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问一号任务主要包括6个飞行阶段: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段。目前处于地火转移段,需要大约6.5个月。
7月27日,天问一号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

为确保天问一号在预定时间准确与火星交会,在地火转移段需要4-5次轨道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机动。8月2日,天问一号完成第一次中途修正,3000N轨控发动机开机20秒。

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后,太阳翼展开,进行对日定向;定向天线展开,进行闭环跟踪。开展定向天线零位修正、例行轨道参数注入、测定轨以及温度管理等工作。期间进行搭载设备自检测试和姿态机动测试。载荷科学数据下传顺利,各项飞控工作正常开展。

参与本阶段测控跟踪的各深空站、VLBI各测站运行良好,测控通信系统工作正常,测定轨精度满足任务要求。
路其漫漫,积跬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天问一号正怀着梦想与期待,在茫茫宇宙中一往无前,奔向神秘的红色星球——火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由于地球与火星之间距离最近也要5500多万公里,最远超过4亿公里,26个月才会轮到一次近距离,人类目前的火星探测器都要飞行半年左右才能到达火星,中途需要多次变轨。
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有发射、地火转移、捕获及停泊三个阶段,目前是在地火转移阶段,期间有4次中途修正,需要发动机变轨。
8月2日7时0分的中途修正是第一次,在完成轨道修正的同时,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
7月23 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 2167 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7月2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团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试验队密切配合,控制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7月2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团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试验队密切配合,控制“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

上图为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的黑白地月合影。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行星探测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

这一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迅速引发全民讨论,网友对火星及中国探火工程的关注急速升温。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天问一号” 相关内容实时搜索,于发射成功一小时内陡增1560%。
天问一号探测器将经过7个月5500万公里的航行,预计将于2021年2月抵达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研究任务包括火星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而且探测器将研究火星地表的土壤。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中国首辆火星车”长啥样?快来戳视频!先睹为快!
此次火星探测是我国行星探测阶段的首次任务,也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全新的里程碑,将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未有过的,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到达火星后,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进行探测作业,还会将它在亿万公里之外的所见所闻传回地球,帮助我们认识火星、了解火星。那么火星车在火星上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
火星车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竖立在前端的桅杆,顶端的方形设备就像机器人的脑袋。而顶端的方形盒子,就是火星车的“眼睛”,上面有帮助火星车避开障碍来实施前行实时探测的全景相机,还有识别矿物质成分的多光谱相机。
在火星车上,还装有4个“大翅膀”,这正是太阳能电池板。除此之外,火星车还配有探测雷达、磁场探测仪和气象测量仪,可以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的探测。
和火星车一起亮相的还有1∶1着陆平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它将搭载火星车着陆到火星地表,迈出中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步。
着陆平台,也叫着陆器,和火星车加起来是1300公斤,它载着火星车要完成进入大气减速下降、落火、延伸坡道,随即火星车就可以走到火星表面,开展探测作业。
着陆平台载着火星车,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降落到火星地表只有短短七八分钟,却被人们称为“恐怖7分钟”,因为这过程中电磁信号是完全被屏蔽掉的,要完全依靠着陆器的自身本事。
着陆平台是如何完成太空运输工作的?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我国火星探测器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和一院抓总研制。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两会期间介绍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任务计划通过实施一次发射,实现多个工程目标,包括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主要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
为了实现这些科学目标,火星探测器被设计成环绕器和着巡组合体两部分。任务中,着巡组合体将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并释放巡视器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环绕器绕火星飞行,为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并伺机进行环绕探测。该任务共搭载13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种、火星车6种。
“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在于‘恐怖7分钟’。再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在7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2万千米降低到零。”包为民表示。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也对媒体表示,进入、下降、着陆过程很短,但那是最凶险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今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继欧洲与俄罗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游车宣布推迟发射后,目前还剩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阿联酋的“希望”火星探测器与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仍坚持今年发射。
赵小津表示,火星探测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可进一步缩短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在深空探测技术方面的差距,提升我国空间探测器的研制水平,推动我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全面发展,使我国跻身国际空间探测领域先进行列。
“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没有简单重复其他国家火星探测的老路,起点设置很高,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的自信。”赵小津说。
今年“中国航天日”期间,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我国当前正在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深空探测工程实施。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行星探测的“问天之旅”将包括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探测等。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