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woniupai.net/wp-load.php:19) in /www/wwwroot/woniupai.net/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明星公司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关注大学生创业和职场励志的媒体博客! Fri, 13 Sep 2019 08:51:0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8 http://www.woniupai.net/wp-content/uploads/2016/03/cropped-skidmark-32x32.png 明星公司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32 32 互联网创业?安逸的成都人选择做游戏 http://www.woniupai.net/55449.html Fri, 13 Sep 2019 08:51:05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55449 成都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休闲、宜居,不少人在这里过着「喝茶打麻将」的「巴适」生活,这节奏仿佛跟忙忙碌碌、讲究快速讲究迭代的互联网创业不太搭配。

近期,IT 桔子梳理了成都近五年的创业投资数据,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还原成都地区互联网创业的真实情况。

*注:本文创业公司均仅指互联网创业公司

成都地区创业潮流的出现颇受政策影响。

国家层面的双创政策最火热是在 2013、2014 年,彼时双创大潮在全国热热闹闹,最先掀起波澜的是北上广深。西南腹地的四川省里和成都市政府在 2015 年左右开始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当地创业,内容涉及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全方面支持当地创新创业发展。

在政策的倾斜和全国双创大潮的影响和刺激下,互联网创业在成都开始显示热情。IT 桔子统计显示,近五年来成都地区有公开记录的互联网公司数量约有 1919 家。

趋势上看,从 2013 的 182 家到 2015 年的 553 家,是成都互联网创业热情不断攀升的时代。尤其在 2014 年,新公司数量相比 2013 年翻了一番。

之后很快在 2016 年,受到资本寒冬影响,成都地区创业投资热情同全国趋势一样,开始回落。到 2018 年,新增的互联网公司数量已经不足一百家。

从创业公司行业分布来看,成都创业者对企业服务和游戏的偏好较为明显。近五年里,成都地区企业服务领域中共计有 434 家企业成立,而游戏领域成立 215 家企业,占比所有互联网创业的 11%。

在吸引风险投资上,过去五年成都地区共计发生 1195 起投融资事件。其中,游戏领域共计发生 96 起投资事件,占总体的 8%,这个数据并不算突出,它排在企业服务、硬件、医疗健康领域之后——企业服务领域,共计发生 260 起投资事件,是吸引投资人出手频次最多的行业;硬件领域共计发生 136 起投资事件;医疗健康领域共计发生 130 起投资事件。

投资金额方面,近五年成都地区共计吸引了超过 870 亿人民币的资金。其中,最吸金的行业莫过于企业服务,共计吸引超过 190 亿人民币的投资,其次是医疗健康领域,吸引了超过 130 亿元的资金。

总体来说,投资事件金额分布趋势与投资事件行业分布趋势相当,投资事件较多的行业,吸引了更多的资金。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止 2018 年 10 月 31 日,成都地区能统计到的企业中,仅有新潮传媒、医联、1919 酒类直供网 3 家独角兽企业,而同属「新一线」的杭州共有 22 家独角兽企业,武汉有 8 家、苏州有 9 家。相比这些地区,成都还有些差距。

同样,在估值达到 10 亿人民币的「千里马」队伍中,成都相比其他「新一线」城市,也仍有较大的差距。IT 桔子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地区共计有 14 家千里马企业,浙江地区共有 78 家千里马企业,江苏地区共有 44 家千里马企业。而全国共计有 774 家千里马企业,成都千里马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 1.8%。

与全国创业者多集中在企业服务、硬件等领域摸索不同的是,成都地区游戏领域创业热情极高,甚至可以说成都的游戏公司撑起了国内游戏研发的「半边天」。

伽马数据显示,当前成都游戏企业增速全国第一,其中 70.4% 都是研发企业,研发占比全国第一,成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游戏研发基地。近年风靡的《王者荣耀》、《剑侠情缘》均是出自成都。

这样的好成绩,自然离不开成都地区政策的引导。2004 年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投入使用,吸引了腾讯、金山、盛大等知名厂商的游戏业务板块入驻。

后续,在 2005 年该产业园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为成都地区动漫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 年 11 月腾讯在成都成立了分公司,随后投入 20 亿元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直接买下两栋楼,腾讯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游戏《王者荣耀》就是在这两栋楼之间诞生。巨头的驻扎对于当地游戏研发人才和产业土壤的培育作出潜移默化的影响。

至移动互联网兴起,成都市再次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发展,直接刺激了当地游戏创业的兴起,手游创业潮流出现。目前统计到的成都地区游戏公司至少有 424 家,其中仍处于运营状态的有 402 家。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过亿用户的游戏加速器厂商——「迅游科技」也是在这里诞生的。迅游网络成立于 2008 年,旗下产品迅游加速器是目前较为稳定,使用用户较多的知名游戏加速器之一,支持《英雄联盟》、《逆水寒》、《天涯明月刀》等超过 13000 款游戏,解决玩家网络中经常出现的卡机、掉线、登录困难、延迟过高等问题。

2015 年,迅游在 A 股创业板挂牌。IT 桔子数据显示,迅游此前已经获得了 4 轮融资,拿到过奇虎 360、达晨创投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与热火朝天的游戏创业相比,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创业能拿得出手的公司却略显尴尬。在依靠自我培养和扶持,却很难出结果情况下,成都市政府与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采取了「引入大公司」,曲线救国的策略。

除早起的腾讯之外,之后成都还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新浪、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此建立业务中心。

成都最近几年最知名的对明星公司的引进动作莫过于去年 6 亿砸向罗永浩对锤子科技——2017 年 8 月,锤子科技拿到了成都市政府 6 亿元的投资,对于当时处于「危机」中的锤子科技来说,这笔资金无异于「救命钱」。

同时锤子还担负着为成都地区解决人员就业等「指责」——到现在 时隔一年,锤子科技共解决成都当地就业人员总量 208 人,最近又重新「整合」和减少了不少人员。

2018 年 11 月 6 日,锤子在成都举办了一场与手机没关系的发布会,一个加湿器、一个旅行箱和一个智能音箱。在成为「成都野望数码」之后,锤子共推出一个至今没有交付的 TNT 工作站,三款手机坚果 PRO 2S、坚果 R1 和坚果 3。

如某媒体发出的疑问「不知道成都政府是否满意他们的成绩。」

不知道成都市政府对于引进一线城市的明星公司,是否还有更多信心和耐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选择外企、央企或私企的十年之后的样子 http://www.woniupai.net/242.html http://www.woniupai.net/242.html#respond Wed, 23 Mar 2016 08:30:20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242 2013110209170193266

原来开了个帖子讲过公司普通员工嫁给富二代的故事,结果故事写完了,又想写写我身边同学们的故事。十多年之后,当年的选择是否正确,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生活的发展总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有些人的现状也挺叫人惋惜。

不讲道理,就讲故事。

先从外企讲起。

现在看来,外企是最毁人的,当年我身边有三个很熟悉的女孩进了外企,还都是知名500强,无一不被毁掉,当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外企毁人的规律很明显,就是刻意制造并利用人性中一个很可怕的弱点——优越感。

先讲A吧,A是我的发小。

我爸爸和她爸爸是同事,我俩住同一个机关宿舍楼,小学一块玩,中学同班,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回家到了家门口,还要推着自行车聊到天黑才各自回家。她比我漂亮,比我学习好,但并不影响我俩的友谊,因为我俩性格非常互补,她心直口快,仗义热情,我胆小内向一点。我俩喜欢的男生也不同,她喜欢阳光帅气的,我喜欢成熟霸道的。

我俩还都是乐观的文艺女青年,没事就去买打口磁带,找翻译小说,聊个梦想什么的。好在我们的梦想差不多,都希望事业生活皆成功,每天衣着光鲜地坐着飞机全球出差,家里还有深情的老公,可爱的孩子。

大学我俩的专业也沾边,但是她的大学比我好,毕业的时候,她如愿进了当时大家最追捧的外企,我只是进了体制内一个很稳定的单位,做起了跟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

我毕业的时候,很多央企都到我们学校招聘,只要大学成绩不差,基本都可以进去,所以谁也不羡慕体制内的工作,但是大家都羡慕进知名外企的。

我尤其羡慕A,她离我们的梦想那么近。

刚刚有同学提到岗位,我要说的这三个姑娘都是在核心部门作技术的,都是服务业的知名外企。估计熟悉行业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哪个行业。

我只认识一个姑娘在外企做后勤,不是一流大学毕业,反而是现在最幸福的一个,没有被外企的奇葩文化毁掉。

外企前台转核心,基本上不可能,起码500强不太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完全是两条线,管理思路都不一样的。而且外企核心部门的入职条件,根本不是后勤部门能相比的。

但是外企之间互相跳槽确实很容易,估计是都被同一套企业文化洗过脑,比较好用吧。

入职一个月的时候,A去香港培训,住某知名的全球连锁五星酒店,她说酒店的洗发水真好用啊,香味真舒服。

废话,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欧舒丹,跟小酒店那些用洗涤灵勾兑的能比么。

差不多同一时候,我在北京郊区的集团基地开会,其实装修档次就是招待所,蚊子咬了我一身包。

她打电话说,我们培训都用英文的,我真得练练听力了,六级根本不够用;我说,我们开会怎么那么无聊,领导讲话都跟新闻联播似的,听得我昏昏欲睡(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太幼稚了)。

她回来给我看照片,同事几乎全都是帅哥美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群人夜游维多利亚港,笑得很灿烂。

我开会回来也有照片,没好意思给他看,是好几十人的合影,领导坐前排,我在后排就是个小蚂蚁。

她说我找到偶像了,我们大老板(她们都管权限比较大的主管叫老板),香港人,四十岁的女人跟二十岁出头似的,特别帅,培训间歇就和我们聊天,喜欢养狗,喜欢看美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能回家做一手好菜。

她一说,我就想起了我办公室的大姐们,虽然上班的时候客客气气的,但实在跟她们没有话题可聊。

刚工作的时候,我跟A还保持着每个礼拜见面或者通电话的习惯,但是慢慢就不行了,她太忙了。

她那个行业以“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而闻名。其实现实比传闻还要夸张。

比如说“通宵加班”,毕业不久的A已经赶上好几次了。但是她说,没有通宵过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那个行业的外企呆过。而且每次通宵之后,一起作战的同事之间都会产生战友般的感觉,很幸福。

还说有一次凌晨从国贸打车回家,跟司机说“刚下班”,想起圈子里流传的“凌晨下班的,不是小姐就是他们那圈子人”的笑话,赶紧跟司机解释,我是做XX行业的。

我这边呢,工作上手以后,感觉挺轻松,虽然偶尔也要加班,但是领导从不为难我,有时候,要做的东西太多了,跟领导说一下,领导就会帮我协调时间,反正从来没9点以后下班。

当然我的收入也比不上她。十几年前,她们那个行业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拿到大几K,绝对是高收入了。

联系减少了,再见面的时候,就感觉她的变化很大。

她穿的衣服越来越精致,会化淡妆了,买了人生第一个名牌皮包,开始在国贸一个很贵的发廊做头发,已经能熟练驾驭高跟鞋了,拿出名片,很精致,还有让人羡慕的头衔(现在跟外企打交道多了,对他们这些头衔已经看透了,当时还是很羡慕,因为我连名片都没有)。

五星酒店的见闻,她已经懒得说了,她们那个行业的规矩是,出去做项目,有五星不住四星,何况,按她的话说,再好的酒店也没心情欣赏,时间都在加班了。

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因为A不装X,不做作。她说工作上的事情,我听到的是她的自豪和新鲜,我也跟自己长了见识似的。

但也有一些东西是我理解不了的,比如她说,她的另一个偶像做事非常认真,有一次,报告已经装订好了,发现一个完全没影响的小瑕疵(甚至连瑕疵都算不上),其实大老板和客户根本不会在意,但她也带领全组的人,熬了一整个通宵逐一改正。

我说这是为啥,她说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心,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的作品,不为客户,不为工资,不为领导,只为自己的心,也要做到完美。

这个我实在很费解,我的领导总是说,不要把时间花在没意义的事情上,不是埋头干活就可以的,一定要想想别人需要什么结果,用结果说话,而不是埋头傻干。

随着A融入外企的环境,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少了。她出差太多,回来也更喜欢和同事一起玩。

我们聊天的时候,开始有冷场了,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A已经懒得单方面分享了,A需要对她的付出,对她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感同身受的朋友。

她的一些观点,我也接受不了。比如她说外企来中国,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传播民主,因为外企的工作氛围非常民主公平,上下级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每一个人,不管什么级别,都是平等的。我说这么说有点过了吧,她说你没在外企呆过,你不懂。

有一段时间,我们接触很少,我也换工作了,跳到私企做了一些跟我的专业相关的工作,一下子变得特别忙。

我记不得是多久以后,我们难得见面吃饭,饭后,她居然要求AA制。我特别诧异,我们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是零花钱买了零食也要互相请客的。她没钱,我给她钱花都乐意的。我死活没要她的钱,她说你可真是搞不明白啊。

那时候,我觉得我会失去这个朋友了。

没想到,几年以后,我们又亲密起来。

那是她当了Manager之后我们见面,她依然衣着光鲜,面容却常疲惫的样子。

她说,我终于明白了一些事情。外企根本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个样子

比如我们组里有“VIP”,因为能带来客户,根本不用怎么干活就有好待遇的,只有老板和项目经理知道。

还说,和另一个行业高层人物打交道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这行太可怜了,好几个孩子通宵弄的东西,其实真的没人看那么重的。我们弄一个项目辛辛苦苦的,拿的钱是别的行业的零头。

她说我永远爬不上去了,因为我看我们现在的boss们都是什么人就知道了。他们想的就是节省成本,多弄项目,该用Senior干的活,派Junior去,大家累死干不完也不管。跟客户面前也像孙子一样。当初我入行的时候,总说职业独立性,职业尊严,其实跟国内同行没区别,就是用高工资好环境哄着小孩干活罢了。

然后她就说到同事咳嗽很久不去看病,最后居然是肺癌,才三十多岁。

她说,我要学会给自减压,该偷懒就偷懒,今年的目标是把偷懒学会。

当时,我问了一下她的收入,居然跟我差不多,我非常惊讶,原来是所得税太高了,三分之一都交税了。我到私企以后,涨得挺快,但没想到能追上她。

这回她没跟我AA,我说我请你吧,你这么辛苦,她说好吧,早知道吃更贵的。我当时觉得,我的A又回来了,后来发现,远不是那么简单。

A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准备换工作。

但是后来她找了无数工作,都不满意。A嘴上说只要不是那么累,能养养身体就可以了。但是真到具体的工作摆在面前,她就不满意了。

清闲的工作,她嫌待遇不好,说收入一下子下降一大块,接受不了。

民营公司拉她入伙,有股份,收入可能更高,但需要拼博,也有风险,A觉得一样的累,还不如在外企,何况外企只是单纯的身体累,她说她可不想操与人打交道的心,太累了。

甚至有个工作,待遇很好,也不是很累,只是工作环境差一些,只是普通的商务楼,A也接受不了,说每天穿过去的衣服去上班,都不搭。

每次她和我商量,我都能感觉到,她是希望我劝她留在外企的。

现在想想,她舍不下的东西真的很虚幻。

我前面写了五星酒店,其实我还应该写写她们那些必须穿礼服参加的年会,写写国贸一大堆高档餐厅拿着她们的胸卡就可以打折,写写我爸单位的人听说A在X公司,也会恭维她爸爸几句。

就是这些东西,把A给网住了。

其实外企四年是个砍,跳出去了,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这时候,就08年经济危机了。

刚刚想到一点,A舍不下的,除了外企的光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上面有人说的,没有“勾心斗角”的工作环境。

外企怎么可能没有勾心斗角,每个企业都需要“善于勾心斗角”的人,再大的企业都一样,要不然怎么拿单子?谁来协调各种人事和利益?自己做公司以后,跟外企打交道多了,发现越是高层的,越狡猾,跟下面做技术的,根本是两类人。

但是基层岗位,做技术的岗位,那大多数人只要干好活就可以了。

可是在服务业,工作质量很难量化,那么就只有让员工自觉自愿地燃烧自己,才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

大外企在这方面不愧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熏陶出来了,他们首先招一些名牌大学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特点就是学习好。

学习好的人有个毛病,就是把自我价值和自己的努力成果挂钩,自己干出来的活太恶心,自己都受不了。而干活干得比别人好,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

这本来是好事,但是经过洗脑,这中责任感被强化了,就成了“为了自己的心”“为了自我价值”而工作,根本不需要监督的。

同时,外企还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和最大限度的光环与虚荣,让员工觉得,我就是这么优秀,我不屑于偷奸耍滑,我不屑于勾心斗角,我不屑于算计,我不屑于像外面那些没素质的人一样,因为我努力工作,所以我有资格享受这一切。不断强化这些好学生因为工作努力而产生的优秀感,最终成了优越感。

写到这里想起来了,A到现在也总是说“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

这下好了,员工都不算计公司了,心眼都不留地拼命干。

可是外企算计员工么?当然了!算计得更彻底。

08年的时候,外企的残酷性就体现出来了,裁人那是毫不手软,尤其中层,工资高,不可替代性低。很多公司划了线,没达到某一标准的,比如没考过某一职称的,一律解除合同,当然,赔偿是很规矩的,按照入职年限发。

A庆幸自己不属于要裁掉的范围的,说有些同事拿了解职赔偿,就高兴得去旅游了。

我这时候才看出她从心底不想走。

很多人说,我有外企的朋友,她们没有优越感啊,其实优越感不见得表现得那么明显的。

比如A,她和我发外企的牢骚,说羡慕我不用通宵干活,可是说了半天,让她过我这样没有光环,每天跟各种人打交道看人脸色的生活,她已经接受不了了,虽然她嘴上不说。

后来,A跳到了同行业的另一家外企,继续干。

又过了大概一两年,有一天,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她已经辞职了,在家休息,我很惊讶。她辞职居然没有告诉我。

出来见面才知道,她在出差的时候晕倒了,意识到身体出问题,才终于下决心离开行业,在家养身体。

那时候我也从公司辞职,准备创业,我俩就经常一起逛街,吃饭,发生了好几件狗血的事情。

有一次,一个餐馆新开业搞推广,第一桌客人打一折,第二桌客人打两折,以此类推。

我两个无业游民抢到第一桌,一百多块钱的火锅,花了17块多,结果A和服务员要发票。

服务员当然不给,A和服务员吵架,说人家逃税,收钱就应该开发票,被我拉走了。

路上我跟她说,咱们喝了两瓶饮料,就要几块钱成本了,还有那些肉,蘑菇,人家已经赔本了,你还要发票啊?她才反应过来:“你从这个角度想问题啊,也有道理。”

另外一次,我没在旁边,就是上个帖子说过的为20块钱吵架的事情,她觉得小贩坑了她20块钱,差点跟人家拼命。

还有一次是为了买房,那时候房价正好从08年低谷猛涨,她过去和男朋友看房总是挑剔,一直拖着没买。

我也陪她看了好多,总没有满意的,她看房的标准太高了。有一次总算有了她满意的房子,价格也能接受,结果签合同的时候遇到其它买家加价,但是房主对她印象很好,说只要你加到和对方价格一样,我就卖给你。我说市场就这样,你俩有钱就加点吧,结果她赌气不买,说不能惯着这种不讲信用的人。

最后房子涨得厉害,她忽然放弃买房了,跟我说,我现在买也买不到好的小区,我就不买了。因为我现在已经住不了你家那种老房子了(我和老公当时买的是城里90年代的旧小区)。我还不明白,问她为什么呀,还以为她身体有什么原因,她说,不为什么,我现在接受不了环境不好的地方,说得我忽然有点尴尬。我才知道,在她心目中,就算离开外企,我们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只是平常人家没明说罢了。

说到这里,其实也差不多了,除了环境不好的房子,A还有很多接受不了的东西,其实这些莫名其妙的高人一等的规则,都是外企加给她的。这就叫身段拿起来了,你还放得下吗?

A的现状我不说了,她是我朋友,避免人肉。物质上肯定是正常人生活没问题,但看到她跟我说得抑郁症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外企害的。

接着说创业的事情吧,主角是B。

B是我大学同学,学生会风云人物,女强人型。B倒是不在意物质上的虚荣,很能吃苦,但是外企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她身上烙上了烙印。

B也是一毕业就进外企做技术,到30多岁出来创业。她的行业和我公司的行业有点沾边,算是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可以共享客户。

创业之后,我们联系比较多,本来是想分享资源,结果却意外见证了她失败创业的过程,我也总结了点教训。

第一个问题是她太不喜欢琢磨人了。外企做技术的人,大多没什么城府,状态比较自我。当朋友不错,创业就危险了。

创业以后第一次跟她见面,她意气风发,认为自己的团队技术非常牛,在行业很有名气,市场正好处于起步期,好多烂公司接单子都接不过来,凭着名气,已经有朋友给她投钱,再加上原先的外企里还有自己的死党照应,创业万无一失。

我本来还想给她介绍几个我的可以挖掘的客户,她问都没问我的情况,自顾自地说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我当时就觉得她还不像个做生意的。

因为不耐烦观察琢磨人,她对公司的管理基本照搬外企的规则。

核心团队,都比照外企更高一个级别发工资,并许以股份。后勤方面就订了一些绩效规则,比如给前台打分,按分数发工资。

我劝她,最好别搞那么死板,小公司,有时候得哄着点,就那么几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她不信,她认为,前台这种职位,随便招一个,按照规则管理就好了。

结果前台频繁辞职不说,有一次招标,前台不知是故意捣乱还是无意疏忽,差点出大错。

当然,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卡在销售上了,而归根结底,还是不会识人。

她那个外企里的死党,并没有像她以为的那样给她介绍客户。其实我早想到了,烂公司能接到单子,自有“理由”。在江湖上混,千万别随便说别人是“烂公司”。

而她觉得人家会把单子介绍给她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关系”好,我的团队技术好。

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办法补救,就是找那个死党,或者相关人,死缠烂打,许以利益。

都这时候了,就别抱着道德优越感了,你带着兄弟们出来,你这时候有责任当牛做马陪笑脸弄单子。

可她明白真相以后,对她的死党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赌气不来往。去找别的老同事,她又拉不下脸,过去她并不把销售放在眼里。

好在,那时候行业好,就算没有外企推荐,还有其它渠道,B也拿了一些单子,但都不太肥,属于拼价格那种。

这时候,她带出来的人马也出问题了,没有外企的光环,人的心态也变了。

所以千万别以为外企那些五星酒店之类的,只是人文关怀,其实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是麻醉剂,一边累死累活地干,干完了给你点常人享受不到的物质和尊重,就没时间琢磨别的了,以干活为荣的文化就是这么来的。

外企项目主管,相对还是比较好当的,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

大家本来是抱着出来发展更好的心态,想着公司做大,也当个元老,搞个管理啥的,结果还是每天在外面干活,都是小单子,外企的光环也没有了。虽然工资多了,人心却浮躁了。但是直到兄弟们叛变,她才反应过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聪明的B居然被骗子骗了。

其实骗子最先盯上我们公司的,是我一个朋友介绍认识的,说此人正好在我们待挖掘的目标客户(某赫赫有名的央企系统)有大资源。

这是我做公司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骗子。

我和老公见到骗子了,还请他吃了顿饭。不过我们挺警觉。我上个贴子写过,我家长辈有个朋友,就是给人牵线搭桥介绍生意的,所以我对这个圈子有点了解,基本都是骗子。

骗子指定了一个海鲜餐厅,我一听就觉得是骗子的可能性更大了。那个餐厅吃下来,起码几千块,可我连你的身份都不知道。我委婉地跟我那傻朋友说,我老公吃海鲜过敏,咱们金湖茶餐厅吧。我心想,爱来不来吧。

结果那骗子带了个不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开了个沃尔沃。

吃饭的过程就不细说了,两个细节一下就暴露他是骗子了。

一个是,问他要名片,他从兜里拿出一张纸,纸上有字,他故作没注意的样子,在背面写了电话和邮箱。我拿过来悄悄翻过来,正面写的是:XX(那个央企赫赫有名的掌门人)的侄女,x月x日从美国回京,航班号:XXX,请于首都机场X号贵宾厅接机。

我当时就想乐,这也太弱智了,这不就写给我看的么。

然后就是谈项目,什么这个央企在我们这个行业有多少亿的预算,大领导准备把项目交给他运作,但是他没有公司,准备找一个信得过的公司拿项目,可惜我们现在认识他已经有点晚,他已经谈过几个公司,不过既然已经认识了,就是朋友,以后多联系。然后他还神神秘秘地转发给我一条短信,我一看,是项目启动的立项报告,什么项目的重要性啊,目标啊,项目计划啊,预算啊,他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给别人看。

我本来想逗逗他,被我老公打断了,他说我们公司太小,估计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项目,如果他现在的公司合作不顺利,再找我们。那个骗子后来还真找了我们一次,暗示我们有机会上,我们没搭理他。

这个骗子被我俩回味了好久,我们还说,怎么会有人上当呢,这太明显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B就有点神神秘秘的,跟我说正在弄一个正经项目,具体是什么又不说。我当时想,可能是我的竞争对手帮她呢,毕竟我们两个行业太近了,她跟别人走的近,我也能理解,毕竟我们小公司,也帮不上她太多,她当然要保护合作者。

直到几个月以后,才听圈子里其他人说有高人帮她整某个央企的项目,但没整下来,花了不少钱。我就想到那个骗子,后来一问,果然是那个名字,但她仍然不认为那个人是骗子,说是方案没做好,再具体她就不说了。

为了保护B的自尊,我没揭穿。

当时我不理解B被骗,现在我理解了。越是她那种要强的性格,才越容易被骗。

再说B的第二个问题吧,太把“技术”当回事儿了。

估计说这个,骂我的人更多,但无所谓了,看到帖子里,有小朋友问到创业的问题,那就写写吧。

一般来说,创业的时候,千万别把重心放在技术上,除非你是不可替代的技术,或者目标客户对技术的敏感性非常高。

B的技术,确实曾经在国内风光一时,当年她出去讲课,一天就是万把块的酬劳。所以B出来之后,仍然津津乐道自己的技术,尤其爱说一句话:“全国能把XX产品弄懂的人,不到五个。”XX产品,就是A公司原先那个外企的一种产品,当时确实是市场上最好的产品了,A主要就是实施这个产品的。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线索,某制造业客户对B的产品有兴趣,但是预算有限,如果用B的产品,光购买产品的费用,就超支了,何况还要实施,但如果用国产替代产品,就还算一个比较肥的单子。客户也比较倾向于用国产产品。(B口中的那几家烂公司,一般是国产和进口产品都做。)

我建议B用国产产品做,但是她回答我一句话:“内个东西我没法做!”想了一下,当年B在外企的时候,一定很瞧不上那些拙劣模仿的国产产品甚至做国产产品的同行,所以我也没再劝她。

但是这些年之后,我发现,目前他们行业的国产产品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B那家外企的产品,也不得不大幅降价。

看到某几个ID试图激怒我,感觉很好笑。“技术”和创业的问题,看来还是要说完,否则很容易被这些ID断章取义。

站在老板的角度,我也会鼓励技术主管培养某种程度的“技术优越感”。所以我们尽量不让他们操心无关的事情,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因为技术优越感本身是非常可爱的。有了技术优越感就有不服输的劲头,高难度项目来的时候,不用动员,技术人员也会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

带一个有点狂的技术大牛出去做售前,可以让客户看到,我们的人对于技术的执着和热爱,哪怕大牛滔滔不绝的技术词语,客户根本听不懂,也有助于建立信任。

但是,这种信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除技术大牛之外,对方公司还要有不那么“执着于技术”的高级销售、主管或者老板。

我前面说了,除非所在的行业对技术特别敏感,那老板是技术狂人也无所谓,因为这种情况下,客户会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销售做的粗糙点,也不影响。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眼里,备选公司都差不多,哪家公司好交流,就容易倾向于谁。

刚开始和客户建立信任的时候,做技术的人不服输的劲头,反而成了劣势。这跟“一根筋”眼中的拉关系搞潜规则,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销售找你推销保险,一个说:“我们公司的产品线非常好,最适合中国国情,您了解一下吧。”一个说:“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您选择我们,就是给我个机会,我给您推荐最合适的。”你愿意和哪个聊天?

B从心里无法接受客户被“烂公司”忽悠,把自己的公司和烂公司相比较,也无法理解客户对技术的“不那么感兴趣”,另外对原先外企的某产品也总是有点无法割舍的感情。所以不管她掩饰得多好,她这些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都成了销售的障碍。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就是牢骚越来越多,越来越偏激,客户那边的朋友,一个也没处下。

自己的力量不够,有时候就要借助合作伙伴。在B创业的年代,她的外企背景还是挺有号召力。也有销售出身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她寻求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总是持续时间不长,反而手下大将被挖走了两个。

B现状不想说了,也不重要。虽然b对某产品热爱依旧,但是国产产品真的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最可怕的是,现在看一看,B的技术,还真比不上她的同行甚至跳到民企的手下了。毕竟她一直是做实施,优势就是实施经验和对客户行业的理解。而她的手下跳出去以后,甚至要担任类似于架构师的工作,除了模仿外企产品,还要考虑新产品的研发,考虑平台稳定性,从核心上开始搞。这么看看,B的技术优越感,其实还真是被外企害的。人家做好的产品,你精通怎么用而已,你还能比做产品的更厉害?

想回答一个敏感问题,这个帖子也差不多了。

比如这段话“(LZ)其实是要告诉大家在中国会做事是不行的会来事的才是关键,学问会不会到是其次,问题是关系有没有做到位~”

但实际上,即使是在那些所谓“最发达”的国家里,真正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的人,也都是“会来事儿,会拉关系”的。

这大概是人类社会规律决定的,简单的利益分配可以靠规则,更复杂深刻的利益分配,就只能靠“潜规则”和利益的制衡。比如总统接受了财团的赞助,不可能不维护财团的利益,但同时也要维护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比如社会大众的利益。那么到底如维护,维护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手段,都是无法写在法律里的。所以总统一定是一个善于搞平衡搞关系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根筋”眼中的滑头。

做企业也一样,跟据英文版的维基百科上的信息,比尔盖茨的妈妈跟ibm 的关系,才是微软成功的第一个关键,他妈妈游说当时的 ibm主席,让年轻的微软获得了开发pc操作系统的机会。据说这还是纽约时报披露出来的。pc操作系统对微软意味着什么,不用说了吧。但是光有关系,肯定是不够的,ibm 不会把系统交给一个不靠普的公司。

但是反过来说同样也是成立的,那就是,当年靠普的公司肯定不止一家,但是微软只有一个。

苹果的崛起,也同样离不开一名慧眼识珠的销售天才兼投资人。

能看原版英文书的同学甚至可以搜索一下美国畅销书里,专门教人搞Networking的书有多少,里面说的东西与我说的有没有区别。

不过,光有关系,起码在我们这一行,是远远不够的。

我前面说了,骨干人员的技术优越感,是科技公司成功的一个关键。

而好多有“关系”,做销售出身的老板,做技术公司也失败了,就在于,他们不敢培养技术主管的优越感。

他们怕技术主管膨胀了,就不好控制。这些人往往喜欢用两个技术主管相互制约阿,强化公司的行政管理氛围阿(比如提拔围着老板转的行政人员做高管),随意变动项目(啃过硬骨头的技术大拿就调开,让弱一点心腹吃现成)之类的办法“控制”技术主管。

事情做不好,别人不会老给你机会的。这样的公司,倒下的也见了不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本来不想回贴了,看到有些很好玩的回复,某些ID越是气急败坏,我越觉得这个帖子发对了。

就再贡献一个故事吧,不是有人说,我没跟外企打过交道么,好吧,说个我本人的故事满足你们。

当年从体制内的单位跳出来以后,我差点进了一个全球有名的外企,D打头的跨国传媒集团,旗下有个非常有名的报纸是W打头的,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我虽然不是学外语的,但是在学校爱看点原版电影原版专业书什么的,英语也能唬唬人。然后呢,我就从某招聘网站上看到这个集团招聘翻译。

然后我就在线发简历,在线试译,然后现场笔试,反正好几关都过了。

然后就是面试这一关了。不止一轮,有中国人,有老外,有英语有中文,反正都特别Nice那种。

我现在只记得有一个白人,称赞了我的翻译,然后笑咪咪的问我想去D集团做什么,无论我说什么,他都用两个蓝眼睛瞪着我的眼睛,那么认真地听,频频点头,发出赞扬的声音。还问我喜欢哪个乐队,我说我喜欢英国的XXX,他就和我高兴的聊那个乐队,面试仿佛变成了乐迷聚会,那个High。

High完了,工资都谈好了,刚开始面试的女性中国主管又来了,脸色有点凝重。

她说她要说一下工作安排,我们这个部门的翻译,是分三班倒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也不排除我记得有小误差)。每个人都要轮班的。上班时间,就是不断翻译财经讯息之类的给D公司的华语用户。

我一听就懵了。夜班我听说过,这半夜翻译算哪般啊!

现在我只记得,面试结束后,有一个中国女性主管(是不是最后面试的那个我都忘了),用委婉的方式劝我留下,还说,她干的时间长了,发现半夜那一班反而比较“思路清晰”,因为都是美国的新闻,不用换脑子。

另一个中国女性主管,最后我临走的时候,轻轻拍了拍我,说夜班的事情不是小事,一定要跟家里人商量好。

那个白人再也没露面。

当年我还懵懵懂懂,跟老公一说,他大骂,人渣!为了省点美国的人工成本,这么用中国人,你知道夜班多毁身体么?还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人根本受不了的,又不是医生这种职业,美国找不到几个白天能翻译的人么?天天让人半夜干活,垃圾公司,把中国人当廉价劳动力,咱不去,给一百万咱也不去。

我现在想起当年那个鬼子,只想说,恶心,还他妈“你喜欢什么乐队?”心里想的还不是“我得Nice一点,人性化一点,这样才能忽悠一个SB来干这个短命的夜班活。”真要是人性化到关心中国员工兴趣爱好的程度,也拜托您关心一下员工的身体吧。

想起那个自己干夜班,还劝同胞上夜班的中国女人,就是一句话,洋奴才,卖了自己还想卖别人。

而那个跟我说“好好考虑,和家人商量”的同胞,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温暖。

当然,后来,D公司终于把夜班组搬到美国去了,而我认识的一个D公司的翻译,那个欢呼雀跃啊。

题外话,当年,我爸爸妈妈倒是没有坚决反对。似乎还有点被D公司折服的样子。呵呵。可见天下父母,是什么样子都有的。

当然,愿意干夜班是翻译的自我选择,我无权批评。哪怕我觉得,为了什么事业,也不值得牺牲身体。

但是谁要是跟我说D公司人性化,公平正义啥的,我吐他一脸唾沫。

aa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242.html/feed 0
曾经的十大互联网明星公司,为何现在只能出一份尸检报告? http://www.woniupai.net/102.html http://www.woniupai.net/102.html#respond Sun, 20 Mar 2016 07:02:03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02 digital hands

digital hands

独角兽的江湖,从来都不缺乏故事,它就像一出舞台剧,台上有风花雪月,台下有眼泪鼻涕。 当当网、易迅网、PPG、凡客、兰亭集势、拉手网、窝窝团、红孩子、乐蜂网、1号店,曾经的这十只独角兽如今能给出的只是一份尸检报告。

刚结束的国庆假的最后一天,美团和大众点评联姻一事闹翻了整个科技圈,在吵着说可以删掉一个APP又抱怨以后没有补贴的时候,有没有人曾想起2014年硝烟弥漫的千团大战?而AH大婚,你又是否还记得黄晓明的闹太套凡客体?

当当网、易迅网、PPG、凡客、兰亭集势、拉手网、窝窝团、红孩子、乐蜂网、1号店,这个名单中有哪一个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独角兽?如今它们都已不复当年辉煌,而你是否都还记得,若然记得,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

没能完成从个人英雄到商业领袖的跨越——当当网

当当网成立于1999年,属于互联网最早一批创业企业,彼时BAT还没长成三大巨头,京东网上商城还未上线,刘强东还在中关村摆摊,而当当网凭借B2C模式可谓一枝独秀,2010年更是于纽交所上市,但为何后来陷入长期的盈利困局?

现在看来,当当网就像个没落的贵族,和它的创始人李国庆一样。起初李国庆展示了自己勤奋的一面,把当当网带领上市足以写入历史,但是他缺少成为大佬的气魄,无法完成从个人英雄到商业领袖的跨越。在失去了令其傲娇的资本后仍骄傲得不行,李国庆在当当网的事情上,不管是战略投资亦或是出售公司,都要求确保自己的话语权,正是这种强烈的感性意识引起了投资方的反感。尽管后面和1号店抱团取暖,亦或是和步步高合作,在前狼后虎的市场夹击中,当当网还是未能挽回其颓势。

曾几何时与当当网平起平坐的京东早已上市,今年6月市值更是突破500亿美元;而当当网如今的市值缩水仅5.45亿美元,李国庆面对这个困局,不知道会怎么想。

依赖腾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易迅网

说起京东,当年死在京东手上的还有易迅网。易迅网创立于2006年,由新蛋离职员工卜广齐创立,当年可是和京东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11年销售额达20亿,2012年翻了三倍,更在巅峰时刻成立“打猫狗指挥中心”叫嚣阿里和京东。但这B2C巨头怎么会在半年内轰然崩塌呢?

翻看易迅网的陈年历史不难发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卜广齐眼里,物流一直是易迅网对抗京东的最佳筹码,而腾讯一开始的入股更是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不仅给易迅网提供强大的流量支持,其资金投入更是帮助易迅网建设起物流仓储体系,但这一切就像是温水煮青蛙,易迅网逐渐被腾讯控股。尽管在2013年的双十一易迅网一度攀爬至顶峰,但命运早已不是自己的了。

2014年3月,腾讯和京东达成交易,易迅网被京东合并了。但因其业务与京东多有重叠,且易迅网的巨额亏损影响京东的IPO,除了整合一小部分外就等同于被“雪藏”了。一个曾经雄心勃勃的B2C电商,走到了曲终人散的境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PG

2005年,李亮创立了PPG,凭借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地毯式广告轰炸,迅速成为市场领导者,连获三轮融资,更拟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又有谁能想到短短的两年后,PPG殁。

现在看来,PPG的陨落是因为其没能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道理。PPG的崛起是因为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广告商以及相信这个商业模式的VC一起帮着PPG垫资,PPG才得以高歌猛进;之所以陨落是因为PPG陷入困境的时候,上下游和VC倒戈相向。原本PPG一枝独秀占据的市场突然闯进几个蛮横的竞争者,青睐PPG的消费者被大肆分流,搞得PPG的货卖不出压在自己手里,更雪上加霜的是这个时候VC不给钱了,PPG只好低价销售存货以求自保,动作一出引得整个市场一片哗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广告商更是在这种特别时间补了一刀,彻底断送了PPG的命。

2007年,PPG面临被法院冻结银行存款并搬走物资的窘境,更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笑话。

偏离小而美的定位,说好的不忘初衷呢?——凡客

借鉴了PPG模式的凡客于2007年创立,在完成7轮融资后,估值超过30亿美金,离上市很近。凡客一时风头无两,为何后来会销声匿迹?

除却凡客的品牌文化价值低而导致用户忠诚度低、背后没有雄厚资本撑腰外,导致其沦落到如今这步田地的主要是——凡客忘记初衷,偏离了其最初小而美的定位,大肆扩展产品线,混淆了用户对品牌的认知。最疯狂时的凡客,拥有30多条产品线,销售的产品不仅有服装,还有家电、数码、百货等。在SKU数量最多的时候,凡客上销售的商品款式曾高达19万种。而量产就影响了品控,凡客必然失败。

而后估值逐渐缩水,长期深陷囫囵,从上万人裁员到300人,从疯狂扩张到战略收缩,凡客走了三年时间。尽管陈年在近期也在学习雷军的小米试图打造爆款,但大势已去,凡客已被江湖除名。

跨国B2C模式,遭受内外夹击——兰亭集势

兰亭集势成立于2007年,兰亭集势的基本商业模型是跨国B2C,三年内连获三轮融资,2013年6月6日登陆纽约交易所。素有“外贸电商第一股”之称的兰亭集势,为何后来被收购?

鼎堃跨境电商俱乐部创始人徐鼎鑫认为,兰亭集势走到今天,是内部战略失误及外部变化的双重因素影响。“我认为涉及五个方面,一是阿里巴巴速卖通直接影响了兰亭近几年的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二是谷歌算法的变化,导致其获取流量困难,而独立站主要就是靠流量;三是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兰亭支出大幅增加;四是海外仓储物流建设遭遇到税务方面的问题,造成了现金流受阻;五是品类扩张过快,SKU太多。”

现今的兰亭集势局面异常难堪,员工大量离职,于供应商矛盾也重重,奥康国际在收购了兰亭集势后被拖累,仅三个月就亏损了2.7亿元。

模式不对,盛于冲动,哀于糊涂——拉手网

拉手网作为最早的团购大佬,于2009年成立,盛世时代仅一年就拿到了3轮融资,更是被贴上资本的宠儿、老百姓的本地化生活助手、商户的救命稻草这一系列的标签,2011年估值高达11亿美金。“千团大战”中,拉手网发展势头一直被看好,为何如今落得无尽唏嘘的下场?

究其根本会发现——盛于冲动,衰于糊涂。要知道团购这一模式是不可行的,因为其毛利率低,大部分都是靠着融资来支持的,要是单枪匹马烧钱作战,一旦哪天资金链跟不上就步履维艰,所以构建生态体系,打开流量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拉手网在急速融资后,一味地烧钱扩大规模,野蛮生长,唯IPO至上,却糊涂地忽视了内功的修炼,其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远跟不上迅速扩张的脚步,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2011年拉手网冲击IPO失败,元气大伤,慢慢跌出了团购网站的第一梯队,最后也落得一个被收购的下场。

多行不义必自毙——窝窝团

当时的“千团大战”中还有一名不容忽视的种子选手——窝窝团,其巅峰时刻的交易规模也一度蹿升至行业前五。那么为什么窝窝团在迅速扩张后,交易额又出现了急速跌落?

现在看来就会发现,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不论它爱谎报融资、转型概念不清楚、还一味冲击IPO,单其期权纠纷就为自己设下定**弹了,爆炸的那一秒即到达纳斯达克天堂的那一刻。在2011年下半年,窝窝团A轮融资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并因操作不规范引发多起集体维权案件。很多人曾获得期权,但是因未上市,不具备行权条件,相关纠纷一直处于隐伏状态。2015年初,在窝窝团向纳斯达克提交招股书后,便陆续有涉及纠纷的当事人开始通过法律向窝窝团主张权利。尽管4个月后,徐茂栋带领窝窝团成功上市,看似美好,实际底子已然虚空。

今年6月份,窝窝团宣布和众美联合并,成立众美窝窝团,徐茂栋担任联席董事长。同年9月份,窝窝团宣告剥离其主要的团购业务,悄然无息地退出了江湖,徐茂栋也随之慢慢淡出。

市场还需教育,生不逢时——红孩子

在2012年,对于中国百万家庭、百万育婴妈妈来说,红孩子这一品牌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彼时红孩子是国内专业性最强的母婴和化妆品垂直电商,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注册会员达750多万,为何在同年的九月底并购入驻了苏宁电商呢?

红孩子并购进入苏宁电商,有着时不我与,生不逢时的无奈,但其实说是强强联手、积极博取共赢局面更为贴切。说红孩子生不逢时是因为当时的母婴市场尚不成熟,要赢就必须先进行教育,而对于母婴生态圈的构建,不是“红孩子”一家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将新老用户、行业伙伴、品牌供应商、教育培训机构、母婴媒体等线上、线下各类与母婴群体需求紧密结合,并依托红孩子母婴网这一桥梁推出更多全新的服务项目。所以苏宁的并购帮助了红孩子扩大业务盘子、增加流量、同时带进了苏宁云商先进的物流、O2O理念等。

用巴菲特的话说,红孩子此时只需耐心做时间的孩子,期许未来携手苏宁共赢。

过分倚重明星效应——乐蜂网

乐蜂网表面看或许是另一个红孩子,但现今的局势看来,乐蜂网就是被唯品会收购了。乐蜂网由知名电视人李静于2008年创办,倚仗明星效应及背后的红杉资本,其在2011年的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2012年销售额达到18.9亿元,更是与聚美优品形成对垒的格局。为何后来会被收购?

在互联网时代,明星效应确实能帮助乐蜂网在短期内聚集人气,获得巨大口碑,但过分得倚重明星效应使得乐蜂网的偏离了电商的核心,乐蜂网从最初的单纯线上渠道演变成一家品牌运营公司,业务链条扩充越来越长,没能明白究竟要做什么,模糊了定位,使得整个公司的战略摇摆不定。

随后在红杉资本的推动下,唯品会收购乐蜂网75%的股份。虽然李静宣称这是一次战略投资,但实际上早已失去了控制权。另一方面,乐蜂网在与聚美优品的竞争中已落入下风。相关数据显示,聚美优品2013年的销售规模在90亿元左右,而乐蜂网2013年的销售额则大概在30亿元左右,约为聚美优品的三分之一。

股东结构单一,大权旁落——1号店

曾几何时,1号店作为快消品垂直电商闯入人们的视线,获得资本的青睐,在平安投资1号店之后不满一年的时候,沃尔玛于2011年投入4.5亿元。这交易局面看起来非常合适,但为何1号店会衰落呢?

首先和1号店同台竞技的有京东商城和聚美优品等巨头,1号店的快消品和京东的电器商品相比较之下,并不具备优势,所以对于1号店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对电商平台的发展方向进行掌舵。但是伴随着平安退出,沃尔玛的逐步入股,消除了1号店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到了后来1号店创始人的控制权旁落,等于将发展方向的决定权全面交给了沃尔玛,而沃尔玛作为国际零售巨头,尽管手握全球最大最有效率的供应链,但是它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将1号店变成“网上沃尔玛”,借助其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已。

至此,1号店殁。

认识历史,预见未来

能够跻身“十亿美元初创公司俱乐部”的独角兽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独角兽都将取得成功,高楼之下,尸骨为基,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扼腕惋惜的同时,也要学会认识历史,才能预见未来。

aa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0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