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与升级,全国临检网络建设,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医学品牌营销与临床服务等战略方向。
微远基因主要专注于基因技术创新与感染精准医疗,目前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平台,包括病原宏基因组学(mNGS)诊断与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12/13)快速诊断技术。
在技术商业化落地上,微远基因已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建成超过5000㎡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研发中心,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GMP生产基地;而且会面向呼吸,ICU,感染,儿科,血液,神经等临床科室,长期布局基于基因组学、影像组学与EMR(电子病历系统)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体系。
据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EO李永军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累积超过3万例病原宏基因组学大样本数据。为了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微远基因现已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顶级临床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另外发表了高分SCI文章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获专利授权5项。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OO王小锐介绍到,微远基因已初步完成感染精准医学领域的关键性产业链布局,重点对感染诊断的各项创新技术进行产业转化;现已具备从体外诊断设备的开发制造,到体外诊断试剂盒的生产注册,再到病原宏基因组学实验室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最终到感染病原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微远基因运用病原宏基因组学技术参与了2019年12月底武汉和2020年1月上海最早期临床样本的新冠病毒发现和基因组分析工作,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向全球分享了首批新冠基因组数据(为最早的四个新冠基因组之一);另外,还协助中检院制定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
截至目前,微远基因的三款新冠检测试剂盒均获得了欧盟CE认证,其中包括全球首款基于病原宏基因组学的CE认证检测产品。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TO许腾博士表示,接下来,公司将以宏基因组2.0和自动多重化CRISPR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除了着力于病原检测,还将涵盖病原耐药、毒力与免疫宿主等信息,进一步提升感染精准诊断。

图片来源:Pexels
结合行业来看,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发生感染,其中的绝大多数常见感染通过经验性的治疗和常规的检测手段都能解决;但每年还有约2000万人发生疑难、危重感染,这部分感染属于诊断的空白地带,基于新一代NGS技术展开的病原检测正好能进入该领域。
另外,国家近来也高度重视病原体诊断能力提升,除了要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外,疫情的爆发也敲了一记警钟。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行业在悄悄崛起。除了微远基因表现突出外,行业其它公司也在快速成长并受到资本青睐。
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王霖表示:
宏基因组技术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解决了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特别是在今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背景下,无论是对疫情的监测还是复杂感染的诊断,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中金启辰基金负责人徐怡表示:
继NIPT和肿瘤NGS的投资热潮后,宏基因组和其他创新技术平台在感染精准检测领域的应用是下一个即将爆发的蓝海。借鉴肿瘤NGS诊断的发展路径,病原感染诊断赛道的摸索期将显著缩短,行业龙头亦将快速确定。
火山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表示:
过去一年,火山石见证了微远基因利用mNGS技术发现新冠病毒,为全球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
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表示:
过去一年里,微远基因实现了行业领先的大样本量检测,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的开展,核心交付实验室网络的建设,产品的升级与报证,研发管线的扩张等,技术创新、产业链布局和临床服务能力得到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迅敏康组建于2014年,专注于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开展创新分子诊断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转化,是中国最早从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之一。
截至目前,迅敏康已自主研发了IngeniSeq®️临床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平台,建立了涵盖20343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临床微生物的数据库及配套生信分析系统,可对各类临床样本(脑脊液、血液、肺泡灌洗液、房水、组织等)进行微生物DNA、RNA测序,并应用于临床开展精准治疗,指导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以及改善预后和控制院内感染等方面。
据悉,IngeniSeq®病原微生物专用数据库(V2.0)全面覆盖9233种病毒,7044种细菌,2890种真菌,635种分枝杆菌,172种寄生虫,139种支原体,128种衣原体和102种立克次体,比对后经智能算法分析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
另外,针对常见病原快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等临床需求,公司还推出了IngeniFast“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平台以及病原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等系列产品,未来也将围绕临床微生物精准诊疗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迅敏康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子钦告诉蜗牛派,在整个精准医疗领域,相较于肿瘤、遗传分子诊断,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一直是个被低估甚至忽视的市场,殊不知,其存在显著的市场需求。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感染性疾病占所有疾病的50%以上,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发生感染。其中有大多数常见感染通过经验性的治疗和常规的检测手段都能解决,但每年也有约2000万人发生疑难、危重感染,因感染致死的患者过百万,由于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其中大多数无法查出真正的病因;另外,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增长,有超过30%肿瘤患者死于复杂感染——造血系统肿瘤患者75%死于感染,实体肿瘤患者50%死于感染。
换言之,感染性疾病存在多重感染、疑难危重感染高发,新发感染、罕见病原感染层出不穷,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加重细菌耐药(甚至产生超级细菌的特点),病原感染精准诊断的需求日益凸显。

3D microscope close up of many bacteria floating around in bloodstream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但其临床诊断面临各种难点,譬如到底该检测哪些病原体,针对新发病原采取什么技术手段,并实现快速精准有效的检测等。针对这些诊断的真空地带,基于宏基因组测序(mNGS)技术展开的病原检测给出了解决方案。
李子钦表示,传统检测方法(培养法和PCR等)在敏感性、特异性、时效性和通量等均存在局限,且对于未知或罕见的病原微生物,无法快速识别。
宏基因组测序(mNGS)则描述了样本中存在的所有DNA或RNA信息,能分析整个微生物组以及患者样本中的人类宿主基因组或转录组。也就是说,基于mNGS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无需培养,且不具有偏向性,能将目标样本中的所有遗传物质全部提取出来检测,具有覆盖病原种类广、速度快、阳性率高等优势,可有效解决临床无法准确鉴别病原的困境。
以这次疫情为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这样的新发感染,传统方法往往束手无策,mNGS就在新冠病毒鉴定、合并感染检测、溯源进化分析和传播模式的预测等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坦言,即便现在行业关注更多的是急重症患者,但随着技术和观念的普及,未来基于mNGS的病原微生物组学技术还可应用于广泛的与感染相关的慢性病管理领域,是一个显著的蓝海市场,相关检测产品应用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从行业端来看,自2014年NEJM刊登的有关mNGS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的案例并给予高度评价以来,随后,业内便开启了mNGS在临床中的应用,国内外陆续发布相关的指南、共识及建议,并推荐将mNGS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2020年,mNGS也正式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学检查标准,mNGS瞬间成为全球热捧的焦点。李子钦认为,这不仅推动了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迈上新台阶,也为基因检测细分领域——感染病原mNGS检测开辟新蓝海;另外,这次疫情也让国家重视应提高基层的检测能力,随着mNGS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未来基层也会成为重要战场。
现如今,与之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转化也成为一个新风口。国内的这一细分市场便在悄悄崛起,譬如专注于病原体检测的微远基因、金匙基因、予果生物等相继披露融资信息;微生物研究企业锐翌生物、医学检验公司卡尤迪也在2019年纷纷推出了病原体检测产品等。
最后介绍一下核心团队,迅敏康核心人员来自浙江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法国尼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具有丰富的临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工作经验;同时,依托浙江大学国际技术转化资源,团队也在不断发掘先进技术的临床、商业价值并产业化。
翕然资本合伙人高婧女士认为:
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在国内临床属于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以往不受重视,导致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产品对时效性、灵敏度、特异性均有不同于其他类别分子诊断产品的独特要求;在临床使用场景中横跨感染科、呼吸科、神经科等不同科室;从患者角度,不同于肿瘤患者的中心化就医,病原微生物感染往往在基层首发、散发;同时须综合样本采集、抗污染等技术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