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数据库也出炉了一份《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球累计有33个国家、3909家企业申请了金融科技专利,专利规模达到14706件。在本次“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百强”榜单中,中国有48家企业进入榜单,覆盖传统金融行业、金融科技、互联网、电商、科技、通信等领域。
其中,“平安系”表现尤其抢眼,榜单前10中,有一半为平安旗下子公司,可以说是霸榜了!在该榜单中,平安系及其子公司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总量成为本年度最大赢家,比第二名的阿里巴巴多了一倍。






但这两年的平安有点焦虑,焦虑也是从寿险改革开始的。
保险股真的无矿可挖了吗?我们认为,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为什么改革,原因很简单。市场在变化,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变化催生寿险改革,2020年突发的疫情也印证了寿险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正如马明哲先生所说,平安并不满足当前取得的进步,面对未来的变革,平安应该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
作为寿险行业的“发动机”,中国平安的寿险就像一尾鲶鱼,搅动着寿险这个行业。寿险业务是平安业绩的风向标,也是整个寿险行业的灯塔。平安寿险业务打个喷嚏,可能就是整个行业动向的调整。
所以平安有义务,也有必要,去做这个引路人。
正如:先知,先觉,先行。
本次改革作为训象者的马明哲亲自挂帅指导,开启的是全面数据化经营转型思路和行业前瞻性布局。但之前外界疑惑,作为寿险改革重要一员的李源祥离任后,平安的寿险改革将如何推进。
就在昨天,平安“三剑客”再次形成合力,姚波出任平安联席CEO,作为创始人的马明哲仍然是平安这艘金融航母的核心人物,领导地位不变。未来一段时间,平安集团管理层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减少了不确定性因素,寿险改革的进程或将提速。
而改革到底怎么改,已经很明晰。
两个思路:渠道和产品。
1)渠道:对代理人渠道、线上渠道、银保渠道进行改革,追求有质量的人力增长和业务增长,强化平安未来的发展势头。
2)产品:以客户需求导向,重点利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系统化改造寿险+、金融+、服务+。
但改革总有代价,阵痛是避免不了的。
尤其是去年三季度以来,平安寿险的主要业务指标出现了不同于对手们的新变化,让市场误以为“不行”,尤其是新业务价值的回调。

但市场忽略的是,排除一季度的影响,2015年至2019年,平安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从38.8%上升至47.3%。正是得益于寿险改革中的渠道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
新业务价值,咋一听上去可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举个例子,刘备、关羽、张飞没买过保险,但是最近要打仗了,决定去平安买个保险,但是他们买的保险金额不同、保障年限不同,交钱的方式也不同,这些五花八门的保险,平安需要把它们全部折算、折现一下,看看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就这么着,有了个概念叫新业务价值。
以及平安寿险代理人队伍的缩水,被许多分析师认为是导致其新业务保单增速下滑的主因。
但我们认为,这恰是开始重视代理人收入(渠道改革)、提倡“健康人海”的正常收缩。

自新一轮寿险改革提出以来,寿险代理人数量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缩规模

业绩此消彼长、指标有增有减的背后,是寿险改革之路进入了深水区,为后续强劲增长打基础。
深蹲的大象还可以站的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深蹲是为了更好地起跳,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寿险业务之于平安的庞大引擎动力,模糊了市场对平安其他业务板块的认识。
很多人说,没有看懂平安寿险到底怎么改革,竞争优势在哪里?
寿险改革的背后是平安全面深化综合金融与科技战略的驱动,这次寿险改革的关键就是利用科技,科技赋能之下,实现的渠道更加技术化和数据经营化,本质上其实是从量到质的转变。
但寿险的增长逻辑并没有变。
一季度的“内部消化用户”比例就说明了一切。
2019年,平安新增了3600多万客户,其中有1490万是来自平安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而截至2019年末,在平安的5.16亿互联网用户中,尚有3.4亿互联网用户未购买过中国平安的金融产品。
2020年一季度,平安个人客户的规模持续增长,截至3月31日,平安个人客户数2.04亿,第一季度新增个人客户871万,其中有34.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量较年初增长3.7%至5.34亿。
可预测的未来,金融科技赋能之下,平安五大生态圈带来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继续增加,带来可观的转化。
但却很少人把平安的科技估值认知到位。就好比大象很大,导致很多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眼就能看到的鼻子上,但是象牙却很少人看到。
寿险改革只是中国平安的引擎之一,强大的综合金融业务模式,科技赋能(科技业务短期不能用利润来衡量)是另外两大引擎,是驱动中国平安增长的“三驾马车”。
综合金融不用说,作为一家坐拥全牌照的金融航母,对寿险改革的驱动是毋庸置疑的。
科技业务的开展,是平安从资本驱动转为科技驱动的关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平安给市场的印象都少不得“舍得在科技上投入”这样一个印象。
对于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企业,科研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研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被视为衡量许多科技企业后劲的核心指标。一个很亮眼的数字就是,平安过去十年累计科研投入已达70亿美元,并且高利润高收益的核心金融业务推动
科技投资、每年将收入的1%用于科技研发,预计未来十年将继续投入150亿美元。
但从企业利润的角度,科研投入短期内必然会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虽然这是共认的事实,但是作为投资者还是希望科研投入能尽快有所产出,产生回报——无论估值还是利润。
在这一点上,平安也没有让投资者失望。
从最早一马当先的陆金所,到平安好医生、平安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的科技事业群越来越庞大,单从估值来看,平安科技板块的市值贡献比已经成为仅次于寿险的第二大估值来源。
2020年第一季度,平安科技战略持续深化,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科技业务实现总收入198.44亿元,同比增长6.0%。
10年,70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对于中国平安这样有着巨大雄心的企业,当然远远不是缔造“科技事业群”那么简单。
用科技为传统业务赋能,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让传统业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才是平安对于科技驱动增长更大的企图。
随着公司寿险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同时立足科技优势创新业务模式,疫情后的客户转化和业务发展正在积蓄新动能,助力新业务价值修复。
中国平安的利润还能增长吗?答案也是肯定的。
整个中国平安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再说回前面的寿险改革,它更像是平安的“二次创业”。
1)行业属性分析:
客观看待平安寿险,还要回到“保险姓保”的问题上来。
尤其是134号文之后,保险业经历了一场洗礼。平安由于准备早,行动快,影响相较同业而言,已经很小。这也是马明哲亲自上阵,率领平安新一轮寿险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急迫的而是,保险正从非需品向刚需品过渡,行业潜力巨大,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望远镜也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是一条黄金赛道。
“保险们”卯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争相在赛道上奔跑。
就保险密度而言,中国与美国、日本相差了10倍以上,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就保险深度来说,虽然近几年中国的保险深度在不断增加,但是也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

2)企业属性分析:
寿险之于平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也正因此,平安寿险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市场无限放大,甚至曲解。
改革并没有改变寿险业务的增长逻辑,只是实现的渠道更加技术化和数据化,短期的疲软是换挡增速的必经阶段。

代理人的粗放式增长时代不再,量质提升是关键。
过去几年保费大幅增长主要是代理人快速增长带来的结果,随着市场对代理人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要求变高,再通过增员去实现保费的增长已经不现实,核心的逻辑是引进优才,提升人均产能。
从寿险行业龙头历年的市场份额就能看出,2019年平安的寿险改革效果就有点“小荷露尖角”的意思了。

既然寿险改革是大趋势,竞争对手自然也不甘落伍,争相变革。那么,平安凭什么可以改革成功呢?
——归因于“1+4”。
所谓“1”,是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会存在,线上营销有所影响,但也同时是机会,下半年很快会恢复过来。结合这次改革,平安明年有望实现常态的稳进持续增长。
所谓“4”,是平安寿险特有的四大优势。
“三驾马车”的拉动之下,再加上“三剑客”的协同推进,中国平安“二次创业”,有望迎来二次增长曲线。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回归一下平安的业务。
寿险,是平安的里子。但是扒开里子,平安未来发展中,科技注入才是很大的看头。
平安在BrandZ™榜单的排名不断上升,正是寿险业务改革、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科技等业务为平安的品牌价值提升做了背书,才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认可。
疫情对整个行业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对平安造成的影响是有限且短期的,平安向上发展的逻辑和趋势是不变的。
后疫情时代,平安寿险改革之路,往大了看,也是中国寿险改革之路,路途中的艰辛和阵痛是必然的,我们只需静待花开。既然目标是星辰大海,就不必为眼前的一点波动去困扰。
未来已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2020年6月17日,国内知名的数字金融平台玖富发布了2019年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玖富Q4实现净收入4.690亿元人民币。2019年全年,玖富实现贷款撮合量5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9%,全年机构资金贷款撮合量占比由2018年的1.6%大幅增长至63.3%,机构资金占比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截至2019年12月31日,玖富注册用户人数突破1亿大关达到1.014亿,2019年四季度活跃借款人数同比增长80.2%。其财报亮眼的表现背后主要是玖富布局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取得的成效以及对数字普惠生态的积极建设。
玖富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数字科技企业,成立14年间,旗下陆续成立了十多家独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拥有数字科技、数字账户、数字普惠、数字财富、数字国际五大业务板块。自集团2019年提出“T.E科技赋能”战略以来,在创新技术建设上不断投入,基于“流量、数据、场景、风控、资金、技术”六大核心要素,建构起玖富超级数字钱包、玖富金融云、玖富超级大脑的三位一体智慧金融产品体系。
与腾讯、阿里等国内巨头类似,玖富也是较早布局出海的金融科技企业。在2017年,玖富就有出海东南亚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主要是希望对该地区进行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智能投顾等技术输出,为当地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自中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倡议之后,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玖富选择以金融科技出海东南亚不仅仅是看中东南亚市场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巨大,也是希望能够收获“一带一路”建设释放出的巨大红利。
欧洲借贷平台Robocash于2019年编制了一项调查,在研究与社会和经济发展、金融包容性、数字采用等相关联的16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后,得出结论印尼、菲律宾和泰国为东南亚金融科技贷款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印尼和泰国也是玖富在东南亚的重要市场。
2019年, 玖富携手SBI集团共同投资印尼金融科技公司Investree,并获印尼金融服务监管局颁发P2P牌照。同年,玖富与泰国知名金融公司G Capital合作成立消费金融合资公司。10月,与联昌国际银行泰国分行上线“个人信用贷款”产品,提供大额、中长期个人无抵押借贷类业务的信用审核和快速撮合,建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东南亚相较国内整体技术较为薄弱,技术出海是非常有稀缺性的。而玖富拥有先进的大数据风控技术,相继在国内推出了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个人信用评级模型“火眼分”、坏账预测系统“彩虹评级”,联合“股小量”上线人工智能助手等,可以为当地市场和用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字普惠金融也是玖富“T.E科技赋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玖富与阿里合作打造了自主研发的端到端、一体化、全流程的智能数字科技赋能平台——“玖富金融云”,并以“植入式金融工具、超级连接器”等属性加以强化,包含用户认证、账户体系、支付体系、风险决策、资金路由、AI引擎等多个模块,赋能场景方与金融机构。
与业内同类型产品微粒贷、中银消费钱包等相比,玖富万卡的优势是科技化。在“玖富云”的赋能下,玖富万卡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信用评级维度,建立个人完整的征信数据库,为用户带来更快的信贷以及分期消费服务。更重要的是,玖富万卡通过与阿里云的全方位合作,为广大用户提供全天候云计算与安全运营服务,从而更好地保证用户的隐私数据安全。
玖富万卡的“五钻”商业模型,是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底层基础,连接用户、银行、商家、保险机构而形成的一体四方的商业模型。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目前消费模式中的客流、资金流、供应链,整合线上与线下,打通诸多消费场景,塑造出了一个更为高效的新零售商业模式。
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表示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也在“2019中国金融服务与创新论坛”上表示“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相互成就”。包括平安集团等业内企业纷纷响应。玖富也积极与国内金融机构推进数字科技的普惠生态建设,与华夏银行、内蒙古银行、蓝海银行、平安壹账通、中信信托等开展合作,覆盖包括旅游、购物、游戏、婚恋、房产等多元场景,在行业内具有不错的影响力。
金融科技行业越来越科技化已成大势所趋。像玖富这样的平台型公司作为“连接器”,不断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赋能机构和用户,既是坚持了”让金融更简单“的初心,也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未来,玖富面向全球用户,利用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扎实的业务基础,向数字化、牌照化、全球化进军,将成为一家世界级的智能化、国际化金融科技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