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正月,湘鄂情副总裁訚肃在办公室叼着一根烟,一言不发。
平日里单日营业额超过100万元的西单店,而今开单成了问题。门店副店长报告上来,“生意最糟糕的时候,一天没有一桌宴席。”
这是“八项规定”“三公禁令”之后,全国餐饮行业的一个缩影。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当时国内近60%的餐饮企业遭遇退单,北京高档餐饮企业营业额下降了35%。
到后来,就连马云开在西湖边的私人会所,也不得不关停。
市场的牛鞭,无情地甩向了产业链的后端。与高端餐饮配套的白酒行业,在这场调整运动中损失最为惨重——当时,贵州仁怀地区的多数酱酒厂都生产中止。
直到2018年,人们才看到这场运动余波有多严重,仁怀地区7万口酱香白酒窖池,行业投产只有50%左右;如果从投产企业的比例上看,可能会更低。

但这其中,贵州茅台独占1万口。
动荡时代,强者恒强。与茅台一道的,还有五粮液、洋河等巨头在这场调整中加速聚拢先头集团,与第二三梯队的距离越拉越远。
2019年末,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为1176家,比2018年减少了269家。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还预测:“到2020年末,白酒规模企业的数量将会减少至1000家以内。”
2020年上半年,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和汾酒5家巨头营收,占据白酒上市企业总营收的80%,总利润占18家公司(不包含顺鑫农业)净利总和的92.4%。
这其中,“茅五洋”三家利润,又占到了5家巨头总和的88.95%。一个等级越发森严的寡头割据时代,或将走进中国白酒的悲惨世界。
而在濒死的弱者队伍中,是否还有逃生或是崛起的机会?这一切都要从寡头们的成长经历中找答案。
中国白酒市场的真正开端是1988年,破局者不是茅台,而是五粮液。
1988年7月,国家放开了名酒价格,各类名酒身价暴涨。次年,白酒“国家专卖”正式取消,白酒竞争策略完全走进市场经济。

▨1988年价格放开后,引发全民抢购潮 图/网络
这个时候的白酒行业已然层次分明:
在“国家专卖”取消当年,五粮液就大张旗鼓地涨价了。就在这一年,他超过了老前辈泸州老窖。
1994年,五粮液更是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产能超越汾酒、价格超越茅台,成为当时整个市场当之无愧的价格最贵、最具知名度的白酒业风向标。
到1998年,五粮液深交所主板A股上市,开盘价较发行价暴涨了101.56%。如果你身处那个时代,很难想象有一个品牌能够靠涨价成为行业的“扛把子”。
当时,五粮液已经从30元涨到了250元;这个价格,在那个时代可以买到60多斤猪肉。这样的价格会不会是整个白酒行业的天花板?五粮液自己也犯嘀咕了。
在白酒经营中,要么做高价格走品牌路线,要么做大产能走规模路线。既然250元的价格可能无法再提升,五粮液调转船头选择了做规模。
这个决定其实与五粮液的前期发展密不可分。
1990年代里,五粮液实现了3次扩产,20万吨的产能超过了汾酒,而同时期茅台的产能也不到1万吨。
但是五粮液20万吨的产能里,只有不到10%的酒能做高端产品,剩下的90%怎么办?需要规模化经营中低端产品,去消化产能。
价格与产能都在要求五粮液走规模化路线。

▨五粮液旗下众系列 图/网络
为此,五粮液还创立了买断经营模式,推出大批OEM产品。也就是说,五粮液剩余90%的产能,可以为别人贴牌生产。
一时间,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浏阳河等五粮液的“代工品牌”涌现,并且快速成为名牌。在那个电视广告效果强大的时期,特别是央视,五粮液“代工品牌”几乎刷屏。
巅峰时期,五粮液有将近1000个“代工品牌”,实现了营收规模与利润双增长。这一度引发了全行业的跟风,汾酒、泸州老窖入局,甚至连后来知名的酱香茅台,也曾做到了200多个子品牌。
一直到2012年,五粮液营收规模达到272亿,而茅台依旧是追随者。
2013年,整个中国白酒行业都在“三公禁令”面前遭受重挫。当年末,14家白酒企业市值蒸发2490.35亿元,10家酒企的净利润出现下滑。
这一年,五粮液营收247.19亿元,同比下降9.13%;净利润 79.73亿元,同比下降19.75%。而贵州茅台营收达到402亿元,同比增长13.77%;利润总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2.75%。
中国酒王就此交棒。
但要讲诉茅台的崛起,依旧需要回到那个市场经济拥抱酒行业的1988年。
名酒价格放开之后,茅台也应声涨价,并直接从35元/瓶增长到140元/瓶。但由于酱香酒从生产到出厂,至少要经过3-5年时间,且粮食消耗率更高,茅台的产能一直是个问题。
到1991年,茅台酒厂的产能不过2000吨,销售额也刚刚突破1亿元。
这个时候,五粮液量价齐升,已然占据了中国白酒人群的主流心智。白酒市场,呈现一片浓香逐步取代清香酒的态势,酱酒的呼声并不太高。
以至于,这些年里贵州48家白酒企业,只有包括茅台在内的3家酒企得以存活。

▨习酒机场广告 图/网络
在距离茅台50公里的赤水河畔,是活下来的贵州酒企之一习水酒厂。1991年,习水酒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在厂内二期技改完成后,已经形成浓香10000吨、酱香5000吨的产能规模,销售额两亿多,产品销量紧逼全国白酒零售十强。
这期间,当茅台规划再扩产2000吨产能时,习酒提出了10000吨酱酒产能、百里中国名酒基地的项目。
只可惜,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后,习酒资金无法到位而被迫停工,企业随之陷入经济困境。这期间,停滞的在建工程和资金利息拖乱了习酒的节奏,到最后连几千万元的工资都发布出来。
直到1998年,茅台收购习酒,酱酒产能相互补充,这两家企业才一道走向了未来。
1998年以前,茅台酒厂在全国17家名酒企业里面,用利税指标来衡量只能排到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如果用销售收入来衡量,还排不到TOP10。
但到1998年,其利税指标就排到了第二位。
经营指标起来之后,茅台的成长就真正打上了品牌营销的标签。
首先是讲好酒质的故事——摔酒获奖、大振国威。
话说1915年,北洋政府拿着茅台参加万国博览会。一位代表不慎失手,茅台酒从展架上掉下来摔碎了。陶罐一破,茅台酒香四溢,使得众人陶醉,惊倒四座。
就这样,茅台酒进入到万国博览会众人的眼中,并获得了金奖。
但中国传媒大学特约研究院张知愚就表示,事实上获得金奖的是山西汾酒,茅台差不多是个三等奖。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认知大于事实,我们都记住了摔酒获奖大振国威的故事。

▨茅台的金奖故事 图/网络
其次是产能不足制造稀缺感。
在依旧是品牌与规模的选择中,茅台与五粮液做出了相反的决策,选择了做高价格走品牌路线。
在五粮液通过子品牌复制、贴牌、经销商疯狂扩张,不断扩充品类和产量时,茅台采取了报价战略。它不断抬升产品价格,并限制品类及经销商数量,甚至突破五粮液以为的250元天花板,飞天茅台超过2000元。
这个过程中,茅台一直在制造稀缺感。
时任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李保芳就曾表示,就算释放茅台能够投放市场的全部产能,尚不够中国每一个家庭一年喝一瓶。
他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允许茅台无限地扩张。根据茅台的大气环境,赤水河的水质、流量和厂区现在的面积,核心区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约15平方公里,原则上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稀缺、国酒品牌加持、高端价值认同感……茅台逐渐成为硬通货。在2013年之后,茅台一骑绝尘,市值也一路飙升超过了宇宙第一大行,成为中国A股巅峰。
在茅台登顶中国白酒期间,另一家名酒企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洋河。
在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的强势布局之下,这个行业早已一片板结、等级越发森严。但洋河,就像一个异类,从这片几乎无法生长的土地上,成长为了行业第三。
这是“后辈”第一次对于传统白酒行业格局发起的挑战。
1949年成立的洋河其实算不上后辈。在1986年,洋河酒厂产量18785吨位列第一,超过茅台10倍。
就算是在中国白酒市场转折之年的1989年,洋河大曲更是蝉联“中国名酒”三连冠称号,是当时整个行业学习的典范。

▨洋河蓝色经典 图/网络
只可以,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这个老国企陷入挣扎,各个酒企都在规模、品牌、产品等多方面迎合市场,洋河酒厂却依旧是凭借一款洋河大曲打天下。
到2001年,洋河销售额下滑到2亿,工人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转折点就在转型改制。2003年,洋河由国营企业向股份制转变,最大的改变就是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比如当时,茅台的销售人员占比是3.04%,五粮液的销售人员占比是1.88%,而在洋河的员工中,超过30%的都是销售人员。
这个时候,中国白酒市场已经出现了哑铃型的消费形态,即价格很高的茅台五粮液活得很滋润;价格很低的二锅头们同样受到欢迎。
哑铃中间的中高价格段,各大品牌的产品布局相对较弱,比如100元价格段就没有出现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单品。
2010年洋河超越了对泸州老窖等众多竞争对手的超越,确立了行业第三的地位。资本与价格带的杠杆,让洋河以一款爆品直击行业的板结核心。
1989年以来的酒企故事,算得上整个中国白酒行业的一部现代简史。
在老一辈巨头的遏制中,五粮液规模取胜、茅台品牌取胜、洋河爆品取胜。他们为当下同样备受巨头挤压的中小酒企,提供了逆势崛起的参考。
那么,看完寡头们的成长经历后,濒死的弱者队伍是否真有逃生或是崛起的机会?

▨年轻人的酒杯里什么都有 图/网络
这就要考虑到白酒现代简史中,哪些在变?哪些没有变?
不变的依旧是白酒的经营套路——品牌与规模的博弈;变化的则是经济、市场,和人群。
第一,经济。
中国经济进入内循环,消费拉动将彻底转变为经济主要拉动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内循环之下的股市、房地产等领域更为吃香,中国主力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观念或将进入“第三消费时代”。
用《第四消费时代》作者三浦展的话来说,这个时代的消费者热爱时尚、关注品质和价格,渴望优质平价。优衣库的跨越式增长,是日本第三消费时代的产物。
洋河的崛起,是中国消费升级和白酒黄金十年的共同推动。那么,下一个洋河是否会从第三消费时代的市场特性中诞生呢?
第二,市场。
尽管只是萌芽阶段,但中国白酒市场已然受到洋酒、果酒等品类的侵蚀。
几十年前,烧酒在日本的地位与白酒在中国的地位别无二致。但后来,威士忌等洋酒成为日本市场新酒饮主流,烧酒份额逐渐下滑。
以至于当下,日本已然成为威士忌大国,烧酒却成为了一种情怀。
中国那些被寡头挤压的中小酒企,如果扩宽产品品类,生产洋酒果酒甚至米酒,是否会诞生出一个中国版的真露或是中国版的三得利呢?
第三,人群。
据CBNData统计,酒水消费中,80后、90后消费群体占比近70%。线上酒水消费的年轻化趋势明显,28岁以下人群占比显著提高。
这群人对于上一辈,饮酒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往中国白酒的饮用,99%消费在餐桌上。而今,年轻人喝酒不再有固定的场合,他们喜欢在吧台边摇晃红酒杯,烧烤摊与三五挚友畅谈豪饮,甚至在办公室、卧室小酌一杯。
洋河能够在价格带中找缝隙发芽成长,其他酒企就不能在人群和场景中找缝隙冒头吗?这里可能会有诞生下一个巨头的机会。
经济、市场、人群,中国白酒将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进行品牌和规模的博弈。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博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今年快手616品质购物节,是快手与京东战略合作的首次落地,最终6月16日“快手京东双百亿补贴”全天支付金额达到14.2亿。
据介绍,未来快手和京东零售将继续落地“双百亿补贴”,共建健康开放的直播电商新生态。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论是借酒消愁,还是把酒言欢,酒是文人墨客绕不开的主角。
而现在,除了喝酒的男人们感兴趣,炒股的大妈们也兴致不减。很多人看到茅台股价破千,市值超越“宇宙行”,却不知当年它也曾被五粮液踩在脚下。

90年代是白酒群雄逐鹿的时代。伴随市场化大潮,产品、渠道和品牌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昙花品牌”已是屡见不鲜,所谓五年河东,十年河西。
在这万马奔腾中,五粮液凭借在品牌、渠道和价格等方面的激进改革,快速超越茅台,领跑行业,迎来中兴。1998年五粮液销售收入超过28亿元,几乎所有对手都被甩开几条街,这也是五粮液集团敢做芯片的勇气之源。
随后,茅台经过90年代的蛰伏,调整价格策略,开发军政市场,与五粮液的差距逐步缩小,2005年净利润超过五粮液,2013年营收上实现超越,找回昔日“国酒”的荣光。
从1994年五粮液超越茅台到2013年被反超,江湖恩怨20载,期间见证过很多品牌的过往云烟,也经历了行业的高峰与低谷。
无论是拿下标王后轰动一时的孔府宴酒、秦池酒,还是曾经摘得行业桂冠的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无论是假酒勾兑案、金融危机、白酒税费改革,还是2003年后行业的“十年昌盛”,行业沉浮中茅台和五粮液始终是白酒赛道绕不开的龙与虎。
茅台、五粮液一统江湖的态势下,谁又能撼动“双龙戏珠”的格局呢?
90年代的涨价潮中,五粮液领头,剑南春是最坚定的追随者。伴随着公司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剑南春迅速突破重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短暂辉煌后,公司在股权上纠缠不清,高管被调查,产品升级掉队,错失资本市场等,剑南春的发展在曲折中向前。
“茅五剑”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在90年代涨价潮中,有人上来了,也有人下去了,比如山西汾酒。
作为知名白酒企业和中国第一家白酒上市企业,汾酒具备名酒基因与底气,但却在行业潮流中选择了大众路线,名酒变民酒。90年代后期又爆发了假酒案,声誉、市场大幅下滑,经历了多年的低谷。
“茅五汾”的说法渐渐很少人提及。
同样在90年代选择保守战略的还有泸州老窖。90年代早期,泸州老窖力曾压五粮液,但五粮液凭借激进的产品和渠道策略快速实现反超。
不过,老窖及时调整策略,在1999年推出高端酒国窖1573,在之后行业的变迁中坚定推进国窖1573的高端化,如今在高端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茅五泸”也成为近年高端市场的代表。
90年代后的20年里,剑南春、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等都在一定时间段成为或接近行业老三,但始终都没能成为铁三角或对茅五产生冲击。
除了上述三大酒之外,西凤酒、董酒等也都在老三的位置留下过印迹。
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白酒行业的争斗激烈而无趣。
激烈的是,各大地产酒都纷纷提高档次冲击省外市场,塑造全国化品牌;无趣的是,策略、路径都出奇的一致,鲜有特色

回到2003年盛夏,一款名为“洋河蓝色经典”的绵柔型白酒呱呱坠地。此后,蓝色经典带着洋河一路奔跑。
蓝色经典凭什么能引领市场?洋河从三方面打造自己的创新点。
包装设计。洋河一改市场以偏红色的主色调包装,重拾1979年在全国评酒会上的蓝色包装,推出蓝色经典系列,打造别具一格的蓝色标签。
产品工艺。洋河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白酒以“香型”分类的标准,开创了以“味”为主的白酒新流派,确立了绵柔型白酒国家标准。
市场定位。随着商务活动的兴起,中高端的宴请、送礼需求快速增长,百元价格段的白酒出现真空。洋河率先推出的海之蓝抓住口子窖100元左右及五粮春158元间的价格空隙,将终端价格定位在128元。
2008年,洋河将支点移至天之蓝,与以剑南春为代表的全国次高端名酒展开竞争,再次实现了全国范围内300元价位的突破。在这之后,又顺势推出高端酒梦之蓝,并不断打造M6、M9、手工班、M6+等诸多新品,大力开拓高端市场。
2010年,洋河的质变正式开始,表面上只是超越老窖成为行业第三,更深层次的则是塑造了“三足鼎立”的行业格局。
为什么过去其他老三们没有动摇“双龙戏珠”?有三大原因。
第一,主要数据的全面领先,更是对茅五带来冲击。
从2010年起,洋河不仅是在营收、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全面领先泸州老窖。更是在一段时间内不断缩小与茅台和五粮液的差距,冲击茅五的地位。2011年营收达到茅台的70%,2015年净利润与五粮液仅相差8亿,是真正的第一阵营。
第二,品牌影响力直逼茅台和五粮液。
2003年之前,拥有“洋河”和“双沟”两大名酒品牌的洋河股份,在一众豪强面前略显渺小。但随着蓝色经典系列的成功,洋河品牌一路飞歌猛进,并直逼茅五。
2012年度FT全球500强排行榜上,洋河位列425位,与位列450位的五粮液一起成为当年新增的两家企业。之后洋河不断在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中美商会晚宴等重磅场合露面。2017全球烈酒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中,洋河股份紧随贵州茅台和尊尼获加排名全球第三。
第三,公司持续十年的稳定增长。
相比过去那些昙花一现的第三们,洋河的经营情况已经实现长达十年的稳定,后来者众多,但都无法超越。从最核心的ROE指标来看,洋河长期处于20%以上,行业内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茅台。其他方面,公司业务布局已经实现真正的全国化,在2013年行业低潮中经营稳健回撤小,梦之蓝系列不断推出陈新,高端市场直追茅五。
2003-2013年被公认为行业的黄金十年,洋河抓住时机实现赶超,奠定行业“三足鼎立”格局。
后来,千军万马沿着洋河的路争先涌现,次高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快速成长的洋河顿时四面楚歌。山西汾酒快速进军省外市场,实现省内外的均衡布局,今世缘重点打造次高端国缘系列并在江苏大本营侵蚀洋河市场。
2018年以来,次高端市场竞争加剧,诸多地产酒龙头纷纷进军中高端市场。在诸多措施中,提价成为行业打造高端属性的主要途径。
主打中高端的洋河,在2018-2019上半年对相关产品也进行了多轮提价,但提价节奏上的问题带来了下游渠道的积压,洋河在渠道上的问题全面暴露。
山雨欲来风满楼,问题在2019年下半年快速爆发。
比如,出厂提价后市场终端价格并未随之上涨,经销商利润低,销售积极性不高;不断给经销商铺货,忽视了消费者开瓶率,未及时跟进终端动销情况,产品在渠道积压严重;一直专注于全国化运营,渠道重心在省外市场,对省内竞争对手今世缘的认识不够,初期的应对措施不足。
很快,洋河马上认识到渠道上的问题,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渠道上,洋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基本上停止发货,给渠道消化库存留空间。单季度数据显示,2019Q3和Q4净利润分别下降23%和78%,2019Q4扣非净利润不足千万。
除了梳理渠道库存之外,运营上,洋河分拆、整合原有高端酒事业部,实现精细化运营,梦之蓝M9及手工班由专门部门负责,梦之蓝系列成立专门的团购部主攻意见领袖。产品上,推出重磅新品梦之蓝M6+,在保留一系列经典元素同时,实现了品质、规格、形象和防伪四重升级,在700元左右市场打开新空间。

同时,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人事优化、销售队伍的柔性考核等诸多举措一一落地。
半年时间,调整效果就快速显现。
十年飞奔,阵痛让洋河放慢脚步。在外界一片质疑中,洋河快速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直面最核心的问题,并在超短时间内实现初步效果。
务实的洋河管理层对2020年的业绩目标是,与2019年持平。按洋河目前的调整效果,原本市场预计长达几年的低迷期,很可能在2020年就实现大翻盘。
洋河20年,抓住时机快速腾飞,面对危机沉着应对,迎来转机中兴可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不过根据企查查工商信息显示,目前于信依旧还担任ofo主体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以及ofo关联公司拜克洛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股东。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于信是90后,毕业于北大教育学院,在校期间是戴威在北大学生会的副手。在戴威2015年中旬从骑行旅游产品“ofo骑游”转型做共享单车ofo后,于信在该年度下旬加入。
蜗牛派了解到,于信先后为ofo华南大区、出海业务总负责人,在这次创业前则总管ofo的公关和政府业务。
如果消息为真,那么于信选择做低度酒,就是押注了酒类行业正在迎来创新风口期。酒精饮料一直是一门让人很“上头”的生意,尤其是餐酒是近年来少有的具有品牌定价权的品类,不会过分依赖渠道流量,如果能抓住用户心智,并在一个细分领域长期获得消费者青睐的话,这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赛道。
此前,大众对中国酒类的认知还多停留在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高端白酒上,或是二锅头等价格亲民的工薪族品牌。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国内传统型白酒销售低迷,江小白、谷小酒等创新白酒品牌的逐渐崛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小包装,更贴近年轻人的差异化形象获得了快速的成功,也反衬了传统白酒企业在文化体验、创新营销以及新零售等方面的创新缺位。
江小白等新品牌这让人看到了新的可能和机遇,并吸引了包括高瓴、IDG、真格等大型资本入局。另外,国家最近还放开了持续14年的产能禁令,这也意味着行业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而相比很多人接受不了的高浓度白酒,低度酒更适合日常饮用,在朋友聚餐等轻社交场合更容易被选择,也凭借着高溢价空间和更均衡的男女消费比吸引市场注意。在低度酒饮市场,虽然普通啤酒销量下滑,但精酿啤酒、果酒、米酒、鸡尾酒等新兴品类都呈现增长态势。有报道显示,42 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已经占据了国内接近50%的白酒产量。
这背后其实是生活方式及消费习惯的改变,早前传统白酒更多承担的是生意场合社交,以及劳动者群体在工作之余要“快速买醉来消除疲劳”,而如今,都市人以脑力工作为主,追求健康的微醺状态,也追求更加舒适、丰富的口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