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医疗」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消化道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胶囊式内窥镜系统等消化内镜领域技术成果。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内窥镜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近年来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的增长相当迅速,根据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的数据,2015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为156亿元,2017年市场规模约达到199亿元,接近200亿元。

2010-2017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与此同时,内窥镜领域壁垒较高,且中国起步较晚,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弱。目前,中国内窥镜厂商集中度较高,日本和德国厂商占主导地位,进口替代程度较低,国产产品总体占比不足5%,行业还存在较大的国产化空间。
「资福医疗」自主研发的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采用磁控技术精准定位胶囊位置,实现胶囊在胃内的精准定位拍摄。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相较于传统电子内镜具有无痛、无创、无插管、无麻醉的优势,仅需患者吞服一颗2.7g的胶囊,耗时10-15分钟即可完成一次胃部检查,有效提高诊断效率。
此外,「资福医疗」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在操作上有较大的普遍适用性,一般内镜医生经过专业操作培训后即可完成使用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的胃镜检查,可有效缓解传统内镜医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圣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
目前,「资福医疗」已在深圳光明设立了生产基地,通过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资福医疗」自主研发的“大圣”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系列产品,于2019年12月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及欧盟CE认证(EC certificate)。此外,大圣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已入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医院。
本轮领投方景林投资表示,消化道传统检查手段风险高,体验感差,医疗资源短缺;目前我国消化道癌症已成为第一大癌种,国务院《2019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推行预防筛查,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要进行消化道检查,我国40岁以上人口将近6亿,随着国家政策推动,市场空间巨大。
本轮投资方博将资本表示,我国消化道检查渗透率低;医疗资源短缺,人均内镜医师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传统插管胃镜比较,磁控胃镜优势明显,产品性能指标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此前,比财也曾于2018年7月获得完成1亿元B轮融资,由博将资本领投,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和深圳市富坤创业投资集团跟投;2017年7月获6300万元A轮投资,由中科招商领投,第一东方投资集团、深圳市富坤创业投资集团、中润资本、上海麒筱投资等多家机构跟投。
比财是蜗牛派多次报道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其发展路径是,从银行理财产品比价超市,逐步发展至今天的B2B平台,对外输出自身的平台能力。本轮融资完成之际,创始人兼CEO王卫东也与蜗牛派分享了比财数年来重要的四个发展阶段。
2016年成立之初,比财定位于银行理财产品版本的“天天基金网”,以直销银行产品的比价服务起家,相当于一个直销银行的理财产品超市,连接银行和C端用户两端。
其特色在于,打通了上游的直销银行以及下游的用户场景端,用户在比财的平台上就可以完成挑选、比较到交易理财产品的全过程,并且可以完成各银行的开户动作,无需跳转到该银行的自有app等平台。不过,此时的比财平台基本以银行理财为主,属于单品类超市阶段。
2.0快速扩展品类阶段自2017年起,比财开展了快速扩张品类的阶段,陆续上线存款类以及代销银行产品,如基金、保险等。2018年B轮融资时,比财就已覆盖90%的直销银行产品,发展到现在已覆盖超过98%的直销产品,此外还包括存款和代销产品。
并且,比财在业务版图上继续横向扩张,2019年开始其海外发展历程,推出了旗下的国际化业务板块「亚财」,蜗牛派曾作报道。亚财定位亚太区财富数字银行,其业务主要包括两块,一是将比财的国内模式复制到香港地区,即以API的方式对接香港的银行,整合香港银行、资管机构的存款和资管产品,做直销银行产品的比价服务,二是为银行客户提供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包括人脸和语音等生物识别技术等。这一阶段的比财,产品层面从存款覆盖到资管产品,并已经开始输出部分金融科技业务。
在今年,比财也会在亚财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欧财」,进军欧洲市场,首先在英国伦敦落地。
2018年B轮融资过后,比财即开始构建生态,寻求更多合作伙伴。例如,比财引入了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和场景端,比财的数据和开放平台与头条进行实时对接,直销银行的产品直接可以在今日头条做个性化智能推荐与直连交易,比财通过流量平台也可接触到C端客户,建立起了用户端、银行端以及合作伙伴三者形成的生态。
这样的一个生态体,在2019年开始进入下沉市场,推出了两大战略“比财融联”和“比财智联”,以联盟合作的方式分别在银行端和异业平台端下沉。王卫东表示,本轮融资比财引入同方智擎为投资方也是出于这一战略考虑,希望资源互补,共同拓展下沉市场。
比财瞄准下沉的机会点在于:
央行2019年底统计数据表明,国内的银行机构已经达到4607家,98%以上都是区域性银行,比财在此前的业务中连接了上百家银行,但还有许多中小银行,如各地的城商、农商行,还没有连接像类似比财的第三方平台。
因此,比财和同方智擎合作成立了“比财融联”联盟,基于已有的平台产品进行二次快速开发,能够快速部署到中小银行中去。一方面,比财融联为中小银行输出平台和技术,以及一系列开放银行的方法论,比如怎么连接异业平台,帮助他们搭建起更好的生态,快速应用新技术。
另一方面,比财此前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C端用户群和流量合作端,能够成为这些银行的产品渠道,成为他们新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Quest mobile,除BATT之外的中小流量平台占据了中国互联网时长的30%,这些时长分布在非主流app之中,但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地方性公众号、生活缴费小程序/app、地铁app、社保app等。
“比财智联”的做法则是,与拥有区域性或者场景流量的平台合作,将自身的理财平台能力嵌入到他们的产品当中。举个例子,一个车辆维修平台的客户画像一般是偏年轻化、有经济实力的人群,那么也是理财产品的理想客户。这时,该平台和比财合作,就可以在比财连接的诸多产品中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引入到平台中,所得收益双方分成。
王卫东表示,两个战略联盟自落地至今,比财累计签约73家银行、上线45家银行和20家异业平台。而疫情之下的连接需求更加高涨——3月份异业的投资用户数同比2月份的增长了9倍,证明了在银行和用户两端,都非常渴望这种零接触的线上银行理财新模式。
4.0:从B2C到B2B2019年开始,比财的产品形态也经历了重要进展,从B2C平台逐步延伸到了B2B业务,比财战略投资了新智互连云技术有限公司(“新智互连云”),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服务,对外输出起平台能力。
新智互连云的成立背景在于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大变革。2019年中国的存量理财产品规模有22万亿,全年交易额180多万亿,仅次于活期定期存款。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趋势下,这一政策是为了让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与银行自身业务隔离开,也是近十年来财富管理领域最重大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从产业链来理解,首先是渠道端——以往银行体系内部做理财产品,一般是资管部门负责,而对外销售渠道通常也只有互金平台、百行等。新规颁布后,比如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中小银行就可以代销银行理财产品了,这些银行对接上游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的需求非常强烈,但一家家对接银行的成本十分高昂。
对于上游的银行(资产端),去年开始随着银保监会逐步发布管理办法和规则后,银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而由于理财子公司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财产品募集还是销售渠道建设,也尚需要一定时间,向下建立广大的中小银行建立渠道体系,成本也是极为高昂。
新智互连云则处于两者之间,希望以开放云API的方式连接更多的资产端和金融行业销售机构。新智互连云的底层PaaS可以通过微服务的方式,将理财子公司产品对接给中小银行。
目前,新智互连云已经基本完成研发,已经完成了与5家理财子公司和4家代销银行的签约,云平台已经进入了内测阶段,5月将正式启动第一笔理财子公司产品的云上代销交易。往更远处看,新智互连云也可以作为像智能投顾、自动化资产交易等金融业务的底层,成为资管行业的开放云基础设施。
总结这四个阶段,比财正是沿着单品到多品类的产品路径发展,版图横向延展至海外,纵向则下沉到更多场景和人群。截至到2019年,比财自有平台注册用户数量约2300万,投资用户600万,用户平均持仓在7万元左右。
目前,像京东金融、度小满、陆金所等平台也有类似比财模式的业务,但王卫东表示,相比大流量平台与大型银行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业务也更综合,比财的优势则是在于更为专注于银行理财的纵深发展。他还补充,在这一赛道中,故事的终景还是在资产端,而各家还处于跑马圈地中,覆盖的资产端数量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至于公司发展,王卫东表示,比财在未来也会继续完善“银行-比财-用户”的共同体,以比财数据科技为母舰,“融联”和“智联”则将上游资产和下游流量相互撮合, “新智能互连云”作为先锋战略舰进行前沿技术探索和落地,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据公司创始人兼CEO匡明介绍,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强公司的数据挖掘能力、推动AIOT体系建设等;经过此次融资,公司也正跨入独角兽阵列。
智云健康成立于2014年12月,蜗牛派对其展开过多次报道。经过数年的发展,智云健康的业务也进行了数次迭代、目标日渐清晰:成立初期定位于面向C端(患者)糖尿病管理服务和D端(医生)患者管理的平台;随着业务的发展,开始切入严肃医疗环节,进入医院为其提供SaaS平台,并提供药品相关的电商交易平台;后期,公司又从单一的糖尿病管理升级到整个慢性疾病管理,并搭建了互联网医院。
根据匡明的介绍,截至目前,智云健康已将涉及患者治疗的多个场景——医院、药店、其它场景打通,具体如下:

知识库和决策树
在慢病管理场景打通之余,智云健康也在尝试将服务流程延长,即和保险、药企、政府/行业协会等展开合作。匡明表示,这对三方来说都意义重大,譬如对保险公司而言,这短期可以确保客户健康、降低整体赔付率,长期则能基于更精细的数据和评估提升核保能力等;对药企来说,则能在临床试验层面直接帮助药企提高研发效率。他透露,目前这些服务都开始商业化。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智云健康已着手推动慢病数据行业标准的建立,并以此为核心与中电数据共同搭建慢病大数据中心。据悉,该中心将开发并制定基于中国境内流行病学及人口分布的慢性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与诊疗数据使用规范与行业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慢病大数据库;另外还要建立慢病专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

业务迭代背后是团队对慢病管理业务逻辑的日渐清晰,以及对竞争优势的把握。匡明指出,慢病管理最核心的就是三要素,即医生、持续性数据、服务模式,智云健康经过近6年的摸爬滚打,已经把三要素打穿,并取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尤其时将业务串联起来之后,业务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
为此,智云健康在过去1年也增添了一些新鲜血液,譬如引入原Google全球广告业务产品负责人、百度广告业务产品负责人王玉娴担任公司产品副总裁,原阿里健康政府事务负责人杨小宝担任公司公共关系和政府关系负责人等。
反映到业务数据上,匡明透露,过去一年公司的医院客户增长了2.5倍、患者用户增长了3倍,并与药店展开深度合作,以及打通保险端,公司已实现整体规模化盈利,进入企业的发展拐点。
对于新一年的规划和目标,匡明也做了分享:首先,针对医院的CDSS系统,公司正加大力量建立药品库、诊疗库和知识库,预计今年能推出一项达到商用级别的产品;第二,进一步扩大药店的覆盖面;第三,扩大AIOT体系,合作更多平台;最后慢病大数据中心能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招银国际管理委员会委员连素萍表示:
智云健康通过移动互联网及SaaS系统连接并服务医院、患者、药企、保险等产业链各方,帮助成千上万的医院和医生进行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病情管理和追踪,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为患者提供病情和日常生活方式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取得显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看好它在慢病管理领域的长期发展。
SIG的管理合伙人Tim表示:
智云健康从糖尿病这一典型慢病领域出发,一方面围绕医院这个核心场景打造强粘性的医患关系链,并实现对医生和医院资源的最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根据内分泌性疾病是全身的循环系统疾病的特点,可快速的在医院进行全科室扩展和低成本扩张,从医院、病种、患者三个维度不断延伸和打透,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慢病管理服务网络和生态提供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