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供图
唯迈医疗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介入诊疗影像设备的提供商,团队拥有15年以上的数字血管造影系统设计和产业化经验。
截至目前,唯迈团队已完成医用血管造影机(DSA/大C)、移动血管造影机(中C)、外科C型臂(小C)等介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创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是国内具备全系列介入解决方案的介入诊疗设备企业。
其中,唯迈医疗全新一代落地式智能平板DSA——极光已于2020年年初获得CE认证,并且近日获得NMPA认证,打破了国际品牌的长期垄断,实现了国产高端DSA医疗设备从0到1的突破,填补了国内高端DSA的市场空白。据悉,该产品已在北京天坛医院、郑大一附院、郑州中心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投入使用。
除了极光DSA设备外,唯迈医疗还在2016年通过海外并购将意大利三大中C品牌之一的EC公司纳入麾下,并在国内获得Alien E平板中C产品的NMPA注册证。截至目前,该款中C产品已在海外销售十余年,销售覆盖全球二十余个国家。
据介绍,与大C相比,中C产品具有更加灵活的应用场景,对于肿瘤、妇科、泌尿、外周等专科科室引入介入设备、普及介入术式有重要的价值。
至于小C产品的布局,唯迈医疗是基于国内骨科临床应用的小C产品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具体来说,进口产品质量优异、但价格往往高达一两百万;国产产品价格能低至三四十万,但是往往功能简单、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大量医院的骨科因为预算问题,只能选购图像质量与操作性能远不及进口的国产设备。
为此,唯迈医疗也推出了骨科高端平板小C产品——精灵Elfinbot100,定位国产高端产品,目前也已获得国内NMPA注册证。
而这一系列大C、中C、小C产品可适用于国内的心脏、神经、外周、肿瘤、泌尿、妇科、骨科等各科室的临床介入需求,并填补国内高端介入诊疗设备依靠进口的空白。
在介入领域研发多年后,唯迈医疗也发现介入医生因长期遭受辐射危害,近1/3的介入医生身体出现各种健康隐患,对介入医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仅靠DSA设备降低辐射量,无法完全解决介入领域医生大量吃线的现象。
为帮助医生远离辐射,唯迈团队也研发了一款搭配DSA设备、可远程操作的介入机器人。据唯迈医疗CEO杨贺介绍,它除了减少介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辐射量外,也能在培养介入医生和普及介入手术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基于这类设备显著的临床优势,西门子就在去年斥巨资收购了介入机器人研发公司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
杨贺表示,“DSA设备相当于给医生提供了‘眼睛’,介入机器人相当于给医生提供了‘手臂’,眼睛做好了就开始投入手的研发,能形成输入到输出的闭环,以及眼睛和手的高度融合。”
未来,唯迈医疗的整个研发思路也将围绕介入治疗的临床发展规律来展开,先从硬件平台到软件开发完成基础平台的搭建;再围绕细分场景开发专业产品并进行数字化应用;最后开发相应的机器人“手臂”,实现“手”和“眼睛”的融合。按他的话讲,“要有足够的枪才能把子弹打进去。”
而结合整个介入设备市场供给来看, 目前中国的DSA的市场主要由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佳能等跨国企业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DSA市场份额。
杨贺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市场竞争不充分、外企长期垄断中国市场,导致整机价格高达数百万元、部分进口机型单价过千万元,目前国内整体的DSA的普及度相对较低,仅有那些支付能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布局DSA设备,加上较高的研发门槛和技术壁垒,也制约了本土企业的崛起。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每十万人口拥有DSA的数量为3.27台,而中国每十万人口拥有DSA的数量仅为0.31台,与发达国家的DSA配置水平差距甚远。另外,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调研结果,2017年4387台DSA设备集中分配在2697家医院,而2697家医院仅占到全国总医院数量的8.6%,即中国约有91%的医院尚未配置DSA设备。
近几年,行业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比较利好的是,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以及新冠疫情后国家加大对各地与各级医院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的投入,都为DSA设备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拓展机会。
尤其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国家也将进一步加强对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临床终端采购大型国产医疗设备的政策,进一步加快国产医疗大型医用设备的渗透率与市场份额。
另外,随着介入治疗的的不断普及,这一细分市场也将显著增长。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报告,2017年全球血管造影设备综合市场规模为97.7亿美元,预测到2023年,血管造影设备综合市场规模为130.6亿美元。
杨贺表示,在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下,DSA这类高风险、高难度、高可靠度的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将会是继床旁诊断设备、大型医疗影像设备后的第三代国产替代医疗器械。
与此同时,杨贺也表示,唯迈医疗深谙国内基层市场的需求,也将会有区别于进口品牌的一些优势,包括全功能和全配置的设备可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多重需求;在装机部署安排上对空间和费用要求更小,以及运维成本更低等。他认为,随着国家“大病不出县”政策的推广和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唯迈医疗也将迎来国内DSA市场的扩容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键嘉机器人」全称杭州键嘉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公司致力于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自主创新研发和生产,以及为市场提供精准关节置换方案,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 。
根据《2020年全球及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潜力分析》,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6.8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其中,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2019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超6亿美元,2020年预计达7.4亿美元,到2021年将突破10亿美元。
目前,我国已经有40多家企业涉足医疗机器人领域。2019年,近一半的医疗机器人企业都获得了融资,总金额累计超过4亿元。在政策利好、老龄化加剧、消费群体增加和产业化发展提速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2016-2021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走势预测

2014-2019年医疗机器人行业融资情况
目前,「键嘉机器人」自主研发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ARTHROBOT。ARTHROBOT不仅实现了髋臼侧的精准定位、打磨和假体安装,也覆盖了股骨侧处理,将最终手术误差控制在1mm以内,安装角度偏差控制在1°以内,显著改善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精度不佳、医生学习曲线长且常年术中辐射暴露的临床痛点。
复星医药键嘉项目负责人表示:“大量证据表明,微创关节置换手术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康复和重返社会的时间,由此带来医疗成本的降低。通过关节手术机器人的辅助,有望克服微创环境下关节置换的人为不确定性、实现手术效果的一致性。”
BV百度风投负责人表示:“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作为提升外科手术质量与效率的新能力平台,已经证明了其在临床的巨大潜力,并将随着快速发展的AI感知、计算、做功技术进一步拓展能力边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科市场需求增速不断提高,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我们相信此时是绝佳的布局良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2011年成立以来,嘉宝仁和一直专注于辅助生殖、遗传和优生领域相关产品的临床转化和创新研发,为辅助生殖夫妇、不孕不育患者、备孕人群提供生殖遗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检测产品和包含相关设备、耗材、管理软件在内的非测序产品,并推进实施各类检测的本地化。
近年来,随着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提升、生育年龄后移和居民经济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辅助生殖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期。据统计,中国试管婴儿年周期数现已超过90万个。而且,不孕不育患者已经从单纯的能生需求变成拥有更健康宝宝的优生需求,譬如孕前筛查、不孕不育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与诊断等,这一系列技术水平提升和广泛应用也给临床和广大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简言之,未来优孕筛查的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的备孕人群已达到约6800万对,其中新生儿缺陷率高达5.6%。另外,据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要求,“到2022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80%”。

对此,嘉宝仁和已将NGS技术引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检测)的公司,并累计检测胚胎样本超过180000个,其中作为临床刚需的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PGT-M检测)的受检样已超过43000例,可检测单基因病种超过510种,涉及6100个家系,拥有国内最大的单基因病S-PGD检测数据库。
同时,公司PGT-A(非整倍性的植入前基因测试)试剂盒也已获得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且公司全资的嘉宝医学检验所也于2019年拿到辅助生殖领域CAP认证。据悉,PGT-A是一项主要用来检测胚胎染色体问题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排查掉那些不利于移植的胚胎,提高试管最后的成功率。
截至目前,国内一线城市以外地区的PGD(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资质获批机构仅占辅助生殖中心总数的12.8%,整体PGT检测周期数占总周期数的比例不足4%,这相比美国平均约30%的渗透率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现如今,嘉宝PGT系列产品已覆盖了中国大陆地区80%以上具有PGD资质的生殖医学中心,并和临床客户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也有不少细分领域企业在崛起。不久前,将NGS技术应用于三代试管临床应用的贝康医疗也获得1.5亿人民币C轮融资;亿康基因的PGS试剂盒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
投资逻辑方面,杏泽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文溢表示,“辅助生殖和NGS是我们长期看好的赛道,嘉宝仁和是国内首个将NGS技术引入辅助生殖的公司,使用先进技术开拓日益增长的刚需市场,与我们的投资理念非常契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Exegenesis成立于2019年7月,位于杭州,是一家专注于面向全球市场提供具可及性的基因疗法的创新药企,经过1年的发展,已储备多个研发管线搭建并建成了符合中美欧cGMP标准的基因治疗生产车间。
基因疗法基于DNA序列表达出治愈疾病所需要的蛋白,能够“一次性治愈”,是多种难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潜在终结者。2018年《Science》发文称基因疗法的时代来临,2020年基因疗法全球呈爆发式增长,6款基因疗法已上市,5款处于BLA阶段,20款进入临床III期,从早期单基因遗传病扩展至16种疾病领域,191种适应症,其中不乏患者人数众多的常见病,比如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症等。

来源:浩悦资本整理
不过,作为划时代的新兴技术,基因疗法技术壁垒非常高,国内尚鲜有基因疗法获得临床批件。许多公司面临载体设计及生产等方面的挑战,能否设计或筛选出组织特异性高、免疫原性低、感染效率高、高效长时间表达的基因载体将直接影响到疗效的好坏;同样能否稳定、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出高纯度的基因治疗载体将直接决定企业产业化能力的强弱。
据Exegenesis创始人及CEO吴振华博士表示:“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手段经过30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创新现在终于进入了腾飞阶段,在十几个疾病领域上百个适应症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Exegenesis Bio从病毒载体设计和构建,前期临床试验,工艺流程开发,GMP生产,临床试验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将建成从早期研发、临床测试和商业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资本市场也对基因疗法非常追捧。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海外共有超过13家基因疗法公司完成私募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0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56%以上。
此外,在并购方面,全球范围包括辉瑞、诺华、罗氏等多家跨国大型药企已积极布局基因疗法领域,其中3家并购金额达到50亿美元以上;至于二级市场的基因疗法公司,其市值也在攀升,如2020年IPO的Beam和Passage BIO,市值已分别达到14.9和11.9亿美金,即便其产品皆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距离申报IND还有一段距离。

2010-2019年基因疗法领域融资金额及增速(来源:DealForma,浩悦资本整理)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表示:
基因治疗具备全新的成药机制和递送平台,有机会在未来五至十年大量成药,已成为国际药企重点关注的热门领域。中国基因治疗产业才刚刚起步,其中AAV 研发、工艺和生产的人才极度稀缺。Exegenesis作为一个海归创业团队组成的公司,很好的整合了行业中极为难得的人才资源,在研发、工艺、生产等各环节构建了完整并且有实操经验的核心团队。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表示: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平台技术已达到商业化的临界点,并在众多遗传性疾病显示出了接近疾病治愈的临床功效。同时,在慢性病领域,以AAV为载体的抗体疗法也展示了令人振奋的初步数据。我们非常看好基因治疗在国内的临床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博迈医疗于2012年3月成立, 是一家专业从事血管介入类医疗器械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部设立在中国广东东莞松山湖,目前公司已在全球上市的产品线覆盖了心血管介入类,外周血管介入类和全套介入配件类的医疗器械产品家族。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心血管疾病治疗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赛道,国产血管介入产品中,目前仅冠脉支架实现了国产替代。球囊导管导丝类一次性高值耗材由于技术壁垒及产品生产工艺要求极高,因而出现了植入类支架产品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80%,基本完成了进口替代,而冠脉球囊导管导丝等一次性高值耗材类产品,还是进口垄断的倒挂格局,进口替代市场潜力巨大,国产品牌任重而道远。
过去国内医院严重依赖进口品牌,而今天的国内市场,国产医疗器械政策红利不断,尤其是带量采购的推进,也给予了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快速抢占国内市占率的难得机遇。
博迈医疗从冠脉介入球囊产品为切入点,依托其血管介入器械技术平台,集中研发血管介入高值耗材。据悉,博迈医疗从创业之初就通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即以全球市场的视角进行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实现了快速成长。截至目前,从上市销售至5年内,博迈的产品已销售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部分国家已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据悉,博迈医疗的全系列冠脉球囊导管已在美国和日本获得上市批准和并实现规模销售;另外,公司历经数年研发的三款血管介入球囊导管代表产品已于2020年2月19日获得CE证书批准;其冠脉球囊导管自2017年回归中国市场以来,短短两年半时间在冠脉球囊导管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已名列前茅。
高瓴创投负责人表示:
博迈医疗深耕血管介入球囊导管市场,不断推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举起了「中国创造」的品牌。
凯辉基金合伙人刘绍林表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已成为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原因。作为血管介入高值耗材领域的领军企业,博迈医疗在血管介入球囊领域有着完善的产品管线,将进一步加速心血管高值耗材领域的国产替代。
浩悦资本合伙人杨振军表示:
血管介入产品领域,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球囊导管等产品技术壁垒要求高,国内厂家能杀出重围,在国内国际市场销售额快速增长的企业极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艾柯医疗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顺义,研发中心位于美国加州,是一家神经介入领域内的全产品线公司,研发生产用于动脉瘤治疗的医疗器械产品,预防和治疗血管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疾病,该产品为Ⅲ类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目前,艾柯医疗已完成了多个产品的创新设计,并取得国家药监局“绿色通道”。

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 (俗称“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已连续20年成为中国患者致死的首要因素,整体死残率超过60%。《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到2030年,全国将有3177万中风病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脑卒中的防控提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脑卒中患病人数、每十万人死亡率超过心血管疾病,但受限于治疗费用、手术医生数量以及科室下沉程度有限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神经介入手术例数仅相当于心脏介入2004年的水平,随着医疗政策扶植力度增强、手术学习曲线变短以及临床试验数据等利好因素,神经介入将迎来一个黄金十年。
在政策与战略的双重驱动下,神经介入领域也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不过因术中精密度要求高等特点,国产品牌的市占率依旧很低,美敦力、史赛克、强生、泰尔茂等巨头垄断的局面,导致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牢牢被占据;在本土市场,这一领域只有心玮医疗、沃比医疗、沛嘉医疗等少数企业。
艾柯医疗创始人表示,就中国市场而言,新时代的国产器械不应仅仅是进口产品的简单仿制。无论国产还是进口,中国医生和患者都应使用全球最好的产品,艾柯医疗希望发挥中美各自的优势,把全球最先进的神经介入器械交到中国医生的手中。
举例来说,艾柯医疗的AccuFLow在第二代密网支架的基础上针对支架和与之配套的输送系统进行了创新,解决了主流竞争对手产品在临床手术的诸多难题,并在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显著改善与提高。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杨云霞表示:
脑血管疾病是威胁身体健康的重大领域,通过神经介入的方法有希望更高效安全地治疗相当大部分脑血管疾病。艾柯医疗团队研发经验丰富,产品技术特点清晰。
华盖资本医疗基金执行总经理孟楠认为:
艾柯医疗位于美国的研发团队具有完整的产品研发经历,首个步入临床阶段的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获得了创新器械资质以及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管理团队具有成熟的渠道拓展能力,产品上市后商业化路径可期,未来将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真正经受得起考验的头部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键嘉机器人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为市场提供精准关节置换方案,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
总而言之,键嘉机器人意在提高关节外科医生手术操作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并让医患免于术中辐射暴露,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且大幅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
键嘉机器人创始人许靖表示,近年来国际骨科器械巨头均大力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未来趋势已经呈现。键嘉机器人能解决目前关节置换手术效果不佳、临床医生资源少的临床痛点,进而助推中国整个关节外科市场和骨科市场的爆发。
许靖还表示,未来,键嘉将加速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试验和研发进程,争取早日成为骨科医生的智能化手术管家。

Models.
Medical imagery n°0622205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视野放到整个市场,以骨科植入物为核心的器械巨头史赛克目前市值约3800亿元人民币,其Mako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广泛使用。数据显示,仅在美国Mako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2019年全年手术总数超11.4万例,手术渗透率接近10%。
反观中国,2019年中国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量突破70万例,并连年保持超过20%的高速增长。但国内关节手术患者满意率不高且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术技巧。
与之相对应的,目前尚没有国产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注册获批,面对空间如此巨大的空白市场,键嘉首款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产品「ARTHROBOT」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成为首个获得NMPA注册证的国产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快速枪占市场。
团队方面,键嘉机器人项目脱胎于国家863计划,核心技术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智能与系统国家实验室,有资深骨科临床专家参与一线研发。
BV百度风投认为:
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作为提升外科手术质量与效率的新能力平台,已经证明了其在临床的巨大潜力,并将随着快速发展的AI感知、计算、做功技术进一步拓展能力边界。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科市场需求增速不断提高,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创新,相信此时是绝佳的布局良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