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woniupai.net/wp-load.php:19) in /www/wwwroot/woniupai.net/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冷启动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关注大学生创业和职场励志的媒体博客! Thu, 30 Jul 2020 07:20:1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8 http://www.woniupai.net/wp-content/uploads/2016/03/cropped-skidmark-32x32.png 冷启动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32 32 产品经理怎么做社区冷启动? http://www.woniupai.net/178308.html http://www.woniupai.net/178308.html#respond Thu, 30 Jul 2020 07:20:13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78308

这是社区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聊了我为什么要做社区,以及是一个怎样的社区。这篇会聊下我如何是怎样做冷启动的、以及如何设置冷启动目标。对于一个问答社区而言,冷启动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挖掘优质回答,这也是我的冷启动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拆了三步:找到25个回答、找到300个回答、找到1000个回答。

和常规的文章不同,这篇文章没有方法论,还是和上篇一样,用的自我对话的形式,去展示我是如何思考和推动一件事的。

25个回答

上篇文章介绍了,我做的是企业内部的学习平台,业务问答社区只是学习平台里的一个模块,很多用户对产品更新是无感知的。所以冷启动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生产“样板房”式的回答,让用户理解我们在做什么——样板房式的回答就是建立几个回答示例,让用户一看就懂,减少解释成本。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完成冷启动的第一个目标:找到5个用户,邀请他们每人贡献5个代表性回答,发布25个回答。

之所以选择数字25,是因为:用户进来,至少有5-8个问题可以看,每个问题代表的场景不同,有5-8类问题可以看;每个问题下至少有3-5个回答,可以看到更多样的思考和经历,不会把某一个人的“回答风格”作为社区的初始印象。如果有25个回答,不会让社区看起来太过于干瘪。

我如何找到5个人?

我对这5个人的要求只有2个:爱表达、业绩还不错,所以找起来也比较好找。

找到三个业务团队Leader,让他们提供两三个人名,拿着将近10个人的名单,挨个去沟通,排除近期没有时间和意向不高的,最终确定5个人。

我如何保证25个回答的质量?

我原本的计划是:把问题扔给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回答,他们写好后发给我,我进行二次编辑,再用他们的账号发布在社区。但在执行的时候发现有问题:大家知道我想要什么样回答、但不知道怎么写,致使我在计划回收时间截止时,颗粒无收。

然后,我采取了一种“人工智能”的方式,给他们挨个打电话,让他们在电话里讲自己在每个问题下的真实经历,我们录音、把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进行二次的校对,最后发给他们确认。他们确认无误,我们再“帮”他们发布。

结果效果非常好,他们在电话中毫无负担、每个人都分享了很多超预期的内容。仅一天,就完成了5个人的电话沟通+内容整理和发布。

为什么不是我不自己写25个?

为什么我要花几天的时间去找这5个人?而不是自己去写几个官方回答?

我毕竟还是官方视角,我找的问题在我看来是问题,我写的东西也是“我觉得最好”的回答,但这个是真的用户视角吗?真的是用户关心的问题吗?回答真的是用户能听懂、愿意看的吗?

另一方面,我对社区的定义就是必须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这些真实案例构成了这个社区存在的价值,如果官方给示例明显违背了社区的初衷。所以我必须要找真正的用户,找到他们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案例。

300个回答

第一个阶段25个回答的目标完成后,我开始完成第二个小目标:找到300个回答。

300个回答的目标,不能用1对1的「沟通生产」方式,人工成本太高、生产效率还低,在冷启动需要快速验证的阶段,速度太慢。为了达成300个回答的目标,我拆解了几个小目标:

  • 招募到100个用户
  • 人均贡献2个问题,共200个
  • 人均贡献3个回答,共300个

我如何找到100个用户?

我的用户都是公司的同事,我触达他们的方式也很简单:用学习平台的机器人给每个人发一条活动推送。所以,对我而言最难的不是找到用户,而是怎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怎么让他们参与并完成活动?

我怎样让他们贡献200个问题?

让用户回答会很难,但让用户提问就很简单了。尤其是我们需要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能发言。

唯一的难点在于:他们是否愿意暴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说实话,我不知道,我想先拿奖品“戳戳”看。虽然目标定的是200个问题,但当时我觉得能收上来50个就不错了。

活动规则很简单:晚上10点推送的,格式必须是「什么场景+遇到的问题」、必须是当下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提交有效问题数量排到Top8就可以获得礼品。

当天晚上,有100多人提交,累计收到了580个问题,人均5个问题,这个数据让我有一种“躺赚”的感觉。

最后,在跟用户调研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做对了一个判断:用户一般十一二点到家,睡前会有看手机的习惯,有些还需要写日报;晚上10点多推送,他们刚好要做当日工作记录,在一个工作的环境,会有很多问题浮现,不需要额外思考,活动的参与成本就会很低。

我怎样让他们贡献300个回答?

想要300个回答,仅仅靠一开始的5个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家遇到的问题都不同,即便有心回答但也无力。所以在做回答之前,我们先从前面收上来的500多个回答中,筛选了50个问题,在社区发布。

而此时此刻,除了前面邀请的5个用户,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业务问答社区的存在。在用户对产品既没有认知也没有印象的时候,只能通过活动+激励来吸引他们的眼球。于是,我做了个活动:6天思考挑战。

  • 坚持6天每天回答1个问题,获得我爱思考奖
  • 回答数量Top3,获得最强思考奖

获奖的同学,会得到一份定制礼品。有些人是冲着礼品进来的,有些人是带着好奇进来的…活动做了6天,收到了800+回答,人均回答4个,超20万字。除了上面简单的规则,我也用了一些小心机(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

1000个回答

完成了收集300个回答的目标后,我做了一个复盘。在数据中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互动数据,也就是说参与回答的人不会给其他人的内容点赞、收藏、评论,整个社区也几乎没有互动行为(除了我,6天点了700多个赞)。

一个完整的社区,不应该只有内容输入,还应该有互动、有交流、有碰撞,才能有氛围。于是,我马上开展了第二期6天思考挑战活动,并在原有的激励规则上,增加了两条互动激励:

  • 坚持6天每天回答1个问题,获得我爱思考奖
  • 回答数量Top3,获得最强思考奖
  • 被赞数量Top3,获得最有启发奖(新增)
  • 评论他人数量Top3,获得我最积极奖(新增)

这两个规则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我用了心机在里面:看似坚持6天、每天回答1个问题的难度最大,实际上三个Top才是最难的,每天乖乖的回答一道题反而是参与门槛最低的。

Top3是不具备确定性的,除非每个问题你都回答了,或者把每个人的回答都看一遍、评论一遍,可能跟别人并列Top。但这里又有一个规则是针对回答内容必须符合规定、评论也不能是滑水。那么你发布的内容,你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参与标准。

所以,只要你想参与,门槛最低的就是6天了。而其他三个Top的价值其实比坚持打卡6天还要大。

为什么要回答数Top?

回答数量Top,有两个要求:每个内容的质量都要过审,完成6天的打卡。

这种方式可以帮我们挖掘出既有内容生产能力、又有很多经验储备、还有极强分享动力的人。未来在做用户分层运营的时候,他们就是我们的KOL、更是社区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要被赞数Top?

被赞数量Top,有三种获取方式:一是你的内容真的好,别人给你赞;二是你为了获得赞,邀请你身边的人给你点赞,也就是你帮社区拉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带新;三是你跟其他选手互赞。

二和三,都是在促进社区互动,是正向的。但是,可能有人会关心:有人刷赞怎么办?

实际上我没把它当作是一个应该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第一,如果你是参与者,你会给回答质量很低的人点赞吗?如果他赢过你,你会心里平衡吗?
  • 第二,即便你的赞刷到最多,前提也是回答质量过关。如果回答质量过关,找人刷赞也是在帮社群拉新,早期多一些这样的用户也没有什么坏处。

为什么要评论数Top?

肯定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加一个评论Top?评论数量Top,相对没那么容易理解,其实它有三个价值:

  • 第一,鼓励不擅于生产内容的人,去消费内容;内容能够持续被消费,也是社区价值的重要体现;
  • 第二,让创作者受到鼓励和支持,通过消费者的鼓舞和提问,让内容活起来;
  • 第三,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建立了关系,而这种关系会成为支撑社区发展的关键。

这么来看,是不是三个Top的设置比每天回答一个问题价值更大呢?但反过来说,两类规则(基础打卡和Top)又是互相约束的:

  • 回答了,才有资格冲刺Top
  • 认真回答,认真学习才能拿到Top

社区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提供给大家一个高效、有用的学习渠道。还是需要有机制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起来,真的形成学习氛围,社区的价值才能起来。

这次新增的活动机制,不仅收到了1000+的回答、人均贡献回答也从4个提升到了5个,还收到了500+的评论、累计2万字,单个评论40个字。

我的小心机

我在做活动时还有一些“心机行为”,虽然每个都很小,但对整个活动效果的达成却有很大的贡献。

心机1:搞事情

我建了临时活动群,因为很多互动在社区做不了,但是社群里可以做,比如调侃和高频激励。

大家刚刚扫码进群的时候,群里只有活动信息,没有人说话。我“求”大家满足我个“私人请求”,支援我几个表情包,群里马上活跃起来,还有人在发图的时候“认领了熟人”。差不多氛围起来的时候,我及时制止“包包装不下啦”,然后再发一下活动信息。

看到有人拉了一个人进群,我马上艾特他:你居然帮我摇人,我哭了,xx(城市)人民太热情了。其他人看到后,表示不能给自己城市“丢脸”,纷纷拉人进群,最终的效果是:被邀请进群的人占了活动的3/4,实际扫码进群只占了1/4。

心机2:制造Bug

我给自己立了一个人设:一个智能机器鹿。

活动是晚上10点推送的,推送当日就是第一天打卡,活动第二天上午还有人狂拉人进群,新进群的同学就表示看到消息晚了,好遗憾,也有人抱怨晚上12点才看到消息,想回答也过时间了。

为了防止大家参加不到活动而退群、进而不去社区互动,我在群里回复:都是机器鹿的锅,机器鹿晚上不睡觉也以为大家不睡觉,给机器鹿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吧,晚上20点之前可以补一个,如果原谅我,就带着回答来找我。

刚进来的用户就会有“失而复得”的感觉,万分珍惜此次活动的参与机会。后续我去看数据,第一天补发的人,最后都完成了活动。

心机3:地下交易

活动结束后,我们一个个审核,给每一个回答做了标记和备注:是否合格、不合格如何引导他修改。有很多不认真回答的人、滑水滑了6天,最后统计完成6天打卡的人中,有40多个因为个别回答不合格,而不能拿到最终的奖品。

我找到这40个多人,1个个私聊,话术大概是: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我准备先说坏消息。坏消息是你的内容有x个不合格,不满足6个回答的条件;好消息是可以私下跟我达成交易,今晚6点前修改回答,符合要求我就把你加到获奖名单上。然后把内容点评截图发过去(为了让他心服口服)。

幸运的是,私聊到的每个人都答应了,并且提交回来的回答,质量都非常的高。更好的消息是,这些用户在后续第二期活动中也非常积极的参加,并且回答质量都不错。

可能你会好奇:为什么要花这个时间?他们没过就没过,还节约了活动成本,而且既然不好好回答,何必在他们身上花时间?

我是这么想的:我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集优质的回答,如果他们愿意写、也能写,那最好不过了。其次,他们既然每天坚持来社区打卡,本身就是一个“活跃用户”了,本着长线运营的角度来看,可以培养他们成为长期的活跃用户。再次,私聊会让他们有一种“我被特殊关照”的感觉,无论说对产品还是对我,信任度都会变高。多一个人信任我们,怎么看都是赚的。

心机4:含糊其辞

在设计有奖征集业务问题时,我不确定大家是否会来暴露问题,也不确定什么奖品能激励他们,而且筛选礼品也需要时间。综上,我玩了一个小心机:让礼品激励部分变得神秘。

当然,这也是一个冒险,很可能会让用户觉得反感,觉得是“虚假营销”。但最后的效果不错,没有玩砸,现在给大家展示一下活动海报的重点部分,见下图。

我怎么做社区冷启动

最后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想问:你通过冷启动验证了社区是成立的吗?

这么说吧,我做冷启动的目的就是征集内容,做的运营动作也好、使的小心机也好,都是为了回收内容,而我通过最后的人工审核和地下交易,把一些不合格回答拯救到及格线、甚至是优秀线,则是为了保证内容质量。

至于如何建立长效的运营机制、建立社区氛围、话题筛选机制、内容审核机制以及如何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下一篇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 产品经理小助理 ,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78308.html/feed 0
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冷启动 http://www.woniupai.net/175338.html http://www.woniupai.net/175338.html#respond Sun, 26 Jul 2020 09:26:19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75338

什么是冷启动?冷启动在推荐系统中表示该系统积累数据量过少,无法给新用户做个性化推荐的问题,这是产品推荐的一大难题。用户的冷启动相信很多人都会头疼,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吧。

一、留存与探索

在用户冷启动的场景中,推荐服务的一大目标是:用户的留存率。只有在保证用户留存的前提下,才会考量推荐的兴趣探索效果如何,是否在有限的展示里全面探索出了用户的偏好。对于慢热型的用户,我们并不急于获悉他的方方面面,而是以留住用户为第一目的。

以知乎为例,以问答为主场景的知乎最新上线了“想法”频道,主要展示关注对象的短内容,并会穿插一些推荐性质的短内容。尽管问答主场景和“想法”频道都融合了推荐算法,但是两个场景下的冷启动目标是不一样的。

用户使用知乎是为了看答案,提问题,答问题。“想法”频道对用户而言是一个增值体验而非基础体验,做得不好,用户大不了不用这个子频道,但不至于从应用流失。所以,它可以更单纯地追求用户兴趣探索的效果。但对问答主场景而言,就需要平衡用户兴趣探索的效果(尽可能地探索出用户的兴趣点)和用户留存的情况(以高热内容留住用户)。

对产品主场景而言,用户留存一定是第一目标,只有把用户留下来才有持续探索的可能性。所以,系统在新用户的冷启动推荐上也会更偏向于重大兴趣的收敛而非发散,尽可能地追求留存率的提升。

二、移动端产品获取信息的途径

对于冷启动的内容,我们可以基于文本分析抽离出内容的关键字、话题来建立内容画像;对于冷启动的用户,我们同样需要尽快完善信息的搜集和预处理工作,建立对用户的初步认知。

对移动端产品来说,可以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多种:

在设备层上,如厂商、型号都是必备信息。对安卓设备来说,某些品牌的用户在统计学上具有一定的可区分度,如锤子手机、一加手机的用户同VIVO、OPPO手机的用户就存在一定差异。

在权限层上,移动设备可补充信息的丰富程度远高于PC(个人电脑)端:设备标志信息可以帮助判断用户是否是卸载重装的老用户;地理位置权限能够帮助确定用户的当前位置、常住位置、行为轨迹。

Wi–Fi信息可以同时用于确定位置信息,并进一步将处于同一Wi–Fi环境下的用户圈定出来(通常是家庭、工作关系,如果同一Wi–Fi下的用户数量不多,那么这些用户彼此间可能有更亲密的关系)。

基于社交关系的应用还会申请读取用户的通信录信息,以此补全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并通过用户A的手机通信录信息,反推其余手机用户的真实姓名。比如,系统已经知道了我的手机号,那么在我的朋友也上传了他们的通信录的情况下,多个朋友对我的备注信息是B,就可以大概率确认我的真实姓名是B。

由于部分安卓手机用户的权限意识较弱,很多应用还会申请如读取目录或已经安装的软件等权限,通过文件目录反推用户已经安装的应用情况,以此来确定用户的偏好信息。比如:如果用户安装了大姨妈、蘑菇街之类的应用,则该用户极有可能是女性用户;如果用户安装了宝宝树、亲宝宝之类的应用,则有可能是有孩子的用户。

在应用层上,结合产品设计和分发渠道特点,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装机渠道:在安卓设备上,通过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广告素材转化而来的用户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通过金融相关素材转化的用户,显然会对金融类内容更感兴趣。在i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设备上,也能通过一些类“邀请码”的设计方式来回溯用户是通过什么渠道安装的。

登录方式:通过第三方登录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国内有微博、微信的联合登录,国外有脸谱网的联合登录。其中,脸谱网支持获取的权限信息如图1所示,有助于分析用户的好友信息、工作信息、教育背景等。

连接内容与人——用户的冷启动

业务设计:偏社交性的应用则会引导用户上传真实头像、补充身份信息等,并结合用户提交的性别、年龄等信息,基于人群上的统计意义来推荐。偏阅读性的应用会让用户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通过让用户对一些有区别的内容进行打分的方式来判断用户的喜好。

最典型的应用就是主打用户主动订阅、新内容及时推送模式的“即刻”了。在启动之后,该应用会展示主题订阅页,引导用户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但这样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用户真的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吗?还是往往过高地估计和描述了自己的喜好情况(比如,我个人觉得自己是喜欢专业分析内容的,但显然高估了自己)?此外,这种在主消费场景之前增加一道门槛的方式,本身也会对小白用户造成一定的影响。

应用家族:对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这种有多款热门应用的公司而言,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交叉验证,就已经能将未登录的设备对应上已注册的用户,从而复用已有的用户信息了。

从某种角度说,腾讯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腾讯的产品从最基础的社交工具QQ、微信,到新闻阅读“腾讯新闻”,再到娱乐化消费的“腾讯视频”“QQ音乐”“QQ阅读”“王者荣耀”等,不胜枚举。对腾讯系的产品而言,如果善用用户画像,怕是没什么用户算得上是“新”用户了。

三、用户冷启动的推荐策略

面向冷启动用户的推荐,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使用非个性化的热门榜单。这种方式主要满足了“新”和“热”两个特点,即使用户对推荐内容不感兴趣也不至于太过反感,待收集到一定的数据后再转换为个性化推荐。Netflix的研究也表明:在冷启动阶段新用户更倾向于热门内容,而老用户则更需要长尾内容的推荐。

进一步地,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展示次数中,尽快确定用户的主要偏好。对于兴趣探测内容的选取就存在基本策略:按照覆盖面由大到小的次序,选择有区分度的内容进行用户偏好的探测,基于已有用户群体的偏好统计数据,动态调整后续用于兴趣探测的类目和内容。

连接内容与人——用户的冷启动

以图2为例,娱乐、军事、体育是内容消费大类,可以优先展示这些类目的内容给用户。如果用户表现出了对娱乐类目的偏好,系统一方面可以纵向深挖用户对娱乐类目下各个子类的兴趣分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喜欢娱乐的用户是更喜欢军事,还是更喜欢体育”的统计数据,选择下一步应该优先探测军事类目还是体育类目,并沿着树状结构优先探寻用户更可能感兴趣的类目内容。

本文作者: 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 ,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75338.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