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收放自如”,发射9分钟后,这枚今年6月执行过GPS III三号卫星发射任务的“二手”猎鹰9号一子级着陆在大西洋“当然我仍然爱你”无人驾驶驳船上。起飞14分钟后,60颗“星链”卫星部署在轨道上。

此次发射也是自去年5月首批60颗“星链”卫星上天以来SpaceX的第12批“星链”卫星发射任务,也是今年部署的第10批卫星。算上2018年2月发射的两颗测试卫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715颗“星链”卫星。
这个曾被马斯克称为“平生所做最难的工程项目之一”的宽带互联网系统由近12000颗卫星组成,计划今年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提供服务,到2021年将服务扩展到全球人口覆盖范围。
为实现这一目标,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Gwynne Shotwell去年底确认,从今年开始,每隔2-3周SpaceX就会发射60颗卫星。到2020年底,SpaceX计划完成24次卫星发射。
当天,SpaceX还在推特上透露,在“星链”的初始测试中,团队一直在收集延迟数据,并对系统进行标准速度测试,这些测试结果显示了超低延迟以及优于100mbps的下载速度。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就在SpaceX计划发射猎鹰9号火箭并准备进行星际飞船试飞之际,当地时间8月28日下午,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举办发布活动,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只有硬币大小的Neuralink设备Link V0.9和可以实施自动植入手术的外科手术机器人。
脑机接口技术是人机交互非常热门的一个探索方向,可以孕育出不同的落地应用,Neuralink作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选择落脚在医疗健康场景当中。在发布会上,马斯克表示,Neuralink的目的是创造能够解决脑部/脊椎损伤问题的设备,并且能够舒适地放置在脑部。
作为本次发布会主角之一的Link V0.9,其直径为23毫米,厚度8毫米,拥有1024路连接,能够感应温度气压,并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可以置于人脑的颅顶部位。马斯克将其描述为“就像头骨上的Fitbit”。

Link V0.9内部构造 图片来源:Neuralink发布会
尽管Link V0.9只有硬币大小,但是毕竟是要在大脑上动刀子,为了让植入过程更加顺利,Neuralink还专门配套了一款通体为白色的外科手术机器人。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表示,配套的自动手术设备能够让放置“Neuralink”的过程局限于日内就能完成的门诊手术。并且,如果处理得当,手术过程中将不会出血。

植入步骤展示 图片来源:Neuralink发布会
除了设备之外,发布会还展示了几头实验猪。其中,有一头名为格特鲁德的实验猪植入Neuralink大约已经有了两个月时间。它的脑部活动状态被现场读取,显示在了大屏幕上。并且,通过实验录像可以看到,Link V0.9依靠神经元活动成功预测了格特鲁德的行为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表示,Neuralink已经在7月获得了美国视频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认定,这意味,这项技术未来有望能够应用到人类身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