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问题
@ 小李子:我是一名在朋友圈卖面膜的微商,面膜是大众化产品,由于朋友圈充斥各种货源不明和品质低劣的产品、售后维权机制不完善,加上暴力刷屏影响用户体验,使朋友圈面膜生意越来越难做,劣币驱逐良币。我深知朋友圈对品牌引爆的巨大拉动,在用户高度认知和审美疲劳的背景下,如何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使一款面膜刷爆朋友圈,从而实现销量猛增?
狠回答
1、杨柳:刷颜值的产品是占领朋友圈的王道
杨柳(足记创始人)说:
足记第一次有一个小小的飞跃,从App Store分类榜738位狂飙至156位,是因为2月8日最美应用做出推荐。我们曾想过找最美应用合作,但由于产品尚未完善,一直没去积极联系,没想到他们主动报道并推荐足记,当时产品Slogan还是“跟着电影去旅行”。
最美应用完整体验了足记每一个模块功能,写出一份令我们感到惊艳的体验报告。他们的报导不仅带来日增上千用户,更带来两位早期电影合作伙伴。后来我们专程感谢最美应用CEO马力,试图了解他们最初如何发现足记。他表示:“我们一年差不多要过一万个应用,也有很多应用爱好者和我们一起体验。”我们非常感谢最美应用在不成熟的时候给予支持。
最美应用报道带来强大效应,其他一些App的公众号和社区也纷纷推荐足记。用户使用大片模式逐渐增加,分享到朋友圈图片也呈现爆炸式增长。早期用户反馈,持续不断在朋友圈分享大片引发朋友询问,一个用户往往能带来数十甚至上百用户。
再接下来事情开始失控。随着用户不断积累,微博、微信上那些粉丝数量不多但质量较高的互联网相关账号,比如“我是咚咚锵”、“张小白Amy”等纷纷开始自发推荐足记。用产品说话,永远是至理名言。
如果一定要找刷爆朋友圈秘诀,我总结是足记幸运地找到了一种有切入点、全新、容易操作的图片处理方式,并且引导用户分享到社交平台。
2、林承仁:必须激发用户再次分享欲望
林承仁(无秘创始人)说:
无秘在1天之内引爆整个移动互联网,高峰期一天增长几十万用户。第一个引爆的是互联网圈,互联网人士爱爆料。第二个是同性恋圈,活跃度远超互联网圈N个等级。国内没有很好的产品满足同性恋人群交流刚需,当时我们根本审核不过来,只能封杀账号。第三波是媒体圈。第四波是BAT,用户突然发现无秘上清一色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的爆料和八卦。第五波是校园,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不断引爆。
产品刷爆朋友圈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行为本身可遇不可求,之前我们试过很多传播方案,但只在朋友圈火过三四次,想要做到持续刷爆朋友圈极具挑战性。根据无秘爆红经验,我总结产品或创意刷爆朋友圈必须具备两点:一是产品某个特性促使用户分享,产品尖叫到让用户非分享给朋友不可,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亮点带动用户传播,无法为爆红奠定基础;二是朋友看到分享内容后引发大规模二次传播,产品通过一个链条一个链条(链式传播)传播出去,用户基数越高传播速度越快,自然刷爆朋友圈,如果二次传播止于零星几个用户,很难形成规模化。
刷爆朋友圈的核心是激发用户再次分享欲望,这与产品特性息息相关。比如无秘曾做过一个H5应用——好友印象。它是一个分享到朋友圈的半匿名互动游戏,官方提供若干问题可供选择,用户也可以自己想问题。关联微信号后可以将问题分享到朋友圈,好友点击链接后即可匿名对你评价。这个应用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后,短时间内迅速火爆甚至刷频。
3、冯涛:撬动创业公司CEO才能裂变式传播
冯涛(周伯通招聘创始人)说:
去年年底周伯通双12招聘节前期宣传掀起两波小高潮。一是高势能向低势能传递。双12招聘节主要面向创业公司,天然地对招聘企业进行前期筛选,并且要求只有CEO才能报名,调动最高势能的人体现整个公司对招聘的重视。同时,我们通过创业家发动一些明星创业者,比如易多用车周航、酒仙网郝鸿峰等进行势能传递,带动其他创业公司参与。11月26日晚上9点活动上线,正式开放CEO报名,当晚便吸引1000多个CEO参与,1天下来总共3000多个CEO报名,营造第一波宣传攻势。
二是通过产品设置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第一波宣传后,我们在产品中设置靠谱排行榜,企业H5宣传页面中新增“靠谱”指数,根据企业靠谱指数排名,企业能清楚看到自己在排行榜的位置。一开始我们对靠谱排行榜不抱太大期望,上线三两天未引起广泛关注,但预热结束之后,企业之间“较劲”势头持续高涨,都在发动员工和身边朋友点赞,关心自己是否上TOP 100,比如游戏社区让美女主播号召粉丝分享、点赞;正在招人的微博大号“同道大叔”、“当时我就震惊了”也通过微博、微信发动粉丝点赞。接下来10天活动越来越热,所有企业都在卯足劲拼靠谱指数,双12招聘节当天热度达到最高峰。
总体而言,我认为初期预热和势能积累对刷爆朋友圈至关重要。必须撬动创业公司CEO亲自参与,这与企业HR报名带来的宣传效果完全不同。同时,明星创业者通过势能传递带来裂变式传播,而且产品设计必须抓准企业较劲心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李克强总理前几天在前海、在深圳,又讲创业者要抱团取暖,要走到一起,要吸引人,要被人吸引。
总理这种对创业微观的指导,让我有一种激动感、幸福感。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和期待,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又能做点什么?
人生一次伟大的机会,时代背景很重要,一定要去寻找、一定要去努力,把自己抛到漩涡当中去。我觉得黑马学院就是这样的漩涡,就有这样的气场。这种机会、这种碰撞,大家一定会满载而归。
我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创业梦想能或多或少的实现。你做不到马云3千亿美金,500亿也不错,500亿美金不行,50亿美金甚至5亿人民币、五百万人民币也可以。这里我最想分享的是,既然踏上了创业这条路,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1.刘强东说,坚持就是胜利,这不是鸡血,它是信念。
你想想刘强东当时重资产,做自己的物流、自己的仓库,亚洲一号,他靠什么?想起来很恐怖的,无数亿,至今可能还没有盈利,投资人靠什么?刘强东有一个最了不 起的投资人,除了徐新以外,还有雄牛资本的李绪富。这个人是做投行的,他在做苏宁电器财务分析的时候,了解家电行业里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他一看刘强东这 个模式,立刻觉得要比苏宁、国美好无数倍,果敢地投了他,也一举成功。
这个重大决策基于什么呢?
信念。但这个信念,是李绪富对家电行业深入了解的理性。鸡血和智慧的区别,鸡血和热血的区别:一种是稀里糊涂的狂热、愚昧,另一种是智慧、了解,对行业精深的一种判断。
2.2001年新东方因托福资料陷入盗版风波,面临关闭的可能。在这个时候,我作为新东方公关负责人,一股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对!在这个时候没有恐惧,只有一种信念:新东方事业是不是正义的事业?是应该灭亡还是应该成长?
当时来了十几辆警车,但是让我欣慰的是同时有3000多学生,排着一两公里长龙的队伍来报名,想赶在新东方关闭之前拿到最后一张听课证。我知道新东方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有一些瑕疵,但我们改正就好了,还不至于关闭。
我们就凭这么一个简单的信念,发起了自卫反击战,赢得了全社会的支持,而且这里面没有一点强词夺理的或民族主义的东西,新东方就是一个国际主义,就是一个环 球化的企业,但偏偏ETS他民族主义了,他狭窄封闭了,它没有想到出国梦想对中国家庭的重大意义,做出了伤害中国学生利益的判断。这是我在新东方最引以为 豪的一件事。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决策是A还是B?是左还是右的时候,你想一想,
什么是你企业的最高价值,什么是你出来创业真正的初心,什么是你的员工、你的客户的最高利益?从你的原始出发点,到你的员工为什么激动,到你的客户为什么付费?
这个东西,你把它详细分析之后,这就是你的企业的核心价值,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自信,就是你的信念,一个企业家有了信念,做出决策就不难。
3.2004年开始准备上市的时候,又出现一个灾难:新东方一个项目在招生时对学生说来学习暑期班住三星宾馆。学生来了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非常恶劣的环境,结果几千学生就闹事。怎么办?
无条件退费,一卡车一卡车现金送到现场给学生,一天退掉一千万人民币。想继续学习的,我们包了当地五星宾馆、四星宾馆、三星宾馆,把能够找到的高级宾馆,全部给学生住。
结果新东方品牌不仅没有遭到损坏,反而更加令人信赖。这相当于把一个巨大的灭顶之灾,变成了一次全国人民称颂的伟大行为艺术。当时我们亏了大概好几千万——估计04年一年也就是5千万利润。《中国合伙人》电影剧本里我曾经写过这个场景,其实它真的发生过。
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的抉择非常容易,根本不要讨论。因为我们有信念——学生利益是新东方最高价值——价值观支撑的信念。
4.易到的周航说,他经常夜里找他哥们儿聊天,觉得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左右的门都关着,根本不知道路在何方。周航坚持了下来,即使现在他们依然面临着压力,但他高歌猛进地在坚持。
周航认为,易到是有价值的——用互联网把车连起来,全世界无产者都连起来,就是周航的信念——周航凭着这个信念走到今天,估值20亿美金。整个董事会、整个股东大会,对周航这个创业家,对于他的那种人格、性格的力量,充满了信任、充满了期待。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伟大的创业者。
每个CEO都应该是他自己企业的发言人,必须是自己企业的第一销售员,必须将这种信念传递给市场。作为天使投资人,我们靠的就是基于我们对创业者整个人的判断。我们投资投到最后还是投这个人。
5.2014年5月16号聚美优品上市,我跟陈欧吃上市的早餐。那是华尔街的传统,巨大的圆桌四五十人。
纽交所的CEO说,陈欧会成为纽交所2000年来最年轻的CEO,他直接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但是8月1号大促,出现了假货危机——第三方平台卖假货。
陈欧这时候做了个决定,砍掉第三方平台。陈欧从那一刻起,壮士断腕,从源头上彻底杜绝假货发生的可能。他面临的恐怕是1/2、1/3或者1/4销售额的下 降,这对一家年轻的上市公司是不可思议的,非常需要勇气。但陈欧的信念很简单也很强大:尽管假货是电商的原罪,但聚美就是要做中国最干净的电商。
这个时候决定就很容易。赌博,我摆在这儿还是摆在那?那是靠命运,靠的是概率。但信念,却能指引你永不迷航。
郭沫若在诗集《女神》中,引用了歌德的一句名言:永恒之女神,引导我们前行”。创业家的永恒女神是什么呢?
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承担着员工期待,以及股东要求的创业者。你的那个女神,就是你的责任感,你的理想,你的价值观,你的信念。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创业者?”
首先,你连打工都可以全职,创业怎么能兼职呢?创业者必然是全心全意投入的。其次,当一个创业者问我,我做的这个事情里面有没有机会的时候,你不是创业者, 你是个投资人。创业者是什么呢?看到这个东西,就发了疯,就铁了心,就一竿子到底,九头老牛也拉不回,这就是真正的创业者。
最好的企业,一开始就要有个股份的安排——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企业的粮草是什么?不是工资,是股份。当一个人不拿股份就加入你的话,证明他不优秀。
团队一确立,你要马上明确你的企业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最重要的人是谁?然后把股份分下去。同时,给他多大的权利就有多大的职责,有多少股份就要给公司多少成果。如果干了一年觉得不行,对不起,收回来。
创业者怎么持续的突破个人的天花板?
当你的产品得到市场验证以后,要不遗余力地,要竭尽所能地,要疯狂地往前冲,速度要超过质量。为什么不敢拼命做呢?在速度和质量之间,一定要速度在前,假如客人不满意,你退款了,假如出了质量问题,你弥补啊,你克服啊。但是,伟大的企业,总是在各种争议声中,各种崩溃危机当中,暮然回首,那人已在纳斯达克敲钟处。
所以,所谓的突破,对你们来说,就是要高速成长。这样,真的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畏首畏尾、左顾右盼的人,意识到的时候黄花菜已经凉了。现在所谓的天花板远远没到,你的问题就是高速成长。我们就是骑着黑马,高速成长,那匹黑马已经变成了独角兽,变成了白马。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1994年,周航和哥哥创办了「天创数码集团」,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视听和服务集团之一。
2010年,中国互联网元年窗口,周航创立了网约车平台「易到用车」。几乎同期,大洋彼岸,Uber在旧金山上线。对于习惯了“Copy to China”模式的我们,易到或许是少有的国内原创。
易到的先发优势并没有持续,之后也经历了很多变数。2017年,暂时离开“创业者”身份的周航加入了顺为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
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周航经历了行业的跨越和身份的转型,对于自己、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2018年,周航出版了新书《重新理解创业》,梳理自己20多年创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思考,复盘自己过往的经验教训。
从业到投资,周航的思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投资人,他又如何?面对未来,他又如何重新理解创业?面对未来,他有怎样的规划?
围绕这些问题,36氪对周航进行了专访,探讨他对创业、投资、未来的思考,整理如下:
归零 —— 从创业者到投资人
决定离开易到时,周航收到不少机构的邀约,选择顺为是出于对雷军的欣赏和学习。
2016年,易到连生变数,处在创业阴霾期的周航找到了雷军。彼时,小米也刚历经连续几个季度销量下滑的低谷,却在之后携新产品和智能生态链“强势回归”。雷军走出低谷的过程给了航叔触动,他想去学习学习。
从企业家转型投资人,看上去像是个自然而然的事儿。其实,不是创过业的人做投资就能得心应手,思维和做事方式都需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归零”心态。
刚做投资时,周航也曾陷入误区:基于过往的创业经历看项目,往往会聚焦在问题上,而因此习惯性否定。心态归零后,他不再追求“确定性强的”、“完美的”项目。投资的价值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只要机会足够大,没有什么风险是不能承受的。
如今,作为投资人,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在繁杂的项目中做判断。
周航说:“做投资人的时候每天都在纠结和斗争——对于风险会恐惧,对于机会又会贪婪。这个过程中,我要不断抽离出来,问自己:此时的纠结到底是出于什么?如此往复,方才能理性决断。”
虽然做了20多年的创业老兵,但是在投资领域,周航认为自己还是个学生。他想用至少十年的时间去转型,学习做一个卓越的投资人,在项目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投资判断认知框架,去看穿机会背后的问题,还有问题背后的机会。
共赢 —— 做“陪伴型”的投资人
转型一年多了,周航时常会感慨:“如果当年创业时的我能有一个现在的我陪伴,那该多好啊。”
创业时期的他,面对危机和压力时往往都自己来扛,也曾因此错失外界的支持和资源。
现在,站在投资人的角色上,周航希望能够成为别人创业途中的“陪伴者”。他说:“创业是孤独的,创业者都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我希望他们能够向我展示自己的软弱,陪他们度过这些坎儿。也许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一定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用我的经验去帮助他们。”
做到“陪伴型”的投资人,关键则是赢得创业者的信任,让他们认识到创业者和投资人间的关系是“共赢”而并非“博弈”。
周航告诉36氪:一般创业者和投资人间的关系会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资人面对明星创业者好比男孩追女孩,想展示机构优秀的资源和实力获取“芳心”;投资成功,则进入第二阶段,投资人心态变得担忧而焦虑,会害怕被欺骗;接着如果公司进展不顺或者出现其他并购等情况,则进入“博弈”阶段,处理得当则其乐融融,不当就会陷入双方勾心斗角。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要做到两件事:一是沟通真诚、透明;二是在合适的时间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要干涉内部业务的运行——“投资人不会比身在其中的创业者更懂公司的业务,可以表达自己很担心公司现在的情况,但不要盲目地指挥创业者‘你要这样做,那样做’。”
基于“陪伴型”投资人这一定位,周航聚焦在早期投资领域,他认为,创业初期的企业更需要持续不断的交流和引导。
看穿 —— 产业终局着眼,小切口入手
2018年遇上资本寒冬,关于机构募资难、企业融资荒的声音不断。在周航看来,现在的“遇冷”是因为之前市场“太热”。
这些年,各式各样的“风口”不断涌现,从O2O、共享再到AI、区块链,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迎“风”而上。然而,追随表面的趋势容易,看穿其核心才是关键。
那么如何“看穿”呢?周航认为应当去思考每个产业的终局是什么,再从此倒推现在的切口和发展策略。
以今日头条为例,早年这个公司融资并不顺利,当时很多投资机构认为它就是普通的新闻聚合应用,和其他门户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相比,既不掌握资讯来源,又不具备创作能力,因而纷纷放弃。如果看穿本质,则会明白今日头条背后有着精准推送的算法和机制,构建了信息找人的全新模式,而新闻聚合只是一个小切入点。
从产业终局大处着眼,而入手则要选择独特的小切口。许多创业公司追求倾向于从解决一个领域的宏大问题入手,套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然而,在人少、钱少、资源少的情况下,这种概念先行策略并不可取。
周航提到:创业要立足于真实的问题上。然而,真实的问题并不一定是长线持续存在的刚需点。因此,创业公司不仅找到大众的、普遍的、强烈的需求,更要探究需求背后的本质。
关于需求的本质,我们同样可以看今日头条,如果简单理解它是满足人们了解天下大事的目的,那则看不到它和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不同。实际上,今日头条的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在70分钟左右,以打发时间为主,这或许才是其需求本质。
时代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然而创业的内核却不曾改变:抓住需求本质,着眼未来终局,从小切口入局,同时与当下大时代和趋势同频,在什么时代都能产生机遇。
做慢 —— 立足未来思考当下
无论是对于创投还是人生,周航都把事情放在更长维度思考。
对于投资,他不希望只关注短期的估值、销售额等等,而是要看这个公司是否可以在某一维度上通过不断的投入产生持续的能力增长,继而形成可持续性的能力壁垒,“怀揣十年之心,把自己放在足够长的跑道中陪伴企业成长“。
对于人生,经历过高峰和低谷、转折和反思,周航现在对于时间感这件事儿已经没有什么焦虑:“从前,很多人喜欢把人生活成三段论,20多岁读书,30多岁创业,40多岁开始享受人生。但如果我可以活120年,人生拉长,目标也就拉长,短期得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便是四、五十岁后创业都有可能,我可以一生都以创造者的心态生活。”
在书的结语,周航分享了三句话:“to refresh myself, rethink the world, and rebuild a new business.” 面对未来,周航会用自己投资的所见所思对前期形成的认知进行打磨和迭代,将“重新理解创业”作为一生的课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