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产品中,商品始终是最核心的内容。商品的表现形式可能决定了用户的后续行为,最终影响商品转化。最近深入分析了各大平台“猜你喜欢”频道商品展示方式并总结了设计要点,现在分享给大家。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电商购物改变了传统零售业“人、场、货”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人找货”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商家对于用户的认知无限趋近于用户的内心需求,可以较为精准的实现“货找人”,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售卖机会。商家可以根据用户(人)的需求,推送商品(货),并为用户打造消费的场景(场)。

无论是“人找货”、还是“货找人”,用户都需要经过商品展示页面,查看商品详情后,才会做出购买决策。因此需要通过设计不断提升商品展示形式,吸引用户点击,从而提升平台的商品转化。
电商平台基于用户特征、过往购物行为,为用户推荐商品,就是“货找人”模式,例如我们常见的“猜你喜欢”、“推荐”等频道。内容通常包含用户浏览过、加购、或者购买过的商品,以及穿插曝光的推广活动、店铺、商品等,主要有两个目的:

1)占领用户时间,形成心智认知,培养用户浏览习惯
通过符合用户偏好的商品,吸引用户沉浸其中,产生“逛街”的感觉,激起用户的购物欲望,唤醒用户潜在的购物需求,提升商家的销售量。
2)促进用户转化
通过关键的价值激励点,例如满减信息、商品卖点等信息,增强用户购买动机,实现用户转化。
在商品展示页设计时,需要考量两个方面,提升效率和价值点传导。

1)内容显示效率
为了增加用户与商品的触点,必须要考虑一屏之内有效展示商品数量。通过尽可能多的商品露出,不断激发用户的兴趣点,唤醒用户需求,吸引用户持续浏览。
另外页面中还会嵌入运营活动、店铺推广等内容,提高相关页面的流量。例如淘宝、京东瀑布流展示方式中增加了会场活动广告进行*流。

拼多多“推荐”频道中,通过榜单形式增加商品曝光和*流,同时可以改变展示页面的视觉表现形式,避免页面过于单调造成用户视觉疲劳,导致失去耐心而过早的退出。

2)信息传递效率
商品展示中包含了各类信息,图片则是重中之重,并且图片的信息传达效率要高于文字信息。因此不论是大图模式还是列表模式,都是通过图片吸引用户,实现商品的快速筛选,提高用户的识别效率。
另外为了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直播、视频、动图逐渐开始应用开了。相对于静态图片,视频和动图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可以承载更多信息内容,用户不需要进入详情页,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细节,从而提升购买决策的效率。
另一方面视频和直播信息更加丰富,更容易吸引用户点击,从而为更多商品*流。

3)用户操作效率
由于“猜你喜欢”商品差异性较大,当用户点击某件商品后,为了抓住用户一闪而过的购买动机,需要提供更多的相似商品或者同类商品,促进用户转化。
例如淘宝和天猫在用户点击部分商品后,会在商品卡片下方增加相似商品的二次推荐,方便用户快速浏览相似产品,提升用户转化率。

价值点主要包括商品卖点、价格折扣或者服务优势等内容 。在商品展示中,价值点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类,图文结合和标签展示。
1)图文结合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传递更多的商品信息,部分商品图片中会增加文字信息,简单直白的说明商品价值点。图文方式可以将用户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中,获取商品关键信息。
但是图片尺寸较小,会造成图片信息元素较多,反而弱化了商品本身的内容细节,对用户的浏览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图片的展现效果要求较高。

2)标签展示
商品标签是一种非常好的价值点传递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边框线、底色、字色等形式与其他信息快速区分开来。另一方面简短的标签,可以保证用户阅读效率。
标签化的内容在不同电商平台中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天猫主打商品品牌、品质,服务,因此发货速度、物流效率、运费险等内容成为了首选标签。而拼多多为了改变平台在用户中的形象,在商品展示上,主打正品险,极速退款,退货包运费等标签,可以更好的打消用户的下单顾虑。

商品展示主要分为大图模式(上图下文)和列表模式(左图右文)两种方式。
大图模式,主要是为了让用户通过更大尺寸的图片查看商品细节信息。通常为两列布局,一般采用卡片式设计。
受卡片宽度所限,文字内容较少,可能会造成用户无法清晰地确定商品信息。这就要求图片尽可能地传达出商品的详细信息,例如商品规格,数量,品牌等信息。
列表模式,图片空间占比下降,视觉空间上更加轻松。一般采用双行商品名称,有利于增加更多的文字信息,呈现商品卖点,但是用户需要阅读的信息量也会增加。
在不同用户场景、对于不同的商品品类,各个平台的展现策略有所差异。例如拼多多“推荐”频道,并没有采用其他平台首页“猜你喜欢”通用的大图模式,而是采用了列表模式,拼多多首页其他频道则采用了两列宫格大图模式。

对于不同的频道内容,商品同样是大图模式,有的产品采用了瀑布流方式,有的则采用了两列宫格模式。
在“猜你喜欢”频道中,淘宝、天猫、京东都采用了瀑布流的方式,瀑布流在内容展示上更加灵活,可以更好的兼容各种类型的内容信息。例如淘宝在“猜你喜欢”中加入了店铺推广,而京东则嵌入了满意度调研。
在一定的场景下,瀑布流内容展示量更大,展示效率更高。但是由于错落的布局,视觉动线在不断的跳跃,会导致一定的浏览困难。

以上就是“货找人”场景下的商品展示的总结,可以看出不同平台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而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莫过于平台的定位和内容引导。因此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形式跟随功能”。
当然商品展示并不仅限于“猜你喜欢”频道,搜索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展示场景。后续笔者将对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4大电商平台,在不同场景下的商品展示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分享给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又一周,给自己放了一个端午双休,全身心地投入到玩耍和休息中。最近会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学习和总结,堆成文,又堆不成文,修修改改,字数偏少,就选择发到知识星球上分享了。我也从各个平台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对外输出好像变少了,希望我是在沉淀,而不是毫无收获。

端午前,因为遇到自己中意的关注数,心血来潮抽了波奖,送了两本自己都没来得及读的书。说实话的…… 大家参与度不怎么高,这对我来说是件好事,以后我就不用再负收入地投资用来抽奖了哈哈哈,不需要以这种方式去回报关注我的朋友,更应该把精力放到知识的普及上,或者给自己加一个鸡腿,添一个冰淇淋。其实,好像还有一丢丢其他伤心的原因,此处省略。
今天,给大家分享下几个电商平台中的场景吧,随便看看,读书分享要推到下周了。
当你打开某宝,当然也可能是某东或某多,从App的启动到最终下单,付款成功,这其中会包含一系列的步骤。比如点击了搜索框,手动输入搜索词或直接用底纹词提示进入搜索,搜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也可能是直接通过推荐页商品列表点击进入商品详情,也可能直接通过首页展示的Banner点击进入店铺或商品,下单购买;也可能是加购或收藏后再下单购买。以上都是电商平台中涉及的各种步骤,将某部分销售归属到最初那个步骤所在模块的方法叫做销售归因。
在电商平台中,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找到影响GMV的关键模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再通过监控销售归因数据的变化,了解用户行为的变迁。举个例子,某电商App在刚开始的时候,首页Banner位置比较显眼,或推荐位比较多,主要是想对用户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引导用户进行交易;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首页搜索框的销售归因占比增大了,这时用户开始有自己的主动性行为,对搜索框更为依赖和关注,或养成了某种新的使用习惯,此时就应该在搜索框做文章了,比如各种UI设计固化等。
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转化漏斗这种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八种方法】,绝大部分商业变现的流程,都可归纳为漏斗,之前讲了用户注册转化漏斗,电商平台就该说说电商下单漏斗了,这其中大致包括几个步骤(以搜索商品为例):
点击搜索框,输入搜索词,进入搜索结果页(商品曝光);
点击搜索结果页中的商品,进入商品详情页(商品点击);
点击购买按钮,生成订单;
点击支付,支付成功。
上述所有步骤中都包含了各自的转化率,比如ctr = 商品点击数/商品曝光数,这就是其中一个转化率,转化漏斗既有各个步骤的转化率,也有一个整体的转化率,为了提升整体的转化率,就需要对每一步骤的转化率进行提升。此外,整体的转化率是一个总体值,如果出现了异常,不便于知道具体是哪个步骤出现了变化,拆分成这种过程的转化率可以更好更清楚明确地发现问题所在。
巧了,关于AB测试,之前推文里又又又发表过自己的一丢丢见解【我眼中的「A/B测试」】,在电商平台中,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发版,一个新功能的上线或者改进,一般都会先发10%~50%的流量看一下效果,再考虑要不要全量。所以此时你的电商App中某一功能可能只是少部分人能看到哦~ 灰度测试中,你可能就是天选之子!
之所以叫做千人千面,其实指的是个性化,每个用户看到的东西可能都是根据他的个人「属性」得来的。比如你刚刚搜索或浏览过某款电子产品,某款潮鞋,你会发现后期会给你推送相似、相近或相同的商品,或者根据用户画像,不同年龄层、不同城市、不同消费水平的用户在同一App中看到的商品推送、商品种类也不尽相同,这种个性化的推荐能够最大化App的转化率,从而达到提升GMV的目的。
关于这一场景,最有感觉的就是各种促销吧~ 从以前少数促销活动日,到现在基本各种节日都有促销活动,到某东的周年庆也变成了电商的年中大促,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各平台都会在促销期间打出各种击穿低价的旗号,如何定价?这其中就会涉及到商品比价这一场景了。其实对于这一块我本人也不是很了解,个人感觉应该是有单独的比价系统(外网比价+内网比价),比如通过爬虫爬价格数据,与本平台往期价格数据对比等,制定符合本公司的价格策略,从而让公司的商品在各大平台更抢手、更有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流量是所有商业模式里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流量更是一切的“万物之源”。但是你知道流量是怎么来的吗?流量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流量有什么区别?本文作者从销售额的公式出发,从获取、评价和诊断三个方面对店铺流量展开了梳理分析,与大家分享。

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期窗口一定是有限的,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精细化运营一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流量,我们也同样应该精打细算,把每种渠道、每种类型的流量来源的特质理解透彻并运用自如,才可能实现流量的最佳利用,最大化挖掘每一位到达店铺访客的消费价值。
对于商家来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公式: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我们如果要最终提升销售额,那么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获得一定高质量的流量,才可能达到最终提升销售额的目的。
衡量流量的重要指标主要分为两类。
下面对这些名词做下解释。
例如用户小果在8月1日上午通过京东搜索点击到达店铺A,浏览了2个页面后离开店铺,下午小果又通过首焦广告位点击到达店铺A,浏览了3个页面后离开,那么,8月1日用户小果为店铺A带来的访客数为1人,浏览量为5个,而访问次数为2次。
平均访问深度:平均访问深度=浏览量/访问次数。这个数据是用于衡量用户在进行店铺访问时,浏览了几个页面的指标,上例中,用户小果在上午的店铺访问中,访问深度是2,假设8月1日店铺A只有小果一个来访用户,那么这个店铺全天的店铺平均访问深度为2.5。
平均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总停留时间/总浏览量。平均停留时间表示用户每次访问在页面内停留时间的均值,单位为秒。上例中,例如小果在上午的访问中停留了20s,下午的访问中停留了60s,则8月1日用户小果在店铺A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6s。
跳失率:跳失率=跳出次数/访问次数。用于表示用户只访问了店铺或商品一个页面就离开店铺的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比例。上例中,例如8月1日店铺A只有小果一个访客,在上午的访问中小果访问了商品a后就从商品页跳出离开店铺,下午的访问中小果访问了商品a后又通过a的关联商品推荐访问了商品b,那么针对商品页a来说,跳失率为50%。
通过这几个要素可以判断出来流量的质量怎么样,通过UV、PV大体可以判断出来流量具体有多少的?通过访问深度、停留时间、跳失率可以判断出来流量的质量怎么样,流量很多但是质量不高的话,对后面的转化率也是意义不大的,所以通过上面几个指标可以看出来流量的质量好坏,而不仅仅是看流量有多少的。
对于一个店铺来说,流量的来源也分多种,每种来源的场景、质量也都不一样。大体来说在京东或者天猫上开店铺流量的来源主要分为4种:自主访问、平台免费流量、平台付费流量、站外流量(这个主要是针对一个POP店铺来说的)
不同的店铺在不同的阶段上述几种来源的占比可能不一样。对于新店铺来说,可能付费流量占比会大一些,对于成熟的店铺来说,自主流量和免费流量占比会大一些,这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大都是店铺的老会员等构成的稳定流量来源。
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步骤来判断:
诊断流量三步走:稳定性、合理性、成长性
平时没有大促并且商家没有活动的时候,流量呈平稳并且微升的状态,说明流量比较健康。
1)流量来源的合理性
店铺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源比例可能不大一样,老店铺可能自主流量大一些,新店铺可能付费流量大些。
对于家用电器、手机数码等复购率相对较低的类目自主访问的占比在10%~20%,京东免费流量的占比在45%~55%(其中搜索的流量占比应为最大,建议不低于30%),京东付费流量的占比在20%~30%,京东站外在5%~10%。
对于服饰鞋帽、母婴玩具等复购率相对较高的类目
自主访问的占比在20%~30%,京东免费流量的占比在40%~50%(其中搜索的流量占比应为最大,建议不低于30%),京东付费流量的占比在15%~25%,京东站外在5%~10%;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部分经验值,根据商家所属类目的区别,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到达页浏览量占比越高表示渠道*流的效果越好,浏览量越高表示渠道吸引用户的能力越强。
2)页面流量部分的合理性
流量到达店铺一般由首页、活动页或商品页进行承接,之后又在店铺内页面进行流转,一部分访客会离开店铺,一部分访客最终在商品页完成成交,因此,各个页面承载着不同的功能,流量的分配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讲,对于SKU非常丰富的商家,建议商家在首页和活动页的策划上更加丰富,可以使得访客在店铺内形成“逛”的流量闭环,这样的情况下,首页、活动页、分类页的占比分别在10%~15%,商品页保持在60%~70%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活动页的流量占比很低,商家需要检查活动页的*流渠道是否合理,以及活动的策划是否不够吸引用户
成长性主要看三个方面:访问深度、停留时间、跳失率
平均访问深度如果偏低,需要检查页面之间的关联性;
平均停留时间如果偏低,需要检查页面的质量,并与转化率做综合分析。对于商家运营的目标来讲,平均访问深度要争取做到2,平均停留时间起码要做到110秒以上,否则店铺要形成较好的转化率,就非常困难。
跳失率的指标越低代表店铺的流量质量越高,也就是用户到达承接页面后,对店铺产生了二次甚至多次的浏览行为。
通过流量的诊断,可以判断出来目前流量的质量如何,在不足的地方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去优化。
对于一个流量运营来说,主要责任就是想尽办法要拉流量进来,流量拉进来后,也要看下流量的质量,如果质量不高,那么后面的转化率也会收到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