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新国货破圈,让在年中大促期间准备扫货的孟梦颇有些为难。作为一个奇葩国货收集症“患者”,1995年出生的孟梦几乎每个月会贡献一半的收入在新国货上。

不管有用没用,觉得有趣就买,是她的购物哲学。
“从去年开始,老字号出的各种奇葩,成为了我新国货购物车里的首选。“孟梦有点心疼的说,我的钱包也为此薄了太多。
但在产品设计师赵岩看来,孟梦根本算不上是新国货的粉丝,“她买的,并不是老字号和国货品牌们,想要Z时代们入手的那些。”

越奇葩越有味,赵岩给时下的许多国货下了个定义。他同时解释道,不奇葩的新国货往往是自营的,而奇葩的那些大多都是联名款。
赵岩所指的联名款,往往都是一经出品就会网上爆火的那些,如大白兔香水、凤凰单车T恤、英雄墨水联名的调制鸡尾酒。
而在这些被网民热议了无数遍的奇葩老字号新品背后,往往还会站在一个在香水、T恤和鸡尾酒领域,Z世代们喜爱的潮牌。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2018年开始,5月逐步成为了这些奇葩新国货和老字号联名款的集中发布季。
这也是有背景缘由的。

2017年国务院定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以“强化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凝聚中国力量”。
随后,2018年,天猫围绕品牌日推出了“国潮行动”,2019年升级为“新国货计划”,而在2020年,京东也不甘示弱,在5月10日当天,在其京东秒杀上推出”新国品计划”专属会场,并计划成为常态。
刺激京东跟进的理由很简单。
在其2019年12月发布的《 2019“国货当潮”白皮书》中就指出,在2019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国潮”相关的搜索次数超过平时的5.4倍,比2018年提升3.3倍。
这样的利好,也刺激了更多的品牌在这一时段“推陈出新”。
如5月中旬,六神花露水就和肯德基互相跨界,分别推出了“花露水味的咖啡”和“咖啡味的花露水”,并在天猫上架。
至香飘飘和泸州老窖的联名奶茶、周大生麻将、奈雪的茶和飞跃的联名运动鞋、卡姿兰和kimi&miki口红盲盒、ROSEONLY和须尽欢联名的蜜桃味香薰蜡烛等等,则是各大品牌在国潮大戏里的强力角色扮演。
但事实上,一切都仅仅只是轰动而已,一切不过是为了6.18年中大促做得一个暖场预热。
“搜索多并不代表销量好,但搜索多一定代表关注足。”文创行业观察者文旺认为,尤其是老字号,做得奇葩跨界联名款,根本不是为了销量,而是为了博眼球。
这一点,就连电商平台自己也并不讳言。
“跨界产品首先是从营销切入进行的,初期的项目洞察基本来源于网友的话题。”天猫方面对媒体表示,这次参与的品牌中,只有部分跨界有现货,大概占三分之一,而剩下的跨界只是一个创意概念。

“如果你真的为了奇葩去疯狂购买国货,那才奇怪呢!”赵岩如是评价国潮购物狂孟梦的行为:老字号或更多国货品牌想要通过奇葩联名达成的效果,仅仅是为了和Z世代建立一个联系。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老字号和老牌国货们,会选择如锐澳、肯德基、气味图书馆以及太平洋咖啡们合作,在这些合作品牌背后,站着的是老字号们一直“失联”的年轻一代,特别是Z世代。

一直备受争议的东阿阿胶,在2019年末就承包了一次热搜。
彼时,它和太平洋咖啡联合推出了东阿阿胶拿铁、阿胶红枣拿铁、东阿阿胶抹茶拿铁、东阿阿胶银耳拿铁等一系列单品,还被网友们戏谑的填上了广告词:驴皮咖啡补补血、从此熬夜不用愁。
这样的合作,最后卖出多少咖啡,没有小结。但东阿阿胶却应该达成了一定目标,因为太平洋咖啡和它有强烈的用户互补。
东阿阿胶曾对外表示,以前阿胶品类面向的都是中老年女性,最近几年才慢慢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其中28岁-50岁的女性已经占到70%以上。
而太平洋咖啡的董事长蓝屹也曾给自己的用户画像:他们追求生活品质、他们具有人文情怀、他们拥有艺术品位、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于此同时,他们追求一点略带科技感的时尚气息。
“有人文情怀,就可能会对阿胶这种上千年的中药,有所了解或兴趣;艺术品味则或许可能对生产或服用阿胶这种有些接近茶道、略带艺术气质的生活方式,会有所感触。”文旺指出,更关键的是白领人群的高承压和快节奏,确实可能会对带有滋补口感的大健康话题,有共鸣。
当然,太平洋咖啡或许也不希望能够在中老年女性市场分一杯咖啡。

其他参与到奇葩联名的潮牌们,大多“人同此心”。
这就是一场双赢的游戏,而且成本其实非常低,低到为了降低搭讪的难度,可以频繁试错。
6月1日,蒙牛在盒马鲜生渠道首发它与白酒品牌江小白联名冰淇淋,首发渠道蒙牛选择了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渠道和现代化便利店。
江小白与盒马,都是年轻人热衷的品牌或平台。蒙牛虽然算不上老,但为了更好地和年轻人搭讪,却是联名大户,甚至在业界被揶揄为“已经和各大品牌几乎排列组合式地联名过一轮。”
其目的是为了试错,反正成本低,也许效果会意外的好。而其根源则是业绩压力。根据蒙牛的财报数据,2019年蒙牛冰淇淋产品销售额26.49亿元,比2018年同期的28.36亿元有所下滑。
比起“生计无忧”的蒙牛,老字号们更着急。2019年2月《人民日报》相关报道显示,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40%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有10%面临发展困境。
于是,联名大戏、奇葩出演,老字号们的奇葩宇宙也就毫无悬念的勇闯天涯了。

玩奇葩的对手越老越多,老字号也不敢倚老卖老。
据报道,在此次5月国潮中,不少的年轻国货也在奇葩跨界中,试图打劫一波关注。
“这波狗粮我们先吃为敬”的麦富迪X单身粮,玩梗之余为各位人士带来安心“狗粮”,宠物狗和主人都能吃;韩束x 永璞则为复工一族带来3秒补水、快速提神的胶囊包……
抢戏的来了,目的都是为了年中大促的时候,能够让自家的正牌商品,被这一波奇葩产品或概念成功带货。老字号和年轻的国货品牌们,目的一致,动作整齐。
老字号们并非束手无策。“既然能想到走奇葩联名来引发国潮风口,在营销上老字号其实一点都不老。”赵岩认为,年轻的国货品牌抢戏的,不过是老字号玩剩下的领域。
到线下去,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成为了老字号玩的新梗。
同样是5月,迎着中国品牌日的景,在上海,演艺大世界策划推出的文旅融合“快闪”活动在豫园进行现场呈现。
依然是在豫园,同步上演的还有国潮游园会、120岁南翔馒头店跨界首发潮鞋、宁波汤团店特别推出的“网红”气质新口味粽子——咖喱牛肉粽……
其实,早在2018年8月,165岁“高龄”的内联升就在太古里开出“鞋盒”外形的快闪店,空间内陈列有100多双布鞋,还有传承人现场展示搓麻绳、纳底、鞋、翻鞋等传统制鞋工艺。
数年的转型后,内联升从百年靴转身成为潮鞋品牌,过去35岁以上顾客占3/4,如今35岁以下群体销售额已占80%。
原本就在街头成长起来的老字号,正在找回自己的“烟火气”。

到下沉市场去,和小镇青年聊一聊,则是一直在进行的动作。
以生活化、实用化的文创产品打开和年轻人交流窗口的故宫博物院走在了前面。成长于河北保定滑氏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获得故宫博物院授权生产销售1:1复刻的宫廷家具。
结果,滑氏红木约销售订单的四成来自90后群体,除就近的华北地区用户,还有很多甘肃、广西等地区的消费者。
“过去的故宫文创大多是小玩意。”文旺称:由轻变重,依然实用,结果下沉起来就更容易了。毕竟,小镇青年还是比较务实的。
到年轻人最需要的领域去,则成为了老字号们正在奋力打通的生命线。
据淘宝天猫数据显示,90后的人均国货消费金额达到5307元,居第一。而在95后的购物车里,华为、小米和南极人更是取代了耐克、雅诗兰黛和苹果等国际大牌,成为他们的最爱。
但对国货的喜爱,依然没有被提纯到老字号身上,“实用和时尚,老字号们还差了点意思。”孟梦如是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
确实,还差了点意思,靠奇葩宇宙或许能添加点别的意思,但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老字号们的国潮之路,远没有踏平坎坷成大道……
刊载于《法人》杂志2020年7月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大约从两三年前起,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国货开始不断涌现。一来是我自己更多的关注和选购,二来是身边亲友、同事实际体验过后的推荐。

我的切身感受是,国货品牌正式进入了井喷期。原先有国货购买习惯的人,有了更高频次的购买,从一些低价的家居日用延伸到高价的汽车、3C数码等;此前对国货有所抵触的人,因亲友的口碑推荐有了初体验,随之改观并主动购买;还有一些人则开始主动追求国货品牌,在下单前他们会特意关注、同时优先选择那些知名品牌,如华为、蔚来等。
不分城市地区、不分年龄阶层,全国上下正兴起一阵对国货品牌的新消费浪潮。而当这股新国潮声势在国内持续高涨的同时,也开始输出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海浪。
此次新国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市场、产业三方作用力下的阶段性结果。追溯过去 40 年间,国潮起起落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4 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工业高速发展时代。同年,柳传志(联想)、王石(万达)、任正非(华为)、张瑞敏(海尔)下海创业,宗庆后(哇哈哈)、张近东(苏宁)、朱江洪(格力)、李宁相继跟上。
民营企业开始释放生产活力,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中国消费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1987 年,全国个体与私营企业总数达到了 22.5 万家。但实际上在 90 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消费市场整体还是处于货品供不应求的状态。
直至 90 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开始倒置。一方面,市场的货品流通体系逐渐完善,促进了交易效率的提高,消费变得更加容易了;另一方面在生产力和消费力同时过剩的提前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样的消费需求。
从过去的老四件“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到新六件“电视、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录音机、照相机”。国货品类在不断拓展的同时,销量也在以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提升。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移,第一次的国潮随之崛起。
2000 年,是中国体验经济发展的起点。此前,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多集中在产品功能性层面,一件商品好不好用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明显诉求。

2001 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对外进口的政策逐渐松开,一时间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品牌涌入了国内。和当时已经发展多年、建立完善体系的欧美市场相比,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消费市场宛若一张白纸。
进口消费品将更时尚的外观设计、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更高端的品牌形象植入到了国人的心中。“洋货一定比国货好”的原产国效应随之生根发芽。这对本土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降维打击。
这正是孙正义老师著名的“时间机器”理论:在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发展还不成熟时,先在比较发达的市场如美国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日本,进军中国、印度,就仿佛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美国。
初次接触“品牌”概念的本土企业,在产品设计、品牌包装、营销策略等方方面面都不具备能够与洋品牌抗衡的能力。在无路可循的处境下,本土企业唯一能做的便是仿制抄袭,从商品、店铺到 LOGO、品牌概念。2008 年更有“山寨元年”的戏称。
但彼时的“抄袭”,实则是本土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
“新国货,就是国货品质一定要超过洋品牌,扭转国人对国货的印象。”雷军在 2015 年小米的新品发布会上说。
但在发布会结束没过多久,一篇名为《为什么应该抵制“新国货”小米》的文章迅速流传开来,一时间小米成了众矢之的。国货也成了连带的被抨击对象。
雷军必然清楚知道“新国货”的路有多难走,但他无法预料到的是这条路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来自于他口中的那些洋品牌,而是自己人的口诛笔伐。这当中甚至有不少人是从未买过、使用过小米产品的。
揭开这些非理性的、偏负面情绪的面纱,我看到的是国人从心底对“国产”二字的不信任。从公开数据来看,苹果 iPhone X 的毛利高达 64%,而小米手机、LoT与生活消费品毛利润均不到 10%[1]。

即便小米通过让利为消费者提供了极致的性价比,但仍旧有不少人会觉得他们是在偷工减料。要让大众对国货品牌改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也不是一句口号的事。
从结果上来看,国货品牌在一直向好,正发生显著的替代效应。2017 年国务院正式将每年的 5 月 10 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同年中国快消品市场规模达到6390 亿,其中国货品牌比例为 75%[2]。其中 26 个快消品品类中,雀巢、宝洁和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品牌有 18 个品类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只有 4 个品类在上升[3]。

如今在日用、家电、餐饮、旅游、服装等各消费行业,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和心智。2018 年天猫双 11,237 个成交破亿品牌中,国货品牌超50%。其中有像五芳斋、李宁、光明这样的传统老字号在散发新的活力,也有像花西子、李子柒、蔚来等新星品牌跑出了自己的一条赛道。
国货品牌对内升级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全球输出。2019 年入选《财富》 500 强的中国企业有 129 家,首次超越美国(121家)。
以“小米”、“华为”为领头羊的智能手机行业最先作出了表率。数据显示,小米 2019 年第二季度在印度的手机出货量为 1040 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 28.3%,成为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同期,华为在欧洲以 18.8% 的市占率超过苹果排名第二[4]。
在家电行业,海尔冰箱则以 21.4% 的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远高于排在第二、三位的惠而浦(9.8%)和 LG(7.0%)[5]。
自 2015 年起国家宣布对供给侧进行改革,短短不到 5 年的时间里,国货品牌不仅在国内掀起了这股浪潮,更是席卷了全球。
此时此刻,当人们再提到“ Made in China ”不再抱有抵触情绪,脑中浮现的也不再是过去那些偏负面的认知标签。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和自豪。

钱多了,消费纵向升级、横向分化
国货品牌能够实现一路逆袭,离不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近 10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倍,2019 年突破了 30000 元。随着财富增长,人们不再为最基本的吃穿住行所担忧,生活品质开始从“有”向“优”过渡。
一方面人们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层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升级,像是年年换新的手机、或是为追赶潮流而购买的时装产品。
此外,随着互联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升级,人们在获得、分享体验方面高速迭代:效率与品质越来越高,成本与门槛越来越低,类型与方式越来越丰富。因此,人们对消费的价值需求不断横向分化,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体验。

体验经济中,竞争的定义正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原有的竞争格局已经被颠覆,竞争关系的成立不由行业或品类所决定,而是看人们所需的体验是否可被替代。使传统行业品牌大幅受挫的并非同业竞品,而是新体验的提供者。
以方便面行业为例,2014 年之前的整整 21 年,方便面行业蒸蒸日上,持续增长。2014-2017 年,整个行业不断滑坡,4 年时间,中国人少吃了 225.6 亿包方便面。背后的原因在于,过去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坐 15-20 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方便面是理所当然的常备食品。但在高铁开通后只需要 5 个小时不到,人们完全可以下车后再吃饭。同理,使尼康关闭工厂的不是佳能,而是苹果;让招商银行全面升级的不是工商银行,而是支付宝。
客观来看,人们最开始选择国货还是因为性价比。《2019 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9.2% 的消费者认为性价比高是购买国货的重要原因。
过去,竞争主要爆发在国货品牌与跨国品牌之间。国货品牌通过削减品牌溢价、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的极致性价比策略,完成了逆势而上。但随着发展,跨国品牌开始下沉,同品类下新品牌也在不断涌现。性价比作为唯一竞争壁垒,优势不再明显。
随着消费观日趋成熟,人们开始用更加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消费选择。一方面,越来越多人不会在完全不了解、不熟悉品牌的前提下,单纯因为一个 LOGO 盲目下单。
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值得”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所购得的实物商品本身,品牌提供的服务、传达的理念、对社交关系的影响等等都被纳入了考量。因此,以体验价格比来审视,人们是在为其接受到的“体验”付费,国货品牌完全有机会脱离在产品定价上的恶性竞争。
以东方美食文化品牌「李子柒」为例,其与视频同步推出的长白山参蜜、红烧湖羊肉、即食燕窝、草本茶、故宫联名款苏造酱,单品售价均处于同类商品的中高价格段,然而短短 3 天销售额便突破了千万[6]。 一方面,人们是在为视频中所呈现的原生态买单;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间接体验到李子柒那样的美好却遥不可及的生活方式。

不止在食品饮料、家居日用等低消费段,国货品牌正逐渐向汽车、3C 数码等高消费段渗透。如今在一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车主在增配或是换新时,会倾向于选择体验价格比更高的蔚来汽车。其体验价格比,体现在“面子”和“里子”两个方面。
“面子”包括:强身份标识、高热度话题、高级外观内饰、高舒适。蔚来的外观很具辨识性,行驶中更容易被认出。同时,与燃油豪华品牌相当的高级质感,乃至更加细腻人性的舒适度,这些都刷新了用户对国产车的认知。
“里子”包括:低用行驶本、低维护成本。车价 35-55 万的燃油豪华品牌百公里行程成本约为 60 元左右,蔚来只有其 1/6。在维护方面,燃油豪华品牌配件库存少、价格贵,维修等上一个月是家常便饭,而蔚来不但提供全车免费维修服务(除了正常老化、事故责任之外),还提供每 2 万公里一次的免费保养。
商业的重心在不断向人转移,中国的体验经济仍在蓬勃发展。此刻,国货品牌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在原基础上,完成品牌 360 度的整体体验塑造;二是不断找到新场景、挖掘新需求,打造差异化的创新体验。

事实上,绝大部分国货品牌的经营者仍是“卖货”思维。
常见做法是:先找到复数个有潜力的 SKU 投到市场里看反响。当其中某个 SKU 被捧红,便倾尽资源铺渠道、找代言、做投放,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头部品牌认知。从而拉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尽可能地将 GMV 推至最高。这本质上还是一种“押宝做爆款”的模式,做的是流量生意。
以钟薛高为例。2018 年钟薛高正式出道,上线半个月便做到了淘宝类目第二。其快速爆红的关键在其营销手段:一是它比其他同类雪糕高出数倍的单价,个别品类售价甚至高达 66 元;二是其团队会不定期将产品寄给流量明星和各大社交平台的 KOL,以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和持续的热度。
这和 2012 年红极一时的黄太吉如出一辙。但随着消费者这股新鲜劲退去、逐渐恢复理性,“口味一般”、“过度营销”的声音开始出现,复购率节节下降。而此刻钟薛高的身后是下一波蓄势待发的网红产品,如果钟薛高仍以过去的营销套路重复同样的事,那么被挤压和蚕食也不过是早晚的事。

因此,在这个高速迭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国货品牌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是转换经营思维: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持续经营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口碑帮助品牌收获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品牌的价值不由资本决定,而是消费者的信任和拥簇。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风靡海外的一众 DTC 品牌,像是 Allbirds(世上最舒适的鞋)、Lululemon(瑜伽界的奥斯卡)、Everlane(极致透明的服装品牌),正是通过创新消费者体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预期,逆袭了那些传统的品类品牌。主打男士剃须刀品牌的 Dollar Shave Club 成立不过快四年的时间,线上市场份额就超过了吉列,占比达 51%,在美国成为了最受关注的 DTC 品牌。

这些 DTC 品牌的通常做法是:在品牌建立初期,找到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切入,专注于某一个特定品类的极致体验打造。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与互动,让其成为品牌的忠实拥簇,在促进复购的同时,形成口碑效应、不断破圈。
一个典型案例是,将一瓶盐卖至 100 元的日本品牌 Solco。Solco 所提供的是 47 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手工盐,一般 35g 盐售价在 45-135 元左右。其核心受众是那些追求“慢生活、天然食材、健康品质”的高端消费人士。为了打造极致体验,Solco 在产品与服务、行为、环境、传达四方面做足了功夫:

如今,国内已经有不少国货品牌开始借鉴这种模式。以醉鹅娘为例,醉鹅娘是一个基于会员制发展的葡萄酒平台。自成立以来,醉鹅娘实现了每年 100% 的增长率,从 2017 年的 1800 万营收,到今年预计营收达 1.6 亿。醉鹅娘目前拥有上万名付费订阅用户,月留存率在 70% 以上,人均的年消费额在 2300 元左右。
有别于传统的单瓶购买形式,醉鹅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会员制为主线,线上为用户提供优质葡萄酒的订购、食材器具精选等服务,线下为会员提供知识拓展(培训)和会员体验的升级(酒吧)。
类似的还有华住旗下的 CitiGo 系列酒店。和常规住宿体验不同的是,CitiGo 认为酒店房间仅仅是一个让住客充分放松的纯休息空间,除休息以外的时间,他们旨在让住客尽可能走出房间与外界充分互动。

左为 CitiGo 公共区域,右为客房
为此,CitiGo 有意将住房面积尽可能缩小,反而在酒店一楼划出了一整块超大区域提供会客、工作、休闲娱乐等功能。相对的,为了保障住客的休息体验,CitiGo 会选用比一般酒店贵上数倍的床品和淋浴设施。另外,当客人自助入住时,酒店会给到一份从早到晚的出游行程单,鼓励其外出探索当地的城市特色。
在我看来,无论是开创一个全新的国货品牌,还是传统品牌做升级、做转型,都需要抓准 3 个关键点:
一是找定位,其中包括精准的人群定位、清晰的场景定位、以及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定位。
二是破边界,跳出行业边界寻求跨界赋能、打破传统品类边界开拓细分赛道、延伸产品边界打造 360 度整体体验。
三是新连接,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通过数字化手段持续经营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以交易为唯一目的更应注重消费者口碑的塑造。

新国潮的规模效应仍在持续提升,国内市场远没有达到天花板。从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的跨境消费市场情况中[7]可以得知,国内仍存在大量无法被满足的需求缺口。
在我看来,新国潮崛起的背后还有另一股隐形推力,即全国上下日益高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归属感。
从世界最大的无现金交易总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数据计算速度,从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到世界最先进的高铁网络,从世界最多产的人工智能科学论文到世界最领先的光伏产业链,中国一次又次地在各个领域下证明了自己,令世界咋舌。而这些令人骄傲的成绩,无疑给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注入了强大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让人们更坚定地站在了国货这边。
如今,越来越多国货品牌走了出来。有的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扎稳了根基,有的却是昙花一现。那些失败的,往往都是以博眼球为目的做的表面功夫,那么最终收获的不过也就是一批看客罢了。
《2019 年新国货白皮书》,新匠人学院
《2019,国货新生》,YiMagazine
《DTC 品牌的核心特点 | 未来品牌指南 Vol. 001》,品牌星球BrandStar
《新国货崛起洞察报告》,QuestMoblie研究院
《2020 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阿里研究院
[1] 数据来源:小米集团、申万宏源
[2] 数据来源:《中国购物者报告》,贝恩咨询、凯度消费指数
[3] 数据来源:贝恩和凯度消费者指数
[4] 数据来源:IDC
[5] 数据来源:GFK
[6] 数据来源: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阿里研究院
[7] 2020 年海淘用户规模预计达 2.11 亿人,交易规模预计达 12.7 万亿元。数据来源:iiMedia Research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