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复星医药旗下复星医疗集团推出的“复星健康+” 在线医疗平台开始上线试运营,到5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复星健康+”平台的注册用户破百万人,累计5万多名医生注册。
在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的解读中,“复星健康+”的+,除了意味着“红十字”(健康)和“家”(家庭),也代表了“连接”,深度连接复星的生态。在“复星健康+”平台中,可以看到,保险服务(包括复星联合保险、复星保德信、复衡保险经纪、星恒保险代理等)、复星星选、国大药房关爱+等医、药、险全产业链供应商的入驻。
资深互联网医疗观察人士、七乐康前副总裁胡艺凡向亿欧大健康指出,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四大基础要素——医、患、药、险来看,复星布局互联网医疗基本具备先天优势,但挑战也在于此,“很多时候资源越多,越难整合,这需要集团的顶层设计和管理”。
胡艺凡以支架手术、器官移植来比喻互联网+医疗的改革创新,“不管再怎么匹配,一段时间内,还是需要靠抗排斥药物让人体的其他器官和机能有个适应、接受的过程,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这个抗排斥药物不仅是企业决策者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还有下面的理解和执行力。这不是复星的劣势,是整个业态的劣势。”他进一步说道。
作为国内领先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之一,复星医药以药品制造与研发为核心,覆盖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医药分销与零售等诸多业务。其中,在医疗服务领域,复星医药旗下复星医疗集团拥有4328张床位,业务覆盖珠三角大湾区、长三角及淮海经济区。
复星下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开端源自2月27日,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为了缓解大量的就医问诊需求,复星医疗集团集结佛山禅城中心医院、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等10多家医院及诊所的近500位医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在线义诊。
这场义诊截至到2月29日晚间,累计访问量超过30万,日均线上问诊量较此前也激增超过20倍。鉴于此,复星医疗考虑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转入更常态化的模式,通过持续整合成员企业资源,推动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改造升级。
于是,“复星健康+”成为了那个新的契机,4月15日,由复星医疗推出的“复星健康+” 在线医疗平台开始上线试运营。
“复星健康+”目前在微信小程序中上线,依托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的资质,将复星旗下近30家线下实体医院的服务进行线上化升级,主要提供服务板块涉及线上问诊和咨询、名医直播、复星健康家庭管理计划(FHMO)等几大板块。

根据5月15日“复星家庭日”活动上公布的数据,“复星健康+”试运营期间的注册用户已超90万人,累计5万多名医生加入线上健康咨询与义诊行列,同时平台从5月1日起开设的名医直播讲堂栏目,在线直播讲座超过百场。
同时,“复星健康+”还上线了核酸检测快速预约,服务覆盖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20个城市,提供检测服务的机构累计已经提供了超过100万人次的检测服务。

对于这一产品,陈启宇认为,与市场上其他一些在线医疗平台相比,“复星健康+”背靠海量的线下医疗资源,包括国内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民营医院佛山禅城医院以及深圳恒生医院、徐矿总医院、上海卓尔荟等复星旗下大量实体医疗机构,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
不过,根据亿欧大健康的实际体验及观察,目前“复星健康+”在线问诊板块上,医生的接诊量普遍较低,多为20个以下,且医生回复及时性有待提升。
胡艺凡也表示,“复星健康+”像是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目前也只能提供轻问诊服务,虽然也有其他医院包括跨省的医师在平台上,但受限于医师在互联网医院做多点执业备案的限制,只能提供轻问诊服务。
“严格意义上,‘复星健康+’这款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线诊疗产品。从功能和服务上既没有体现出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的服务特色,也没有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功能特征,目前提供的也只是轻问诊服务,感觉还在很浅层很基础的试水在线医疗服务阶段。”其补充道。
有民营医院运营管理人士则向亿欧大健康指出,复星医药本身是药企,跨界医疗服务难免有技术不足带来的短期弊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复星在互联网医疗上的布局主要以预热为主,能否迎来飞速发展还需要契机。
从目前各家企业的实践来看,医、患、药、险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四个基础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胡艺凡认为,复星布局互联网医疗可以视作得天独厚。
“从商业模式的维度,这里的‘药’不是指药品,而是药企,‘患’则可衍生为用户,当然再加上投资线下实体医院的话,那可以说四个基础要素复星全占齐了,这是其他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不可比拟的。”他具体说道。
上述民营医院运营管理人士也指出,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平台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医疗需求用户不仅止步于线上问诊,如果复星从目前的业务出发,在医药、服务、保险、养老等布局方面做足资源整合,也许是不错的出路。
不过,难题也随之而来,互联网医疗行业还没有出现一家模式完全跑通的企业,难有经验可供借鉴,如何通过互联网医疗去做资源整合,是大家很长时间内面临的共同难题。
胡艺凡认为,要通过互联网医疗实现资源整合,首先要先明确定位,是诊疗还是预防,“诊疗是存量,预防才是变量、增量”,目前我国人口健康状况分布以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为主,在他看来,以“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健康管理生态体系是一大趋势和方向。
从复星当前的动作来看,他们似乎也正在循着这一生态体系目标前进,其中,家庭健康管理和开放生态是其重点关注方向。
目前,在“复星健康+”的生态会场模块,已经引入了保险服务(包括复星联合保险、复星保德信、复衡保险经纪、星恒保险代理等)、复星星选、国大药房关爱+等医、药、险全产业链供应商。
除此,在515复星家庭日活动上,复星对外发布了复星健康家庭管理计划FHMO系列产品,这款产品主要针对家庭用户,为其提供私人家庭医生服务的健康管理计划,涵盖家庭医生计划、会员服务权益以及企业云医务室等三大产品系列。
陈启宇指出,FHMO中的F代表了Fosun和Family双重含义,而复星在药品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领域经营多年积累的全方位健康管理能力基础上推出的FHMO,能够为家庭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相关产品选择,并将C2M模式融合到健康管理中,逐步形成自主选择、甚至自主设计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
据了解, FHMO还将从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线上即时问诊、预约诊疗,到定期主动式健康管理和干预服务,为家庭客户提供线上和线下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帮助用户逐步完成防病于未病的健康管理模式转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苦读生活练就坚韧性格
同是浙江东阳的明朝大学士宋濂在自述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经历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写道:“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东阳多山,人多地少,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土地不到一亩。郭广昌回忆起小时候说,东阳村民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前,真的非常苦。人们充饥的食物主要是玉米、山药等杂粮,田里种出来的水稻是上等良品,平时根本吃不到,就算逢年过节也只能适量地少吃一点。
读高中时,学校离家20多公里,郭广昌每餐的菜就是自带的霉干菜。他说,吃霉干菜可称为东阳读书人的一个传统,久而久之被当地人称做“博士菜”。东阳在当地也被称做“博士市”,因为这里出了很多博士,很多农民出身的博士,就是靠这价廉又易保存的霉干菜维持读书生涯的。
有一回,郭广昌的霉干菜不知道被谁吃的一点都不剩了,他没有过问。同学们过得都很清贫,有的人真是穷得穿不起鞋,还要坚持上学,大家都抱着同一个梦想在奋斗。郭广昌看在眼里,心想一罐小小的霉干菜又算得了什么呢?但郭广昌的肚子不答应了,饥肠辘辘的他就生生地扛了两天,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放学之后他急匆匆地往家赶。一回到家,抱起菜罐,夹了一碗就吃了起来……
苦行僧般的求学生涯,让少年郭广昌日渐成熟,拥有了坚韧不屈和顽强拼搏的性格,为他创业成功做好了准备。
紧抓机遇 赚得第一桶金
1985年,郭广昌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带着做一个哲学家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可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大学期间,郭广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接触社会上。他做了两件令他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事:第一件,1987年暑期,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骑自行车沿大运河考察到了北京;第二件,1988年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到了海南。
这两件事无疑帮助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认识了自己,更直接的结果是使他毕业时被留在了校团委。
在学校团委,他工作出色。但年轻的心使他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他想出国留学,并为此积极准备,先后通过了TOFEL和GRE考试,而且还向亲戚借好了出国所需的资金。
然而,1992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人生的这一轨迹,这件事就是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在南巡中掷地有声的话,深深地打动了郭广昌的心。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热情洋溢的讲话,让25岁的郭广昌热血沸腾。
经过权衡和思考,郭广昌放弃了出国的念头,而是决定辞职,自己去闯荡一番事业,决定在上海的热土中根植自己的理想。
也就是在那一年,25岁的郭广昌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和同校4位同学凑足人民币10万元,办起了当时还相当少见的信息咨询和调查专业公司——广信科技咨询公司。机缘和努力让他在25岁那年就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科技兴业 主攻现代医药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认识到,民营企业发展必须以高科技为内涵,现代医药是21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高科技的重要主攻方向是生物工程,他最终确定了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药这一含量极高但风险很大的高科技产业方向。郭广昌决定将公司最初积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
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毕业于复旦遗传工程系的复星“五剑客”中的汪群斌、谈剑、范伟也在这时陆续加入。经过潜心研究,他们在母校找到了生命科学院研究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为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也开始了复星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时为1995年。而时至今日,复星药业仍是复星集团的主力产业之一。
精巧资本运作 财富十年裂变万倍
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郭广昌由此认识到资本市场魅力无穷,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收购豫园商城可以看作是复星借用资本链条进行产业扩张的一个典型。2001年8月,复星集团与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草签股权转让、托管协议,11月22日该协议中止。6天之后,即2001年11月28日,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转让价为3.8元/股,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持有豫园商城6166万股,占总股本的13.25%。豫园商城虽是上海的老商业股,但在两年前已涉足生物医药领域,并拥有上海童涵春制药厂53.33%的股权。通过收购豫园商城,复星投资间接控制了童涵春。总资产6亿元的复星投资似乎是专为此次收购而成立。在复星,这是收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复星副总梁信军表示,在复星集团,公司往往就是一种手段,是一个项目投资的工具。
之后,他以如出一辙的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的收购:先和友谊股份大股东友谊集团出资4亿元合组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友谊集团占新公司的52%,复星集团占48%,随后,友谊复星与友谊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受让友谊集团部分股份,占总股本的29.98%,友谊复星成为友谊股份第一大股东。友谊股份持有上海联华超市51%股权,友谊复星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联华超市的股东,2001年,复星集团将友谊复星股份转让给复星实业,复星实业遂成为友谊股份第一大股东,对友谊股份运作至此宣告完成。与对豫园商城的运作一样,同样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
复星产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巧的资本运作。复星做产业扩张有一个特点,即能买的不租,能租的不建。复星现有20多家药厂,只有一家是由复星自己投资建设的,其余均为合资拥有。这样做的好处是,兼并成本不高,却能产生很大的协同作用。复星做产业扩张还有另一个特点,即看上的企业一定要有行业领先的位置,同时有一支合适的管理团队,否则,复星就会坚决退出。复星旗下曾有一家中药厂,注册资本金600万,复星占60%,每年税后利润300多万,连续5年都在分红,但复星还是力图提高它的销售额,5年换了三任总经理,教授、卖药大王、跨国公司的营销总监都有,始终未能奏效,复星就将它卖给了一个做保健品的企业。
2002年,郭广昌将视线更多地收回到了上海,因为上海的机会来了:从医药制造介入医药流通;从介入报刊发行,到加大媒体投资;从最早做房地产销售策划,到在上海房地产上获得丰收;从进驻联华超市,到打进豫园商圈……复星已经越来越接近上海国有机构控制的一些核心和垄断性业务。
以人才战略应对潜在危机
做大了的郭广昌,对名利看得更加淡薄,对外界也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因为他知道,更大危机往往潜伏于顺利之时,这种“危机”就是暗藏于想做大企业过程中的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一种在外人很难领略到的“高处不胜寒”的心境。
因此,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创业之路反而成了一种风险。如何来度过这种风险也是人生的一大选择。
郭广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选择了“人才战略”来度过这个“危机”。
早在创业初始,郭广昌就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年人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人,能力上可能每人只能打70-80分,但是我们要做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复星,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群体和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业团队。”
当有媒体问他:兄弟创业或者同学创业,最忌讳的是什么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郭广昌深化“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的用人观念。
事实证明,“人才战略”是郭广昌最为明智的选择。
郭广昌心目中的英雄是李嘉诚,并认为李嘉诚的崛起是60年代的香港所造就,而现在的上海与60年代的香港颇有相似之处。我们相信郭广昌将强势续写更伟大的传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