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孵化自中国科学院。云从科技是一家人脸识别技术及产品研发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算法,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安防、金融领域数十个场景下,为银行、公安客户提供软件、硬件定制化服务方案。

云从科技融资情况(数据来自:企查查)
2020年年初, 云从科技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从1.2011091亿元,变为6亿元。资料显示,成立至今, 云从科技共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53亿元。最近的一次融资发生在今年5月,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18亿元。
一直以来,云从科技和旷视、商汤、依图被称为AI领域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在此之前,商汤、旷视均已启动上市计划。
此前有外媒报道,商汤推迟了今年在香港进行7.5亿美元的首次IPO计划,后又有消息称商汤将转战科创板。而旷视的上市之路同样曲折,从最初积极筹划港股IPO,到可能转而考虑科创板。
尽管节奏不同,不过,AI独角兽们都纷纷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在云从科技这一轮的投资方中,除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盛、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还包括工商银行、海尔金控等产业战略投资者。
这样的资方团队符合云从科技一直以来的“AI国家队”背景。
云从科技的上一轮融资要追溯至 2018 年 8 月,当时,云从宣布完成 B+轮融资,金额超过 10 亿元。在那一轮的资方中,其新增了多家国家级战略投资者,包括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粤科金融集团、上海联升资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地方政府基金与国有资本。

云从科技融资历史
自2015年正式成立以来,云从已完成 5 轮融资,累积融资额已超过53亿元。
从 B 轮融资开始,云从科技的股东阵容就以“国字号”产业投资与地方基金为主流,这与云从科技的创始团队构成不无关系。
2015 年,云从科技正式成立,其创始人周曦出自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而云从的前身,也是由中科院最大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孵化而成。
“国家队”的底色也为云从科技在拿单落地环节带去优势。
从团队到资方,云从始终保持纯正的“国家队”属性,这与云从在 To B、To G 的获客方向有着直接关联。
对于金融、安防领域客户来说,不论是省市级的公安系统还是四大国有银行的风控产品,都在数据安全层面有着至高要求,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曾对蜗牛派坦陈,作为纯内资的中科院出身企业,云从在获客时更能获得银行与公安部门的信任。
据 蜗牛派了解,云从科技当前业务主要围绕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业等几个板块,在国家提出“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云从科技在广州、重庆等地已拿下多个政府级项目,其主要客户包括工行、农行等大型国有银行与央企,中国东方航空、广州白云机场等重要机场及民航企业,以及全国多省市公安。
以本周广州市政府与云从达成的最新“数字基建”合作来说,其在广州南沙区进一步推动 “一脸走南沙2.0”智慧服务,将建设定位为新型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枢的人机协同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初,云从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注册资本变为6亿元。
股份制改革是公司所有制变化的一项重要特征,整改范围包括注册资本、股权架构等,一般是公司上市前的标准动作,这一变化,也证实云从科技已正式加快了上市步伐。
以云从、商汤、旷视为首的国内头部 AI 公司目前大都已经进入上市阶段。4 月底,有媒体报道称旷视科技或将筹备在科创板上市。蜗牛派为此向旷视科技官方求证,对方回应称不予置评。若消息属实,那么旷视或将成为第一家同时在 A 股和 H 股申请上市的公司。
商汤此前也被曝出推迟在香港进行7.5亿美元的IPO计划的消息,但商汤随后否认了这一消息,表示“现阶段我们没有任何新的财务计划或信息可供分享。”
已经完成四轮融资的云从,资方中无一来自外资机构,公司框架也为纯正的人民币架构,其计划在 A 股进行 IPO已无悬念,蜗牛派了解到,目前云从科技冲刺的标的为 A 股科创板,有望在 2020 年底完成上市,但由于创业板注册制在近期放宽了审核标准,云从科技也不排除转换上市赛道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燧原科技成立于2018年3月,目标是为客户提供云端AI训练和推断的国产通用人工智能软硬件解决方案,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云服务商提供AI普惠算力,服务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以及“新基建”的智能数据中心。
根据公开信息,燧原科技从芯片立项到自主研发成功用时18个月,去年12月发布了基于“邃思”芯片的人工智能训练加速卡“云燧T10”。云燧T10基于完全自研可重构计算架构DTU,单精度算力达到20TFLOPS,并率先支持BF16数据格式;采用自研ESL高速互联技术,200GB带宽,可以满足E级数据中心大规模人工智能训练需求;支持业内主流深度学习框架,提供完整的编译、调试、调优工具链,为开发者提供SDK、算子库,自定义算子接口、以及细粒度开放定制的能力。目前正在针对AI多种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与客户展开深度合作,并实现业务落地和规模化。据悉燧原科技正与腾讯进行深度业务落地合作。
燧原科技曾在2018年4月获得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亦合资本、真格基金、达泰资本、云和资本和上海科创投。2018年6月,获得3.4亿人民币Pre-A轮融资,腾讯领投,亦合资本、真格基金、达泰资本与云和资本跟投。在2019年6月宣布获得3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红点创投中国基金领投,海松资本、云和资本、腾讯、阳光融汇资本、信中利资本跟投。

融资历史
AI芯片一直是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方向,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巨头,商汤、旷视、依图等专注CV的公司,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等芯片初创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均有入局,燧原科技是少数从云端训练芯片直接切入市场的公司。
众多科技公司看好这一市场,与对算力的巨大需求密不可分。伴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新算法、新模型不断涌现,模型中的参数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因而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Tractica调研预测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726亿美元,增长率达到46.14%。OpenAI预估算力需求每3.5个月翻一倍,每年近10倍。
目前市场上的云端训练产品主要来自于NVIDIA,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价格高企,使得国内AI云端训练的成本很高。同时,因为开发生态系统封闭不开源,对国内相关产业公司的技术支持力度不足,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各种AI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受到限制。
这也为从云端AI训练市场切入的燧原科技提供了市场机会。燧原的优势在于专为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芯片架构,比NVIDIA同期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同时提供更为本地化的技术支持,可以满足各种优化、定制化及差异化的需求。技术和价格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的AI应用开发者通过AI训练为市场提供更多更优的模型,进而扩大AI推断市场的规模,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过去几年亦有其他公司希望挑战NVIDIA,但真正能推出产品并落地者寥寥。芯片是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型产业,其难点不仅在于芯片架构的设计,也在于与之相匹配的软件生态系统。回顾英伟达发展历史,其占领AI芯片领域的关键因素在于其CUDA的软件生态。
目前燧原科技已经推出“驭算”软件平台,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基于该平台进行联合开发,来满足各行业客户深度定制化的需求。蜗牛派推测,本轮融资很可能也用于招募这部分的人才,继续完善并拓展软件平台的功能,构建生态。
芯片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盈利,找到体量大、增速快的应用场景就是关键。AI训练芯片主要部署于数据中心,智能数据中心是重要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场潜力巨大。根据IDC数据,2018年中国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13.05亿美金(约合人民币90亿元),同比增长131%,到2023年将达到43.26亿美金(约合人民币300亿元),整体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08%。按照人工智能芯片占到人工智能服务器成本的30%-35%进行测算,未来中国服务器市场对于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有望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燧原科技正在与政府和上下游商业伙伴合作,为‘新基建’智能数据中心提供国产替代解决方案,助力新基建的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