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东方航空率先推出“随心飞”套票,消费者支付3322元买下产品后,即可在2020年12月31日前的任意周末兑换消费。
随后,春秋航空、海南航空、华夏航空、吉祥航空、中国南方航空等各大航空公司也陆续推出类似产品,花式自救。「随心飞」是航司应对疫情危机的创新性产品,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它背后的产品设计逻辑。
关于航司“随心飞”产品的设计思考:
疫情给航司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航班客座率低,飞机运营低效。
根据上市航空公司公布的5月经营数据,国航、东航、南航、春秋、吉祥客座率分别为67.5%、64.6%、66.8%、75.5%与68.3%,同比下降12.7%、17.5%、14.6%、15.2%与17.4%。

按照我们一贯的认知,客座率与折扣率之间呈正比关系,折扣率提高,客座率才会提高。
然而,受疫情影响,在机票价格已经低至2-3折白菜价的情况下,航司无法再通过「提高折扣率,从而提高客座率」的做法来使收益最大化。
此时,东航率先推出「随心飞」的创新性产品,通过预售的模式,打包出售下半年周末的机票,迅速实现回血。
Q1、东航随心飞折扣率有多高?
我们从东方航空的官方微信上,可以看到此次「随心飞」的热门航线:

按照东航官网(7月27日)的票价,以上热门路线经济舱、非红眼航班的均价为1217元。那么消费者购买东航3322元的套票,大约需要3次单程即可回本。
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出,从第3次开始,套票价格(黄色柱状图)就低于原价(灰色柱状图),价格变动幅度-9%,即9折。第4次出行,相当于打6.8折;第5次出行,相当于打5.5折。

据悉,东航此次售出10万套「周末随心飞」套票,3322元/套,那么东航一共获得3.3亿元。
虽然相比东航去年收入1208亿来说,3.3亿元杯水车薪,但对于疫情后补充现金流、提高客座率来说,还是雪中送炭。
Q2、东航随心飞客座率提升多少?
作为上海最大的基地航空公司,东航从上海始发至成都、深圳、重庆、厦门、三亚、昆明、广州等地的航班都十分火爆。
其中,上海虹桥飞成都的东航MU5401、MU5405、MU5411、MU5477 四个航班「随心飞」旅客占比均超过90%,四个航班客座率也超过90%。
而东航5月客座率平均仅为64.6%。「随心飞」套票极大地释放了顾客的出行欲望。
航司为了避免顾客过度薅羊毛,设置了不少限制,比如限制适用日期。
海航“随心飞”产品适用日期为2020年7月20日-2020年12月31日(不含2020年9月30日-2020年10月8日),躲避国庆假期;
东航“随心飞”产品限制于周末,工作日无法使用;
南航适用日期为2020年8月26日-2021年1月6日,完美躲开了暑期高峰。

所以,套票还是更适合于错峰旅游、商务差旅、异地读书/工作的人士使用。
除了时间限制,航司也在顾客兑换及使用套票时,设置了不少规矩,比如:
举个栗子,假设林小姐准备于2020年7月30日搭乘东航从广州飞往乌鲁木齐旅游,在西安中转。
她必须在2020年7月25日前兑换机票(提前5天),而且不可在出发前把往返4个航段的机票全部兑完(最多未使用航段为3段)。

如果在2020年7月27日,老板告诉她,7月30日不能休假了,一定要留在广州处理公司上的事。那么她已经不能退改机票了(退改需提前4天)。
但是,不退改也不乘坐的话,会被记录1次no show,达到3次no show,产品就作废了。
所以,这些使用规则对于航司来说,可以有效调整供给、避免由于乘客失信导致大量空座的情况;而对于乘客来说,这就约束了突发情况下的航班变更选择。
一句话小结,航司「随心飞」产品是有条件地提供折扣套票。
除此之外,部分航司还通过捆绑「航班+旅游」、「航班+酒店」的模式,提高增值服务。下一篇,我们继续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我在上一篇文章《淘宝、拼多多电商平台商品展示的设计策略》,分析了如何制定商品展示设计策略。这次我们来总结执行层面的设计方法,了解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在商品展示中的设计技巧,以及背后的设计逻辑。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
阿里推出了可以把品牌在阿里系的人群资产定量化运营的模型,这也是支撑它全域营销概念落地的关键一环,这个模型就是“AIPL模型”。首次实现品牌人群资产定量化、链路化运营。

AIPL的意思分别是认知、兴趣、购买和忠诚,就是用户从看到你→点你→产生兴趣→购买的过程。
A(Awareness),品牌认知人群。包括被品牌广告触达和品类词搜索的人;
I(Interest),品牌兴趣人群。包括广告点击、浏览品牌/店铺主页、参与品牌互动、浏览产品详情页、品牌词搜索、领取试用、订阅/关注/入会、加购收藏的人;
P(Purchase),品牌购买人群,指购买过品牌商品的人;
L(Loyalty),品牌忠诚人群,包括复购、评论、分享的人。
而商品展示可以影响到模型的前3个阶段,所以我们借用这个模型,将用户转化的流程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给予用户足够的激励,实现用户的转化。

无论是“货找人”,还是“人找货”,精准匹配都是用户产生浏览的基础条件,只有商品符合用户的偏好,才可以让用户产生浏览欲望,才有可能进入兴趣阶段。因此展现方式需要从用户出发,并且结合平台品牌定位来确定。
1)增强服务体验
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加强商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例如时间、空间等信息,驱动用户关注商品形成点击。
淘宝“猜你喜欢”集合了多个阿里体系中平台内容,为其导流,例如口碑、闲鱼等。因此部分线下商品,增加了线下门店的地址、距离等信息。便于用户做出购买决策。
京东商品展示中增加“您近期搜索的热销商品”等标签。既强化了商品与用户的关系,唤醒了用户需求记忆,又增强了用户被服务的感觉。

2)情感化设计
从情感角度触动用户,拉近商品与用户关系。例如淘宝活动商品卡片中的文案,引入用户特征描述,更容易吸引用户。

3)用户主导
商品推荐系统无法保证完全符合用户需求,另外平台也需要为商家和活动*流,所以部分推荐的商品可能与用户无法做到匹配,为了避免对用户浏览造成干扰,需要赋予用户主导权。
所以各大平台“猜你喜欢”中增加反馈功能,用户对感兴趣的商品可以快速查看相似产品,对于不感兴趣的商品可以屏蔽,同时也可以帮助系统不断修正推荐算法。

展现形式需要结合品牌定位,传递给用户统一的品牌认知。我们可以将天猫和京东归为一类,两者都是主打品质,用户群也偏向于一二线城市,消费能力较强。而淘宝和拼多多用户群体较为广泛,下沉用户较多,可以归为一类。
因此在商品图片表现时,淘宝和拼多多更加的接地气一些,图片更偏向于带背景,整体色调偏重。

京东和天猫主要以浅灰色背景图片为主,重点突出商品。当然图片的展现形式与跟商品品类也有一定关系。

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用户不再满足浏览静态商品图片。因此为了让用户更好的逛起来,直播、短视频成为了商品展示不可或缺的形式。
淘宝、京东“猜你喜欢”中采用了视频、直播、图片多种展示形式。视频直播相对于图片更容易引起用户点击的欲望,而且在表现力度上更加生动。另一方面视频和直播也可以更好的拉长用户停留时间。

商品展示不再是单纯的展现商品图片,而是通过更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营造出代入感,强化用户对商品的认知。

通过个性化标题和配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唤起用户痛点,从而促进转化。
例如淘宝“猜你喜欢”,部分商品配图并不是真实商品图片,主要目标是通过场景化展示,引导用户转化。

1)价值点激励
价值点是商品转化的重要推手,一方面可以激励用户转化,另一方面弱化用户转化过程中的阻碍点。例如常见的满减信息、商品卖点、用户评论、服务亮点等。
除此之外,商品展示中还增加了榜单信息,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的价值感,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用户查看榜单,为用户推荐更多商品,增加商品曝光。

2)提升购买决策效率
搜索场景下,需要给予更多商品信息曝光,实现用户高效决策,避免过多的操作造成用户退出。
天猫在搜索结果页,部分商品将参数信息前置曝光,以及不同型号商品价格曝光。同时商品图片中增加了视频展示,用户在不进入商品详情页就可以了解更多的商品信息,从而提高用户购买决策效率。

在4个平台中,淘宝、天猫、京东都选择了瀑布流大图模式,而拼多多采用了列表布局方式。这里有什么逻辑呢?

虽然拼多多采用了列表方式展示,但是商品图片尺寸与其他平台比并没有小太多,可以保证商品细节更好的展示。当然这也牺牲了一定的展示效率,一屏之内只能显示3个商品。

*图片尺寸是750*1334屏幕尺寸下测量所得,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相比较大图模式,拼多多列表模式可以承载更多的商品信息,并且视觉上更有空间感,不至于过分拥挤,造成用户浏览困难。

用户对拼多多定位偏向“低价”,因此推荐频道商品价格普遍较低,对用户购买决策可以形成强激励。
此时需要通过商品图片,结合商品名称、服务标签等信息,让用户形成更深入的商品认知,目的是尽可能的激励用户不需要过多的浏览商品详情页内容,直接下单购买。所以列表式更符合展示要求。

所以相对于其他平台而言,拼多多试图简化用户购买链路,让用户整个决策过程更加高效。
商品展示设计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传递出更多有效信息,因此需要聚焦用户关注点和痛点,让用户产生满足感和惊喜感,从而提升用户的点击和转化。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