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最终还是把手伸向了社区团购,目前已经在多个城市上线进行,正逐步扩大测试范围。
当然了,这样一个众多玩家起起落落,但有充满无限诱惑的市场,作为巨头肯定是不想错过。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社区团购(尤其是生鲜),它把服务延伸到了最后100米,甚至是到家了。
多多买菜同样定位便宜实惠的社区团购平台,采取线上预定+次日送达+站点自提的模式。
商品主要还是水果蔬菜、柴米油盐为主。
用户在每天23:00前下单,物流会在每天16:00前配送到站点,用户在每天16:00以后可以上门提货。
许多人都在猜测,拼多多为什么要入局社区团购。
除了生鲜电商一直没有形成寡头、市场大之外外,我觉得还有更多深层的原因。
1、挖掘新用户
尽管拼多多的用户一再下沉,但网购的频次,始终不如一日三餐多。
而且当前网购速度再快,也还需要2、3天,这还是限制了一些人选择线下购物。
而拼多多选择社区团购这个高频的场景,能够挖掘一部分新客户,就是那些对时效性、体验感更加在意的客户。
同时,在希望借此把原有的老客户再重新召唤回来。
2、完善配送能力
拼多多是目前三大电商里面,唯一还没有明目张胆搭建自有快递渠道的。
京东有京东快递,阿里有四通一达,包括美团也有饿了么。但拼多多没有,极兔快递是否和拼多多有关系还未可知。
尽管拼多多目前单量惊人,但毕竟配送环节受限于他人。
但做社区团购,除了商品、团长外,配送就是最重要的考核能力之一。
拼多多要做社区团购、就必做大小仓储、冷链、配送员、自提点建设等等。
这一整套的配送体系,只要拼多多做了,不管成败,都是绝大的经验积累。
试想一下,如果多多买菜在一个城市,一天做一两百万单的时候,它需要多大的仓库和配送能力?
3、本地服务市场
京东目前有到家服务、阿里有饿了么、拼多多除了线上电商,没了。
如果拼多多想获取更多用户,想做更加高频的生意,想做更高的市值。
本地生活服务,对于拼多多来说,也是早晚要切入的。
家庭日常生鲜食品采购作为本地服务刚需高频的切入点,能帮助拼多多快递积累一些本地生活服务的用户。
大家必须要注意到一点,也是我之前一再强调的。
社区团购不等于社区生鲜、生鲜团购,社区团购的延展性更多,比如本地蛋糕店、餐饮店、景区门票的团购。
一旦通过多多买菜链接更多小区的住户,将来就有机会做本地服务。
其实除了多多买菜对于社区团购或者叫社区用户虎视眈眈,还有诸多玩家,纷纷携带人民币入场。
早期玩家如食享会、十荟团、兴盛优选,每日优选、叮咚买菜他们都是获得数亿美元融资,且年成交额都是在100亿规模的平台。
现在是继续在全国开拓业务,扩大版图。
还有阿里旗下的几个业务线如菜鸟、盒马、阿里农业等都在做社区团购。
所以对于拼多多来说,未来要竞争的不仅是行业老牌玩家,还有新的对手。
目前多多买菜已经正式上线了,村长和大家一起来简单分析下,目前多多买菜是怎么运营的。
1、官方*流
拼多多针对多多买菜的开放城市,在拼多多首页给予了多重曝光的位置。
如果你重庆、武汉等城市,当你打开拼多多的app,会有多多买菜上线的弹窗提醒。
其次在百亿补贴核心区的上方,专门开辟了多多买菜的频道专区,这个流量是相当可观的。
除了线上导流,拼多多在线上推广也很凶猛。
比如最近多多买菜开拓西安和咸阳地区时,直接聘请了当地4家地推机构,近千名地推人员开展团长招募。
2、降低准入门
因为需要用户自提 ,所以需要建立线下的自提站点,也需要线下团长配合运营。
所以招募团长成为重中之重,多多买菜为了快速招募团长,在条件上没有那么严格。

我看了下目前开通城市的部分站点,发现合作的网点类型十分多样,有烟酒超市,也有包子店、水果店、副食品店等等。
说明多多买菜为了让网点更加密集,早期还是选择野蛮扩张的手段。
3、超低价
说到拼多多,自然联想到低价和百亿补贴。
这次做多多买菜,虽然没有百亿补贴的口号,但也有十亿来叫板。
村长进入了几个站点看了下商品,发现真的很便宜,特别有拼多多的气息。
生鲜水果几乎一份没有几乎都没有超过5块钱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额外的配送费用。
哪怕你只买2块钱的大蒜、1.76的土豆,所以村长看到许多商品都已经售罄了。
4、重点城市拓展
社区团购不是一个快活,不像网上投了广告,有人下单,就能全国发货。
社区团购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小区、一个团长、一个配送点慢慢建立起来的细活。
所以这需要多多买菜,一个城市慢慢开进。
多多买菜优先选择了武汉和湖北其他城市来开团,这个选择是对的。
因为武汉及湖北经历了疫情,用户对于团购买菜这件事情接受或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再加上紧挨着的兴盛优选等其他平台的教育。
当然选择一个城市开团,原因有很多种。
比如用户习惯、基础设施、农副产品供应链、是否饱和度等等。
但重点城市吃透再拓展,看起来慢,其实是更快的战略。
5、订单奖励
为了招募团长和鼓励团长拉新出单,多多买菜除了正常的商品10-20%返点外,还设置千分之一的月交易额奖励。
另外在特定时间内,每天出单达到一定数量的门店,享受额外奖励,有点像滴滴跑单一样。
比如8月18日-9月1日,每天团长完成20单交易,额外享受20元。
6、无门槛提现
大家都知道微信提现是有千六手续费用的,多多买菜则免去了提现手续费,对于提现金额也没有限制。
7、一单也配送
对于加入的站点,多多买菜对于订单没有限制,只要有订单就送。
不管是3块钱的订单,还是只有一单,这其实能极大的激发团队长拉新宣传的动力,也能影响用户下单。
8、商品预告
针对已经申请成为团长的人,会有专门的商品预告群,团长可以提前知道后续的商品。
另外,团长也可以根据所在小区用户的需求,向卖场管理员反馈。
9、团长扶持
除了现金政策的扶持,多多买菜还有团长开团前的实战培训、指定一对一的帮扶计划。
虽然这个有点空,但至少说明多多买菜知道社区团购除了商品外,还是得依赖团长。
那么大家可以看到,多多买菜目前的诸多政策主要还是很对团长的,无论是招募、培训还是奖励。
那么用户端主要还是产品便宜,目前还没有类似拼多多一样裂变的玩法,但我相信不久以后会有的。
多多买菜虽然作为拼多多的亲儿子,有这样一个实力优秀的亲爹,但进入一个新领域,依然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1、团长/团员从哪里来?
尽管拼多多给了新团长一些政策,但目前看来,还不是那么的诱人。
产品层面10-20%的佣金,是目前大部分平台都有的。
每天出20单,额外奖励20元,其实很少。
而且现在拼多多上面的SKU还不是很多,目前也没有筛选功能,海鲜/肉类的也比较少。
所以真的想拉拢团长和团员,尤其是长期性团员,还是有难度的。
2、能补贴多久?
拼多多虽然有百亿补贴,在用户心智教育和复购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帮助。
但是多多买菜能补贴用户多久,比如平台上几毛、几块钱的商品在销售。
平台既不赚钱,还要亏点钱给团长分红。
关键的一点是,用户都来薅羊毛,团长的分红自然就少了。
团长本来就是靠日常水果生鲜赚钱的,现在订单增加了,但是钱少了,谁乐意呢?
而且一旦你价格回升,用户就会开始比较了。
3、如何和个人团长竞争
拼多多目前选择的团长是各类门店,这个其他平台允许个人做团长有不同。
但从村长个人的实际体验来说,小区个人团长在拉新、服务、人情关系处理等方面比门店做的好。
门店对于拼多多来说,优势就是有暂时囤货的空间。
但门店能不能把社区客户运营好,还是个问题。
4、会不会收购?
前面就说,社区团购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因为涉及到的仓储、配送、冷链、供应链、团长招募等多个环节,所以很难做到一月百城的规模。
那么拼多多想快速抢占市场和用户,会不会考虑在一些城市收购一些本地的小型社区团购品牌,这样才会加速步伐。
因为社区团购(食品生鲜部分)不像传统的电脑,会被激发很多的需求,居民每天采买的量是差不多固定的。
如果多多买菜在美团、京东、淘宝、滴滴等面前不果断,就很有可能错失机会。
总体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多多买菜的,至少短期内在部分区域对其他平台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今年6月,多家VC和头部企业瞄准社区电商领域,动作频频。
同城生活C轮融资2亿美元刚到账,兴盛优选、十荟团等紧跟其后,同样拿到了融资。滴滴前脚试点“橙心优选”,美团后脚便推出了优选服务。
短短一个月,社区电商领域高频变动,这样的现象并不多见。资本嗅觉敏感,一条条新闻背后,不难看出各家企业在社区电商领域的勃勃野心。
风声鹤唳,变化反应趋势。战鼓声越来越响,一场大战,即将发生。
从南京苏宁总部出发,向西北方向驱车一个小时,来到一座名叫“来安”的安徽小县城。
2017年7月,苏宁易购在这里开出第一家“零售云”店。开业那天,百货大楼挤满了人。50万人口的县城,一天之内为苏宁易购创造了320万的销售额。
来安并不特殊。在电商行业中,下沉市场力量显著,只要企业操作得当,就能使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一年之后,拼多多靠五环外的力量起家,开进美国纳斯达克,开盘上涨40%,成为拼购第一股。两年下来渗透率、GMV齐齐飙升,甩开京东,月活用户数超4亿,直逼淘宝。
谁知2020年年初,国内疫情爆发,整个电商行业不断震荡,低线市场受挫严重。平台、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无法实地链接,上游工厂停工,下游渠道冻结,中间的物流环节也受阻严重。
情势危急,“猫狗拼狮”等电商巨头迅速调整战略,发力O2O,一边打出门店“在线化”,用线上直播、社群及云店员等工具,将用户的消费需求转移到线上。
另一边借助带货直播等渠道在供给侧发力,帮助商户、农户打开产品销路,链接供、需两端。
两边渠道打通之后,效果显著。从2月带货直播的成绩来看,淘宝、拼多多、快手等多家平台数次助销农产品销量破万斤。其中成都金堂不知火丑橘在贝店开售仅5小时,销售量就突破了40万斤。
事实证明,人们的消费需求只会转移,不会消失。
疫情阻隔线下联系,客观上压缩了低线城市人们对线上购物的熟悉时间,从而培养起新的消费习惯,不仅加强了人人之间的线上联系,还使得整个电商市场更加庞大和多元。
并且在“无接触”成为时下热词的同时,人们对商品到店、到家、同城配送的相关需求也进一步增长,这为末端物流打开了新的市场缺口。
商机已经出现,“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嗷嗷待哺,工厂、农场也开足马力,想把停工损失弥补回来。两相叠加之下,天时已至,“社区电商”被重新摆上台面,这才有了近期的投资热潮。
两头势力疯狂读条,怎么能缺了巨头平台在中间牵线搭桥?
到目前为止,市面上有10多家社区团购平台,如考拉精选、食享会、呆萝卜、十荟团、邻邻壹、小区乐、兴盛优选、每日一淘等。
数量众多、方向全面,其中不乏知名VC站台,但客观上讲,各家壁垒分明,行业集中度低,尚无玩家实现规模化,单一平台辐射范围最广也不过10多个城市。
行业无巨头,VC随便进。在社区电商平台的打造上,各方势力都不想落后:VC站在中小平台背后,促使其疯狂扩张;传统电商巨头有供应链优势,要打江山得往下沉;本地服务企业手握末端物流,上升意图明显。
三种势力,三个方向,大家都有所依仗,“社区”与“电商”两边,至少占了一头。
2016年,一家叫“你我您”的水果公司,因为生鲜产品刚需、易腐坏的特质,客观上要求即时性投递,触发了社区电商属性。
于是,你我您进行地区性派发,以小区为单位招募区长,用私域流量组建平台流量池,拿佣金抽成的区长代替平台完成线上消费环节中拉新、留存、营销、履约等多个步骤,由此发展出了以“区长经济”为核心的社区团购模式。

甫一落地,卓有成效。除了平台获客成本大降,客单量的稳定性和数量级也有所提升,成熟客户复购率可达14次/月。
不过社区电商前期投入巨大,方方面面都存在掣肘之处,后端有选品、物流、仓储之难,前端有门店铺设、即时配送之苦,两边都需要程序化、规模化的落地。
中小平台在这方面基础薄弱,光靠外部投资,难以实现自主造血,长此以往,投入巨大,很容易资金链断裂。
去年7月,生鲜社区电商平台呆萝卜完成6.3亿元A轮系列融资,三个月后就被爆出资金断流、拖欠供应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等情况。烧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与此同时,社区电商领域呆萝卜、松鼠拼拼、邻邻壹、你我您等玩家也陷入减少开支、缩减门店甚至被收购的泥淖,其中还有一些直接倒闭的平台。
这并不让人意外,当下中小平台规模不大,融资轮次也多集中在B轮之前,虽然走在前面,掌握了部分“稳定且高价值社交关系链”,但要满足社群集中且持续的购物需求,供应链、物流、空间调配等能力,一个也不能缺。而这恰恰是传统电商巨头手里的护城河。
新的赛道能促进业绩增长,传统电商巨头要凭借供应链优势入局社区电商,不算难事。但要摘到桂冠,还需进一步本地化。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京东、苏宁、拼多多、阿里等多家巨头纷纷入局社区团购。拼多多投资了虫妈邻里团,阿里两次参投十荟团,京东和苏宁自己下场做了蛐蛐购、友家铺子和苏小团。
同样是入局,各家的打法却不一样。
苏小团的“区长经济+独立APP+苏宁小店”模式借鉴了“你我您”;阿里驿站团购喊出“好吃不贵,次日送达,售后无忧”的口号,背后靠的是天猫超市、盒马和菜鸟驿站等打配合;而京东除了在商超领域的积淀优势之外,其自建物流体系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也是一大亮点。
三家各有特色,不过社区电商讲究区域化、差异化和精细化,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尽相同。传统电商追求的标准化流程容易尾大不掉,往往并不适用。相比之下,消费者更喜欢有本地服务优势的平台。
自然而然的,滴滴、美团、沃尔玛、永辉超市、物美、步步高等本地生活服务企业,开始涉足社区电商领域。
今年大年初五,家家户户都因为疫情原因,在家自主隔离,消费需求压抑堆积,却苦于没有店家“送货上门”,电视上屡屡爆出某某地区物资不足的新闻。
看到这个情况之后,步步高超市率先以“区长经济”模式推出“小步到家”业务。“微信群+小程序”下单服务随后上线,一小时内地区接单量突破1000+。
实实在在的数据背后,是疫情引申而出的新商机。
原本传统电商的发展,已经催化了一部分消费者对商品到店、到家、同城配送的需求,疫情爆发和“无接触”服务的时兴更是对各家“最后一公里”宅配能力提出新考验。
步步高之后,永辉超市、同程旅游(同程生活)、物美(多点拼团)等企业,要么扩大了“到家”服务的规模和力度,要么是直接入场社区团购,从下到上打造平台。
除此之外,不少社区电商平台因为货源、资金等问题限制,也选择将商超企业作为第三方合作机构接入,共享货源、门店或提货点。
今年6月,滴滴推出的“橙心优选”就是如此。
据36氪报道,在整个社区电商运营流程中,不管是物流、仓库还是门店,滴滴都选择了与第三方合作,试点地区也仅支持到店自提,滴滴并未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送货上门。
到店容易到家难。商超企业在社区电商领域担任多重角色,说明了平台在“到店自提-送货上门-小区自提柜”的末端物流链中,难以兼顾下游。而毛细血管的铺设和完善,往往是平台能否杀出重围的关键。
如此看来,即使四通一达、顺丰等快递行业和速递易、丰巢、1号柜等自提柜品牌不做平台,也能从合作的角度找到新的业务方向和盈利模式。
2019年5月,顺丰针对电商行业,推出特惠仓配,年末又接手了原唯品会旗下的品骏快递。效果立竿见影,第四季度业务量同比增长过半,将“通达系”甩在身后。
所以说,到店也好,到家也罢,这都是在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池子里扑腾。如果本地生活的行业巨头要插手社区电商,凭借着本地优势积淀,或许真能在平台搭建上与中小平台、传统电商掰掰手腕。
果不其然,今年6月,美团为社区电商业务成立独立部门,推出“美团优选服务”,数次传出做社区电商独立APP的风声,显得极为重视。
对比中小平台,美团一有充足资金支持,满足供应链搭建需要,二有骑手资源扎根“社区”,同城配送客单价低,本地商家整合度高。如果做社区电商,不仅能靠盘活本地经济获利,还能进一步扩张美团边界。
在本地服务上,美团拥有O2O即时配送优势;在供应链上,阿里B2C物流骨干网络与线下门店越织越密。
社区电商地位微妙,处在阿里、美团各自的核心业务之间。可以说,不管谁拿下社区电商,这都是一个进攻对方的绝佳据点。
想到这,阿里坐不住了。美团入局社区电商8天后,阿里传来消息,正在筹备新的社区团购部门,接入零售通,届时P10负责人邹志俊直接向零售通总经理林小海汇报。

老对手到了新战场,美团、阿里先后手组建社区团购部门,一个想要巩固本地服务,一个要做线下电商,谁能拿下社区电商这一城,结果可能会改变整合互联网格局。
危机催化市场,促使消费需求和商品产量双双增长,牵动中小平台、传统电商、本地服务企业三方争抢资源。
社区电商平台作为平衡供需两侧的支点,极有可能诞生下个巨头,也可能成为老巨头的续命药方。
为了拔得头筹,美团开启电商化、阿里推进本地化、中小平台持续规模化,大家都攒足了劲,想抢到这个名额。
新的商机出现,往往雷声不断。伴随着部分中小平台开始退出与合并,社区电商的未来形势更加清晰。
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可以预见的是,两家以独立部门运作的巨头必不会轻易放手。
美团阿里,必有一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据内部人士称,这项新业务名为“橙心优选”,主打低于市场价的秒杀产品,吸引大量团长入驻,平日主要通过微信群来传播和推广当日的低价商品。
进入该社区电商下单小程序可以看到,这家名叫“橙心优选”的社区电商打出了”吃的喝的,就用橙心优选”的口号,消费者当日下单,次日便能拿到下单的产品,在15日当日主要销售的产品为荔枝、火龙果、蓝莓等水果,鸡蛋干、饼干等零食,也包括部分矿泉水、纸巾洗衣皂等日用品,每天上午9点会开始限时秒杀活动。物流方面,蜗牛派了解到,从仓库到门店,滴滴都是和第三方合作。目前也仅支持用户到店自提。
针对上述消息,滴滴官方回应36氪,消息属实。滴滴方面表示,和跑腿、货运等新项目类似,橙心优选也是后疫情时代滴滴对用户需求的尝试探索之一 ,目前仍然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
今年年初以来,滴滴先后上线了跑腿、货运等创新业务,不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如果说跑腿和货运等业务多少还和出行有关系,此时滴滴最新上线的社区电商业务,则让人有点意外。
不过,这个模式近来颇受关注,一方面疫情期间社区电商需求旺盛,例如兴盛优选等原来的小玩家在此期间异军突起,此刻滴滴做出此尝试,可以带来还不错的现金流,弥补网约车业务在疫情期间受到的损失。
另一方面,滴滴不缺流量,而且早在网约车时代就习惯了补贴用户,此时做颇为to C的社区电商业务,在获客方面也驾轻就熟。
可以预见的是,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巨大,战事正酣,随着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局,这个赛道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会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