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调研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600余家中小微企业的样本数据,并考察了16家典型的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对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以及总经理等企业高管进行访谈,以深入、全面了解它们的相关情况。我们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发现,择其要点列举如下:
第一,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对创新普遍重视,部分企业创新行为活跃。创新业绩和企业规模之间正向关联,从而创新能成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的原动力。这在金融科技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在创新方向上,创业型中小微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全方位”特征,尤其对客户、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的战略普遍重视。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创新战略的特点也日益鲜明。这在医疗健康与生物医药、金融科技和数字科技行业等行业表现得更加突出。
第三,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在制定创新增长的愿景,洞察业务、市场与技术领域的机会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在创新项目的风险组合、资源投入管理等方面尚欠平衡。结果提示: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并非随着司龄增长而自然提升。
第四,因行业与规模的差异,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但与企业成立时间长短无关。这可能提示或表明了:创新管理理念是创新管理能力的先导,也需要一个外部植入性干预的过程。
第五,创业型中小微企业规模越大,越强调资源运用效率与执行文化。这一迹象提示它们面临着创新探索与现实业绩的两难选择。一个推论是:更加友好的外部环境是支持它们彻底走出“中小微陷阱”的必要条件。
第六,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业绩,与创新战略努力或创新管理水平,在总体上呈现出正向关联。这印证了一个观点:创新能力是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七,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和创意来源十分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核心团队成员创业前,在垂直行业的长期经验积累。创新离不开创意。创意在企业创业过程以及商机识别中,得到了非常集中的体现。
第八,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战略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依托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模式创新。整体而言,具有模式创新的企业占多数(9/16)。但在智能硬件、数字科技、企业服务等新兴行业,依托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的企业占比明显较高。
第九,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创新压力(即企业需要通过持续创新以建立护城河的压力),以及快速成长所带来的相关风险(即在快速成长中就战略、资源、人才等方面所需进行的协调),其次是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市场培育期、客户接受度等)以及外部竞争(头部企业的打击、后续竞争者的模仿)所带来的相关挑战。
第十,风险给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带来的意外冲击,创新可以部分化解。比如,商业模式侧重借助线上或互联网技术的案例企业,大多反馈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是很大,有些甚至从中看到机遇。这些企业在所有案例中有接近半数(7/16)。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通过开放创新,激发群体智慧,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数字经济时代大企业创新的必然选择。开放创新不仅有助于降低大企业创新的风险、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巩固市场领头羊地位,还能通过知识交互和共享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创新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在今年疫情突发而至的形势下,开放创新的溢出效应更是尤为可贵。
正是基于大企业创新正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创业邦研究中心联合创业邦大企业创新咨询发布了这份《2020年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希望透过75家在华大企业管理者和专家的视角,通过剖析阿里、腾讯、小米、SAP等大企业的创新案例,结合创业邦睿兽分析数据库的资源,分析大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目标、路径、痛点,并且结合垂直行业的发展趋势,洞悉大企业的创新趋势。
新兴技术与全球市场格局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捕捉与把握创新的动机是大企业因应市场变化、找准创新方向、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大企业创新的因素综合而言分为四类:
数字科技环境下,大企业通过内外部技术创新,弥补技术短板,实现业务流程、产品服务、客户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以提高企业效率和生产力。大企业将技术创新置于战略核心地位,以技术创新为前驱因素,以市场应用为后驱因素,在市场的应用推广中实现新技术的价值。
大企业基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战略并购、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开拓市场,弥补技术上的短板,提升市场竞争力。市场机会为前驱因素,技术创新为后驱因素,大企业积极发现市场缺口或者用户痛点,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弥补市场空缺。
创新的基因已经深植大企业,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实现组织架构、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创新,并通过股权投资、战略并购等方式拓展市场。内生驱动为主要驱动力的大企业,始终视创新为企业的生命力,驱动因素多元化,技术、市场、资本等因素均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后驱因素。
企业出于市值扩张的需求,通过开放式创新扩大市场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近些年,中国企业实力增强。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入榜129家。成长起来的中国巨头凭借充足的资金和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布局,全球化、国际化一直都是这些企业的战略目标。
对于发展成熟的大企业,指标增速放缓、陷入创新窘境使这些企业面临天花板,通过布局海外市场,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保持企业发展动力。
对于初创企业,中国市场面临着互联网增量红利渐衰,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很多赛道的窗口期已过,前些年成长起来的独角兽目前已在各细分方向占领赛道。初创企业对此调转方向,面向海外蓝海市场,深耕下一个时代。
中国资本看向海外,投向高科技领域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从2016年峰值的近500亿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48亿美元。但在2018年,中国风险资本在美国的投资金额创下31亿美元的新高。
在创投领域,中国资本从前些年投向房地产、娱乐业,转向现在企业服务、医疗医药等科技含量高的赛道;从收购成熟的有稳定现金流和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到尖端技术创业公司。除了传统投资机构,BAT及互联网新贵也逐渐成为海外投资主角,通过CVC投资获得重要技术和获取海外市场。
出海领域投融资分析
中国出海企业布局前三的赛道分别为游戏、开发者服务、应用。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收入增长了近15倍。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中国游戏厂商拥有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在全球移动游戏35强中,中国企业上榜13家。目前,很多小微型、初创型游戏公司在东南亚、中东、北非这些新兴地区表现突出。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载体,未来有望类似美国电影、日本动漫一样,承载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的重任。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