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现,首先,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影响更大。受疫情影响,这部分群体的工作稳定性下降,工资性收入也严重下滑,家庭面临可支配现金流不足而家庭财富缩水的问题。
其次,疫情改变了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受疫情影响,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家庭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疫情也使得家庭的消费从单纯的线上购物向线上服务转变;收入不确定叠加日常开支的增加,家庭的负债尤其是消费性负债需求增加,但部分群体存在获取难度大的问题。
最后,疫情改变了家庭资产配置的方式。疫情使家庭更注重储蓄,从而增加了资产配置的需求;家庭的风险管理意识也有所加强,对中低类风险投资品和保险类产品更加青睐;在投资方式上也更加多元,线上理财需求增加。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报告建议:
1)多途径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生活保障。如展开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经济援助计划;稳定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就业市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覆盖面。
2)多举措并行提振家庭消费需要。如加快推动商业、商家进行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生活平台建设;应用财政补贴或消费券的手段,使之成为提振消费的有效措施和促进生产的放大器;鼓励扩大普惠型消费信贷,为居民提供适度的流动性支持;以及全面支持数字消费信贷发展。
3)开展以围绕家庭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理财服务。如顺应家庭资产配置需求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提升家庭储蓄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推动财富管理服务向围绕家庭风险管理综合理财服务发展,帮助普通家庭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大力发展线上化理财和投顾服务发展,推动财富管理服务“普惠化”;顺应居民保险资产配置需求,鼓励发展商业健康险、网络互助等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工作不稳定性加剧,而这本身又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降,加之日常支出的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现金流变弱,这可能是低收入群体财富缩水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还显示,一季度疫情期间,家庭的储蓄变动指数为 102.8, 整体呈增加趋势。亦即,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尤其低收入群体的储蓄意愿远高于高收入群体,尤其是对于疫情期 间收入减少很多的家庭,储蓄意愿更为强烈,其比例达 65.4%。
为提振消费,目前全国多地政府已通过多种方式发放消费券。4月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透露,杭州发放的消费券已核销2.2亿元,带动消费23.7亿元,乘数效应达10.7倍;郑州首期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发放两日核销1152.4万元,带动消费1.28亿元,乘数效应达11倍。银联近日表示,在全国多地联合各地政府及商业银行共同出资逾4亿元发放消费券,预计带动各地餐饮、超市、百货、旅游等消费逾10亿元。
“国内有部分地区称消费券拉动效应能达到消费券额度的十几倍。事实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将消费券有关的消费额全部计算为新增消费,但这样的计算显然缺乏说服力。”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认为,鉴于国际上消费券和现金补贴在保民生促消费效果方面的巨大差异,建议我国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进一步大规模现金补贴,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有效保民生的同时,有效拉动消费复苏,应对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
报告的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组家庭都调整储蓄、消费计划,尤其低收入家庭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年收入 5 万及以下的家庭中,有 54.9%的家庭计划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有 34.5%的家庭计划维持当前储蓄和消费水平。可见,受疫情影响,多数家庭变得不敢消费,低收入家庭尤其如此。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报告指出,中国人的负债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数据表明,中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为49.2%,远低于美国77.1%的水平。同时,在信贷参与程度上,中国的信贷参与率只有28.7%,也低于美国的78.0%的水平。其中家庭消费信贷的参与率更低,2019年只有13.7%的水平,更是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