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长时间没打飞机了?这是几天前,我打出100万分后截图发在朋友圈的文字。几个小时里收获了60多个赞,30多个评论。考虑到到达率,我估计看到这篇内容的朋友都给了回应。
创业要学会讲自己的故事
大家看到标题,可能直接想到给投资人讲故事拿到投资。但今天我要谈的是创业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把打飞机看成创业,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本来只是一时兴起发到朋友圈玩玩,100万也肯定是偶得之,没想到得到这么多的回应。以前经常有朋友晒分数,1千万以上的分数那是家常便饭,我正常也是几百万的水平。但都没获得这么多的赞吧?
你不断的想打出高分,就是想在朋友圈中突出自己(如果没有排行榜你还会玩吗?)。毫无疑问,我成功地用1000000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朋友圈获得了最大的关注。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初步分析一下:
一、永远没有最高分,打飞机的高手到处有,每天都可能被超越。
二、最高分只是少部分人的兴趣,只有极客或重度爱好者才会关心最高分是没多久,大部分人对多少分数算高没有概念。
三、大家都喜欢故事,1000000分是有故事的,是所有人都乐道的。
四、极致才能形成传播,高分总有人超过,1000000这么极致的分数更容易被传播。
归纳来看,我换了一个方式来“竞争”。我不同你拼高分,也不比刷朋友圈,而是跳出固有的思维,讲自己的故事。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呢?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产品层面要从讲故事角度来定义“极致”,二是学会用故事来传播。
用故事来定义极致产品
B座12楼努力解读互联网思维,而极致产品正是互联网思维重要的一环。但“如何打造极致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极致的”成了很多创业者头疼的问题。
华为对“世界最薄”一直有着迷恋情节,去年就发布了6.68mm 的“全球最薄手机”Ascend P1S。今年华为又发布6.18mm的“全球最薄手机”P6!华为说自己的手机最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机;就好比一个女人说,只要自己豁出命去隆胸,就能成为世界第一美女。
但前段时间,华为认识到“薄,是不行的”,已经放弃这一战略。显然,说只有华为的手机才是最薄的,大家也肯定不信。苹果技术没有华为好?肯定不是,因为苹果认为没有必要把iPhone设计得过于纤薄。说穿了,好手机和纤薄机身的关系,就像美女和胸围的关系。
除非技术有显著的差异,比如苹果厚度的一半、速度快1/3等,否则有何意义?只是厂家自我麻醉而已,用户并不Care,我们对参数没有那么极致的需求了。所以,极致产品是让用户用得爽,不是一味的追求参数。
那这和讲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举一个案例,这已经是“老”故事了。很多人都知道甘其食的故事,“生包子重量是100克,60克皮、40克馅料,误差范围不超过2克”,“甘其食晚上8点就关门,保证员工的休息时间”,“春节期间,甘其食照常营业,甚至大年三十也是。”。
如果注重参数,大家都会想到包子比什么?我们的包子最大的、我们的包子口味最好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你的包子永远不可以是最大的,也不可能是口味最好的。
但通过“相差不超过2克”这个故事,很有效地传达了产品的标准化。通过“晚8点关门”、“春节为保卫工人而营业“来传达甘其食的“爱”。
总之,甘其食成功的通过故事来传达了自己的产品。作为创业者不要迷恋参数,试试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用户提供可以极致的产品。
用故事来传播
上个月的“O2O”无界沙龙上,“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作了精彩分享。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产品经理、设计人员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定,所有的设计都要给他讲一个故事才行。最终一个设计师用了一个蓝色,颜色的故事是“这是坐在飞机上看到的天空蓝”。
好吧,我承认,我永远记住了这个蓝色。因为故事更容易被记得、被传播。用故事来营销的案例非常多,大家都不陌生了。
采用故事营销的同时,还有一点需要被注意:故事是有情感的!要通过故事来传达产品的态度、情怀。如甘其食的“爱”才是传播的核心,飞机上的旅行才是传播的情怀。
最后,用今天去塘栖古填看到的一个小生意作为结尾吧。今天去塘栖古填玩,在一个街边看到拉着小面包车的小贩。车上装满了不锈钢面盆,边上放了一个扩音喇叭。喇叭里叫着:“旧手机换不锈钢面盆,什么手机都可以,坏的、落水的都可以换。我们为了环保事业……”(记不清了,原词更有情感)。不评述,大家去体会吧。我只知道:听到还是有冲动要换、不锈钢面盆成本几块、旧手机均价应该在20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打车APP为什么烧钱?
和任何创新型的产品一样,一个产品需要经过设计、研发、市场培育、增值服务设计然后再进入盈利阶段。打车APP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人手一个的产品,要改变最普通的人群出行和接客习惯,教育时间成本非常之高。为了加快这个习惯的养成,同时加上竞争,使得我们在市场培育阶段的费用急剧上升。“快的打车”每个月的支出接近300万,员工薪资福利、司机补贴和各种市场费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线下推广的员工额外支出、司机补贴和市场费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费用。而由于线下推广的特殊性,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个长线竞争,因此,谁能熬到最后,才是最后的胜出者。
打车APP在江湖中的三股势力
互联网是免费时代,只要有竞争存在,通过基础的服务向用户收费是天方夜谭。打车APP市场有三股势力,他们有着各自的算盘,但大部分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悄悄地死去。
第一股势力,各种与相关政府部门有“关系”的投机客。这些人的习惯通过“关系”进行政府项目营销,获得政府的高额订单,同时到处阅读陈旧的媒体咨询,哪个行业热他就和政府合作哪个行业,甚至通过游说他们在政府的哥们,通过申请财政支持项目、办证准入、政策垄断、钓鱼执法、喝茶威胁等传统手段,获得优势资源切入这个行业。我们曾在杭州碰到过这样的竞争对手,“嘀嘀打车”在深圳也碰到过钓鱼执法,背后都有着一个“血统更正”的公司。很可惜,这些公司基本都是地头蛇,只能获得单地区优势,没有规模就不可能等到未来产生增值服务的赚钱阶段。简单算一笔账,即使在本地的打车APP公司,如果要做好产品和运营,至少需要30到40人规模的团队,包括薪酬福利办公费用和杂项支持,一年没法少于400万的费用,这还不包括推广乘客的费用。这个钱谁来出?又能支持多久?难道继续使用财政补贴?
第二股势力,各大出租车公司。由于战略的考虑,出租车公司会担忧未来打车APP作为用户来源,会对其生态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每一个大出租车公司的信息中心都会把打车APP作为一个战略工程。同样,即使在内部推广司机的成本低廉,如果要做好这项服务,仍然免不了基本的人员费用。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司机能够开心的工作和做打车APP同样重要,而作为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严重缺少互联网基因。如何做精做细打车APP和如何推广,将成为出租车公司自有APP的瓶颈。并且由于同业竞争,无法最终起规模效应。最终大家能发现,打车APP只是个员工福利,而与APP公司合作,等于是免费的员工福利外包。因此,出租车公司的APP也许会长期存在,但未来与全国性的打车APP合作将是主流。出租车公司的打车APP的生命周期,会和公司养的这个高成本团队的耐心成正比。
第三股势力,互联网出生的打车APP公司。众所周知,目前打车APP全靠VC们赌未来,给高额的投资生成。毫无疑问,这些公司可以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但面对高昂的成本,谁都可能断粮死亡。“快的打车”投靠阿里巴巴,“嘀嘀打车”投靠了腾讯,在互联网界打车APP已经成了巨头的游戏。其他的打车APP我很难相信继续由VC进来烧钱,转型和死亡也就是在年内的事。当初我和马云说起这个项目,只问一句:目前看来很烧钱,打还是不打?马云只说一句:打!当然,如果没有梦想,光赔钱的事情,我们也不见得会一直打。
打车APP在全媒体关注的光环下,无论是独立的公司还是大公司的部门,都悬着“缺钱”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政府的管制,成了投机者的诱饵和烧系剑之绳的燃灯。而媒体是推动这场闹剧的助推器。一年之内,我们将看到惨烈和丑陋的各种结局。
谁能活到最后?
从项目推广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团队说,这个生意看谁能活到最后。只有心怀梦想,饿不死的唐吉可德才能生存。
首先,要进行持续稳定的产品创新。快的打车从研发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不是定位为一个专门打车的工具。我们为软件设计了用户和聊天体系,为了以后能更加方便地扩展服务。而打车只是我们获取用户和品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智能出行,然后第三步的综合服务APP呼叫平台。对于用户而言,未来的快的打车不光能叫到的士,还能叫到商务车、代驾、甚至家政、旅游等等。
其次,懂得如何管理好现金流。一旦政府强力介入,高额的市场推动费用要随时灵活的能控制下来,并积极配合好政府,尽可能减少损失。即使在再恶劣的环境,都需要有活下来的勇气和能力。
最后,永远不要忘记梦想。我们梦想通过移动互联网,让出租车司机这样的小生意人都能将自己的服务放到网上,以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让再渺小的劳动者也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梦想让每一个普通人,未来都有一群服务者围绕在他的周围,随时候命。当然我们要为服务者付费。
创新总是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稳步的成长。一个被媒体过分炒作的行业,使得无知者蜂拥而至,使得领先公司的估值高得离谱难以为继,并且引来各路神仙指点江山。面对创新,我们更需要一起去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扼杀在摇篮之中。全国都在做中国梦,我们是在赔钱做梦——但这只是年轻的创新者乐得付出的代价!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