业者会躲起来自己呆着舔伤口,有些自闭,不希望和外界接触。

其实都说创业者很孤独,有些商学院还组织创业者互助的活动,但这可能是个伪命题。做得好的创业者,处于高速成长期,没时间来讲,而那些过程中都不顺利的,各自的情况都不一样,聊啥?互相传递负能量吗?除了喝顿大酒之外,还得自己克服。

小地方对新鲜事物接受慢,找融资太难

六六 28岁 VR公司

2017年VR刚开始的时候,我抱着对这个行业做改革创新的想法进入了这个行业,当时找了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一起开了这家公司,但是我在三四线城市,小地方对新鲜事物接受周期太慢,找融资太难。今年遇上了不太景气的大环境,终于撑不下去了。年中公司资金耗光,工资发不出来,我不得不把公司关了。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创业失败了,上家公司关闭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关掉手机半个月没和外界联系,从小顺风顺水的我从来没有受过这种打击。坦白说,经历过那段时间之后,第二次创业失败,对我打击并不是很大。

我在创业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记得当时给我的合伙人打了电话,我说这件事情可能成的概率只有20%,但是我们可以试一下。然后他同意加入了,公司倒闭之后我的合伙人也没有对我有任何抱怨,我还是挺感动的,连续失败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比起那些被套路贷坑到血本无归的人,我觉得创业失败也不算太惨。

Part 3 遗憾,讲不完的遗憾

注定是进来晚了,不然还能冲一冲

程禹 27岁 电子烟公司

11月1日,国内电子烟网售禁令出来的那天,刚好卡在下一轮融资到账前的时间点上,我们几个合伙人马上感觉到“完了”。

当时我和其他合伙人分别在不同的城市,禁令一出来,想立刻飞回大本营稳住军心,但转念一想,这似乎也是一个“警告”:劝我们不要再执迷不悟,电子烟这个方向我们注定是进来晚了。

我挨个和合伙人电话沟通到凌晨两三点,大家都陷入极度焦虑的状态。直到那个时候,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再也没办法说服自己了。随后的一周,开始和合伙人准备散伙,遣散相关部门员工。

四个合伙人的散伙饭,大家就着白酒、红酒、啤酒,混搭着喝完就散了。当天,我独自一个人飞回上海。我睡着了,在难熬的梦里挣扎着,醒来一下飞机马上就恢复元气了。唯一遗憾的是,如果没有禁令突然袭击,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冲一冲,但是没有如果,晚了就是晚了。

说实话,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是早就料到的事,不过因为这次短暂的7个月创业,经历了三代产品完整的更迭,也做出了不错的销售数据,现在新项目的融资比之前顺利很多。花钱买经验,升级,然后再买经验,再升级,这不就是创业嘛,看个人操作,也看运气。

兄弟们想一份工作干一辈子,但创业就是快进快出

宋梓雯 36岁 生鲜B2B电商公司

我主要负责供应链运营业务,人基本上都在仓库,和品控的小伙伴同吃同住。品控在我们团队占比最大,这些人多数是我们自己小伙伴的亲戚,他们熟悉菜品,熟悉流程,从老家投奔我们,我们包他们吃住。

和他们的相处,是同甘共苦,也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他们对你好的方式特别简单、淳朴。比如我们老板进仓库,他们会挑出他认为最甜的青椒,拿手擦一擦,就给老板吃。当公司遇到困难,不得已拖延工资的时候,他们会说,“不怕你们跑了,我们都看得到”。

项目进行到一年左右,团队发现前期调研不够扎实,低估了生鲜的烧钱速度,把模式做得太重,后期因为资金链断裂实在难以为继。阿里和美团也在这个时候进入这个赛道了,基本提前把我们踢出局了。这时候首先要干的事就是节约成本。

我非常正式地把大家叫到一起,和品控团队坦诚地讲了公司遇到的困难,告诉大家,不能像现在这样负担大家的吃住和薪水了,薪水只能再发一周。他们非常诧异,“你们是很大的公司,怎么这么快就不行了呢”。他们来自三四线城市,以为一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但是在北京创业就是这样,快进快出。

我们创业是拿股份的,失败了投资人还会帮我们找出路,但是那些跟着我的兄弟,只是早期员工,项目夭折,我不能给他们更多了。

总想着“胜天半子”,到头来发现自己微不足道

冯冬 28岁 农产品购销公司

我在一个四线城市开了一家农产品购销公司,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老家,和几个小学同学一起入了这行,之所以干这个,是因为家里农村亲戚比较多,看他们收获的作物经常滞销,觉得这可能是个机会。

农业这行,虽然近几年的机械化集中化规模在提高,但还是有非常多的个体户,或者亲戚朋友一起种,干的是与天斗的营生,两年前,一个亲戚家种的一百亩葵花遭遇病害,产量掉了一半,我当时费尽心力,高于市场价收购了剩下的一部分,卖到了价格好的几个地区,最后还挣了一些。

当时觉得都是亲戚,互相帮扶一下是应该的。但也有人告诉我,买卖不是这样做的,尤其是我的几个合伙人,其实他们私底下怨言很大,觉得可以赚更多,但我始终觉得即便对不相干的人,落井下石也不太好。

以前听过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商场残酷,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我不信邪,前两年《人民的名义》很火,里面的那个公安厅长祁同伟虽然不是个好人,但他喜欢的那个“胜天半子”的故事我非常认同,为了压低物流成本,我和派货站的负责人喝酒喝进医院,为了得到农牧局的购销补贴,我对几个副局长鞍前马后,唯一没干的就是去剥削农民。

但今年公司还是倒闭了,各种成本都在涨,本来就是利润薄弱的一个行业,我们也没什么竞争优势,以前认识的很多货主都不干这行了,很多农民把土地租给了集中生产的农场主,人家都有自个儿的销售渠道,用不着我们这种公司了。

现在想想,我终究也没能“胜天半子”,这个残酷的社会不可能让我这样的人成功,我打算托关系找份机关单位里的职务,先稳定几年再说,就是不知道那时还有没有创业的心气。

创始人让我先撤,我才知道我是个“假合伙人”

羽帆 42岁 二手车电商公司

公司倒闭那天,我开车去办事,到半路,有人告诉我公司准备宣布关门了。虽然早有预期,但我心里很慌,撞到了路边的护栏。晚上,我倒车又不小心撞了另外一个车。我近三年来一直开车才被扣了6分。

我们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一个二手车B2B电商平台,倒闭的直接原因是没钱了。去年10月财务开始紧张,但敲定了新一轮融资,我没有太担心。到12月,公司开始以优化的名义裁员,陆续从120多人裁到40多人,当时我还不知道,其实是投资方反悔了。我觉得没有坦率告诉被裁的人公司没钱了非常不好,优化对他们来说是能力上的否定。

到今年2月,创始人对我说,“要不你也先撤吧”,我才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假合伙人”,被清退了。被裁和最后解散的人大多数没有N+1补偿,也有起诉走司法流程的,公司账上没钱,强制执行也没用,到现在公司还欠着我4个月工资。

公司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互联网思维管理和传统行业管理方式的强烈冲突。CEO在传统行业有十多年经验,比如获客,我们希望做成APP或小程序让用户迅速使用,而CEO觉得送给他们手机或iPad,让商家跟我们合作就可以。

另外,他习惯于层级式汇报方式,要求下属服从和执行。某一线大厂的销售VP,也忍无可忍出走了。强有力的销售、技术与产品合伙人,事实上沦为了有点期权的职业经理人,甚至不知道公司融资失败。

这么多年都白干了,还不如当初去买房

万萧 35岁 电子烟代工厂

我是一家电子烟代工厂的老板。电子烟网售禁令11月发布,看到红头文件后我非常诧异。我们都以为下发的文件会是电子烟国家标准,没想到直接来了一剂猛药,把电子烟线上渠道给禁了。

此前我供货的最大的一家电子烟淘宝店老板,马上给我打电话,说要取消订单。我说咱签了合同,我这仓库里还有你200万库存。对方说,这库存不要了,货款也不付了。

接下来几天,我们工厂在淘宝天猫的电子烟店铺都被下架,订单全部被取消。我的仓库里有500万的货,根本卖不出去,这是我垫款生产的,是欠的供应商的钱。资金链断了,我把员工从80人裁到10人,把自己的股权分给剩下的员工,抵消他们半年的工资。工厂关闭,只保留了一条生产线,搬到了我朋友的工厂里。

我从2013年开始创业,当时的启动资金可以在深圳买两套房。现在工厂关了,相当于我这么多年都白干了。创业的前几年,基本都是在亏钱,现在行业刚开始好转,有了一些利润,结果又受到政策影响。创业这么多年,还不如拿钱去买房,买房的收益率要比开工厂高。在家里玩的人,买房子赚的钱都比我在深圳创业多。

但是我们这种创过业的人,不可能再去打工了。工厂关闭后,我在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辰昊、石冶、Edward、吴秀易、杨璨、王铭铭、张震、张洲、六六、程禹、宋梓雯 、冯冬、羽帆、万萧为化名。

每日话题

2019年,你的公司过的怎么样?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李静:电视才是B2C,用户就是摇控器 http://www.woniupai.net/58416.html Tue, 01 Oct 2019 01:43:58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58416 乐蜂网一则抢夺聚美优品风头的促销广告,让B2C的价格战由图书、3C蔓延至化妆品领域。虽然乐蜂网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并不愿意去和聚美优品做比较,但毫无疑问经历了去年的洗牌之后,化妆品电商将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

如果从模式上来说,乐蜂网和聚美优品并不一样。乐蜂网依托东方风行的节目艺人资源,探索的是一条原创品牌+达人经济+代理的平台道路,而聚美优品则是从团购切入,发展成品牌代理的商城。

其实本次乐蜂网推出的“桃花节”促销去年就有,也是每年三月的固定项目。而今年为何如此声势浩大,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取用户”,毕竟乐蜂网其和聚美优品都是做女人生意,而过去一个月聚美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连CEO陈欧都出动“自己为自己代言”。

去年新浪科技采访乐蜂网CEO王立成时,他就曾透露代理化妆品并不赚钱,所以乐蜂网的重心会是自有品牌静佳以及围绕达人开发的产品,而代理的B2C平台是一个“*流的作用”:吸引用户来购买代理品牌,并向用户推荐自主品牌,带动自主品牌的销量。

乐蜂网的优势在于,东方风行旗下的诸多节目如“美丽俏佳人”,都会对静佳及达人特色护肤品做大力推广。为什么乐蜂网需要给自主品牌*流量?原因就在于这部分利润比较高,能够弥补代理品牌的亏损。

据了解,目前乐蜂网已经有1000万用户,累计购买用户达到400万,而自主品牌占整体销量的30%,王立成希望未来有一天这一数字能够变成70%,而价格战则是短期内吸引用户的最好办法。

据王立成透露,每次价格战后能有50%的用户保留下来,当然王立成不敢期待100%的用户留下,但他希望通过明星、专家达人对用户产生影响力,从而让用户真正的留下。

如果说王立成对“价格战”说法还有所保留,那么东方风行CEO、乐蜂网创始人李静就显得更加“豪迈”。在她看来,今年的价格战是从外行学习到进入内行,“只是今天更加知道怎么做了”。

“我们是一帮很疯狂的人,如果一件事情让我们想明白了,我们会咬着不放。比如我们做电视,现在电视台都很厉害,但都甩不掉我们,好的活动都让我们做。我们这家公司不大,但我们的拼劲儿是一般公司没有的。”李静说。

与做零售出身的王立成不同,李静更多做的是电视媒体以及娱乐。对于电商的具体业务,李静坦言并不是很懂,而她在乐蜂网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消费者,并且从女人的角度提出许多意见和需求。

如果说给乐蜂网评个分数,李静则表示“肯定很低”,因为离她的要求还很远。而这些要求并不是销售额或是盈利,更多的是一些理念。

比如她希望引入一些丹麦的产品,原因是这些产品的瓶子埋在土里60天会自动降解;比如她还希望让包装商品的破报纸变成一些美丽环保的素材,或者用废弃资料的碎纸条进行填充。

在逐渐对电商行业熟悉的过程中,李静突然发现,其实电视才是B2C,而这个“B2C”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内容,也就是东方风行旗下的诸多节目。而李静能给B2C带来的内容,则是原创护肤品牌以及达人专家产品。

李静认为,乐蜂网并不仅仅简单是一个电商平台,也不是“买”和“卖”那么简单,而是通过社会化电商的推荐,告诉每一个人如何变得更加美丽。

以下为李静眼中的电商:

早年我做超级访问一万五一集,现在做节目上来先给一百万元,我经历过电视行业的改变,电视公司全死了,光线上市了,其实并不是因为电视节目改变。我一直在把电视和电商这两个行业进行比较,电视才是B2C,用户就是摇控器,管你是什么节目不看就换。这点跟消费者一样,无论打了多少广告,不好看就会忘记。

电视本身就是B2C。前几年我面临超级女性很多节目的压力,我们公司只有两个节目,人家说肯定要死的,但我说我肯定活下来,我认为中国未来是内容为新,只有一个电视台,什么节目都没有,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根电商道理是一样的,你有的别人也有,你的优势在哪儿。

我来时只有一个节目,后来有了第二个节目美丽俏佳人,以及再后来的非常静距离,每个都是精品,每天都是24小时带着团队研究这三四件事,这三四件事发酵到一定程度,就是量变到质变。

现在的电商非常像十年前做电视,那么多公司,他们一有钱就圈马,说要做电视台要做频道。但我们很认真,对我来讲非常看中内容,乐蜂网也是一样,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把乐蜂体验做好、自有品牌做好,而不用想把谁弄死。

卖代理品牌化妆品是不赚钱的。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做的每个节目也不是都赚钱,或者都赔钱,而是一种组合。有人会说李静你又做社区又做传媒,还要做自有品牌,做的东西太多。说实在我现在非常累,但上面每一点做下来就是一个闭环,可以发酵。

我们签约了很多达人,为了让他们更红和更专业,每年去香港,日本,韩国参加化妆品节我都带他们去看。这个投资非常重要的,不舍得让他们拓宽眼界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模式有的人听起来特别不理解,举个例子,我老公做唱片的,孙燕姿在大学的时候签她,七年的时间,培养成天王巨星之后可以养整个公司。

目前静佳JPlus是母品牌,已经有了11个达人品牌,还有两个明星品牌加入,这是我们乐蜂网非常独特的自有品牌的模式。

我老公做唱片的,手里的天皇巨星就是分成,代言,我最近在美国看到一些好莱坞的明星,除了自己的演戏,还能有400亿人民币的市场,而中国除了老牌一点的李宁,其他一个也没有。我特别想把这件事做成,这件事做成跟我本人挣钱完全没有关系,而且非常累。但是这个模式如果做成了,我认为是很伟大的事情。

我做乐蜂网不是买卖的平台,如果是一个买卖的平台,我来做这件事情,可能就三四天兴趣就没有了,我的兴趣在于深入的挖掘。乐蜂网不是卖东西的,是告诉你能够怎么变美丽的。这种做法一般的电商不会做的,大家总是要快,忽略了品牌做的一些教育,而且乐蜂网做的教育不是在今天发酵。

我觉得压力永远都会有,这种压力是特别好的事,我认为内压不如外压,我希望外部的压力竞争力特别强,这种竞争力就是行业竞争力,我们做电视的每天有压力,现在做电视到什么程度,卫视的一把手直接发短信到我手上,问头一晚的收视率为什么这样,我们电视的竞争力比电商厉害多了。

电商可以自己改变一切,比如自己掌控价格。电视是无奈的,明星来了让他干点什么也左右不了,这就是电视的压力,我们这栋楼的口号是永远和昨天不一样,电视的压力非常大,电视台会因为一期节目和你较劲,连集电视剧收视率不好两集改连播三集。

电商的人比电视圈的人黑是真的,我们顶多红毯踩裙子,背着说坏话,电商的会明着说,或者会出现一群人来骂我。我以前还跟他们对骂,现在不骂了,这是两个圈子,我们的圈是那种上位,现在看起来还是特小儿科,我终于明白了商业圈更加复杂。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著名主持人李静不为人知的传奇创业经历分享 http://www.woniupai.net/58078.html Sat, 21 Sep 2019 00:39:22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58078 李静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国内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金牌节目制作人。同时,她还是东方风行传媒集团董事长、乐蜂网LAFASO。COM创始人、静佳化妆品品牌创始人。

李静说她是个宽女人。心宽、率性,别人对李静的肯定,她都当真。“有人说我能当餐饮大王,结果开两家都关门了。但是我认定的事别人要说不行,我偏要做。”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投资李静创办乐蜂网,看中的正是其果敢和宽阔的性格,“这么多年没有任何负面新闻,全凭口碑而不是炒作走到今天。”

她看上去要比电视上更为娇小,坐在那辆已显老旧的宝马5系的后排座上,一路上手里不停地把玩着一副大墨镜。我们正在开往位于大兴的一座录影棚,李静要在那里录两档节目,嘉宾分别是于谦和那英,时间会从当天晚上六点直到次日凌晨一点。

作为一位以提问刁钻鬼马著称的著名女主持,一个早就习惯于镜头和闪光灯的时尚达人,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纯粹商业类媒体的拷问。

从李静的嘴里,你几乎听不到“商业模式”、“现金流”、“企业战略”等这些创业者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尽管她的确创造了一家在全中国可能模式最独特的传媒娱乐+电子商务公司。她在东方风行公司内的官方称谓也不是“李总”,而是“静姐”。“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大姐大,戴着墨镜,穿着黑风衣,身后跟着一大帮小弟小妹。”李静对此很有些自得。

跟我们熟悉的那些雄心勃勃的创始人(他们基本上是男性)不同,李静从第一天起就没有为自己树立一个清晰远大的目标,她也没有主动去对标一个现实的可模仿的榜样,她不在乎钱,也对资本没有什么概念,她甚至从一开始就抗拒把自己变成一个商人……

她只是从一个非常朴素的原点出发:为了摆脱现实的无趣,要去做一些真正“好玩”的事情。在不断的尝试和挫折中,这个热爱摇滚的“文艺女青年”慢慢发现,一个原本随性而为的小工作室,完全可以演绎成为一个半径不断向外延展的酷商业。

这难道不是“创业”的真正本质吗?寻找人生的乐趣,从而为社会创造出价值。

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犹豫不决的朋友,他们穷尽一生在寻找一个所谓的目标或者理由,无数次地推演得失成败,来说服自己投身到创业的火海中。

为什么不能像李静这样简单呢?只要“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乔布斯语),任何其他事物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

“那时我觉得‘李总’这个词特俗气”

我相信很多的创业家都不是踌躇满志地要去创业,都是被命运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然后告诉你,这就是你要面对的责任,你的第一反应是逃。但是扭身一看四处都是悬崖,第二再想,那我就硬着头皮上,所以我觉得不要去夸大所谓的什么远大抱负。但是有一些特点,他勇敢、无畏,还有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我从小就做那些梦,都是我去把别人拯救了。

1999年,已在央视小有名气的李静突然向领导提出了辞职。

“当时在央视很不开心,一个原因就是我是那种不听话的主儿,对节目总有自己的想法,领导就找我谈话,但我是铁了心要辞职的。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环境里,我创造不出什么来,当时我对工作的取舍原则就是好不好玩,快不快乐,有劲没劲。那时候我觉得特没劲。”

本来李静想像许戈辉、陈鲁豫那样去凤凰卫视的,但由于没什么熟人,也就未能去成。怎么办?

好在还有一批“臭味相投”的老同学,这些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文艺青年,整天谈论的话题是自由、艺术,和这帮“死党”在一起,李静觉得自己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我就跟我的同学聚了一下,我说咱们成立一个工作室,咱们拍戏,自己写剧本。然后他们说这里面最有姿色的就是李静,李静你负责去拉钱。我说对,这事太好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写,写完以后就去拉钱。根本一分钱也没拉来。不是水平不行,那拨人里面有后来《疯狂的石头》的编剧,也有《金粉世家》的美术,但当时还是一帮电影学院的小毛孩。虽然没人理我们,但我们都很狂的,不理他们那套。

但是后来钱还是没拉到,大家都散了。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总得干点什么呀。

在不痛不痒之中,李静已经由一个央视主持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北漂”,但她依然花钱如流水,跟哥们在外面吃饭、喝咖啡,基本上是她一个人买单。原因很简单,一是做主持人这几年攒了一些外快,二是家里经济条件好,没什么压力。

最经典的一个段子是,在最初从央视出来自己做事的那段时间里,之前几乎就没坐过北京公交车的李静,每天出行仍然习惯性地打车,该吃就吃,该消费就消费,有一天突然发现“现金流”马上要枯竭了,就在马路边花2块钱买了张奖券,希望碰碰运气,没想到居然中了一辆山地自行车。

李静心想,这样上下班不就可以省下打车钱了吗?于是转天就骑自行车上班,但骑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了,下来又花6块钱买了一根梦龙雪糕,美其名曰“休息一下”。

后来我同学就骂我,他说你算过账没有,面的才10块钱,6块钱一根冰糕,还骑得那么累,你还不如打一个面的呢!

所以后来我说我要做公司,我们全家都笑得不行了,我妈说你这个孩子从小就糊涂,从小账就算不清楚,上学时老给家里发电报说:钱已经花完,速寄。所以我说做公司,我妈就觉得很可笑,果然就应验了。现在很多人跟我说,说静姐我想跟你一样,我说别,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特例,如果按照我的方法一定会头破血流。

2000年,李静和她的妹妹李媛,还有一个同学,三个人组成了最初的团队,再加上不久后进来的歌手戴军,几个人就这样聚到了一块,第一个节目就是《超级访问》。

但是直到2002年,李静脑子里还根本没有创业、开公司的概念:“一开始我拒绝,虽然我在做一些公司该做的事。为什么拒绝?因为我觉得一说创业就特别有铜臭味,我特别怕听‘李总’这个词,我觉得那样特俗气。我觉得我还挺文艺青年的。”

更要命的在于,一般节目公司是先有广告队伍,再有发行队伍,最后才有制作团队;而李静的东方风行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风行)则是,一上来就是制作队伍,广告和发行队伍根本不存在。

后来给了李静第一笔风险投资的红杉中国的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坦言,最担心的就是这行业的人够聪明,但是有时“不靠谱”,很容易摆不正位置,“该做老板的时候艺人心态”。

“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公司了”

当你按套路出牌的时候,你永远没有价值最大化的时候。而且那个价值是可以被评估的,你做的破例的东西的价值却是永远不可评估的。但前提是你有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节目够牛。这让我意识到,我的立命之本:第一,要做出最牛的节目,就是要有谈判的条件。就像唱片公司,你要有大牌;第二,一定要打破规则,才会让他没办法去衡量你的价值。

对于一直以“文艺青年”自居的李静来说,从2000年到2002年是她为这个身份“买单”的两年。“现在回忆起来,那两年的日子太不好过了。最惨的时候是什么状况?每天都是最惨,没有最惨。”李静说。

电视节目跟电视剧不一样,电视剧拍完20集,就一次性给电视台,如果中间没钱了,也可以选择不拍。但电视节目不一样,它是要和电视台事先签约的,所以电视台不管你赚不赚钱,作为节目制作方,你必须一直录下去。

所以我们永远都在想下周录节目的钱,就可怜到这种地步。当时我们是一帮文艺青年,就觉得《超级访问》是那么好的一个节目,没有因为它不挣钱,这个事就不做了。可是现在想想,如果以一个生意人的角度看,我们的思维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非常焦虑,最多的时候欠债200多万,而且我当时找的助手都是大学生,都是同学的一些弟子,他们当时就很无助地看着你,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的主持搭档戴军称,当时李静身边所有有点钱的朋友她都去借过了,甚至她的房子也押了出去。“那段日子,我看她喝醉过几次,哭过几次,和她妹妹大吵过几次,心绞痛发作过几次。但每次过后,她还是该干嘛就干嘛。这是她过人的地方。”

这一点得到了李静母亲的确认。每次回家借钱,李静都会从母亲那里得到爽快的答复,虽然家里不是特别有钱,但绝对百分百支持。“后来我问妈妈,为什么愿意陪着我玩,我妈说因为怕看到我想不开。她说那时一想到我欠了那么多钱,就很着急,甚至半夜会突然坐起来,但一看我睡得呼呼的,就觉得这个孩子怎么那么没心没肺啊。”

为了和广告客户吃饭,她也会穿上很昂贵的晚装,化了浓妆去应酬。出门前,她会倚在门框上,回头很娇媚地说:兄弟们,等我的好消息啊。那时候的她美艳不可方物,但那瘦弱的背影却让人觉得辛酸。吃完饭,带着酒气回到公司,她脸上的妆也晕了开来,被打回原形的她显得很无助。然后大家继续讨论节目,而广告的事却音讯了无。

这种艰辛让李静慢慢地意识到了经营的重要性。当时主流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如光传媒、欢乐传媒等,这些公司与电视台的合作关系都非常简单,就是把节目免费给电视台,然后电视台给你几分钟的贴片广告。如果按照市场价值估算,这几分钟的广告费用一年下来可达上千万,但问题是,电视台不负责给你卖,这是节目制作公司自己的事,而对于当时没有任何客户资源的李静们来说,这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

在交了一年多的“学费”之后,李静决定放弃单纯靠贴片广告过日子的生存方式,她想出的办法是卖节目。“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把发行总编叫过来,我说我要卖节目,他说不可能,说从来没有卖过节目,中国电视台只有买电视剧,没有买过节目。”李静说,她决定亲自披挂上阵。

我坐着飞机、坐着火车自己出发,去地方电视台,跟人家说我做了个节目。那时大多数地方电视台还很少有外面的节目,人家就说你先回去吧。我说我不走,你们得看,你们看了我再走。人家还挺好的,毕竟原来在央视积累了一些关系,他们带我吃喝玩乐,而我心里根本都没有心思吃喝玩乐。

记得是在湖北,他们带我去汉正街附近吃饭,饭店门口正好那儿有一个拉二胡的,一个瞎子艺人在那儿卖唱。他们还特高兴,让我吃这吃那,然后有一个服务员拿着田鸡就往地上摔,都摔蒙了,然后把田鸡的皮扒下来了,我觉得好残忍。与此同时,瞎子就在那儿拉二胡,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觉得特别像我的心情。我就想我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后来我特别想把它拍到戏里。

最后湖北台领导特好,陪我吃饭。我说你们不要我就不走,后来他们就看,所有人都在审,审完以后大家互相看了一眼说,节目真是个好节目。然后我就特别斗胆地说,如果不好你们就下调,但是前提你们要买我的节目。那时我开始学贼了,因为我不是拉广告的人。

当时李静给他们的方案是,5分钟的贴片广告全给电视台,只把其中30秒作价留给李静。李静跟对方说,这个节目如果收视率第一,你就能卖几分钟广告,而且你一分钱不用投,仅仅需要花费两三千块钱;如果收视率低了,你就把节目停了。电视台同意试一试,每期节目给李静这边2000块钱。这样,在拉不到广告的情况下,李静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卖节目给电视台的人。这一卖,就是50个台,一期节目能卖10万元,而当时一期节目的成本是3万多元。李静开始赚钱了。

成功地卖出了节目后,她没有满足于一期7万块的利润,《超级访问》很快拉到了大红鹰的冠名。

付费买节目的电视台不乐意了,可是此时的李静谈判的时候底气十足:《超级访问》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江苏台和南京台的人同时跑到北京来找她请客吃饭的时候,她就发现了变化:自己已经开始占据卖方市场的主动。

这些变化和做法慢慢让李静发现不按套路出牌是对的,只要逻辑行得通就该去试试,没有什么是绝对不行的。

这两件事情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让我发现原来营销是这样的。我把《超级访问》调到了全新的一个平台上,就像是球星转会一样,一旦成功身价倍增、利益倍增。真正从《超级访问》赚了钱,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公司了。

“我觉得我对这个公司最大的功能,不是管理功能”

你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一切都不是问题;如果你不是最好,一切都是问题。如果我的节目不够一流,永远都是被别人选择,即便我每天拼命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也搞不好。如果我把节目做成一流,我不用跟任何人搞好关系,这个台不做了,另外的台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所以基本上这八年我只做一件事,这就是我的立命之本。

从2003年开始,李静又推出了《情感方程式》、《美丽俏佳人》等新节目,因为通过《超级访问》她发现,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能够比别人快一步,给观众最新鲜的东西。

《情感方程式》的推出也创造了一个第一,就是中国第一档真实还原情感话题的电视节目。这个节目的诞生很有意思。那是2003年的时候,李静去马来西亚出差,无聊的时候她就坐在马路边喝咖啡,看着人来人往,突然觉得换了一个国家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显得如此陌生。

“什么问题?语言。”李静想。

如果一个家庭之中,两个相爱的人之间语言出了障碍,是不是就会变得很陌生?李静决定要做一个情感节目,回国就和同事们商量。“我记得特别清楚,他们看着我说,你有病啊,谁会上电视说自己,家丑不可外扬。”

虽然已经习惯了被泼冷水,但这一次李静还是坚定地要做。从筹备到录制样带,一个月就做成了。李静把她电影学院离了婚的那些同学全都从外地弄来了,先杀熟!

这个节目最早是在深圳台播出的,一炮走红,以至于后来央视做《心理时间》,邀请的专家都是李静挖掘出来的那批。“他们都是我翻各个医院黄页翻出来的。”李静得意地说。

事实上,这个创意与李静的爱好有关。她爱看法国电影,里面全都是讲人性的,而国人对人性的关注又特别少,所以她要让国人敞开心扉地聊人性。“我觉得我的创作激情要大于管理激情,”李静说,“我一直担心做公司会限制我的创造力,把我变成一个特别冷漠无情的商人,我希望保持自己的激情。”

虽然整天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李静并不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我生活中的状态与节目中基本是一样的。”李静说。以前有个她很崇拜的台湾女主持,上她的节目,台上给人的感觉特别亲切,然后李静就问这个人的助理,台下她也是这样吗?助理说,不,台下很冷酷的。

多累啊,我可不想成为那种人。为什么我喜欢王朔的东西,他跟别人的交流方式,就是我损你,你也知道我损了你,但是你不会有压力。我批评人就是这样的方式,我不会让别人特别压抑,紧张,或者害怕我。

在现实中,她经常像朋友一样叫助理“亲爱的”;但是在拍照时发现衣服没有准备好时,她又会在电话里大声训斥下属,并得出结论说人只能相信自己。这时她是老板。

2004年之后,李静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成本概念。“之前太自我了,节目没有考虑成本,不管消费者需求,”李静说,“现在不这么做节目了,我先分析市场上需要什么,然后我再去想一个提供给他们的东西,然后这个东西有可能谁来买单,卖给什么客户,因为我知道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她学会在不同的节目里做出不同的角色调整:比如在《我爱每一天》,她所有的衣物是柔软明亮,淡淡的妆,不戴任何首饰,语调温暖、包容。在《非常静距离》当中是皮衣、中性的,可以互动、可以玩,甚至带一点霸气。在《超级访问》当中,是跟戴军的配合是第一的,自我是第二的。

李静心目中的好产品需要达到双重指标。首先,作为内容提供方要经得住收视率考察,收视率特别残酷,你跟谁认识都没用;第二,生存指标,就是广告。观众高兴了,但要是没有广告还是得关门。这是两个会冲的指标,有时候广告的东西在里面,观众就会换台,那观众换台了广告又不会投,所以一个事情要达到双赢非常难。

在制作公司的这么多年当中,李静经常做的一件事是跟广告部打架,可是也不敢真跟他们打。

我尽量站在观众的忍耐程度想。因为我觉得你给观众一个打动他的东西,你再给他加一广告,他觉得我能接受。如果你先给了他一个广告,然后又没给他一个好东西,他说什么玩意儿。事情就是这样,我其实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人。干我们这行的,对我们帮助特别大的是主持。你做事、做人、做节目、做访问就是研究人性,你把人性研究透了,别的就容易了。

“我相信很多创业家都是被命运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

我在整个大学什么都没干,天天就拉琴,我现在用到拉琴了吗?没有。我后来学了那么多东西,编剧、管理、主持、电视,然后学做品牌,是因为我不断地在打破昨天的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所以我觉得好多东西是被选择的,但是后来慢慢变成你拥有的一种能力。明天东方风行在全国开了火锅店我都不吃惊,当然从公司来讲一定有自己的业务主轴,但是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有的人只不过没有去试。

2007年的下半年,李静过得很纠结。

当时,东方风行旗下已经有包括《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情感方程式》等多档节目,仅靠内容销售和广告,年利润达到近千万。在国内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中,规模和收入仅次于王长田的光线传媒。

王中军的华谊兄弟传媒表现出浓厚的收购兴趣。本来合作将成定局,可双方初定的价格在华谊董事会却遇到了阻力。

也是在这个时候,在好友易凯资本CEO王冉安排的一个饭局上,李静认识了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和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她没想到这个陌生人将改变她和公司的轨迹。

饭后第二天,沈就对东方风行做了一个快速的调查,了解李静本人和节目在圈内的口碑。李静拥有的四档节目每周播出时长总计大约400分钟,覆盖全国三十多个卫视和地方频道。而且因为直接面对消费者,它的节目和产品会有一个可以延伸的广泛的产业市场。

沈于是迅速发起攻势,除了颇具吸引力的估值方案,他还帮助李静勾勒出一个超出她想象的蓝图:以节目内容为支撑,发展自有品牌和商品零售。

李静知道,如果选择华谊,意味着东方风行将成为华谊兄弟的内容制作平台,不用再单打独斗,自己也会得到一大笔现金和华谊的股份,地位就像华谊的冯小刚和张纪中;如果选择了红杉,公司能出让少数股权得到资金,但是个人套现要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笔钱的进入意味着新一轮奋斗的开始。

谈判进行到第三轮,沈南鹏邀请李静以及她的先生黄小茂坐在一起吃了顿晚饭,希望事情能最后确定下来。之所以黄小茂也在场,是因为沈认为这对李静来说不仅是对资本的一个选择,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

又思考了两周,李静最终选择了红杉。

其实人有时候要的跟金钱无关。我想过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做的事是为什么?因为我很怕死。如果我不能选择结果,我这么怕死的一个人就应该好好享受过程。上帝让我做了一回主持人,我不甘心只做这一个角色。如果有机会,我就先不拒绝,前提是我喜欢。至于结果好不好,是他选择我,反正我努力了。

如果他说让我做一件我做过的事情,可能我就不会去做了。沈南鹏跟我说你可以做网站,他说你也可以有机会做做你自己的产品,但是他都没详细说什么。我说我可以做吗,我都不懂。他说没事,你做做就懂了。他也从来不逼我承诺结果。他可能挺了解怎么对付我这种人,他只需要点燃我的激情。他总是鼓励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往前走。

在李静看来,沈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精于算计。他帮助李静将先前的构想一步步开始细化。首先,成立了东方风行商贸有限公司,与之前的东方风行传媒公司独立运作核算;建设乐蜂网,将其作为商品贸易的介质和开始;沈知道李静不懂电子商务,于是挖来了百思买的运营总监负责乐蜂网的管理和运作。

在谈判的时候,沈看出李静虽然做企业七年,但对毛利率等财务数据全无概念,他还推荐了合适的财务总监。一个细节是,直到今天,她仍要求财务总监每次准备两份财务报表,一份给股东们看,一份给自己看。“我告诉他,不要给我整那些复杂的数字和图表,你就直接告诉我,赚了多少,赔了多少。”李静说。

但在新的电子商务公司,李静似乎天生的方向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沈南鹏曾经问李静:如果有机会做自己的产品,你要做什么?她脱口而出:精油。在她看来,这是一款超越保养品和化妆品、可以帮助人身心灵的产品。后来J-plus的第一款主打产品就是精油,这个决定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但2009年销售额达到几百万。

王冉认为李静选择的很多产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这个产品里面没有绝对的主导者,精油就是一个典型。而另一面,《美丽俏佳人》也陆续播出精油专题,介绍精油的各种妙用,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由于是自有品牌,J-plus的毛利率可达40%以上,这正是内容平台对零售的支持。

沈还给了李静一个新的通道,让她对商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2009年初,李静在犹豫和不安中被沈推去了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此前的她参加过各种大场合无数,这次却不同。她只能自己去,平时伴在身边的助理、化妆师都被留在了北京。

参加论坛的基本都是男的,李静甚至有点发怵。到那以后,她不得不强迫自己忘记她的主持人身份,就当是一次聚会。很快,她发现他们谈论的东西并没有事先想象中那么难懂,她和冯仑聊天,和投资商聊,甚至和经济学家聊。她还壮着胆子上台演讲,题目是关于服务外包。她从女人购物体验的角度谈物流的发展空间,让一群男人叫好。她依然不是个地道的生意人,但是她了解女人、研究人性。

从亚布力回来以后,李静感觉很好,她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沈南鹏对她此行的评价是:你过了很多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