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援引任正非近日的讲话称,“这次(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关闭了GaussDB,关闭了私有云业务(包括线下的大数据存储),我是坚决支持的。”
单从字面上理解,华为似乎要准备放手眼前已过百亿规模的私有云市场,而在这一市场,华为一直处于领军者的角色。即便是在华为内部,关于云业务的调整声音也一直没有间断。今年1月,华为成立云与计算BG,IoT、私有云等团队也陆续融入Cloud BU,云业务成为了这一BG的核心业务。
华为放弃私有云和GaussDB,是为了做生态?这是华为内部的资源分配和业务斗争?面对外部噪音,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表示,“早期的云,解决的是资源的问题,包括资源极致的性价比和弹性伸缩,而今天的云要解决面向未来政企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问题,一个数据库加中间件就可以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

“现在老有人替我们操心,但私有云的整合不仅一个人没走,团队整体的目标还比过去大了很多。”在他看来,如果华为未来还用传统卖软件的方式来做云,不可能持续成功,反而可能是一地鸡毛,必须改变交易模式全面走向云服务。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自2017年华为宣布战略投入公有云,三年时间,华为云从others冲入中国前三、全球前六。面对马太效应尽显的云计算江湖,郑叶来说,未来能活下来的,全球就是四五家,华为希望用三年成为政企客户首选云服务商。
5月15日,华为正式对外发布全新的政企战略并同时展示了基于“华为云擎天”架构下的混合云服务华为云Stack,无疑,这一市场将成为检验华为云业务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政企智能升级已进入深水区
政企市场俨然成为这几年国内云计算厂商的重点攻坚项目。从0.01元的厦门市政务云“中标”事件到5000万重庆市政务云项目遭几大云巨头“争抢”,云计算市场的硝烟正在蔓延。
以政府市场为例,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政务云发展白皮书(2018)》中曾预测,至2021年国内云计算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858亿元,其中政务云以813亿元规模占比高达43.8%。
2019年9月底,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发布政务云平台采购公告,预算金额为5000万元。从金额来看,5000万的单子与一线城市政务项目动辄上亿的采购数目相比并不是什么“大蛋糕”,但却遭到了激烈竞争,最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紫光云4家入选。
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是政企云赛道秩序正在重新建立,互联网厂商向B端的入局正在侵蚀传统IT厂商的地盘,也有说法认为,这代表了云市场的发展趋势,一个由众多厂商分割的多云时代正在到来。
这种趋势的变化在华为云来看,正是机会。
在上述华为云“政企战略”发布会上,郑叶来表示:“在新基建时代下,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云、AI、5G则是新的生产工具,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正在为政企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而云服务是政企智能升级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新基建时代,大型政企开始进入‘上云’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政企机构正逐渐将关键业务迁往云端,并在云上加速构建新型应用。
“政企智能升级已进入深水区,客户一直期望部署在自己机房里,自主建设、自主运维、监管要求。但挑战也很大,服务如何快速更新迭代,AI、大数据等新业务上线后需要更专业的运维能力,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获取开放生态资源,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郑叶来说。
具体来看,当前政企智能升级面临四大挑战:第一,传统IT服务少、更新慢,如何更快获得云服务能力和创新?第二,如何打破封闭,获得更开放的生态应用?第三,如何实现更安全的数据本地部署?更有效满足管理和合规诉求?第四,如何获取专业化的运维能力?
此外,行业竞争的加剧让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颠覆也在加速,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加速数字化、智能化,需要快速获取AI、大数据、DevOps等新能力。而标准的软件版本模式,不具备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能力,发布就可能面临落后两年或者更多的局面。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这次疫情的发展,都有非常强的诉求主张,移动互联网化,数字化企业、智能化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获取一些云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方法来做的话,是走不通的。”郑叶来说,谁越早地使用云服务,谁就越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在华为看来,云服务时代,交付是交易的开始,这就需要从提供产品包转向云服务,无法快速升级演进的产品包就是耍流氓。
基于此,在当天的发布中,华为推出了华为云Stack,该产品是位于政企客户本地数据中心的云基础设施,能为政企客户提供在云上和本地部署体验一致的云服务。此外,华为云Marketplace推出的混合云专区,让客户在本地管理界面上可以一键获取海量优质行业应用,以达到通过管理一朵云、数据一盘棋、应用一张网,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的效果。
郑叶来表示,基于“云联邦“技术,客户可以实现跨云的资源池精细管理和业界唯一的多级运营运维能力,通过精细化分权分域,对不同地域、部门、应用的资源授予和管控,让政企客户像管理部门一样管理云。而基于华为自身数据治理成功实践,华为云Stack支持企业构建融合数据湖,客户可以利用数据治理平台DAYU和一站式AI开发管理平台ModelArts实现数据一盘棋管控,做到每比特数据的价值最大化。
“做云要敢投敢坚持”
2017年3月,华为Cloud BU成立。三年后,华为云从“others”冲入中国前三全球前六。
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19》研究报告显示,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达222.2%,全球增速最快,中国市场排名前三。
郑叶来说,目前华为云“最痛苦”的时间已经过去。
“在Cloud BU成立之初,还有有很多‘高人’指点,比如应该如何对待数据,如何定义边界,还有和私有云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郑叶来说,事实证明,华为云在过去几年的方向选择是对了。他未来希望用三年的时间,成为政企客户以及云原生的客户首选服务提供商。
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郑叶来列举了三条理由。
“首先,做云服务这个生意,其实是ToB市场里面最苦逼的生意。需要做全堆栈的投资,研发一万人是最基本的数字,否则都是打酱油的。现在云的头部厂家,都在做芯片和硬件,不做芯片和硬件根本不可能有竞争力。未来是系统协同,软硬件协同,这个投资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大的,华为有幸从在做IT产品线那几年,把该投的芯片和硬件系统的全投了。”郑叶来说。
“其次是战略的耐性。华为每一个产业的投资盈利的周期大致是8年左右。第三点是日益发展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新一代生态系统需要端云协同的全球布局。”郑叶来表示,华为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投身云服务市场。
“软件架构憋了三年,硬件做了八年,今年这个华为云擎天架构慢慢出来了。”郑叶来表示,目前只有极少数厂家能把公有云和私有云架构做成统一架构,因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个团队各做各的是最简单的做法。华为专门有一个统一的组织一直在运作中,软件架构CloudBU一直亲自抓,下了决心做这件事。
华为认为,混合云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角度看的是一张网。一季度华为海外的虚机增长了26倍,需求旺盛,郑叶来也希望更多的客户用云服务的方式接入华为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当天大会,华为首次发布计算战略,并推出了“全球最快AI训练集群Atlas 900”。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表示,过去的30年,大家印象对华为的印象一直是做联接的,“华为并不只是一家做联接的公司,联接和计算缺一不可。未来华为也是一家出色的计算公司。因为统计计算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基石。”
这当中,华为云是华为“计算”战略的排头兵。
任正非将其比喻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他曾提出极高的愿景:“我们在云平台上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就会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
2017年3月,华为正式宣布成立云BU,战略投入公有云服务市场,奋起直追。根据今年8月2日全球权威咨询机构IDC正式发布《2019年Q1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显示,从IaaS+PaaS整体市场份额来看华为云营收增长超过300%,华为云PaaS市场份额增速接近700%,在Top5厂商增速排名第一,位居中国公有云服务商第一阵营。
近两年来,国内公有云计算行业巨头混战。从一马当先的阿里云到紧随其后的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国内公有云计算行业挤掉了众多传统厂商,巨头瓜分的格局基本奠定。
9月18日,华为基于Atlas900发布了华为云EI集群服务。据了解,华为云EI集群服务能够完成典型网络ResNet-50的训练仅需59.8秒,比第2名快15%,将在探索宇宙奥秘、预测天气、勘探石油,加速自动驾驶等领域发挥作用。无需购买硬件设施,华为云EI集群服务可按需使用、即时开通。
在当天的大会上,搜狐科技发现,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和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不断强调华为云服务的特点有两处:一是价格最实惠、要做“普惠AI”;二是华为云的“三不”行事准则:下不碰数据,上不做应用,华为不和客户竞争。
究竟如何读懂华为云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节奏?搜狐科技与其他媒体一同受邀采访了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以下为采访摘要(搜狐科技整理):
华为云EI集群业内人士都说比较实惠,定价如何?
公测现在不收钱,但是价格肯定是业界里最优惠的,你去看我们的集群就知道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公司有端到端的能力,历史做IP积累的能力。
目前AI在传统行业落地的时候避免不了多云,客户会有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各种衔接。您如何看待现在国内的私有云、混合云市场现状?
如果我只为了扩大短期收益,不对华为负责,也不对客户负责,我就让客户大大购买私有云,反正一个单子签回来几千万,如果我这么短视就这么来干。
但是,现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为两个阶段,通过数据训练模型,这个训练一定需要在线闭环的系统(实现)。哪一个(企业会)建这么大的训练系统?它也不是科研机构,维护很困难。
我们下不碰数据,上不做应用。这样既能保证它最终的用户数据隐私,也放心。第二,也获取了极速的网络,时延又短,这是比较好的架构。对华为和客户都是最合适的。
但是客户意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华为云的目标市场是国内还是国外?
一年前《人民日报》的记者问我一个问题,他说我从来没有看到华为的出海计划,后来我一愣,为什么他要问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两件事情,华为今天所有的业务部署一开始就考虑全球业务的。今天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打开世界地图看未来如何布局。
华为云服务和其他品牌云服务的差异在哪儿?
我想所有的差异化不是喊出来的,最后的客户选择就是差异化。
今天云服务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极致的性价比。所有的客户最终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讲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伪命题,什么是生态?说白了就是价值链的分配。第二个价值链分配也很简单,我们做云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讲了,下不碰数据,上不做应用,我们就是干中间这一个苦活儿。把我们原来这些计算的能力、存储的能力、网络的能力,用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给我们的客户。
我们原来传统的产品卖盒子的形式,所以云服务对于华为来说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转换,云服务对华为是最简单的商业模式。
如何看待公有云厂商间的竞争意味着什么?会不会造成将来没有一家公有云厂商能够做大,能够很好地盈利、生存的状况?
做B端的生意,它一定不可能去挣快钱的。
公有云未来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当然。这以后不仅仅是玩资本的游戏,是一个研发投资的游戏,你能够投下去。未来公有云不是长板战略,说我有一个东西特别厉害。别人学你,不会的。未来的云服务一定是短板战略,哪个不行就没人学你。客户买的是一个服务。云服务首先是短板战略,你哪个东西不行你就麻烦了。
所以我一直讲华为公司做云服务越做越舒服。因为华为原来做盒子的服务还苦,我们做云服务终于发现不用每个季度、每年求客户了,我们现在只要把客户服务好,或者主动给降降价,客户就很满意了,我们V4、V5的高端客户,基本上没有离网的。
华为的投资越来越重,这对未来的竞争意味着什么?
投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研发的投资,这是我们当前占我投资很大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资产的投资。
研发投资方面,华为公司即使不做公有云,我们为了我们的消费者业务、为了运营商业务、为了企业业务也要投这个研发。
第二资产的投资,一开始很痛苦的,但是我很高兴地告诉你,我们“痛苦期”已经过了。
我们马上在贵州建非常大的数据中心,我们在内蒙古的乌拉察布要建非常大的数据中心。
任总批评我投资不要保守。这次任总跟我沟通一再地讲,要看未来的变化,一再叮嘱我光纤要广多买一点。
华为云增速为什么这么快?
我们早期增速快是很正常的,一方面跟我们的基数不大的原因,明年再这么增长可能性不大了。
目前看来华为云在哪一个行业可能做得最好?
从数字来讲还是互联网。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本身IT的很多计算量,越来越往互联网公司集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Top50中,至少30个都是我们的客户。
但是企业和政府也选择华为云。垂直部委有三十多个已经选择了华为云。
还有几乎中国所有的车厂都是我的客户,或者不是说所有的,至少Top 10车企。
对于华为云而言,营收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哪一个比较重要?
坦率来说,后面的两个东西我平常不看的。
我一直跟我的团队讲,我们先干两件事,第一把每个行业最里面的标杆客户全部服务好打下来,第二个就是把他们服务好,让他们开心地从他们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最后这个掏钱开心一点。
我有一个讲话,我的标题是沉下心来沉住气,坚毅前行。今天的事情我当年都预料过了,没有超出我的意料。
华为有内部人士,他们很担心的是如果不提供应用只做“黑土地”,这个永远够不到客户的最后一公里,您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华为很多人汉语没过关。
“下不碰数据”是指华为承诺现在和将来不用技术的手段非法获得客户的数据,说白了现在不偷你的数据、不搞你的数据、不买你的数据。
第二个,说“上不做应用” 讲的不是不去了解客户,讲的是价值分配的问题。华为不跟他们竞争。现在说华为不投资面向企业的ERP、CRM这些应用系统,但是华为愿意跟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联合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