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功能要是上线,那可是个大事儿!近期,小编在刷抖音时无意中发现抖音的账号界面改版了。
先来看看有哪些调整:

在原版中,抖音个人账号主页下排tab标签页共有3个选项,分别是作品、动态、喜欢。其中,动态页是以时间倒序的方式来展示创作者原创/转发的视频动态,接收者最先看到的是时间最近的视频内容,陈旧的视频则靠后排列,小编一直以为:这个Tab有点多此一举,与Tab“作品”有些重复。
改版后,原来的动态页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转发页”。而当你打开创作者的转发页,你会发现:视频不再是以时间轴为顺序明确视频转发自XXX,在呈现形式上也变成了与作品页相似的“三列点选”模式。
毫无疑问,这一变动极大弱化了时间线,增强了内容属性,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内容,且点击内容后,视频内容是完全以转发者的视角呈现,除了弹出转发评论外, 右边的头像也从视频原作者更换为转发者头像。至于原作品的相关信息则被隐藏至左下角的视频描述中。

再看转发功能,改版前转发有两种方式,第一是点击右侧的分享图标,再选择转发;第二是在评论的过程中,勾选“评论并转发”的选项进行转发。而改版后,长按视频界面即可出现转发按钮,点击转发后,弹出评论页面,支持一键Emoji并转发。
原“动态页”是聚合创作者的原创/转发内容并以时间轴为顺序来显示内容。同快手类似,抖音希望通过动态栏加强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联系,但抖音并没有“说说“功能,创作者的点赞、关注等行为也有其他的页面进行展示,且转发操作的入口比较深,再加上抖音推荐“优质内容“的分发机制,导致用户很少有浏览创作者“动态栏”的习惯,创作者也很难产生转发的欲望。
结果就是动态栏和作品栏高度重合,有点鸡肋的味道。
而且,抖音想改这个动态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2019年6月的时候就测试过去掉动态栏,10月的时候也试过把动态栏改为收藏栏。

但因种种原因,测试过后,这些功能都没有实际落实。
现如今,抖音正测试把动态栏改为转发,并针对转发,做了一系列的功能优化。这次的测试结果尚不可知,功能最终是否会正式上线也将会是一个问号。
但区别于以前的改版,转发远比收藏拥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再加上抖音陆续在社交功能上的努力,其对社交的野望昭然若揭。
众所周知,字节跳动对于社交一直怀有强烈的执念,早在2019年1月,就曾推出多闪, 5月推出了飞聊,至今,点开抖音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多闪依旧是第一选项。但两款产品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腾讯仍然是社交市场的统治者。如今,社交的任务终于落到了抖音这个超级App上。
2020年3月,抖音上线“语音直播交友板块”;4月,抖音公开测试“连线“和”熟人“功能,分别指向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与此同时,还在不断的调整好友相关功能的交互,鼓励用户添加好友、与好友互动。

你分的出哪个是抖音,哪个是微信么?
但,社交之于抖音,不仅浮于功能表面,更在于根本的产品逻辑。
纵观抖音的发展脉络,在发展早期,抖音是定位小众、潮流的产品,品牌Slogan为“崇拜从这里开始!”,目标用户是18-30岁的年轻人群体,到了2018年3月,随着用户数量猛增,抖音将Slogan改为“记录美好生活”,意味着它将目标受众群转向普罗大众 ,将功能从“好玩”“娱乐”转向日常“记录”、“表达”和“分享”。
这其中就隐藏着一种社交的关系,因为在真正的社交平台,人们使用行为包含两个要点,第一,日常性的记录生活信息并且交换;第二、信息来自真实的人。
但是, 在抖音,基于内容为评价标准的算法分发是其核心推荐逻辑。
当内容被生产出来后,会被不断的进行测试,只有点赞、评论、完播、关注等各项指标表现优异的时候,才能获得更多的流量推荐。
这些播放量高、出现在首页的短视频,无意间形成了一些标准,诸如:3秒原则、反转、煽情、乃至于身材、颜值、财富。相信大家都在抖音看到过类似于这样的评论:“看完抖音就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正是这些标准造成了普通用户发视频的心理障碍,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吸引别人。
这也就是说,其实平台不鼓励日常的的交流和表达,而是鼓励戏剧性的设计和表演。那些只拥有平淡无奇的“日常”或者因为现实工作忙而无法精心制作一条视频的普通用户被逐渐驱逐出创作端,专业的、有资源支持的创作者更适合在这里生存。
与此同时,基于“内容”为核心评价标准的设置也会导致难以形成关系的沉淀,用户或许会因为某一条爆款而产生关注行为,但因爆款而产生的关注,也会因无法持续爆款而失去兴趣。
因此,抖音短视频的“剧场效应”和社交的“日常表达”是存在“悖论”的。
抖音的上瘾,源于内容;而社交的成功,则更多是基于“真实”的人。普通人的日常是杂乱、平淡、冗长的,想要从“日常”里提取戏剧性以及进行持续创作、就需要表演和技术加工,以及超乎预期的成本投入。
在当前抖音转发功能的设计来看,转发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区别于喜欢,被转发的视频内容,头像会更换为转发者的头像,且第一时间弹出转发者的评论,视频评论区也会基于该转发视频进行讨论。
这即意味着:原始视频因为转发者的转发,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呈现到以“转发者”为节点的社交网络中。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对于短视频而言,带评论的转发无疑比创作一条短视频的成本更低,而这样也能激发一部分静默用户的参与,甚至进一步产生共鸣,形成新的主题圈子。
抖音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算法进行内容分发,系统通过不断记录用户的浏览行为,获取用户的内容偏好,并向其推荐更符合兴趣的视频内容。不可否认,这种内容分发拥有极高的效率,有益于通过内容增加用户的平台粘性,但也会造成推送内容的同质化和信息接触面的窄化,这也是头条系算法一直以来所被诟病的地方。
而转发则打破了原有的“内容”分发模式,建立了新的“社交分发”规则。按现在的功能设计看,转发内容被单独以“三列点选”的形式呈现在转发页上,用户可以进行主动选择,浏览感兴趣的内容,打破算法为用户建立的兴趣标签。
与此同时,转发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打破时间热度的束缚,几天前的内容,或许也会因为转发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不管是微博亦或是微信,“转发”都具有二次营销、裂变的能力。
其中,微博关系链条更弱,关注成本更低,传播效率更高,转发一直以来都是品牌进行社会化营销的主要玩法。而微信关系链条更强,交易模型更复杂,转发则成为引导用户消费转化,沉淀私域流量的主流手段。
抖音对于营销的关注比微博和微信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抖音的营销生态,早已通过小店、企业号等功能形成闭环,已经可以满足品牌、商家的一站式营销。
但当下,品牌倘若想为营销活动获取流量,更多还是要依靠内容或流量采买。倘若转发功能上线,基于转发的社交裂变玩法或许也会被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倘若转发功能正式上线,也有利于KOL的营销变现,对于头、肩部KOL来说,转发内容制作成本更低,变现效率更高;而对于腰尾部创作者而言,“转发”功能的上线则为他们拿到“广告订单”提供了一个新渠道,既能平衡广告主对于腰尾部创作能力与传播效果的顾虑,又能利用腰尾部账号的“集群效应”形成刷屏级营销效应,极致扩大营销半径。
当然,转发功能的上线,对于抖音也会带来一定挑战,包括内容算法权重、舆论管控、内容侵权、KOL成长等。按目前来看,测试的转发内容并没有进入默认推荐页和关注页,或许,抖音也是在考虑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2020年春季,抖音的用户规模达5.18亿人次,抖音从刚开始的短视频娱乐软件,到现在明星入驻、大V入驻、直播带货、抖音热搜等等,抖音如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消遣的工具;本文作者分析了抖音和微博近年来的变化和趋势。

之前,对于抖音的野心体会深刻的是它想自己做电商,直到上周,无意间打开了抖音的push,不经意的给我推送实事热点动态的push,并且成功召唤我打开了,我感觉来大事了。
“抖音不止想做个killtime的娱乐消费工具,它的野心太大了。”
其实距离我上一次写短视频文章已经过去2年了,详见《短视频正在颠覆自媒体内容营销,你准备好了吗?》;这2年受短视频的浪潮,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连锁反应,听歌我们先翻抖音热门歌曲,看电影电视剧我们去抖音追剧,营销我们越来越关注抖音种草,生活的碎片时间不自觉的打开抖音沉浸在每一次上滑乐呵呵~
抖音只是看视频的工具吗?
显然不是。
在抖音身上,我们看到了内容演变的规律,甚至说是野心。
抖音上热搜榜,包括话题榜、关注、评论区,都让人觉得越来越像微博,抖音正在向社交媒体产品形态变化,甚至说它想运用实事热点做国民app。
2016年,今日头条内部孵化小分队;9月,今日头条创业者大会,张一鸣提出:短视频是下一个内容创作的风口;同时抖音悄悄上线。
冷启动时期的抖音没有进行任何额外的推广、投放,基本还处在摸索用户喜好和强化平台调性的阶段;
2017年3月,相声演员岳云鹏因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了一则带有抖音水印的模仿视频;
2017年6月,抖音选择热门综艺加流量明星代言的宣传策略,赞助了《中国有嘻哈》、《高能少年团》等多档节目,陆续走入用户视线,带来下载量激增。
2013年,微博投资秒拍引入秒拍的短视频内容;
2014年8月,凭借冰桶挑战,秒拍开始在全网传播,助推微博的短视频业务;
2015年初,秒拍孵化出小咖秀,一款由明星主导的短视频产品,拉动了微博用户活跃达到1.2亿;
2016年,微博秒拍遭到抖音快手夹击,渗透率持续下降;
2018年,微博开始“去秒拍化”,上线“微博故事”,然而无法激起浪花。
内容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各行业重叠度高,都在做信息流和短视频,社交关系比内容消费有更强的粘性。因此内容平台也在试图拥有这个特性——社交链的强化。
用户群体体量上:
2019年12月,微博月活首次超过5亿,达到5.16亿;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微博月活同比增长40.7%,抖音月活达到5.18亿,同比增长14.7%;抖音开始着重下沉市场,持续增长中。
微博的手上是有几件重要的武器:
尴尬之处也由之而来:微博除了微博之外,并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现象级产品。
而抖音呢?
时势造英雄,趁着短视频的潮流,抖音成了全民娱乐内容消费平台,正在向社交媒体产品形态变化,甚至说它想替代微博运用实事热点做国民app;而且是在微博的眼皮底下,抢走了用户、抢走了明星、抢走了内容。
——微博紧张了。
互联网的竞争就是用户的抢夺之战——用户就那么多,用户的时间就那么多。
玩抖音的人多了,玩微信的就少了;玩抖音的时间多了,玩微信的时间就少了。
这是一群荷尔蒙过剩的年轻群体,抖音从最初就清楚的知道“谁抓住了年轻人,谁就拥有未来”,抖音由流量明星打开年轻市场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
为了讨好年轻的这一群体,抖音选择了赞助热门综艺加流量明星代言的宣传策略:仅在2017年,就赞助了《中国有嘻哈》、《高能少年团》等多档节目。
抖音在前期冷启动阶段,十分重视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并从中挖掘年轻人感兴趣的热点。包括像素墨镜和大金链的经典元素,比如摘下星星给你摘下月亮给你。
抖音要抢夺文娱最主力的“年轻群体”,以“年轻群体”的喜好为切入点,讨好年轻人,为年轻人提供精神家园和社交世界,这也让抖音站稳文娱内容的脚跟。
赢得用户最关键的是建立用户认知,建立用户认知的前期关键是抢大V入驻——大V和大V关系链是护城河,有了大V,名人活跃,就能吸引用户聚焦,形成流量,有了流量就能吸引更多名人,才能更多承载用户消费。
打开抖音,都是合作明星,李易峰、欧阳娜娜,引得粉丝尖叫——抖音好像变成了明星聚集地。
抖音需要明星,明星也需要抖音。明星需要抖音的流量和影响力,大明星的不断入驻,不断吸引小明星的自发引入,不断造就抖音的头部影响力。
微博造星与抖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微博不需要独特培养机制,只需要将社会各领域有才华的人召集,通过流量放大,帮它们找到粉丝,微博培养机制核心在于流量分配。
而抖音依靠更合理达人培养机制,吸引了大量草根达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微博。
这些人是抖音的中坚力量,为平台提供了丰富和多元的内容。
粉丝用户自发形成以粉丝群为载体的小社群,互动、应援、打榜,增强粘性和模仿力。明星培养、流量分配、爆款打造,抖音打出了一套自主造血社区及达人生态。
抖音前期也在自己摸索,摸索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成体系,培养自己的达人,探索用户的喜好。
在前期,抖音其实要吸引的不是某个达人,而是一群鲜明独特的达人群,不是明星,是将有颜有魅力的群体,呈现在用户视野重——毕竟,人总是向往“美”的事物。
微博小咖秀之前在完成依靠明星带动流量增长之后,没能在内容的丰富性上做得更好,用户玩一段时间就疲劳了。
而抖音吸取了教训,依靠更合理的内容发布机制和激励引导机制,吸引了大量素人达人,刺激了平台带动丰富和多元的内容,并且慢慢批量化生产爆款内容,让抖音成了国民app,这些内容吸引大量在手机上killtime找乐子的用户。
这点是我最惊的。
这和微博太像了,这是在动微博最核心的“奶酪”。
抖音上线了热搜榜、聚焦娱乐、社会热点,还通过热搜推送信息热点push,通过疫情和新春,抖音的三四线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
抖音的热搜会不会替代微博?
细思极恐。

有了流量聚集场,做热搜我觉得是自然而然的——本质上是算法推荐内容运作机制的一个补充,将人们的关注的内容更热门,平台强化对热门内容议程设置能力,短时间将流量汇聚到热搜功能页。
当内容调性符合平台本身调性时候,热搜能给某一类内容带来很大流量。有了流量也就提高了变现价值。
抖音热搜前期为迎合年轻人,上线大量流量明星相关热搜;现在慢慢演变从年轻人定位扩大到大众,不断辐射更多站外话题:如高考新闻登榜热搜第一、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精彩片段解读、互联网当当事件吃瓜实事,从中可以看到抖音的野心不止于此。
抖音的野心,不止做个娱乐消费工具,抖音正在向社交媒体产品形态变化。
巨大用户量、社会影响力、外部明星入驻、内部晚上造星机制、活跃的社区氛围、全民娱乐内容消费平台、直播带货粉丝粘性、内容种草导电商变现,聚集流量场做国民实事发声平台。
抖音的野心太太太大了~我太害怕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