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天来,中国电影产业的代表人物齐聚上海,多名外国著名导演与上海电影节视频连线,展开“头脑风暴”,共话电影未来;320多部中外佳片在上海29家指定影院上映;9天来,人们还尝试改变习惯,走出家门、走出电影院,在申城的晚风中欣赏一场露天电影……
当欧洲“老牌”电影节或“瘦身”或暂停时,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显得更加珍贵,这也释放出了中国电影行业攻坚克难再出发的信号。
防疫为先:电影节“上海方案”获点赞
全线上抢票拼手速,进影院时测体温、出示“健康码”,观影时全程戴口罩,还可以看到置放在影厅门口的备用口罩、洗手液……这些都成为特殊时期印刻在每位电影节观众脑海里的特殊记忆。

本届电影节采取疫情防控措施,每场上座率控制在30%以内、每个影厅每天放映不超过4场,展映影院数量减少,但展映中外电影仍超过320部,世界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影片超过200部。电影节期间,在29家指定影院共放映1146场,观众约14.75万人次。网络平台数据显示,购票人群中,上海地区占71.3%,其次为3.4%的杭州,第三为3.0%的北京。20岁至29岁的“90后”,占比56.8%,成为观影队伍中的绝对主力。
久违的电影,回来了!有电影的夜晚,也回来了!
今年电影节首次创新举办露天放映,为影迷奉上夏夜消暑的光影盛宴。上海的街头巷尾,除了经典电影修复版,近年口碑票房俱佳的《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药神》《海街日记》等中外热门影片都免费放映。
疫情暂时挡住了中外电影人相聚交流的脚步,却也“倒逼”电影节改变传统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寻找创新突破的机遇。
本届电影节除了增加线上展映、论坛线上直播等之外,还首次贯通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以国际影视“云市场”的方式实行全线上举办。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总参展商共580家。今年,国际影视“云市场”的征集虽然较晚公布,却立即在全球影视行业激起热烈反响,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就有超过700家展商申报参展,其中,海外展商约五成。
一家海外展商在申报时表示:“我们用不着携带展示物料旅途劳顿,‘云市场’功能齐全,成本低、又便捷,充分体现了上影节为展商服务的用心,这是非常棒的‘上海方案’。”
集中发力:赋能中国电影全产业链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活动之一,7月26日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会暨高峰论坛在松江区举行。相比起一年前发布的《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和被称为1.0版本的“松江16条政策”,本届电影节期间公布了力度更强、范围更大的2.0版本“松江16条”,进一步拓展支持范围、放宽补贴要求、鼓励科技赋能,如将总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补贴金额从500万提高至1200万,新增对使用智慧影视云平台影视前沿云服务的补贴等。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其外向型的海派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数字化能力,对电影产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多元的文化氛围、多背景的人才、国际化的视野是影视作品拍摄天然的‘背景板’。”华策母公司、大策投资集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郗岳说。
7月29日,本届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举行签约活动,除了16家“一带一路”意向合作企业及重点企业,上海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也宣告揭牌运营。据介绍,最新揭牌的影视共享空间,将建设全套的电影制作工业化流程。电影的后期制作以及灯光、剪辑、特效、音效部分,都可以在这个流水线般的空间里分段完成。
按计划,下一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持续提升影视共享空间的技术水准,建立中国影视技术人才数据中心、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争取用3至5年时间,推动“上海浦东版”影视后期制作力量跻身国际影视版图。
韧劲和奋起:中国电影加油向未来
“姗姗来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全球电影同行发出积极信号。法国著名电影人、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对于每个电影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象征着希望。”
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媒体在过去两周内纷纷聚焦上海国际电影节。美国《综艺》杂志嗅觉敏锐地注意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强劲的售票业绩”。
电影节的举办对中国电影人来说更是一针“强心剂”。中国导演贾樟柯说,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得以在夏季举办,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疫情防控很有成效;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电影人的韧劲和行业精神。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说,疫情期间就坚信电影院总会有恢复开放的那一天,所以边抓创作,边抓紧放映准备。“宣布影院恢复开放后,我们马上进行35部电影的拷贝复制和向全国影院的硬盘发放、密钥配置,还推出了观影券,发放给医务工作者、参加高考和中考的学子。”
为应对疫情,今年3月上影集团发起成立10亿元纾困基金,帮助企业共渡难关。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介绍,“我们没有浪费时间,用3个月完成了上影‘十四五’发展规划。电影节期间,发布25部影视作品项目,其中有12部是故事片。”
电影节金爵论坛上,行业代表各抒己见,表达了加速复工复产、推出更多高质量作品的决心。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指出:“疫情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积淀和练内功的机会。”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疫情没有让我们停顿,反而给了我们创作的准备、打磨和筹划时间。”
特殊时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予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信心,也见证了电影人和观众对光影艺术的无尽热爱。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老板们这时候却有喜有忧。就如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总裁于冬,仍然止不住地焦虑,不论在上影节金爵开幕论坛上,还是论坛结束后的采访中,于冬多次谈到,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支出,银行利息、办公室费用、房租等,都是不菲的成本。
疫情期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主动给于冬打电话,问他“老于缺钱吗”?于冬想也不想地回答:“缺。”

即便电影院迎来复工,博纳也仍在赔本,于冬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直言:“开得越早越赔钱。但不开业肯定不行,而且员工也需要赶紧恢复工作。”
按照去年640亿元的票房成绩估算,于冬预计,当票房达到去年周末票房的一半时,行业就基本恢复活力了。
“博纳影院的开业率超过50%,肯定是赔钱的,开得越早越赔钱,但不开业肯定不行,员工也需要行业尽快恢复。”谈起影院复工,从于冬的话里行间不难听出,虽然复工过渡期不容易,但仍让一众影院老板们长舒一口气。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晚间,内地影院复工首周总票房破亿,首周末单日票房超3000万元;全国有超过5000家影院恢复营业,复工率超过了43%。其中,首周综合票房前三名分别为《多力特的奇幻冒险》《误杀》《喋血战士》,分别斩获4001.6万元、2320.08万元、2117.9万元票房。
一路上涨的票房数字,无疑给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不过,行业真正恢复仍要度过一段不容易的恢复期。按照去年640亿元的票房成绩估算,于冬预计当周末票房能够过亿,达到去年周末票房的一半时,行业就基本恢复活力了。
回忆起过去的半年,于冬向每经记者坦言,“还是很焦虑的”。作为老板的他,面临的不仅是现金流为零,还有人力成本、下游供应商结账、银行利息、办公室费用、房租等各种企业支出,“压力自然很大”。
亲自上阵与博纳电影院的业主老板们谈减租降租的情形,让于冬深有感触。“我这次去和各个地产合作方谈减租免租,这些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很多都是给我们直接免了,这些都是很可爱的。我觉得面对疫情,业主方面免一毛钱都是情谊。”在他看来,疫情期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企业帮企业,企业家帮企业家,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劲,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互相折磨。
每经记者注意到,疫情影响下,很多影院的生存压力陡增,加速了行业整合速度,万达电影、上海电影等在上半年均有一些整合动作,例如万达电影开放特许经营加盟权。
面对可能到来的行业变局与洗牌,于冬直言“别说什么兼并收购,那是有钱人干的事情”。他认为,这个时候主要是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好,夯实业务,别给国家和社会添乱,已经是一个企业家做的最大贡献。
停摆半年,电影院终于在7月20日起陆续开业。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影院复工率、放映场次两项指标连续7天上涨。复工首周票房1.09亿元,是电影市场加速复苏的最大动力。
市场有序复苏后,优质影片的不断供给,则考验着各大片方和影院。事实上,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不论是剧集还是电影的开工都受到巨大的挑战。
虽然疫情期间,剧组的开工时间推迟,但于冬认为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准备、打磨和筹划的时间。他透露,面对疫情,博纳影业主动要求拍摄一部关于抗疫题材的电影,编剧团队和创作团队都在武汉解封的第一天,即4月8日进入武汉,去采访和拍摄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的素材。
“电影叫《中国医生》,我相信在这个特殊时期,医生、护士和病人,他们的反应是最真实的,我们采访了大量包括普通武汉市民,都非常感动,我相信这部电影有种真挚的情感。”于冬相信,当电影播出时,回头看这个2020年的春节,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当我们战胜疫情,觉得我们今后的人生什么困难都能过去,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挺住,我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我们不会被一点点的事情而影响我们未来的人生,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作为院线和电影的坚持者和坚守者,于冬表示自己和导演、创作者一样,着急内容的供应,希望尽快恢复生产。“目前我们的片源大概还有四五百部,能够支撑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明年的暑期可能会有一批建党百年的电影出来,但是接下来的档期是比较空的。”于冬认为,当下着急的是应该加快恢复电影创作。
在采访中于冬反复强调,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工艺的流程,不仅仅是一个制造过程,它是艺术创作,它有慰藉心灵的使命跟责任。大家应该要给创作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好电影。
“越是在疫情后,观众更渴望在电影院纾解、疏压,来看看美好的人生和未来。所以电影创作要面对今天观众的渴望,我们要努力做好现实题材的影片,抓好多类型的题材,要有喜剧片,要有爱情片,要有历史片,要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
于冬还透露,疫情发生之后,经常和编剧、导演们喝酒吃饭。“我请他们吃饭,虽然不能到外面去,但是我在家给他们做饭,纾解心情的不开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