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时,他将力帆带上市。 然而,成功的天平没有再次向他倾斜,2019年第三季度,力帆股份巨亏26亿元,公司甚至被传要破产清算。 直到大批债主上门追索,本该安享晚年的尹明善年,耄耋之际不得不开始学习如何拯救一家濒临绝路的企业。
01
债主追身
“不可让政府不高兴,不可让银行不高兴,不可让国企不高兴”。
尹明善曾经总结过民营企业生存的“三不”法则,如今有一条他没有做到,让银行不高兴了。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若不是重庆市政府紧急成立“债权人委员会”,要求各银行“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力帆可能早就倒在银行的断贷中。
力帆的财务危机信号,早在2019年初就已经出现。 不少力帆汇票持有人发现,由重庆力帆财务有限公司(下称“力帆财务”)承兑的银行汇票无法按期兑现。
林凡告诉市界,“我们有50万元的汇票,2019年1月到期,打了一个多星期电话,才联系到财务公司,他们跟我说要延期三个月才兑付”。 林凡所在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跟力帆并无业务来往,这张银行承兑汇票是从客户手中转过来的。
苦等三个月后,林凡决定走法律程序,才发现已经有不少公司起诉了力帆财务,这些银行承兑汇票大多数是由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下称“力帆乘用车”)出具,承兑人则是力帆财务,二者均为力帆股份旗下的公司。 市界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已有30多家公司对力帆相关公司就票据问题提起诉讼,仅力帆财务涉及的资金就超过500万元,原告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主。
10月初,平安银行一份文件在网上流传,其中提到力帆汽车等四家车企,在年底将进入破产程序,力帆的财务问题被引爆。 力帆立即发布公告澄清,公司目前没有破产计划。 破产传言可以澄清,
债务压顶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昔日的合作伙伴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试图维护自己的权益。力帆股份7月的一份公告披露,公司近12个月未披露的累计发生涉及诉讼(仲裁)的涉案金额已达到14.23亿元。
到2019年第三季度,力帆股份资产负债率高达78%,在汽车行业中处于高位。 179亿元的总负责中,至少有121亿元是带息负债,更为紧迫的是,其中90亿是短期借款,意味着力帆需要在短短一年内偿还。
力帆股份的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力帆控股”)情况更为严重。 力帆控股2019年债券半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力帆控股流动负债接近300亿元,因为融资困难已经有4亿元的借款逾期。
力帆控股几乎借完了所有它能借到的钱。 25家银行为它提供126亿元的授信,截至2019年6月,未使用额度只剩4.5亿元。
为了获得融资,力帆控股已经抵押了99.6%的力帆股份。 基于整个力帆集团糟糕的财务状况,联合信用评级公司调低了力帆股份债券的评级,从AA降为AA-。
尹明善没了当年的豪言壮志,在亏损9亿元的半年报发布前,拉着老婆陈巧凤、儿子尹喜地 、女儿尹索微,一家人携手减持套现890万元。 紧接着三季报发布,亏损26亿元。
公司可以不保,但自己的钱能保一点是一点。
02
业务暴跌
跟尹明善一起减持的人,还有公司的一众高管,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对公司最为熟知的一群人开始减持,无疑是对外界透露一个明显的信号: 我自己都不太看好自己的公司。 虽说2019年是汽车行业的至暗之年,但力帆受到的冲击,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力帆股份公布的产销量显示,前三个季度,燃油车、新能源车产量分别为1.8万辆和1843辆。 燃油车作为力帆主要发力点,最低的一个月产量只有34辆。 2019年前九个月,受国六新标准即将执行的影响,力帆推出活动大力消化库存,然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合计销量不超过2.5万辆。 在国六标准已经实行的情况下,
力帆还未能推出符合国六标准的车型,原来积压的国五车型面临无法上牌的尴尬境地。
截至2019年6月,力帆库存商品在计提2.8亿元的跌价准备后,还有约6亿元的库存商品。如果库存商品中乘用车占比过高,这些成品车辆将面临无法销售变现的风险。
2018广州车展——力帆汽车快速充电
力帆难以跟上市场需求跟近年来的研发投入紧密相关,近五年来力帆的研发投入均不超过10亿元,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亦维持在5%左右,只有2016年达到9%。 力帆还积极地把研发投入资产化,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研发投入减少导致产品跟不上市场的恶果正在逐渐显现。 一位力帆乘用车的员工告诉市界,“新基地建好之前,大部分工人们都转到三厂,但是三厂很少生产,因为没事干,好多工人都在放假,只拿很低的基本工资”。 他透露,还在正常生产的是总厂,但总厂以生产摩托车为主。
尹明善潜心造车的15年里,乘用车已成为力帆创造营收和利润的支柱,摩托车的地位越来越低,截至2019年6月,摩托车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只有24%。 而占营收半壁江山的乘用车及配件业务,毛利率暴降11个百分点,只有2.5%,不到普通车企的20%。
乘用车业务迅速坠落,导致力帆的资金缺链越来越紧张。
众多供应商将力帆告上法庭,要么要求兑付票据,要么申请冻结力帆的资产。
重庆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李哲向市界透露: “我们早就不供货了,原来的货款都没到位,谁还敢供货”。 供应商不信任之外,力帆汽车的经销商亦走上维权的道路。
2019年5月,30多家力帆汽车经销商,聚集在重庆力帆中心门口,身着“力帆还钱”的T恤,向力帆维权。 汽车主机厂本来就是依靠供应商垫货,经销商帮助销售的运营模式,如今力帆的左膀右臂均反向操戈。 乘用车业务随即跌入谷底。 03
亏本大甩卖
力帆的跌落实际在2018年已经发生,却被2.5亿元的净利润给悄悄掩盖。 彼时,力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亏损21亿元,即力帆纯靠经营是亏损的。
虽然力帆近三年都在亏损,但2018年的亏损额度是前两年的10倍,说巨亏也毫不夸张。 久经商场的尹明善力挽狂澜,硬生生地把巨亏21亿元变成盈利2.5亿元,净利润还同比增长48%,营造出一番红火的景象。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年报截止日的前5天,力帆乘用车公司15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突然宣布搬迁升级,理由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划、降低公司营运成本。
这块占地740亩的工厂,恰巧被重庆市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收购,价格为33亿元,并且立马就有24亿元到账,力帆因此确认资产处置收益20亿元。 搬迁工厂都不够填补亏空,还想要盈利,那就干脆转卖股权。
2018年12月28日,力帆股份与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重庆新帆”)签订协议,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重庆新帆,转让价为6.5亿元,又确认投资收益6亿元。
重庆力帆汽车停车场
这下不但亏损填平,还有盈利。
尹明善在重庆摸爬滚打几十年,重庆市政府在力帆危难时刻出手相救可以理解。 然而,重庆新帆是谁,6.5亿的价格较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的估值,溢价超过770倍。
天眼查显示,重庆新帆股权穿透后,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控制,即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是实际控制人,这笔交易完成后,车和家获得造车资质。
车和家实际早就跟重庆市两江新区有过交集,双方曾在2018年8月签约,车和家计划投资110亿在该区建设“智能汽车制造基地”。 两桩交易,两江新区均充当及时雨的角色,挽救力帆与危难之中。
完成上述交易后,尹明善继续加快闲置资产处置力度,盘活资产。 卖掉最为值钱的资产后,力帆的处置资产奏效有限,难以填补26亿元的亏空。 力帆股份2019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亏损1.15亿元,即处置资产获得的资金,要小于账面价值。 这意味着,
尹明善已经开始折价处理资产,但为了补充资金,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5年前,砸下20万元进军乘用车行业时,尹明善远不会想到,力帆会走到靠变卖资产度日的这一步。 那时的他,自信、桀骜、有魄力,如今都烟消云散了。
(应受访者要求,林凡、李哲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年过七旬的尹明善依然精力过人,虽然采访已近深夜,他依然谈笑风生,被周围的工作人员称之为真正的“铁人”。有人曾经将他与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相比,都是直到暮年依然身居高位而创举不止。但他本人对此赞誉很淡定,他对《中外管理》表示:自己创业本来没有很高的志向,作为曾经的图书编辑只想换得足够的买书钱。而如今力帆得以成为民营车企中的佼佼者,其实只是一种偶然。
54岁创业,68岁造车,72岁上市,用20年走过了很多国外企业百年的路程,偶然两字似更多代表一种心态,而非历程本身。作为国内同行的李书福与尹明善,创业历程颇为相似,也是从做摩托车开始逐渐转为乘用车。有人做过一个对比,二者相差24岁,如果说当时李书福造车堪称勇气可嘉,那么力帆仅仅六年就凭借自主创新在乘用车领域分得一杯羹,已不是冒险和偶然可以来形容了。
“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只要你有那股决心!我做右派(等于荒废—编者注)做了20多年!所以在我心里,我和李书福是同岁!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尹明善即便表达坚定,也不忘发挥自己特有的川式幽默,逗得在场人大笑。实际上,这20年来的力帆历程,正像是一场与时间与资本以及与市场较量的好戏。不过令尹明善高兴的是,他一直都是赢家!
当然,这绝对不像他幽默的那么轻松。
不服不行的“山城精神”
从出生地涪陵到事业发迹地重庆,两座城市都在嘉陵江边,依山而建的道路伴随着一级级的石梯蜿蜒曲折,起伏如波浪,生活在这里,需要的除了超凡体力之外,还多少必须拥有那种不怕吃苦的“山城精神”。
曾有美国记者到访重庆后,深深为这里的码头文化和制造业规模所震撼,将重庆比拟为美国西部的“钢铁之城”芝加哥。“我们也身处西部,也是西部的机械制造业重镇,还有那种跋涉奋斗的精神,都神似芝加哥!”尹明善显然很认同那位美国记者的比拟。
而从他虽然有些沧桑却激情四射的面容上,也能隐隐感到这个幽默的老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坚定和执着。“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去年那么大年纪还要亲自把企业搞上市。其实这和年龄没有关系。我常说:做企业和做人一样,不能没有精神。对的事情一定要做。我只后悔自己做得太晚了!”尹明善表示。正是去年上市之后,整个力帆开始了全盘改革,更好地发挥了企业内部监督的效力,也完善了内部的组织机构。虽然由于很早就开始国际化,力帆的现金流一直十分稳定,但在企业即将20岁成人之际,他选择了上市来进行一场彻底的公司治理变革。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力帆得以从一个9人小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1.5万名员工的跨国大型车企,正在于尹明善一直都懂得“自我革命”。
回忆往昔,1992年,当他已过知天命的年纪,毅然结束了自己已小有成就的图书出版公司,拿出好不容易凑出的20万元开始创业时,彼时他还是个摩托车行业的外行。他从捣腾配件开始,借助亲戚的帮助,在外界“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质疑中,开始了自己的“不可能”。
不过与周围大部分摩托车制造企业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尹明善就喊出了属于自己的口号:“我的理想是要造出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类似的豪言壮语,在2006年开始造车时,他也曾提出:一定要自主创新,不能搞拿来主义,才能做到真正的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思路出发,他没有重复其他小企业为大厂做边角料的老路,一开始就直指摩托车的“心脏”——发动机。因为与其他产业类似,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业严重空心化,作为关键零配件的发动机,国内只有区区两个型号,其余大多从海外进口,特别是日企更是占领了这项技术的至高地。但尹明善认为:如果不能做出自己的发动机,就只能一辈子受制于人。
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他发现中国特别是重庆,其实在发动机零配件领域的技术已经很完整,只是囿于体制,那些生产配件的国企根本不会出售装备好的发动机,更别说是和国际技术接轨了。他认为这是一个突破口,力帆应从出售发动机整机入手,这样就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心脏。
由此,尹明善作为一个纯粹的外行,却在一年内就成为了重庆摩托车业的“黑马”。很多人没有想到,看似小小的一台发动机竟然比卖摩托车更赚钱!很快,力帆的门口就开始涌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而尹明善并没有满足。在出售发动机之余,他开始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并且用获得的利润开始了进一步的企业规模扩张。截至10年前的2001年,仅摩托车发动机,力帆就售出184万台,销售收入超过38亿。这个领域他用9年就做到了世界第一!
至今在重庆商圈里,尹明善都是“偶像”级老大哥。“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我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从我的角度总结,力帆的成功一共有三点:这也是我常说的力帆三件宝——创新、出口、信誉好!”躲在镜片后的尹明善拖着他那招牌式的重庆调调,抑扬顿挫娓娓道来。
登上国际舞台的滋味
不过就在力帆顺风顺水时,品牌大战的阴影却早已慢慢笼罩其中。从1996年到2003年间,日本本田(HONDA)就力帆摩托车使用的“HONGDA”标识的侵权问题开始了长达8年的状告。虽然早在1999年力帆就已全面换标,但力帆还是在2004年终审败诉。
多年后,尹明善并不愿多提及此事,但他依然尊称本田为自己的老师。面对记者他也曾表露自己的委屈,认为本田揪住多年前的往事不放,只是由于这些年在销售和制造领域被学生超越,而被迫采取的市场狙击策略。不过抱怨之后,尹明善也坦诚地表示:中国民企要想真正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紧自主创新,同时还要拥有自己过硬的品牌。
而对于品牌,尹明善的要求更高,那就是必须要拿到国际上也站得住!
其实尹明善在积极拓展本土市场之余,很早就开始盘算起了新战略。1998年,在通过对国际摩托车市场的全面考察后,尹明善发现邻国越南几乎人手一辆摩托车,摩托车消费市场巨大——与其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价格战,还不如从越南出发积极拓展当时还是处女地的东盟市场。
不过当时的越南市场,力帆的老对手本田可谓一枝独秀,和其他几个日本品牌加起来已占领了越南大半江山。很多人都认为力帆很难打进这个铁壁市场,但尹明善却有着自己的逻辑,他觉得日本车品质好,但价格高,而力帆首先打的就是价格牌。当时100毫升的弯梁车,日本车的售价是2100美元,力帆的批发价却只700美元,代理商零售也只1200~1300美元。在质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价格的力量不可小视——力帆摩托开始在越南市场上迅速走红。
不过仅仅是价格优势,力帆走不了多远,只有真正在越南人心中树立起品牌才是长久之计。“我其实一直觉得很多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的理解有误区,总觉得我们去一个地方就是去占领市场。其实不然,必须首先树立品牌,打动消费者的心,才能最终长久经营下来。”接着尹明善兴奋地表示:力帆目前的局面有些好玩,力帆的品牌在海外甚至比国内还响!这就是他们花心思的成果。而为了打动越南人民,力帆搞起了“事件营销”——让力帆摩托车在河内飞越越南的母亲河——红河,并给越南的“CCTV”30万美元作为广告费,现场组织了10万观众。他们还请来了越南的顶级歌星、影星进行现场表演。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力帆从此在越南名声大震。紧接着,力帆又打出另一张牌——足球,把越南的头号球星黎玄德请到中超自己的力帆俱乐部来踢球——效果就像姚明去了火箭。同时为了获得越南各界的认可,并且规避贸易风险,尹明善还直接在越南建厂,聘请当地工人,和越南本土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使得力帆真正成为了越南人心目中的“国民车”。
而随着在越南市场大获成功,力帆的摩托车开始走向更多的国家。今年6月,在长江三峡游船上召开的力帆摩托车经销大会,尹明善与应邀而来的全球43个国家近100名国外力帆摩托经销商共襄盛举。经过统计,从1998年开始海外征程,14年来力帆摩托车已经出口了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其中三个国家设立了自己的工厂,真正做到了力帆海外公司形容的那样——“驶过全球的点点帆影”。
事实上,正是作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摩托车制造企业,力帆得以在全球经济勃发的10年间,获得规模和效益的同等增长。但尹明善也感到了其中的危机。“摩托车毕竟是一个小市场,未来更大的空间属于汽车。所以我们要发展为百年力帆,还必须造车!”如果说54岁创业已经是充满勇气,那么68岁时,力帆开始的造车事业,更让人感到了尹明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
用时下流行的星座学说来解析,生于1938年1月1日的尹明善,是号称忍耐力和执着力最惊人的摩羯座。这个星座历来盛产政治家和商人。而正是有着这样号称钻牛角尖一样的韧劲,才让他顶住压力,一手实现了自己的乌托邦美梦。对于外界对力帆造车的质疑,尹明善并不生气,而是十分坦诚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力帆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从最初搞配件到做摩托车,再到如今全力造车,其实是很多国外车企走过的道路,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我觉得惟一关键的就是,通过在管理上细化和分解我们的目标,从而使得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尹明善强调道。
他有一个好玩的公式,即不用平常的成本和利润来计算品牌的价值,而用所谓的“一斤车”的价格来看自己和世界级企业的差距:如果说宝马可以卖到100元一斤,力帆的车如今只能卖到30元一斤,这就是差距,也是他追赶的目标。
为此,与之前搞摩托车的战略类似,此次尹明善依然把住了两个核心环节:技术创新,加上海外攻略。2007年,力帆汽车将汽车最核心部件的“力帆造”发动机装配在了自己的新车型上,也成了国内少数可以自主研发和生产发动机的民营车企。截至目前,力帆汽车已经拥有了多款高技术含量的新能源产品。2009年官方统计的6万辆到如今的10万辆销量,让尹明善惊喜之余,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倔强精神支撑下的产业奇迹。
在海外市场,力帆汽车的销售也一路飘红。尹明善表示:今年的出口量将增加到5万辆。如今在海外特别是在独联体和中东的组装工厂已达到6个,今年还会增加2个,是迄今中国自主品牌中最多的。未来,力帆将着重发掘南美市场的潜力,而且在巴西建立的第一家全球研发中心已经正式启动,未来可以看到目前在全球40个国家逐步建立起的销售网络都将会及时推出力帆的新款轿车。而那时,力帆汽车驶向世界的,将绝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词。
“总结我们的20年,就是一直在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是中国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但正由于恰逢时代变迁的伟大机遇,给了我们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史无前例。我既觉得幸运,又觉得开心,而未来我们还有更长的道路要去跋涉!”尹明善微笑着总结。
回想20年前的自己,您最想对当年的自己说点儿什么?
尹明善:我觉得敢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是绝对很好的一件事情。因为力帆这20年一直在思考自己走过的路,得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懂得坚持,哪怕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也要坚持走下去。其次,我觉得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
您觉得力帆20年来走到今天,最关键的是做对了什么?
尹明善:自主创新。无论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从摩托车到轿车,一直以来我们都花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去搞创新。因为没有自主的技术产权,就如同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怎么能做成百年长青企业呢?
多年来,哪些主流管理思潮对您经营企业产生过重大影响?
尹明善:我可能没有学习过什么MBA,也对正规的管理学教育一直抱有一种商榷的态度,我觉得不是哪一种思潮,而是其他企业的实践最值得我们学习。国外很多汽车企业都是我们的老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