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对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而内容的呈现形式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媒介的变迁,用户的消费习惯转变不断迭代。

黄有璨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一切生意都离不开生产和消费。
在互联网上,人们消费需求最大的,是内容。因而自有网以来,“内容”从来都是一种稳定的流量手段。
故“内容”背后,也必然有流量生意。
或者换个角度讲,但凡有流量需求的地方,必会有“内容”作为一种流量运营手段而存在。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百度和谷歌之战,这场战斗就展示了内容资源强大的力量。
2003年百度做了百度贴吧,2005年做百度知道,百度做了大量资源建设的工作。
在21世纪初,整个中国互联网上的内容都不多。百度大量的内容资源的建设工作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有问题用户第一时间就会去找“度娘”。百度在与Google的PK中胜出就与自己的资源建设有重要关系。
但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百度快速掉队。
现在你在百度上搜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几乎是搜不到的。最新的内容都在微信里了,百度进入移动场景,却没有新内容可供搜索,这是在资源层出了问题。
这也是今日头条为什么必须花大力气建设内容的原因,这是资源层的比拼。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用户有一个问题,想要知道某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现在会在微信中进行搜索。这是因为微信中沉淀了大量的内容。
就某一个话题,某一个问题,我们在微信中能够找到的内容可能会比在百度中找到的更加全面和丰富。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抖快的短视频来势凶猛,微信的公众号打开率不断呈现下降的趋势。用户对视频内容,尤其是短视频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微信急需将用户的注意力拉回来。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2018-2019年,腾讯系APP使用时长占比在下降,而头条在显著上升。这其中就有微信公众号打开率持续下降,而头条系短视频在不断吃用户时间的原因。
所以腾讯必然会在5G来临前夜抓紧上车短视频。
就像打败微信的不可能是“另一个微信”一样,想要拉回用户注意力的绝不可能再创造出“另一个微信公众号平台”。
视频是创作者创作门槛低,消费者接受理解门槛低的一种形式。也会在5G全面来临后更加普及。
微信有超过10亿用户,这里沉淀了用户的关系,沉淀了丰富的内容,所以当微信发力视频号,一定会再次开启微信的“第二春”。
毕竟,能在一个APP中就完成自己的需求,用户没有更多的意愿再下载一个APP。
21世纪的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是眼球经济。张小龙日前说视频号的日活已突破2亿,这与微信超10亿用户的体量相比,视频号依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既然用户对短视频内容适应和喜欢已经成为不能逆转之势,而内容又是最重要的*流和留存的手段之一,那么就用适合微信调性的短视频方式,也就是用“视频号”来拥抱这个趋势。
有用户愿意把时间耗在视频号上,将来就有实现商业价值的无限种可能。
腾讯要用视频号留住你的注意力,这一仗腾讯输不起。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腾讯扩大了视频号的内测范围,很多的朋友都收到了视频号的邀请,每个人都觉得视频号是一个创业的契机,最起码站在了风口的边缘,似乎明天注册公司,后天就能出任CEO迎接白富美了。

对于视频号的这个机会,很不好意思,我先帮您泼一盆冷水,没有正确的追风的姿势,最后还是安然离场!
从微博到公众号,从公众号到头条,从头条到抖音,每一次都是一个机会,现在看看很多人还不是一样,看着别人的火爆的文章和视频,叹息自己当初没有远见,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当初有多少人玩了微博、多少人注册了公众号,又有多少人在抖音上发了视频,又有多少人开了直播,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有几个?
有人说微博的机会已经过了,现在依然有新入行的人可以赚到钱,都说公众号的机会已经过了,依然有人可以做到年增粉10万,现在抖音已经不行了,每天都能看到别人的爆款视频。
其实以前是的风口,现在看依然是风口,只不过规范化、专业化,其本质永远没变,以上的平台现在去做依然没有早晚,按照正确的追风口的姿势依然可以起势。
很多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我入行晚,我没有团队,我不懂各种软件,我不懂新平台的玩法,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现在反过来去看,从门户网站到短视频平台,任何一个互联网的玩法变革,都能产生一批的草根翻身,难道自己就没有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吗?
很多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没有各种条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失败者,从SEO到电商,从电商到自媒体,从自媒体到短视频,我哪一个都尝试了,哪一个都去做了,结果呢?没有一个能够做成的,原来我把各种原因归结于外界条件,最近看着自己的粉丝在慢慢增长,我也总结了一下草根追风口失败的原因——肚子里面没货。
听别人说来是个风口,自己就弄个视频上去测试一下,听说电商能赚钱,就弄个淘宝店玩一玩,这么去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特别是从SEO到自媒体、从自媒体到短视频,凡是能够做起来的人,大多不外乎是有内容,特别是在今天内容泛滥的时代,如果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能成功才怪。
账号和内容的定位,一个账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账号未来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形式存在,是娱乐搞笑、专业分享、农村生活等等,一个在细分领域的专业表现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粉丝。
对于账号分享什么样子的内容,账号的内容怎么来先想清楚,以及以后账号的内容怎么做,先把要做的内容规划好,最起码规划未来20期左右的内容。
如果自己想做的内容不是自己熟悉的内容怎么办?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类专家的模式,最起码在这个行业里面讲人话,就好比混黑社会,你不懂一些行话,大家能认你混的比较好?
内容的储备从SEO开始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大多数人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而内容又是互联网的立身之本,没有好的内容,何谈传播。
相似的内容一大把,如何把自己晒出来!其实依靠的就是差异化、细分化,差异化是博人眼球的根本,细分化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从短视频的层面来看,如果视频都是美女出镜,大家都在晒大腿,你现在就不要去晒大腿了,你去晒胸,如果大家都在晒胸,那你就穿比基尼,如果大家都在穿比基尼,那好了,现在你穿大棉袄,只要做到与大家不同你就做到了差异化。
如果大家都在晒大腿,你发现在看大腿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足控,那你就好好的拍自己的脚就好了,抛弃那些纯看大腿的人,在足控的领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你成了这个细分行业的老大,也有足够多的粉丝把你供起来。
不要迷恋所谓的黑科技,这种玩法走不远,而且比较累。做东西要在规则之内玩。内容做的再好也不要忘记平台的规则, 平台的规则是在你有足够的内容之上再来玩规则,而不是研究规则之后钻规则的空子。
钻规则的空子就好比是现实生活中钻法律的空子发家致富的人,哪一天东窗事发,一大批一大批的账号就要倒下,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记住:规则永远是锦上添花,不会给你雪中送炭。
自己在本质内容上没有积累,下一个平台风口来了之后自己也不能借风起势,再去研究平台规则,靠谱吗?
玩抖音规则的人现在能够搭得上视频号的红利吗?我看够呛,反而大部分精力放在内容上的人,视频只是多了一个分发的渠道,反而更容易搭上这班车。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马云说,风停了摔死的都是猪;其实在雷军后面还有一句话“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所以能不能飞的本质还是看有没有翅膀。
所谓的公众号、头条号、新媒体的领域,是互联网新增的一个渠道,既然是每天,那么本质就是内容,如果天天看风口追风,反而不如踏踏实实练就让自己长出翅膀,将来有没有风都能飞起来,有风了反而飞的更高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