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woniupai.net/wp-load.php:19) in /www/wwwroot/woniupai.net/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人人网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关注大学生创业和职场励志的媒体博客! Mon, 13 Jul 2020 00:02:1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8 http://www.woniupai.net/wp-content/uploads/2016/03/cropped-skidmark-32x32.png 人人网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32 32 浅析那些年的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http://www.woniupai.net/164736.html http://www.woniupai.net/164736.html#respond Mon, 13 Jul 2020 00:01:59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64736

在所有以高考为主题展开的热点里,“零分作文”可能是最让人民喜闻乐见的,没有之一,并且历史源远流长。比如早在社交网络尚未完全普及的2010年,就有两篇零分作文QQ空间人人网新浪博客和各大论坛广为流传。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一篇是在“环境与人”的大主题下,撰写出的一篇车轱辘屁转圈放的作文:《香蕉皮决定香蕉的大小》,文章里反复申述“鱼缸里养不出鲸鱼,香蕉肉超不过香蕉皮的大小”,最后通过逻辑上的五连发卡弯,绕到了看上去很符合题目但骨子很很丧的“这是环境的约束,也是生命的规律”,最终喜提零分。

另一篇则是旗帜鲜明地挑战高考制度,直接骂阅卷老师为“王八羔子”的《圣人之学,皆是腐儒所教》,作文一开头便开始挑衅,“王八羔子,给零分,不用留一分”,自比为枭雄,以零分为剑破风而立,直指应试教育害人不浅,“男儿立世功名路,岂能断作纸中戏?”

第一篇作文,是少年对高考的不屑敷衍,第二篇作文,是典型的 “差生爽文”,把高考制度劈头盖脸地埋汰了一顿,末了还给自己的小说打了个广告。

“本人将开写《王者之路》系列玄幻小说,第一部为《王者之路I英茨贝尔》预计于明年8月份起点网上更。望各位到时多多支持。”

可惜的是,经过各种搜索,我虽发现了一部叫“王者之路”的小说,却没有所谓的英茨贝尔这个人或地名,更新时间也不是2010,而是2014。零分作文的作者是否写过这部小说,已经无从考证。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两篇知名的“零分作文”看做一个标准模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高考零分作文”都有着相同的特点:

它们文采斐然、逻辑缜密,网友们看了几乎都啧啧称奇,部分文章甚至拥有超乎常人想象的思想深度;但它们几乎也无一例外地用戏谑的方法表达着对高考制度、应试教育的不满。

以至于那几年的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流行着这样一个诡异的风潮:能写出零分作文的学生“会思考、会批判”,是民族之光,是年轻人的榜样,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上吐一口唾沫,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是谁把高考零分作文奉上神坛,又是谁开了这个头?

叛逆者们

在“叛逆写作”、“零分作文”的话题里,童话大王郑渊洁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先驱。在公开场合,郑渊洁曾经这么介绍自己:

“50后作家,一人写一本月刊21年记录保持者,学历为小学四年级,上过最高等的学校是驾校。熟练使用500个汉字,在计算器的支持下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心胸不开阔,荣辱都惊。”

——你很容易读出四个字:特立独行。郑渊洁小学肄业,没参加过高考,但著作等身。在喜欢以根正苗红形象自居的文坛里,郑渊洁乐于展现自己的“野路子出身”,用熟练使用的“500字”创造了舒克、贝塔、皮皮鲁、鲁西西等经典角色。

高考零分作文往事

在撰写《童话大王》的时候,郑渊洁深居简出的21年,在创作期间谢绝一切采访和宣传,但他也不苛求“清心寡欲”,毫不避讳地说写童话是自己吃饭的工具,他商业嗅觉敏锐,注册了皮皮鲁商标,开办皮皮鲁书店和玩具店,赚得盆满钵溢。
不过相比于自我修身,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郑渊洁与所谓的“主流文坛”的针锋相对。这场从1986年就开始的恩怨,成为了后来许多人的“写作启蒙”。

那年五月,一家出版社要出版一本小说、童话、诗歌的合集,召集作者在庐山开会,郑渊洁作为该出版社旗下童话卷的主编出席,但也成为了他写作生涯的分水岭。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曹文轩)

在那场会议,工人出身的郑渊洁在会上据说遭遇了高学历作家们的歧视及打压,社长在其他作家的怂恿下直接把郑渊洁的主编换掉,曹文轩更是直接讥讽郑渊洁:

“咱们这儿有人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人写一个月刊,还说如果我能够写两年,他就把名字倒着写。”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作家们在庐山的合影)

这让郑渊洁感到极度失望。会议后,他随即取消了对这本合集的授权,并开始与所谓的“主流文坛”划清界限,也开始了与曹文轩等“名门正派作者”长达数十年的对抗。

比如郑渊洁拒绝参与“中国童书作家榜”的排名,认为榜单中水分极大,相当一部分书籍销量并非来自于读者的主动追捧,而是来自于“硬性摊派”——常年在“童书作者榜”上名列前茅的曹文轩教授,其图书常常附带“学校指定版”“学校指定阅读”“老师推荐”“教育部推荐”等标签——这显然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任何人不得进入中小学校园推销商品”的相关规定。

此外郑渊洁还通过读者来信、微博交流等方式发现,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生都有过被“强制全价在指定书店购买曹文轩的书,然后来听他的演讲”的经历。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这几乎是一场能够上升到处世哲学层面的交锋

曹文轩们号召儿童多读些“血统高贵”的书,郑渊洁反唇相讥“僵尸畅销童书”让孩子远离了阅读。

而从和曹文轩们正面开战后,郑渊洁的作品越来越叛逆,他的作品主角常是“顽童”:有全班都变成兔子,只有自己不愿意变成兔子的皮皮鲁、有前面加0就可以直接打入人们内心的神奇电话,还有沉迷于各种会议的“开会国”……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也继承了他的叛逆,小学毕业后便不再接受“学校教育”,郑渊洁自己编纂教材自己担任老师开始“家庭教育”,并且也将自己“叛逆”的精神融入到了教材当中,比如在他的书里,大灰狼并不一定就是坏人。

可能没人能说得清这是“一意孤行”还是“一腔热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发表”“写作”仍然高门槛的年代,郑渊洁的存在带给了人们巨大的思想冲击。尤其是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80后、90后们来说,这几乎定义了他们的群体性格:

不少80后的孩子开始意识到原来“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书本上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当然与郑渊洁相同,这也很容易被解读为“反叛”。就像韩寒。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韩寒出生在一个上海的普通家庭里,不爱学习,但对文学情有独钟,尤其爱琢磨社会与人性的事——不知道这是否与他爱读《围城》有关。

中考那年,他凭着体育特长,以低于分数线14分的成绩考上了松江二中。之后,韩寒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了那篇90后课堂上老师基本都分享过的作文《杯中窥人》。

但那也是韩寒“作文生涯”的巅峰。在此之后,韩寒很难写出能让老师满意、能拿高分的作文。尤其是在高中留级后的期末考试中,他包括语文在内七科全挂,最终让他下决心选择退学,进而诞生了名场面:

他跑到老师的办公室跟老师说,老师问道“你退学了,以后拿什么养活自己?”

韩寒自信地答道“靠稿费啊”,办公室响起一阵笑声。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虽然年龄相去甚远,但韩寒完全可以算是郑渊洁的“精神战友”。与童话大王相同,韩寒的文章很少按照套路出来,不刻意追求优秀学生作文的标准(比如总分总),文字随性、言辞犀利,能够同时实现“不正经”和仗义执言。

比如他写出体制教育下一个中学生的思考和困惑,就是那本《三重门》,一经发售,就占据了北京上海的市场。

之后,他谈人性,谈房价,谈教育,谈所有正统作家边都不愿意沾的事情。

50后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评价了韩寒:

“80后作家”写的东西还不能算是文学,只能算是玩票。

韩寒大怒回击: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与郑渊洁打了半辈子的曹文轩,也忍不住评价韩寒,“一个少年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既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

郑渊洁和韩寒,都选择站在了主流的对立面来挑战权威,但又各自取得了成功,成了文坛事实上的无冕之王。

而对于被他们定义成长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无异于释放了一种信号:狂妄和才情往往呈正相关

只是才情不一定人人都有,狂妄却可以习得。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反对主流成了“有为”少年的标配,也点燃了人们对于“零分作文”的热情:

没有其他事情,比主流到不能再主流的高考,更能带来打破“古板”展现“才情”的舞台了——在别人谨小慎微答卷的时候,自己能用才情违规,这事想起来就够十七八岁的少年激动一阵的——以至于戏谑之外,你总能在高考零分作文的相关讨论里,读出点少年英雄的意味。

追随者们

在所谓付诸实践的追随者当中,徐孟南更加典型也更加传奇。

他出生于安徽蒙城县徐庄,村里人都以种地为生。姐姐和弟弟是初中学历,只有他考上市重点高中蒙城二中。父母指望着他考上大学,离开徐庄闯出一片天来,再提携姐姐和弟弟,徐孟南是全家人的希望。

徐孟南瘦高,性格内向,跟女生说话会脸红,只知道埋头苦读。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徐孟南)

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徐孟南在新华书店看到韩寒杂文集《通稿2003》。

一篇名为“穿着棉袄洗澡”的文章让徐孟南在暗无天日的求学生涯里看到了一丝微光。

韩寒在这篇文章里,抨击了教育制度不该老想着培养全才,不该希望一个人又会写文章,又会造导弹。他以自己为例,认为如果不是日后要搞理科研究的人,根本不需要深入地学习理科,还大放厥词道“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

徐孟南十分赞同。

进入高二,徐孟南的心思越来越不在学习上,他开始逃课上网吧,荒废学业,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是染上了“网瘾”,其实是徐孟南只是在网络上找到了另一个世界。

他在博客中不断写出自己对教育的主张,就是要多学些常识和可实践的东西。

因为没有多少文化,他举的例子也不甚恰当,让老师讲一些比如“说开水再煮会出现致癌离子等生活现象”。

他给韩寒写信,给教育部写信,渴望有一个人能看到他的主张,然后赞同他的思想。

但都石沉大海。

这时候,他又在网上看到了蒋多多的新闻。

2006年,河南女孩蒋多多用蓝黑两种颜色的笔,在四科考卷的空白处写下8000余字的“控诉”,陈述高考弊端,抨击应试教育,还在装订线外留下“碎心飞魔”的笔名。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碎心飞魔”蒋多多)

她成了村子里的名人,然而父母提到她就只有垂泪叹息。

在别人开始念大学时,蒋多多不服输地拿着200元外出打工。

钱很快花完,工作的事还是没有着落。了解了现实的残酷,她才明白自己的在高考考场上逞一时之快做出的事,竟亲手断送了她的前程,她一度想要自杀。

徐孟南只看到了蒋多多的一夜成名,这背后的纠结和辛酸,徐孟南并不知道。

他决定效仿蒋多多。

他在每科卷子上写出了相同的答案,即“对中国教育提出的十条意见”。

在高考结束后,等待成绩的徐孟南没了那种筹谋大事的激动和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惴惴不安。他开始不敢面对零分的成绩,更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

为了能引起轰动,也为了逃避现实,徐孟南躲了起来,伪造了河边自杀的假象,还试图找到记者曝光自己的的零分计划,但几家媒体对此都没什么兴趣,徐孟南最终灰头土脸地回到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随后他外出打工,频繁地更换工作。

蒋多多和徐孟南这两个失败典型,没能真正地推动教育改革。

但没在现行教育制度里尝到太多甜头的人,依然心存侥幸,始终渴望有人能扛起“读书无用论”的大旗,哪怕是骂骂教育体制,给他们的失败找点理由,或者给他们“没文化也能干大事”的希望。

围观者们

其实只要认真想想,不难发现网络上流行的“零分作文”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BUG:在现行的高考阅卷机制下,“零分作文”几乎很难被披露出来。如果有,那么最可行的策略是通过作者本人复原——这与高考零分作文动辄爆火、周期性出现在信息流里的设定显得十分“违和”。

更何况,网上广为流传的零分作文,也往往与媒体披露出来的“引文”相去深渊,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所谓的零分作为,会不会大部分都来自于杜撰?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高考作文的阅卷机制。

首先,阅卷机构对0分作文的判定相当谨慎,除了白卷和与主题完全无关的句子,基本上写了题目也会给2分。

曾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表示,真的遇到了有批评教育制度,讽刺高考而又切合作文题目的作文,如果文采好,也会给出25分左右的成绩,而不会全盘否定。

其次是阅卷者不允许带通讯设备进行阅卷,更不允许泄露考生答题内容,所以在高考之后没几天的时间,就有阅卷者泄露某零分作文全文,也基本无可能。

从考生自己泄露的角度来说,首先他无从得知自己作文的单独得分,其次完整记忆作文内容可能性也很小,除非事前就写了这一篇,准备依记忆誊抄。

那高考零分作文一般从哪来?

更现实的答案是网友的杰作,北京媒体人江小鱼出于玩票心理写过零分作文,安徽一所高校的语文老师,曾经因为一个书商要出版《高考零分作文大全》而应邀在网上写作并发布。这其中不排除有人借高考的热度针砭时弊,过一把当鲁迅第二的瘾。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营销策略也是可能的来源之一,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王者之路》,就很有可能是网文网站的营销手法。

不过也有新趋势。肉眼可见的是,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人们对于零分作文的讨论,包括零分作文的涌现正在逐年减少。网友们甚至还掀起了一波怀念热闹,追忆当年的盛况。

高考零分作文回忆往事

人们也试图解释过新趋势出现的原因,“读书无用论的受众变少”是最高票的答案之一,包括曾经那些挑战正统教育的人,心态也都发生了一些微妙转变:

郑渊洁让女儿接受学校教育,称如果女儿想读,愿意供她读到博士;

韩寒也说学历有用,自己早都不把不高考当光荣事了;

徐孟南十年之后,28岁再复习高考,终于考上了一所大专,他心满意足地去念书了。

蒋多多自从零分事件之后,没人知道她最后去了哪里,找到了什么出路。有人说她已嫁做人妇,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想必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她也不会有自己当年的任性了。

用高考搞“理想殉难”这件事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这种噱头越来越难让人信服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是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当越来越多的话题、意象、语境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交流方式的冲击下不断被拆解,观点的独特不再是稀缺资源,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下,人们对于“空有观点”、“空有情怀”的“高考零分作文”是不感冒的。尤其在疫情之后,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信息茧房”的可怕:越来越多的创作并不是为了交流,而是巩固自己的偏见,赞同和自己原本就一致的观点,用情绪党同伐异,取代合理使用发言权。

真正有用的声音,还是很难被大众发现。

于是忙碌的人们看看日子又继续忙碌起来,15秒的视频时间轴代替了800字的作文格。毕竟这年头,谁还缺那点“奶头乐”?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64736.html/feed 0
人人网宣布任命Yi Yang为新代理首席财务官 http://www.woniupai.net/148765.html http://www.woniupai.net/148765.html#respond Tue, 16 Jun 2020 23:19:55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48765 蜗牛派消息,人人网最新公告宣布,公司任命Yi Yang为代理首席财务官Stephen Tappin由于个人原因,将辞任人人网董事。两项变动均于2020年6月16日生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48765.html/feed 0
又一家公司“破产”后涨飞了?人人网暴涨20% http://www.woniupai.net/146718.html http://www.woniupai.net/146718.html#respond Sat, 13 Jun 2020 11:21:13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46718 人人网在提交的非及时(Non-Timly)20F文件中称,公司的流动性和资本资源是否充足存在不确定性,这给公司能否继续经营带来了实质性的怀疑。该公司股票在美股盘后一度跌超8%,随后上涨20%。

值得注意的是,人人网周五收盘报4.27美元,较今年3月中旬一度触及的0.45美元纪录低位上涨848%,该股股价在2011年5月6日曾触及360美元。

人人网旗下开心汽车美股盘后跌超8%;该公司在提交的非及时20-F文件中称,公司能否继续持续运营存在很大疑问。在截止2019年12月31日的一年中,公司营收大幅下滑超20%。

同样在周五,人人网移动端人人App疑似全网下架。根据目前用户反馈,在苹果App Store和安卓软件商店已无法搜索到该应用。这是距离人人网新版上线仅半年的,上次下架是在2015年1月,原因为站内信功能。

作为很多人的青春回忆,人人网在成立初期就主打校内社交,但随着用户不断从PC端转向移动端,初代用户也逐渐走入职场,校内社交的属性并没有被传承,所以自2008年以后人人网逐渐开始持续走低。直到2015年人人网因手机端站内信原因第一次被双平台下架,自此开始了人人网辗转颠簸的命途。

目前人人网属于北京多牛互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2018年11月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从人人公司购买全部业务,并着手开始全面调整,于2019年10月,将人人网的社交网络与直播分拆成两个独立业务。直播业务以“人人直播”APP单独运营,社交网络独立成为全新的“人人”APP。同年12月30日,新版人人APP登陆各大应用市场,正式回归社交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46718.html/feed 0
人人App疑遭全网下架,距正式回归社交市场仅半年 http://www.woniupai.net/145840.html http://www.woniupai.net/145840.html#respond Fri, 12 Jun 2020 05:13:13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45840 蜗牛派6月12日消息,有消息称“人人App遭全网下架”。经查询,当前在苹果App Store已无法搜索到该应用。
人人APP的前身系国内实名制社交网络平台“人人网”。2019年12月30日,新版人人APP登陆各大应用市场,正式回归社交市场。人人App的主宣传语为“纪录我的青春”,恢复人人网时代围绕同学关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定位及其功能。上线仅一天,人人App就冲上了App Store社交排行榜第一名。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月,人人网发消息称将下线站内信功能,人人网APP随之下架。2018年11月,人人公司宣布以2000万美元把人人社交网络全部资产出售予北京多牛互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随后,多牛传媒开始着手对人人网进行调整。2019年10月,多牛传媒开始小范围测试,将人人网的社交网络与直播分拆成两个独立业务。直播业务以“人人直播”APP单独运营,社交网络独立成为全新的“人人”APP。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45840.html/feed 0
情怀能续命,被糟蹋的人人网,回不去的社交圈 http://www.woniupai.net/85821.html Thu, 12 Dec 2019 01:57:21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85821 一个月前,人人APP悄然上架,试图重新回归校园社交赛道。

如果你从应用商店下载这款软件,会发现应用介绍这里的这段话:人人回来了!带着过往的历史记录和全新的使用体验回来了。在介绍这款内测版软件的功能后,产品经理不忘加上一句颇具情怀的话:再见,人人网!你好,人人!

但尴尬的是,对于目前在校的这些年轻人而言,“人人网”这个词并不能激起他们什么共鸣。它最早风靡校园的零几年,现在这群大学生,还在混幼儿园。

也有人想从人人找到青春回忆,但从应用商店的用户评论来看,他们的体验似乎也不是很好。有人因为系统推荐了明星而非好友感到失望,因此给出一星评价,并感慨“口口声声说不忘初心,其实早就不是当初那个人人了”,“卸了,青春一去不复返,人人也是”。

社交是人人的基因,但它在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掉队,此后又几度易主,去年被多牛传媒以6000万美元收购后,一度变成乱糟糟的直播软件。

重拾初心需要勇气,它甚至比从头开始更艰难。短期来看,人人恐怕很难真正坐回社交牌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交终局已定。时代更迭不止,社交就会永远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01

根据腾讯第三季度财报,微信及Wechat合并账户11.51亿,同比增长6%,而兄弟产品QQ月活为6.534亿,同比去年同期下跌6%。

在中国,用户数量破亿的社交产品并不算少,但像微信这种长寿的巨无霸级社交产品少之又少,其中大多是新鲜劲儿一过就凉了。

在即时通讯社交软件中,微信仍然是头部霸主,尽管经历了年初“三英战微信”的风波,微信也小小地慌了一下,封杀了链接,但事后看来,仅有多闪依靠抖音留存下来部分用户,另外两者,王欣的马桶MT和罗永浩的聊天宝都以失败告终,如今已经彻底消匿。

张小龙克制的产品哲学,是微信保持常青的原因之一——连微视这种在腾讯内部被给予极高推广资源的产品,几番测试后都很难在微信上找到一个合适入口。

张小龙的格局还体现在对受众心理的把控上,他曾经表达过自己对于“屌丝”的理解:

存在感指人离开SNS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facebook等产品解决人的“存在感”问题。但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可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有生存感压力,有存在感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

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认识让微信展示出了更多包容性,落实了“不骚扰,不感动,不迎合”的三不原则,当然,这并非微信成功的根本原因,但也足够表达了微信的价值观。

即时通讯领域很少有能做到微信这样的产品,这不只是社交关系绑定后迁移成本高不高的问题,微信的价值观本身就带有一种高级感。

而同样长寿的社交平台微博则走了另一条路。

在经历了最初以公共表达见长的混沌期之后,这几年的微博更像是一个娱乐平台,而且走得越发稳健,截止9月底,微博月活用户达到4.97亿,日活跃用户增至2.16亿。

虽然平稳,但成立十年的微博已经越发缺乏新故事,5月上线用来维持活跃度的“铁粉”功能成了微博今年最大的更新之一。

微博聚合了大量明星账号,电影宣发、明星造势能在微博上呈现,追星刷榜也成为各家粉丝的必备技能。但相比前几年,社会热点从微博最新发酵的频次已经越来越少,除了娱乐之外,其他垂直领域的内容也没能做起来,相关的内容生态已经比后起的快手和B站等差了一大截。

如果说生活等垂直领域内容没有做好,对于微博来说只是有点遗憾的话,那么,微博目前面对的内容单一现状,带来的问题就更加尴尬了。

网络暴力泛滥导致表达成本提升,更多的人不敢在微博上说话,明星的微博越来越像不会犯错的机器人,敢说话者如热依扎,直面网络暴力,以暴制暴,但最后也只落得一个皮洛士式的惨烈胜利。

这样的舆论场里,根本没有赢家,包括作为“地主”的微博——微博并不能完全控制舆论走势,它自身的影响力反而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EPCM(每千次展示可获得的广告收入)不断下降,广受用户诟病的僵尸粉、水军,以及以及越发严格的监管环境,都让微博感到力不从心。尽管它在今年孵化了主打图片社交的绿洲,试图补上生活化不足的课,但效果怎样还有待观望。

不过,好在微博目前尚未患上会致死的癌症,把它困住的还只是慢性病。得益于用户使用习惯,它在短期内还不会被取代。

02

虽然“卧室”和“广场”已经被微信号和微博牢牢占据,这并不代表社交领域没有机会。

很多创业者盯上了垂直领域。“找同好”永远是人类的本性,而且,不同的平台,聚集了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而这种垂直小众的需求是即时通讯软件(IM)们很难直接承载的。

以微信为例,强关系和弱关系都在这里聚集,于是很多人发朋友圈就会有压力,不敢放肆,最后就是只发一些人畜无害的、世事安好的动态。而这种压力不是通过划定分组就能解决的,何况,发动态的分组过程,给谁看,不给谁看,本身也是徒增的压力。

于是,在混迹即刻App的即友圈中有一个经久不衰的slogon——“在朋友圈装死,在即刻蹦迪。”

这也是为什么即时通讯软件冷启动难的原因。

如今的社交市场,已经很难依靠某个小卖点去获取大量用户,年初诞生的马桶、多闪、聊天宝实际上都选错了赛道,它们试图直接把社交关系复制到自家应用中,注定只是一场徒劳。

而垂直社交就不一样了。

比如随处可见的游戏社交平台。从早前PC时代的3DM、游侠、游民星空,到各个游戏的百度贴吧和微博,再到现在百花齐放,比如斗鱼、虎牙等游戏直播平台的讨论区、网易系游戏的“大神”App、专注手游的TapTap等,连PS4上的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小组和专区。

单单游戏一个垂类,甚至只是某款游戏,都能衍生出一个或数个社交平台,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以《王者荣耀》为例。

从用户数量来讲,《王者荣耀》已经成为一款国民游戏,早在两年前日活就已经超过8000万,巅峰时期更是日活破亿,直到现在也仍然占据TapTap热门榜前十,热玩榜第一。

这样一款产品,本身已经具备了社交意义:和好久不见,平时也没时间的老友在微信上干巴巴聊好像也挺没劲,那就一块打排位吧。《王者荣耀》提供了一套社交场景,而且还自带话题和情感羁绊。

更不用说专为《王者荣耀》打造的王者营地和王者人生,它们的社交意义更明显:王者营地是论坛式的应用,可以看资讯和交流;王者人生是官方赛事平台,玩家可以通过它组织或参加线下比赛,比如周末在三里屯的KFC打一场友谊赛。

而即使在同一垂类下,也可能孕育出气质截然不同的社交平台。

比如在百度贴吧交流耳机,品类以中高端为主,售价数千甚至上万的耳机都在讨论之列,而在酷安的数码交流区,针对中低端入门级产品的讨论显然更多,因为后者用户中学生居多。

与酷安有着相同路径的还有即刻。

即刻从一款RSS应用做起,但是在不断更新迭代中,作为RSS工具的属性越来越退化,也越来越不稳定,在内测的Jellow上甚至把入口隐藏得很深,不刻意去找根本找不到——这样安排的背后,是即刻的UGC已经起来了,社区心智也趋于稳定,甚至强大到可以脱离RSS独立存在。

然而,垂直社交的问题也很明显。

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变现模式单一,小红书除了广告还有MCN和品牌入驻,收入结构相对多样,但多数社交平台都没有那么幸运。

一些自身气质独特、用户认可度高、粘性高的社交平台开始卖衍生品。

比如即刻的小黄帽、日历等小玩意每次都卖得很快,要靠定点抢才能得到;有人也会单纯为了网易云音乐的logo去买水杯、背包或是数据线,豆瓣豆品也摆在很多豆瓣友邻的家里,但客观来看,这更像是中小平台特有的无奈之举——微信也有周边,但张小龙从来不会说微信靠卖伞和抱枕挣了多少钱。

当然也要承认,一个平台能到卖自身周边赚钱的地步已是不易。毕竟,更多平台的品牌溢价还支撑不起可持续的周边生意。

变现难题之外,风气维持也是每个社区都要面临的问题,老用户永远会抱怨新用户的涌入影响了格调,新老更迭引发的争论有时甚至会持续很久,最极端的例子是,B站老用户甚至会为了“保卫B站”去各大应用市场给B站刷恶评。

这些问题,回归校园社交的人人,可能都会遇到。

03

人人之后,尚且没有看到第二个能打的校园社交产品。

野心者的尝试从未停止。这几年,不断有玩家入局试图分校园社交一杯羹,如黑白校园、11点11分、小柚等,巨头也曾下场做校园社交,腾讯有“朋友网”,阿里有“来往”,甚至被誉为App工厂的字节跳动都有“Biu校园”。然而其中大部分都草草收场或刚刚起步,连日活一度突破300万的超级课程表如今也没有了声量。

校园社交是否还有机会?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校园社交需求有多大?

听起来好像很大。毕竟无论是Facebook、Snapchat还是曾经的人人,都是从校园起家,甚至共同点都是从名校起家,一步步做大,然后上市。但这实际上是十几年前的路,那时很多领域都处在荒蛮时代,一个有趣的玩法,抓住一个新的需求点,都有机会做大,但现在显然已经过了群龙无首的荒蛮期。

校园社交的需求听起来也不是伪需求,也有不少产品做出过成绩,但在2019年做校园社交,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不让你的用户切换交流载体?如何让用户留在你的应用里而不是转回到QQ微信?

这一点如果解决不好,再好的创意都会沦为QQ微信的嫁衣,因为后者已经牢牢抓住住熟人社交并且做到极致,而且至少在目前,还看不到松动的痕迹。

陌生人社交、匿名社交也有和校园社交重合的地方,当然,探探、soul、一罐等应用已经把匿名社交这条路走穿了。

正如潘乱谈陌陌时说的,“陌生人社交是个长期存在但非持续且不确定性极强的需求,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东西满足或取代。”

在互联网内容还很贫瘠的时候,匿名社交很好玩,但现在为什么还要玩匿名社交?是《王者荣耀》不好玩还是抖音没刷够?因此在娱乐需求被极大满足后,强监管下的匿名社交并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门好生意了。

从工具入手或许是个好办法,超级课程表和课程格子也是这么做的。

但学生的需求就这么多,最强烈的即时通讯需求已经被QQ微信占据了,生活分享已经有绿洲等对手,边边角角的需求又撑不起来这样一个应用,所以重新做回校园社交的人人,很容易陷入鼠首两端的尴尬中。

另一个尴尬之处是,工具的逻辑是用完即走,即使强大如支付宝,想转做社交都困难重重。以校园为基本盘的校园工具应用面对用户时,能提供的内容就更捉襟见肘。所以,只做工具应用天花板低,转做社交容易被截胡,还要随时面对来自支付宝等应用的覆盖竞争,校园社交的确困难重重。

当然,校园社交并非思路一条。

年轻人普遍好奇心旺盛,时间相对充裕,这让校园社交类产品的冷启动相比其他品类容易一些,而且一些需求仍然有机会。

目前的校园社交更多注重于在校期间的经历、活动等,实际上,入学前、毕业季、刚毕业的“泛校园”阶段里,还有海量目标用户——在PC时代,每年高考结束至开学前的那段时间里,各大高校的百度贴吧都会迎来一波咨询的流量,毕业时面临求职或升学时,关于迷茫的讨论也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如果能早早抓住这群人,或许也是新的机会。

但总的来说,在目前格局之下,一款校园社交产品独立成长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曾几何时,人人网也坐过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第四的位置,被称为中国的Facebook。2011年5月4日,上市首日开盘后,人人网最高股价曾超过22美元,当时市值超过80亿美元,力压新浪,仅次于BAT。

但往事已经随风去。而今,人人网市值已经不足六千万,新人人回归后如果创新不足,又留不住老用户,在“地狱”模式的社交市场恐怕很难再出头。

情怀能续命,但不能救命。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