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宝宝树、妈妈网等的信息社群,或者各类垂直母婴用品电商平台,壹零医的特点是基于每个母婴家庭个性化的健康数据,赋能医护人员,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基于延续性健康数据记录的医患关系,形成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的O2O专属医护集团服务模式。

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搭建壹零医平台上的“妇幼医生工作室”产品,医生端为布谷医生APP,用户端为布谷妈妈APP。CEO殷晓鹏表示,医生工作室的产品逻辑是帮助提升医生病患管理的效率,同时将医生单位时间的服务价值最大化,从而使得母婴家庭在生命早期1000天的关键时期,获得充分的、专业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支持。
具体来说,平台向医生提供智能随访工具,基于用户的数据标签、妇幼系列健康测评、结构化的健康档案,形成最匹配用户身体状况的医嘱和健康处方,医生只需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极大程度提升随访效率,一名医生每天只需要20-60分钟即可完成全部用户的随访,平台上用户数排名前列的一位产科医生,每天可以在60分钟内随访及有效回答1000多位用户的咨询。智能随访工具的知识图谱是基于壹零医过往积累的近百万条医患问答、100余万用户健康、行为数据和专业医疗知识体系形成,目前壹零医母婴人群标签数量已经超过8000个。

上图:布谷医生界面;下图:布谷妈妈界面
6月初,布谷医生APP和布谷妈妈APP已经上线,在自然流量下,布谷医生APP已有2万名医生提交执业医师资格证并开始招募、管理和随访病人,布谷妈妈已经吸引超10万用户家庭注册,日活数超2万名。产品即将在8月底进行迭代升级,随后主动扩大推广。
当前产品对用户家庭免费,根据用户的个性化数据推送电商产品和广告,平台通过电商和广告营利,并支付医生相应服务和咨询费用。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线上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壹零医也在疫情期间联合100位以三甲医院为主的产儿科医护人员,向母婴家庭提供免费咨询问诊服务逾120万人次。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也让互联网医院提速建设。壹零医目前已经拿到互联网医院资质,形成从院内到院外的诊疗、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场景闭环。预计10月底壹零医还将获批药品流通牌照,打通医生线上工作台所需的在线诊疗、咨询、健康管理、处方开具的全部环节。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7月起,壹零医已经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推行的“互联网+围产营养门诊规范化项目”独家互联网合作平台,为项目提供工具产品和技术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团队已经在技术层面多次迭代医学逻辑,搭建完成妊娠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细分围产逻辑,正在极大赋能围产营养科室的医护人员,数据和结构化诊疗场景,例如将传统的食物交换份问卷替换成智能化的食物数据库,从而更加高效地做好围产营养服务,切实提升母婴健康水平。
在项目内,壹零医围产营养工具已经在79家医院落地应用。CEO殷晓鹏表示,壹零医围产营养工具计划向更多项目外的医院进行推广,目前已收到数百家医院的付费意向,集中在民营医院和基层医院。
目前,壹零医已经聚集了超过200万母婴家庭,平台单月广告及电商营收超过1000万元,7月营收已经达到去年12月的五倍之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据药研社创始人孙美林介绍,此次融资资金将持续用于加强药物研发标准化、系统化等基础建设,推广临床研究科技平台,向行业开放并与之共享。
药研社成立于2015年12月,专注打造如何让药物研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创新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它通过平台用户持续从全国范围、全行业范围内采集临床试验开展所需的、可公开的关键行为数据(例如机构、伦理、研究者的动态),整合形成临研决策支持数据库,并通过APP、公众号、Trial.Link平台向所有行业从业者开放分享。一线从业者共享数据的同时,可以便捷地获取自身工作所需的关键数据,帮助提升工作效率。
经过4年多的发展,药研社走过了三个非常重要阶段:从创立之初聚焦产品化(推出一系列互联网产品——药研社APP、询药APP以及行业自媒体);到过去3年内完成关键的产业商业化升级(开展CRO、SMO等业务);再到当下和未来将逐步迈入生态化建设(trial.link平台搭建完成)的关键节点。

药研社业务架构
孙美林表示,如今药研社已顺利完成将产品,数据,技术和人才创新等多个核心优势形成闭环,开放、共享其Trial.Link科技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三者两端——具体指从业者、研究者、患者,以及药企端和医院端。
她透露,公司已实现规模化发展。反映到数据上,过去一年业务增长3倍以上,与1500+以上医院保持深度业务合作,其中入驻Trial.Link平台的医院数量已经超过500+,制药企业1000家以上,平台产品覆盖95%以上的从业者。
投资逻辑方面,纪源资本执行董事吴陈尧表示,看好中国广阔的创新药市场,和CRO领域的IT技术、模式变革和管理增效带来的巨大空间。“我们认为,药研社所代表的CRO 2.0变革方向,能够给药企、医院、被试者、监管机构等试验参与各方带去多赢的效果,而这仅是药研社未来想象空间的第一步。”
元璟资本合伙人田敏则表示,药研社正在经历业务发展的飞跃,从建立药物研发的协同平台,到提供技术驱动的标准化、流程化的药物研发服务,到搭建起连接申办方、医院/机构、研究者、患者及从业者等五大端口的行业生态。元璟资本陪伴药研社经历了业务跃升的所有关键阶段,持续看好技术驱动CRO领域成长的市场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星亢原是一家结合人工智能(AI)与生物物理进行早期药物开发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专注大分子药物研发,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此前,星亢原于2018年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首轮融资,由晨兴资本和真格基金共同投资完成。
星亢原在AI赋能新药研发的价值创造是基于生物体系和药物作用可计算(computable)的底层逻辑,深入研究和表征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坚信AI计算设计在药物研发产业链中会起到发动机的驱动作用。
星亢原是由陈航博士和刘帆博士于2018年联合创建,其中陈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博士,曾在MIT计算免疫学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师承美国三院院士、四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求学期间对物理化学、机器学习、免疫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颇深。陈航博士也积极将自己的学术专长做商业转化,曾被选为IDG资本“30U30”青年驻站创业者,并且担任过MIT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主席。
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刘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化学博士,专注于癌症免疫计算模型,通过对蛋白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释义和预测蛋白质的各类功能。 刘帆博士曾任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博士后、曾在百济神州担任计算化学主任研究员,参与多项新药的基础与转化研发项目。
除了两位核心创始人,星亢原的核心研发团队还包括了来自北京大学、美国莱斯大学、中国科学院、德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默沙东(MSD)等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和跨国药企的高级科学家、研究员和博士,对计算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交叉领域都有着数年的研究经验。星亢原研发团队成员曾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相关学术文章,并被学术媒体报道。
对生物体系底层逻辑的探索和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高通量实验去验证。星亢原目前正在搭建高通量实验平台,积累实验数据。陈航博士表示,除了自主搭建高通量实验平台,公司也和已有高通量实验平台和数据的公司合作,共同优化药物发现的进程。
其中,针对抗体药物研发,星亢原打造的AI抗体发现平台包括了最新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机器学习和分子动力学,可模拟抗体的定向演化,输出特异性有效结合靶抗原的优化序列,助力药企加快抗体序列的优化和筛选。
据悉,星亢原已经与BioDuro(保诺科技)等生物医药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根据合作机构的需求,公司利用计算驱动新药研发的逻辑,已经展开了肿瘤新抗原预测/TCR筛选、抗体药物发现等多种业务。
neoX™高通量新抗原-TCR计算筛选平台可以脱离对数据量的依赖,从单个癌症患者肿瘤细胞的基因测序和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数据中,建立新抗原库和TCR库,预测其功能性(如免疫原性),找到最佳方案的个性化癌症疫苗或TCR-T细胞疗法。
在与BioDuro的合作上,星亢原与其以高通量筛选百亿数量级多样性的候选序列,优化目标序列的亲和力、特异性、稳定性以及可开发性。 该平台的设计针对以前难以攻克的靶点(GPCR、离子通道、MHC递呈抗原)进行优化,提高抗体药物的开发效率。
此外,星亢原正在开发小分子蛋白降解剂PROTAC设计的通用性方法。neoX™计算平台通过设计蛋白-蛋白接触面和虚拟筛选PROTAC化合物库,优化“靶标蛋白-PROTAC-E3连接酶”三元复合物,更高效地设计获得先导化合物。
值得一提的是,星亢原还被选入了默克中国创新中心的加速器,也是强生上海JLABS入驻企业,进一步肯定了该公司在行业内的创新势能。
关于未来,星亢原将通过与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开发项目获取营收和AI计算结合产业经验的积累,并推动自研管线的开发。
对于投资星亢原,元璟资本合伙人田敏表示:“neoX 作为一家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其平台型计算技术已在新抗原-TCR筛选、抗体设计、PROTAC等多个领域展开探索。在行业趋势上,我们长期看好AI技术对药物研发效率的提升,尤其在一些难以成药的靶点上进行攻坚。在团队方面,我们也看到neoX团队拥有很高的完备性,具备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力。neoX正在成为AI药物研发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元璟将持续助力neoX的发展,也将持续关注新药研发与AI算法高度结合的领域,助推AI新药研发产业进步。“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曹曦表示:“红杉中国持续关注新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带来的突破,将传统“试错式”制药模式,推向“科学式”制药模式。neoX是我们在该方向看到的很有潜力的公司,技术上,neoX基于AI和计算生物物理等技术,能较好的弥补单一AI或计算技术的缺陷,壁垒高。方向上,neoX切入的新抗原-TCR、PROTAC、抗体药物等,是近些年快速兴起的新兴药物研发领域,潜力大。团队上,neoX有计算、AI、药学、免疫等学科的复合背景优秀团队。我们期待neoX为新药研发产业带来变革。”
晨兴资本副总裁井绪天肯定道:“在方兴未艾的免疫治疗领域,我们渐渐意识到更加精准化的治疗手段将成为未来的主角,而要实现这一步关键的跨越,通过计算方法和机器学习去研究蛋白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neoX团队拥有这个交叉领域全球领先的稀缺经验和算法,其不仅适用领域广,且能够随着实验和经验的积累持续迭代算法引擎,相信不久的未来将进化出可以高效且持续性的进行精准疗法研发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据了解,neoX Biotech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将人工智能(AI)与生物物理学相结合,用于药物研发。neoX专注于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在免疫肿瘤学领域。它已经通过表征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为早期发现治疗药物开发了一个复杂的平台。neoX已与全球生物医学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快药物研发流程。据不完全统计,neoX Biotech所属领域医疗健康本年度共有29笔融资。
蜗牛派获悉,本轮投资方元璟资本创立于2015年,团队成员由来自于一线互联网公司核心岗位的专家和国内一线VC的资深投资人组成,为创业公司提供实战经验和团队支持。元璟资本(领投),近期还投资过天天鉴宝、捷配等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埃森哲主要为客户提供战略与咨询、互动营销、技术和运营服务及解决方案,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在大中华区开展业务已有30余年。埃森哲称,此次收购企加云是其在云计算领域长期战略的延伸。在中国市场,埃森哲的本土云专家团队已帮助各行业客户成功部署实施了云转型项目。
而成立于2017年的企加云,主要为企业提供“轻咨询+产品+运营”端到端方案,帮助客户利用阿里云技术构建全渠道数据管理,实现精准营销,优化消费者体验;同时利用云原生技术打造渠道管理和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更快响应业务变化,加速创新。
企加云创始人喻思成曾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和Oracle全球副总裁。该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来自阿里巴巴、Oracle、IBM等企业。蜗牛派曾报道,企加云曾在2017年底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银杏谷资本和元璟资本跟投。
企加云的官网资料显示,其业务中台解决方案的落地项目包括:统一集团UP售货机、地产集团-碧桂园凤凰优选、家居龙头-居然之家、文旅行业-银基旅游、食品连锁行业-紫燕食品、百货购物-新百电器等。在数据中台方面,企加云交付实施了河北叁陆伍集团、浙江物产环能等企业的数据中台建设项目。
谈及此次收购,喻思成表示:“依托埃森哲在大型云实施项目上的经验和独树一帜的端到端服务,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市场触达和技术实力,帮助更多企业实现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朱伟表示:“云计算正日益成为企业业务成果的重要推动力。企加云的加入是我们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它扩展了我们的云原生技术能力,巩固了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领导地位。凭借企加云的云技术和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专长,我们能够进一步帮助新零售客户利用云的颠覆性力量加速创新,释放业务价值。”
埃森哲智能云与工程业务负责人安博登(Adam Burden)表示:”如今,领先的企业都在寻求采用云原生技术,更快、更有效地将创意付诸实践。此次收购表明,埃森哲致力于打造一支强大的中国本土云专家团队,以帮助我们的客户更敏捷和快速地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实现可观的业务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天天鉴宝在一年内完成的第五轮融资。此前天天鉴宝还先后获得了来自以太基金、执一资本、蓝驰创投的天使轮融资,SIG独立投资的A1轮融资,清流资本领投的A2轮融资,以及渶策资本和字节跳动领投、SIG和蓝驰创投跟投的B1轮融资。加上本次的B2轮融资,天天鉴宝累计融资金额达4000万美元。
文玩珠宝是万亿级规模的市场,但整个行业仍处于非常传统的状态。不过这几年,行业的电商化提速,因看好互联网带来的改造升级空间,这个领域也得到了资本的关注。
天天鉴宝联合创始人、COO杨峻向36氪介绍,文玩珠宝行业的互联网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4年起,以微商为代表的传统从业者小范围网络销售期;第二个阶段是2017年开始,以小程序、淘宝店、直播平台带货为代表的结合期;第三阶段是自2018年起,以天天鉴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陆续入场。
天天鉴宝成立于2018年11月,App于2019年3月上线,目前注册用户已超2000万。电商业务上线9个月,月销售额已经破亿。

天天鉴宝-直播连线鉴定
区别于其他文玩电商平台,天天鉴宝在成立之初选择以“工具+内容+服务”切入市场。
在这个领域,用户最大的需求是鉴真假、估价格,对此天天鉴宝首创了直播连线鉴定模式。天天鉴宝提供免费鉴定服务,具体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播鉴定,用户申请直播连线,连通之后能获得与鉴定师的沟通,而直播过程中有非常多的观众同步观看;二是图文鉴定,用户发布求鉴定的内容,鉴定师最晚在6个小时内响应。目前直播鉴定和图文鉴定的比例为6:4。
杨峻表示,鉴定师其实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优秀的从业人员一般来自大型典当行,或服务国家机构、任大宗交易顾问,具有很高的专业门槛。由于是行业首创,天天鉴宝在鉴定服务体系上具有先发优势,目前已经吸引了上百个鉴定师进入公司成为正式员工,能保证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这也是天天鉴宝最大的特色之一。
之后,天天鉴宝的产品拓展也围绕用户痛点展开:2019年6月,天天鉴宝上线文玩珠宝玉石专业内容兴趣社区,以满足用户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需求;7月开启电商业务,平台优选3000多个商家,覆盖60多个品类,通过完善的品控体系为用户提供“满意交易”的购物体验。
除了前端工具属性的鉴定服务,在交易环节,天天鉴宝也提供品控鉴定服务。在传统交易中,一般由鉴定机构对商品出具鉴定证书,但市面仍存在不良商家假冒证书的乱象。针对这个痛点,天天鉴宝邀请国家权威鉴定机构入驻平台仓库,商品在发货前会经过鉴定师的专业鉴定,对质量不合格、价格不合理商品予以判定甚至帮助用户退货退款。
杨峻表示,这样的品控鉴定方式已经得到用户认可,在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很多用户在文玩珠宝类商品转售时,会把天天鉴宝的鉴定证书作为诚信交易的背书。
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自去年7月至今,仅9个月,月销售额已经从百万增长至上亿,在今年3月上线一周年庆典当天,单日销售额突破2000万。

天天鉴宝
从工具、社区到电商,背后其实都体现了天天鉴宝对于内容的布局。
直播连线鉴定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过去大火的鉴宝类电视节目已经证实了用户对此类内容的需求。杨峻认为,直播连线鉴定的专业服务不仅能满足用户的鉴定需求,还在无形中起到了文化普及、知识宣导的作用。
天天鉴宝对精华内容二次加工,分发到抖音、快手等外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现在全网粉丝量超过1000万。据介绍,同名抖音、快手账号已拥有数百万级粉丝,其中25-50岁的用户占到很大一部分。此外,天天鉴宝还和央视《一槌定音》等国内7家主流鉴宝类媒体节目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社区也是沉淀内容的重要载体。天天鉴社区活跃着大量用户、合作商家、鉴定师和外部KOL,目前社区日发帖用户占到了日活跃用户的58%。而对社区来说,内容的甄选和分发是很大的挑战,比如怎么保证UGC内容的合规性,如何与用户互动,乃至信息的个性化呈现等。天天鉴宝在技术上不断投入,长期来看,对信息处理和分发的能力将在用户体验上形成差异化。
而在交易环节,天天鉴宝也尝试通过创新玩法来产生内容。以原石交易为例,这是一个特殊的品类,从原石到成品会经过多道环节,中间用户可能会多次转手。天天鉴宝对整条链路进行追踪,向用户呈现从原石到最后成品的所有状态。
为什么这么强调内容的建设?杨峻表示,一般电商比拼的核心是供应链,但文玩珠宝非常特殊——比如翡翠,最上游的供应链其实是在境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各家的供应链差异不会特别大,而突出的内容和服务能力会成为天天鉴宝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天天鉴宝也会持续对外输出这个能力,目前已经与多家互联网头部公司洽谈合作。
输出内容也是对市场的教育过程。目前大众对这个行业还存在较大的认知壁垒,很多人甚至有“文玩=古玩=老头子”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文玩珠宝并不算小众市场,而且用户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介绍,现在天天鉴宝的用户年龄在25-55岁之间,男女比例7:3。
杨峻表示,目前行业的互联网化还处于早期阶段,在用户心智、交易模式以及供应链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
天天鉴宝团队现在有超过300人,总部位于北京,在北京、云南、广东设有三大物流中心。公司核心高管来自国内互联网一线企业,拥有电商、直播、社交、内容等领域连续成功创业经验,负责供应链和仓储等后端核心团队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捷配成立于2015年,起初从事电子元器件撮合交易。2017年开始进入PCB线路板产业链,从PCB打样切入,逐渐形成了打样及小批量生产的产业链条。具体生产模式上,由自营工厂负责PCB打样,与外部工厂合作来协同生产小批量订单,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来帮助工厂智能化升级,从订单、排产、发货等多方面帮助工厂提升订单完成质量及效率。
据捷配CEO周邦兵介绍,基于捷配的智能生产系统和互联网平台化体系,PCB交付周期能从传统的7-10天缩短至24小时。
PCB线路板是用来装置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底盘,并实现了元器件之间的互联。PCB可以说是电子行业的基础单位,广泛存在于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类产品中。PCB各种不同的设计也对应着不同的终端产品功能。电子工程师在设计电子产品时,往往先制作少量PCB样品,也就是打样,符合要求之后再投入量产。
据了解,PCB每1元的价值即对应着终端35元的电子成品的产值,国内PCB行业的年产值约在2000多亿的水平。其生产格局有一定的集中度,头部数十家生产企业占到40-50%左右的份额,还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占到50-60%的市场份额。PCB的下游客户既有各种规模的电子产品厂商,也有电子工程师、大学相关专业师生等个人客户。其中,PCB头部生产企业往往与大客户合作,有大批量、稳定的订单来源,PCB中小企业则以小批量订单或者打样订单为主。
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消费电子更新换代加快,PCB等基础部件的生产也有了更高的柔性要求。同时,小批量订单,尤其是打样订单因为订单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存在着通过增加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捷配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嫁接工厂产能,再利用智能化工具优化各个工厂生产运营过程,并最终打造产业协同平台,一方面基于协同效应来增加生产柔性能力,一方面通过明确的分工扩大单个工厂的规模效应。
公司目前已有十几家协同工厂,这些企业年产值普遍在5000万-1亿元,属于腰部偏上企业。捷配会统一为协同工厂分配订单并负责原材料集采,各协同工厂按照订单需求生产、交付。捷配为协同工厂打造了一整套智能生产系统,包括智能拼版、智能排产以及机器设备物联网架构系统等功能,不同工厂可互相拼版生产,各台设备产能情况也可出现在系统里,从而合理调配产能。通过智能化改造,工厂产线工作人员及单位设备的产出能提升3倍。
捷配也会持续利用平台优势优化工厂的生产交付。周邦兵介绍,PCB制造流程繁琐,不过各个工序间界限分明,公司计划将部分工序集中加工,既可以节省工厂的设备投入,也能通过规模效应来提质增效。
捷配CEO周邦兵有多次创业经历,2006年开始创立电子元器件、化工、仪器仪表、汽配等多个行业的 B2B 网站,其中维库电子市场网成为行业流量领先的 B2B 垂直网站。2013 年转型互联网+制造业,创办了深圳捷多邦,PCB 定制工厂,目前年销售过 4 亿元。
周邦兵表示,捷配想通过平台化体系、智能化方案改变电子行业生态。从PCB开始,未来逐步延伸到元器件、PCBA、模具、组装等各环节,为客户,尤其是中小品牌商提供电子产品一体化解决方案。
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表示,新基建大背景下,国内PCB产业将迎来一波新增长,同时产业调整(整体产业带内迁等)也带来结构性机会。捷配通过前端系统集单、高自动化工程处理以及后端工厂数字化深度对接,形成PCB行业高效的产业路由,使得前端更为分散及个性化需求与后端整装供应链形成高效链接。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饶慧钢表示,捷配今年3月份销售额再创新高,其数字化接单与数字化生产体系为行业创造了价值。公司借助数字化系统链接更多的协同工厂,通过IT信息层与生产控制层的数据融合,大幅度缩短供应链交付时间,提高交付效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目前,Dailyhunt正与潜在投资者就新一轮融资继续展开谈判, Alpine Capital或将参与G轮融资的其他份额。
此外根据印度当地媒体的报道,在G1轮融资完成前,Dailyhunt与软银曾就新一轮融资有过深入谈判,希望后者能投资1.5亿美元。不过随着Wework的“暴雷”,这一投资最终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字节跳动第一次投资Dailyhunt。早在2016年10月,字节跳动就领投了Dailyhunt的2500万美元D轮融资。不到半年后,字节跳动又在二级市场中以19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Dailyhunt的部分股份,卖方为富兰克林私募股权基金(Franklin PE)。
除字节跳动外,Dailyhunt的投资方还包括红杉印度、经纬印度等,而凯雷集团 (Carlyle Group)也曾一度与Dailyhunt走得很近,但至今未出手。
成立于2007年的Dailyhunt是一个新闻聚合平台,即在整合印度当地的新闻内容后,通过算法进行个性化分发,除英语外可提供14种本地语言服务,包括马拉地语、古吉拉特语、尼泊尔语等。
从产品形态来看,其毫无疑问就是今日头条在印度的翻版。目前Dailyhunt的MAU超过2.52亿、DAU超过5100万。
2018年2月,前Facebook在印度及南亚地区的董事总经理Umang Bedi加入Dailyhunt并担任总裁兼CEO,逐步开始带领公司通过在线广告获得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已是印度领先的本地语言内容平台,但Dailyhunt在印度当地依旧面临着不小的竞争,最大竞争对手无疑是同为新闻内容聚合平台的Newsdog。
Newsdog是由北京名日虫洞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出海产品,创始人兼CEO为前友盟联合创始人陈彧堃,也就是近期正处于风口浪尖的蒋凡当年的战友。
2018年5月,Newsdog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C轮融资,腾讯领投,丹华资本、元璟资本、君联资本、Dotc United Group跟投;3个月后,元璟资本再次对其完成C+轮投资。陈彧堃彼时表示,“头条是我们的灵感来源,但不会简单地复制粘贴。”
毕马威和谷歌联合发布的报告曾指出,印度本地语言用户规模将在2021年达到5.36亿整体占比将达到约75%。
这似乎也预示着,字节跳动和腾讯接下来在印度市场的新一轮“对抗”。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轻舟智航在2019年成立于硅谷,基于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和可自主学习决策规划框架,研发适应城市复杂交通环境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落地场景顺序是从低速到高速、从物流到出行、从商用车到乘用车。
目前,轻舟智航已在美国硅谷、中国北京、深圳、苏州等地设有办公室,并已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正在进行公开道路测试,与合作伙伴在中美两地有路测车辆近10台。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James)表示,他们现在更关注“可商业化、可优先落地”的场景,但暂时不方便公布具体情况。

图源:轻舟智航
虽然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但轻舟智航团队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小有名气,核心成员曾就职于Waymo、特斯拉、Uber ATG、福特、英伟达、Facebook等公司,在感知、仿真、运动规划、传感器与车载系统等领域有丰富行业经验。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是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向博士,曾是Google街景组关键项目技术负责人,曾在Waymo担任感知关键模块的机器学习算法研发Tech Lead。
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侯聪、大方、汪堃此前分别是Waymo的感知、运动规划和仿真团队的Tech Lead。其中,侯聪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曾就职于Waymo Perception Team,负责感知系统整体开发与优化;大方擅长无人车路径规划与决策,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几何/物理仿真方向博士,曾就职于Waymo Motion Planning Team,负责运动规划关键模块;汪堃毕业于北大,是Google中国直接入职Waymo第一人,曾就职于Waymo Simulation Team,负责仿真系统和系统架构。
在自动驾驶传统研发路径里,只有采集大量真实路测数据、反复手动调整算法参数,才能发现和解决各种边界化难题(corner case),而这需要依赖大量的路测车辆、时间和人力,导致成本高昂、落地周期较长。
于骞告诉36氪,为了大幅降低测试成本、提升开发效率,轻舟智航借助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在仿真环境中复现边界化场景,并基于现有数据生成大量模拟真实场景的数据。同时,他们研发的可自主学习决策规划框架,抛弃了传统单一规划决策方法,可在仿真场景中自主学习各类复杂场景,寻求最优运动规划决策,保证安全性和舒适度。
谈及仿真的优势,汪堃提到,首先,仿真的路测成本大约是实际路测成本的1%,甚至更少,因为实际路测需要硬件成本、传感器成本、司机成本和系统工程师成本,且每天有效测试时间只有8-10小时,但使用仿真路测,在要求不高时,只需一台电脑和GPU,便能连续24小时进行测试;第二,在实际路测中,遇到极端情况是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极不安全。而在仿真系统里,工程师可以通过手工编辑或自动生成来测试众多极端情况,保证实际路测前有充分验证。
第三,仿真的扩展性比实际道路测试的扩展性大。仿真路测里程大概1000倍于实际路测里程。而且,仿真系统所需硬件成本很低,而车队的硬件成本、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非常高,随着云服务的发展,仿真的可扩展性将远大于车队的可扩展性;第四,开发自动驾驶软件时,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代码更改和算法迭代。当实际路测车辆有限、测试场景和里程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客观比较软件的迭代水平,但借助仿真,工程师能在大量场景库里并行测试,在很短时间内便能对软件版本进行评估。未来,当评估软件是否达到量产水平时,仿真也是主要的测试评价技术。
3月16日,轻舟智航邀请了硅谷风险投资BoomingStar Ventures管理合伙人Alex Ren作为第三方见证者,当天晚上7点多录制了一段在硅谷的路测视频。在视频中可以看到,轻舟智航的自动驾驶乘用车(林肯MKZ车型)配备了一个64线激光雷达、6个环视摄像头和4个毫米波雷达。当天,其以自动驾驶模式行驶到一个商业区周边的麦当劳,经过一个汽车穿梭窗口(Drive-through),随后穿过一个大超市及其停车场,回到轻舟智航公司。
谈及这个测试场景的独特性,于骞表示,从技术上看,麦当劳的Drive-through车道比单车道更窄,对定位和控制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横向定位和控制不精确,就会轧到路沿或蹭到建筑物,如果纵向不准,就会对不准点餐窗口;其次,麦当劳Drive-through的出口是停车场,是非结构化道路,要应对人车混杂的情况,还要通过无保护右转进入道路主路;而更有挑战性的是,麦当劳是正常营业的地方,不能像其他开放道路一样重复进行路测,只能通过大量仿真测试,做到第一次上路就安全可靠。
而从商业的角度看,以麦当劳为首的美国快餐业占了餐饮业的很大份额,而麦当劳70%的营业额都来自drive-thru,美国的外卖配送人工费又比较贵,在这个场景做无人驾驶很有商业价值。
谈及商业模式,于骞告诉36氪,如果是高级别自动驾驶,更现实的情况是提供租赁服务。他们会与车厂、出行公司、商业运营公司等共同进行商业化运营。
“在发达国家,现在一台L4级自动驾驶整车的成本接近于一个司机一年的工资。如果把成本控制在人工成本以内,那就比较合适。”于骞表示。
虽然轻舟智航多次对外强调其在“仿真”方面的核心能力,但于骞表示,做仿真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开发效率,但他们不是单纯做仿真的公司,“只是把仿真作为一个重要模块,基于仿真从0开始搭建L4无人驾驶技术的框架,并且加入更多新的设计和框架,从一开始就走一条更加高效、智能化、自动化的路线,舍弃了一些包袱”。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