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本地即时零售与配送平台达达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IPO发行价格区间设定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15-17美元,预计发行1650万ADS,每ADS代表4股普通股。
按定价区间中间值计算,如全额行使“绿鞋机制”,达达集团此次募集金额约在3.03亿美元。由此测算,公司估值约在35-40亿美元。
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现有股东京东、沃尔玛有意成为基石投资者,分别认购60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公布定价区间,意味着成立六年的达达集团即将成功冲击IPO,或将成为新法案后首支成功上市的中概股。
过去三年,达达集团的年收入分别为12亿、19亿和31亿,今年一季度收入进一步加速,同比增长109%,一条近乎陡峭的上升曲线向外界昭示着达达集团强悍的营收实力。
在疫情给社会按下暂停键的当下,以达达为代表的即时零售行业却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不由得让大家重新审视起这条赛道。
如果把零售线上化视为零售企业革新的必经之路,那么即时零售+即时配送就是打通企业全渠道通关最关键的一环。由此带来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不仅会重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会进一步加速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
2020年的资本环境,用十年来最低谷形容都不为过,疫情期间美股四次熔断,中概股又因瑞幸造假事件蒙上阴影,可以说,此时筹备上市的中概股,正面临着最严酷的市场环境。
可即便如此,依旧有企业逆风而行。5月8日,金山云在赴美IPO,雷军收获了继金山软件、小米集团和金山办公后的第四座“金山”。
结果是圆满的,可过程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金山云CEO王育林把这次上市视为“打了地狱难度的游戏副本”,可见荣光背后并非坦途。
如今美国的疫情愈发严峻,尤其美国参议院在近期又通过了一项加强对外国企业监管的法案,上市门槛进一步提高,投资人信心不足,中概股动荡,相比较之下,在金山云之后上市的达达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处境。
越能在艰难时刻成功登顶越能凸显企业实力,只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成长预期较为确定,财务状况良好,美股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上市申请。
如果把金山云视为中概股赴美开路的勇士,那么接棒的达达则是冲破新经济想象空间的勇士。红杉、DST是战略合作伙伴,还有京东和沃尔玛两大基石投资“左右护法”,年收入超31亿元的达达有望成为美国新法案后第一家赴美上市企业。
消费升级奔涌而来,电商物流配送越来越强调即时和高效,沃尔玛与达达联手既释放了巨头加紧布局即时配送的信号,也透露出线下零售行业对电商化的强烈需求。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诸如金山云、达达这样的优质股凭借实力逆势而上,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也为即时零售领域注入了强心剂。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仅26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为15亿美元。与此相比较,2019年,有117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158亿美元;2018年,有110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320亿美元。
大环境遇冷,企业融资规模超2亿就算头部规模了。达达在如此境遇下还能募得3.03亿美元的规模,足见市场对其的认可。
海量商品1小时送达、同城送发票取件,快递末端派送……消费者对线上收货的体验要求逐渐变高,也催生了即时配送的繁荣。
“产生于网购,兴起于外卖,发展于新零售”,即时配送已然成为互联网巨头抢食的新赛道,美团、饿了么、蜂鸟缠斗已久,达达、顺丰、闪送等以快递物流见长的平台也相继涌入。
各类玩家入场的一个大背景是,即时配送正在从过去以餐饮外卖为主转向全方位多元化的本地生活服务为主。《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即时配送市场交易规模达726.5亿元,环比增长12.0%。其中,餐饮外卖品类订单量最高,占比达58.7%,但和2018年相比,占比下降了6.2%。
即时配送在非餐饮消费场景的覆盖程度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新的格局之变。虽说美团饿了么在餐饮配送上一骑绝尘,但在除餐饮外的本地生活领域如超市便利、医药健康等商品配送上,还有着极大的上升空间,尤其在以商超为代表的零售全渠道配送领域,有着电商基因的达达要略胜一筹。
达达最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物流工程硕士蒯佳祺创办,在2014年正式上线,成立后曾先后获得红杉、景林、京东、沃尔玛等顶级基金和商业伙伴至少10亿美元以上投资,2016年达达与京东到家合并,2019年12月正式更名达达集团。
面对本地即时零售和即时配送的广阔前景,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合力打造了本地版电商+物流双平台,由达达快送提供物流基础设施,京东到家作为电商平台支撑,两个平台组成增长双引擎,在满足不同类型商户的个性化配送上持续发力。
如今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分别是国内社会化即时配送和商超即时零售两个领域的市占率第一。
在本地生活服务中,超市是本地即时零售的一大入口,高频、刚需、粘性强,如今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趋势已经渐显,发力即时配送的各互联网巨头都在觊觎,但对实体零售尤其是大型商超来说,去平台的线上化转型有着极高的门槛,没有一定资金储备与技术实力的玩家是没办法啃下这块硬骨头的。
原因在于线下商超和线上零售的运行逻辑并不完全相同,线下好卖的产品不一定在线上也会受欢迎。
对于想要布局线上化的实体商超来说,SKU动销管理、线上营销包括履约配送都是难点。如何快速把订单分拣出来,并把来自多个线上平台的单按路径规划的逻辑做合并才是关键。
依托京东集团与沃尔玛的资源与资金支持,达达能够为布局全渠道零售的合伙作伴提供“履约中台+智慧物流系统+定制化仓拣配一体化”的超市全渠道履约解决方案,助力实体零售商解决线上化的最大痛点:多渠道订单高效履约。
在大型商超电商化的过程中,达达也有着先天优势。合并三年来,达达集团已经完成了与沃尔玛、永辉超市、华润万家等头部连锁超市的合作满贯,并与步步高、卜蜂莲花、永旺、北京华联、红旗连锁、家家悦、百联集团等更多中腰部以及区域型连锁商超达成了合作,搭建起从全国连锁到区域龙头、从大卖场、标超、便利店到高端精品超市的多类型、全业态的商超矩阵,积累了优质的超市生鲜规模化供应能力。
除了零售商,京东到家还与百事食品、联合利华、蒙牛、伊利、宝洁、益海嘉里、可口可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快消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仅是品牌商销售增长最快的渠道之一,更是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
解决实体零售的配送效率是第一步,为品牌商提供包括用户触达、精准营销、会员管理、品类合作在内的定制化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才是达达冲击“即时零售第一股”的最大底气。
在现有互联网支付方式和消费者购物习惯下,近场零售、即时消费仍是一片蓝海。如果说无人零售的兴起创新了人们对购物的想象,那么即时零售则满足了消费者更近、更快、更好的消费需求。
虽然零售的业态不断发生改变,但为消费者带去更便捷的服务和更具性价比产品的零售本质从未改变,这也是企业卡位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与京东到家合并之初,达达集团就锁定了“零售+物流”的协同发展模式,从物流与商流的有机结合中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其实赴美上市前,达达集团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营收实力。
净营收从2017年的1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18年的19亿元,增长了57.8%;2019年进一步增长61.3%,达到31亿元人民币。在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三个月里,达达集团的净营收更是增长了108.9%。
2019年达达集团首次实现毛利润由负转正,为2.54亿元人民币,2020年一季度毛利润也达1.34亿元。
达达快送定位物流,京东到家定位零售,两者相互独立又协同相融。随着运营规模的增大,达达快送平台基于核心的众包模式,能够为即时配送中订单的频繁波动合力匹配运力。
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即时性需求井喷,以及生鲜的走俏,都让分钟级配送呼之欲出。更多即时性配送需求的出现,需要快递和物流配送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模式和运作机制。
达达此前专注最后三公里物流,融入京东干线、仓配和配送站体系后,组成了更大的网络,配送服务也能够从最后三公里延展到十公里、二十公里的同城配送。
密集的物流网络及品类丰富的商流支持产生的复利效应最终都转化为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顺畅的即时消费体验,也成为达达集团无形中树立起的绝佳壁垒。
自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数字经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后,数字经济已经三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据信通院初步核算,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已经突破31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达15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突破55%。
可以说,数字经济已逐步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其中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更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零售市场服务规模已经突破六万亿,在零售新业态不断发展,消费升级的大时代趋势下,零售商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但我们要思考清楚的是,商家缺少的是并不是拣货的人员,而是点货、配送、动态管理、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线上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疫情让到家需求全面爆发,也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零售商的数字化进程。商品制造、进货、供应链管理等后端数字化改造的提升带来的数字化交易以及由此形成的数据价值再造、成本有效控制能够进一步释放零售业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也能给上下游企业提供发展契机,立足于商家和企业服务的公司或平台也会变相拉动产业链升级。
如今京东到家已接入近十万家零售门店,深耕零售数字化,达达快送为全国超2400个县区市的企业与个人提供全场景的本地即时配送服务。除此之外,达达集团还充分发挥“零售+物流”的合力优势首创了“直播购物一小时达”模式,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和便捷的同时也不断推动零售商和品牌商获得更多销售增长,充分释放在线经济的潜力。
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京东到家平台上活跃的门店数量达8.9万,京东到家单用户年均GMV从2017年到2019年增长了244%,无论是平台用户的黏性还是单位付费能力都在增强。从达达集团目前交出的成绩单来看,助力实体零售的本地电商化已经初见成效。
数字化变革重塑着人们的购物习惯,而没有达达这样的即时零售+即时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商”做依托,新零售数字化的未来构想也难以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放在如今的美股市场而言,敢于面对惨淡的市场逆势冲击上市,也称得上真的勇士。前有疫情的影响,后有瑞幸自爆财务造假引发中概股被众多做空机构轮番做空,美股市场到如今更是危机四伏,充满了未知和深渊。
然而这充满挑战的市场,依旧会涌现出不少勇士敢于直面。上市之后逆势暴涨40%的金山云是真的勇士,刚递交招股书预计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的达达集团也是真的勇士。
而达达集团的上市之路,算得上是真正的负“重”前行。
高额的骑手支出是预备上市的达达,左肩头上难以卸下的一个重担。
近三年来,在达达营收一直增加的同时,亏损也一直相伴左右。根据招股书显示,达达集团在2017年—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2.18亿元、19.22亿元和30.997亿元。另一方面,达达集团的净亏损同样巨大,三年来,净亏损分别为14.49亿元、18.78亿元和16.698亿元。
亏损的一直存在,与达达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脱不开关系。而运营成本中90%的份额,用来支付骑手交付订单的报酬和奖励。
根据招股书,三年来公司在运营以及支持方面的成本分别为15.93亿元、20.44亿元、28.46亿元;而其中骑手的支付成本分别为15.267亿元、19.183亿元和26.791亿元,而同期对骑手的奖励分别为1.274亿元、2.237亿元和1.922亿元。
高额的骑手支出,已经让达达在三年内积累了50亿的成本支出,然而达达却没有控制这项支出的意愿。作为核心业务中最基础的配置,配送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随着达达引入更多的商家资源并渗透到更多城市,骑手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前12个月,达达共有超过63.4万活跃骑手,累计完成了8.22亿单,平均每日订单数约为220万,较上年数据150万有较大幅增长。而达达快送业务已经覆盖了全国2400多个县区市,日单量峰值约1000万单。
但达达对现有的规模并不满意,在招股书中达达表示,“我们预计随着业务的扩展,骑手成本和运营成本将会增加。”这预示着达达集团在骑手支出方面,短期内依旧要面临持续的攀升,这也使得达达距离盈利目标,愈发的遥远。
当然,除了左肩,另一个重担也压在了达达的右肩头上。
预备上市的达达,在收入来源上,却像一个还没断奶的孩子。
达达集团的营收来源主要有两点,服务和销售商品,其中服务业务占据了绝对的大头。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一季度,服务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1.76亿元、18.40亿元、30.58亿元和10.90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6%、95.7%、98.6%和99.1%。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为达达贡献了超过一半的营收。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一季度,达达提供给京东的物流服务收入分别为6.91亿元、9.431亿元、15.644亿元和4.16亿元,占达达服务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8.76%、51.26%、51.16%和38.17%。
另外,沃尔玛也为达达的营收贡献了一份力。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达达提供给沃尔玛的服务收入分别为4.033亿元、1.636亿元,分别占据13.2%和15%。
然而,这两位达达营收的主要贡献者,和达达的关系不只是合作伙伴那样简单。在2018年的时候,达达宣布完成最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分别为沃尔玛和京东。另外,从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可知,京东占有达达集团的股权份额高达51.4%。
达达作为一家冲击上市的公司,营收来源却显得单调且保守。这并不利于达达集团的未来发展,单拿上市而言,超过五成的关联性交易,有可能会影响市场对达达集团的市值评估。同样,单一保守的营收来源,也让投资者对达达的抗风险能力表示怀疑。
如果未来失去了这些“靠山”,达达很难保证自己的营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如何将风险分摊,如何多元化营收来源,如何走出京东的阴影,成为了达达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而京东对达达的影响,并不只存在于营收方面,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影响隐藏其中。
达达上市所背负的,是京东完善自己物流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担。
自2016年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成为达达—京东到家之后,京东完善自己物流网络的计划就愈加明显。虽然在去年年底达达—京东到家改名为达达集团,但是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依旧是达达集团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的2019年前9个月订单量和GMV,达达快送已经是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而京东到家作为达达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之一,旨在让消费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受益,业务已经覆盖全国超过700个县区市。
依托达达快送,京东到家为消费者提供了超市便利、生鲜果蔬、医药健康等海量商品1小时配送到家的极致服务体验。
不难看出,京东在达达的布局,是想通过达达集团的业务布局和京东自身的物流来实现优势互补,借助达达即时配送的优势来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布局,完善自身的物流网络,保证自己的行业地位。
毕竟,后起之秀拼多多的市值又一次反超京东,京东电商老二的地位已经悬之又悬。但这份重担,不免让达达集团倍感压力。
达达集团想要独占这“最后一公里”,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竞争对手的重压。
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本地零售业仍是中国零售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中国本地零售市场的线上到线下渗透率仅为0.6%,这意味着,国内本地零售的市场规模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预测,到2023年,国内本地零售市场的线上线下渗透率将增加至3.5%。而超市恰恰是国内本地零售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在2019年的占比已经达到23%,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等待开发。
但是竞争对手当然不会让达达独占市场。达达集团的竞争对手很多,而且个个都不好对付。
2017年,美团上线跑腿业务,开始试水本地即时配送;2018年,美团点评上线闪购业务,涵盖超市便利、生鲜果蔬、鲜花绿植等众多品类;2019年,美团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同时宣布开放配送平台,对便利店、传统商超、近场零售、写字楼等不同场景进行连接。
2019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口碑宣布即时物流品牌“蜂鸟”独立,并将在未来3年建立2万个全数字化即配站。
与此同时,今年3月,菜鸟网络完成对即时物流企业点我达的全资收购;而专注于本地生鲜配送的盒马鲜生、苏鲜生等同样在抢占着达达的市场;就连送快递的顺丰也有顺丰同城业务,在本地零售市场分一杯羹。
尽管在更低线的市场中,达达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其他平台。但是在阿里、美团等巨头企业努力挖掘下沉市场的时候,他们都将给达达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对于达达来说,此番冲击IPO,一路并不轻松。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