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赛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以“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为主题,激发创新潜力,集聚创业资源,营造“双创”氛围,助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打造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双创”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大赛自6月12日正式启动,吸引了来自制造、文化、互联网等行业的471个项目参加比赛,其中企业组247个、创客组224个。通过初赛、复赛,30个项目进入决赛。决赛按照企业组和创客组两个组别进行,经过项目路演、现场打分和专业评选,最终决出一等奖各2名、二等奖各5名、三等奖各8名。本次大赛推荐参加全国“创客中国”大赛的项目中有5个项目获工信部优胜项目奖。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合肥高新区第四批“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设立领域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团队所在单位的工商、税务、统计关系均需在合肥高新区。
1、创新团队设立单位。一般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经营运行状况良好,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于3%;能够为创新团队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落实项目产业化所需的各类要素。
2、创新团队申报的创新项目。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应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领域,或技术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符合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属基础理论性、事业性科研项目不在申报之列。
3、创新团队的组建要求
(一)创新团队由申报单位主导组建,一般由1名带头人和5名核心成员组成,其中带头人必须为本单位人员;核心成员是指团队中承担主要任务的人员,且本单位人员必须占一半以上;
(二)申报单位于2015年1月1日前注册成立的,要求团队带头人为2015年1月1日后新引进至申报单位;申报单位于2015年1月1日后注册成立的可直接申报。
(三)团队申报时应组建完成,并在项目、产品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其中申报项目启动时间应不超过一年),能在自项目获批之日起24个月内转化为产品并形成销售收入。
(四)团队负责人一般应是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机构担任中级以上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主持、参与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或重大建设工程,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业绩,具有指导、培养高水平研发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核心成员此前应在科研、项目、产品等方面至少有3年以上工作基础,具备较强创新能力。
1、目前设有前三批“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且未达到设立期限的单位,此次不再申报;目前设有省“115”、市“228”团队(庐州产业创新团队)且未达到设立期限的单位,不得以入选团队和入选项目进行申报;已担任过省“115”、市“228”、“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的,不再作为本次团队带头人申报;已达到省、市创新创业团队设立期的单位,此次不得以相同项目再次申报。
2、此次“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工作采用线上申报和线下报送相结合的方式。申报材料通过合肥国际人才网(网站链接:http://www.hf-talent.com/Project/Project.aspx)填写,《申报书》附件材料内容应与项目紧密相关,相关要求详见附件1,申报流程说明参考附件2。
经审核同意报送的,可在系统中生成导出正式版推荐书,与附件证明材料按先后顺序装订成册。其中,申报书及附件材料页码数总计不超过80。
3、装订时封面用白色铜版纸,双面打印,一式6份,其中申报书封面及附件材料每页均须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并与电子版保持一致。
电子版材料须报送导出的正式版《申报书》PDF格式文件和附件材料PDF格式文件,其中所有附件材料须按照纸质版材料顺序做成一个文件,不得零散提供。
4、申报单位须于10月31日前完成线上填报,经审核通过的,请于11月2日前将上述材料一并报送至高新区管委会人事劳动局1221室综合处,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刁海洋、洪唯 65312374
申报系统技术人员:陈冠豪 13611919923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