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从“Mission-2 ”任务开始,SpaceX将被允许使用回收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和“龙飞船”航天器来运载宇航员。该计划最快会在2021年年中发射。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这一次,创造历史的又是马斯克。
他成立的商业航天公司SpaceX旗下的第二代载人“龙”飞船(下文龙飞船,均指二代载人龙飞船)刚刚搭载着两位宇航员,道格拉斯·赫尔利和罗伯特·本肯顺利进入太空。这是自2011年之后,时隔9年,美国在本土执行的第一个载人航天任务;更是全球第一次由私有企业实现的载人发射。
为了这一次龙飞船的成功发射,SpaceX已做了足足6年的准备:
2014年,与NASA签订合约,开始正式打造载人航天项目;
2016年1月,完成飞船降落伞测试。
2019 年3月,二代龙飞船携带假人试飞成功,不过一个月后,这台成功试飞的飞船在例行静态点火时突然起火爆炸;
2020年1月搭载假人测试逃生系统,并主动引爆了搭载飞船的火箭“猎鹰9” 号,献奉上了史上“最贵烟花”;
更别提此前上千次的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近百次的降落伞测试和数十次的海上救援回收飞船测试……
巨大的技术和工程挑战,也让龙飞船发射日期一再推迟,从最初乐观设想中的2015年一直推迟到了今天。
而原定于3天前(美东5月27日16时33分)的发射任务也在当天发射前因天气原因被紧急取消。
就在此次龙飞船发射的前一天(美东时间5月29日13时49分),SpaceX旗下星际飞船(Starship)SN4原型机在测试中发生爆炸。现场火光冲天,火球甚至将火箭运载车吞没。
好事多磨,好在此次星际飞船爆炸未影响本次载人龙飞船发射进程。
一周前,对发射踌躇满志的马斯克曾在Twitter上写道“睁大你的眼睛,望向天空”。
很好!他没有让我们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SpaceX在本周二还公布了另一个好消息——新获得了3.5亿美元融资。这位太空狂人的星际探索梦又多了些砝码。
龙飞船发射成功,新融资到账,在创办SpaceX整整18年后,太空狂人马斯克离上火星又近了一步。
发射前半小时,两名宇航员道格拉斯·赫尔利和罗伯特·本肯已早早坐进龙飞船,等待最后的发射。
作为首批执行商业载人飞行任务的宇航员,鲍勃·本肯和道格·赫尔利不仅有20年的太空经验,还都开过航天飞机。
道格拉斯·赫尔利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试飞员。他曾驾驶过“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任务,其中就包括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前最后一次飞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的谢幕任务。
罗伯特·本肯是一名工程博士、空军上校。他曾两次参与“奋进”号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并进行过6次、共超过37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他们早在2018年就被NASA选定进行龙飞船的首飞,为这一次飞行任务已等了2年。
龙飞船内部设计走白色极简主义风,很像高级轿跑。飞船内有7个座位,3面圆形窗户。在座位前上方,是飞船的显示和控制模块。
两位宇航员的太空服则由曾为蝙蝠侠、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等漫画英雄设计电影战衣的好莱坞服装设计师何塞·费尔南德斯操刀。当然,这酷炫的太空服也必须通过NASA的各项严苛测试,以满足航天任务所需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发射1分钟后,火箭将飞船推入8.1千米高空,此时飞船飞行速度已经达到1000公里/小时。5分钟后,飞船飞行速度已经超过1万公里/小时,进入200公里的近地轨道。同时,“猎鹰9”号火箭也顺利在海上平台被回收。
飞船将在太空飞行19个小时,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31日10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此次发射的龙飞船,采用两舱段设计方案,独立飞行时可工作1周,对接状态下可工作210天。
接下来的19个小时里,两位宇航员将沿着地球轨道环绕飞行,并将于美东时间周四上午11点29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目前,SpaceX和NASA已把今年8月30日作为了下一次龙飞船发射的目标日期。届时,会有4位宇航员被送上太空,其中3名是美国NASA宇航员,一名是日本宇航员。
其实人类之前已有载人航天的技术,那么此次发射的龙飞船与此前相比有何不一样?
细数下来,龙飞船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第一个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第一个由商业公司制造的载人飞船;
第一个成功通过逃生系统测试的载人飞船;
得益于该项任务,SpaceX成为全球第一个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商业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龙飞船的成功宣示了美国重返载人飞船的行列。
当今世界,能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只有三个:中国、美国、俄罗斯。
中国、俄罗斯选择了飞船路线,目前技术下这种航天器只能使用一次;美国在1972年之前选择用飞船来运送宇航员,但由于当时的飞船只能使用一次,1972年之后转向航天飞机路线,好处是可以重复使用。
但设想中很美的航天飞机计划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航天飞机更像是一架用火箭驱动的飞机,这是它能重复使用的关键———大机翼在减速伞等设备的辅助下控制速度,进而控制升力的大小和方向,调节飞行姿态和位置,使航天飞机准确地降落在跑道上。但真开始投入使用后,它的缺点开始暴露,不仅成本没降下来,安全性还无法保障。
航天飞机使用费用有多贵?通过一组数据来感受下,自1972年以来,美国共为航天飞机项目支出1960亿美元,共执行飞行任务135次,分摊下来每次的发射成本约为15亿美元,相当于每发射一次就烧掉1.5个 “独角兽”。
更让人担忧的是,航天飞机的安全性始终无法保障。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7名航天员遇难;2003年,另一架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在升空后发生爆炸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同样全部遇难。两次事故,不但损失了美国5架航天飞机中的2架,还失去了14名航天员。人们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性充满质疑:135次飞行失败2次,算下来航天飞机的事故率达到1.5%,远远超出了NASA在设计之初估计的每10万次飞行失败1次的要求。
航天飞机事故成了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这也是日后NASA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载人飞船安全性能的原因。
2011年,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完最后一次任务后,美国结束了所有航天飞机的服役。
此后,NASA与波音公司、SpaceX合作了“商业乘员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项目。
最先做出成绩的是拥有深厚工业底蕴的波音公司。2019年11月,波音旗下名为“星际客机”的载人飞船率先进行了紧急逃生系统测试,但测试时遭遇故障,飞船返回舱3个降落伞中有1个没打开。
一个月后,“星际客机”在首次不载人的试飞中再次遭遇挫折——未能按计划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只好提前返航。两次测试失利令NASA大失所望。
“星际客机”的失败,顺势把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的首发机会让给了SpaceX龙飞船。
龙飞船的逃生系统测试,是以一场“最昂贵的烟花”向世人展示的。
2020年1月19日,龙飞船搭载假人宇航员借助“猎鹰9” 号火箭升空。随后“龙”飞船带着假人飞离火箭,火箭随即爆炸,在空中形成巨大的火球,被网友们戏称为“最昂贵的烟花”。
飞船在大西洋上降落,测试成功。
这次逃生测试是载人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逃生测试是应对火箭发射意外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有了此次的成功测试,NASA和SpaceX 才下定决心进行真正的载人飞行。
安全性有了,还要考虑可用性——成本够不够低?
龙飞船是可重复使用的,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成本会逐步降低。
一份美方报告显示:SpaceX龙飞船的报价为每座位5500万美元。而波音“星际客机”的船票是每人9000万美元,比SpaceX贵出60%。如果再跟航天飞机折合每次飞行花费15亿美元的费用相比,龙飞船的费用是航天飞机的1/27。
这样看,龙飞船无疑是目前最完美的载人飞船了。
造出龙飞船的SpaceX如今大放异彩,其主要业务有三大板块:
一是发射业务,对应猎鹰1、猎鹰9、猎鹰重型等运载火箭。
二是载人航天业务,对应今天发射的二代龙飞船和未来更大型的星际飞船星舰(Starship);
三是志在打造天基互联网服务的星链计划。
实际上,包括SapceX在内,如今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的欣欣向荣,都离不开背后的伯乐NASA。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航天工业开始被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垄断,这两家公司后来还联合起来哄抬火箭发射价格,让NASA身受其苦。
2003年,痛定思痛的小布什政府,开始对彼时仍处于垄断地位的NASA和传统军工巨头开刀。
这背后的逻辑是,政府主导和军工巨头垄断下的航天项目没有生存压力,不仅缺乏创新动力,而且从子系统到火箭飞船成本都严重虚高。
小布什的做法很直接,颁布了两道政令——《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这两道政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NASA的工作重心转变到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领域。
此后,NASA逐步让出近地空间业务,并向私营航天公司开放相关科研项目。换句话说,美国开始真正放开了商业航天的市场。
美国扶持商业航天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在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的9年里,NASA不得不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而且在这个卖方市场,俄罗斯“联盟”号的船票也开始涨价,从2007年的单价2180万美元涨到2018年已达8110万美元。
对于世界头号航天大国的美国来说,这有点太丢面儿了,自己的载人航天任务不仅要看别人脸色,还被别人宰。
为此NASA开始了一场赛马——在载人航天最核心的运载火箭、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四个方面,均扶持了一批明星公司和项目,可谓百花齐放。
比如运载火箭领域,既有的“宇宙神”和“德尔塔”家族火箭,也有诺格公司的安塔瑞斯火箭和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
在货运飞船领域,基于运载火箭的基础,SpaceX的货运“龙”飞船和诺格公司的“天鹅座”飞船是最大赢家;
在载人飞船领域,最初有蓝色起源、波音、内华达山脉集团和联合发射同盟等公司,最后只剩SpaceX的龙飞船和波音的“星际航线”入围;
空间站方面,佼佼者是毕格罗宇航,它专注于可充气式柔性空间站的建设。2016年,其曾将一个重达1.4吨的毕格罗可充气居住舱(BEAM)送到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提供太空工作休息场所。
在这场赛马的“载人”赛道里,SpaceX是除航天老贵波音之外,获得NASA最多资金扶持的公司。
自2006到2012年,NASA给SpaceX投资近5亿美元,尤其当2008年猎鹰1号成功首飞,SpaceX成为第一个实现火箭发射的商业航天公司,NASA献上“超级大礼”——与SpaceX签订了总额达16亿美元国际空间站货物补给合同。此后又与SpaceX签订26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合同,支持其开发龙飞船,SpaceX的载人项目由此在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
此外,NASA的软性扶持也不少,包括给人、给技术,争取政策。
在人才上,SpaceX的成立就得益于NASA火箭科学家汤姆・穆勒的加入;此后也不断有NASA人员加入SpaceX的传闻。
就在今年初,前NASA载人航天计划负责人威廉·格斯登迈尔也加入SpaceX,助力此次“龙”飞船发射安全。
技术方面,SpaceX公司的主力发动机灰背隼1上至关重要的喷注器,就来自于阿波罗计划登月舱下降段发动机;SpaceX的2195铝锂合金以及搅拌摩擦焊也不用像其他国家航天机构那样独立研发,只需直接购买相关设备即可。
政策更是不用说,一任任总统前仆后继地给与扶持。除了小布什总统的两道政令,2015年2015奥巴马政府又通过了《关于促进私营航天竞争力、推进创业的法案》和《商业航天发射竞争法案》,进一步压制传统军工巨头,为其他商业航天发展彻底扫清障碍。
NASA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让世界其他地区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好生羡慕。
但成功除了看时代机遇,还要结合个人努力。
SpaceX的发展史,是一个一直为科技圈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
具体到载人项目的研发中,SpaceX也充满挫折。
2016年9月,搭载龙飞船的“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台爆炸,导致原定于当年12月的发射计划一推再推,2017、2018,连连落空。
到2019年4月,SpaceX载人项目又在一个月内遭遇两次重创:
先是4月20日,曾演绎过SpaceX测试首飞的第二代龙飞船在例行静态点火时突然起火爆炸;几天后,在龙飞船的一次返回舱着陆测试中,4个降落伞中有一个“主动未打开”,导致返回舱高速撞向地面。
这场爆炸让NASA高层对一路高歌猛进的龙飞船项目开始谨慎起来,各种测试变得更加严苛。甚至NASA局长要求SpaceX年底前必须测试10次来证明安全性。
种种压力袭来,作为总指挥的马斯克却出奇冷静,甚至都没在推文里提及这起事故,但他转发了一篇文章:Tesla’s 11th Death Anniversary — No Joke!(特斯拉的第11个死亡纪念日——不是开玩笑! )。
言外之意,SpaceX不会被一次爆炸吓到,反而会越挫越勇。
后来的表现也确实如此,调查显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飞船推进器的钛金属止回阀与氧化剂相互作用引发爆炸,而SpaceX此前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钛阀门与氧化剂相互作用的极限条件。为此,工作人员彻底换掉飞船上的钛金属止回阀,采用一次性安全隔板burst disk替代。
2019 年 11 月,龙飞船再次进行了地面静态点火测试并取得成功。
这个小波折只是把人送往太空的千万道关卡中的一个。从这个意义上,SpaceX作为这一领域的前沿公司,是在帮所有后来者挡风和踩坑。
有了NASA的“保姆式”的扶持,再加上马斯克天坚持到底的执拗,SpaceX脱颖而出成为“天选之子”并不令人意外。它值得。
SpaceX与NASA也共同创造了国家航天机构和民营商业公司互相成就的佳话。
多年前,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说了那句著名的话: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今,龙飞船的一小步,也成为全球商业载人航天发展的一大步。
一方面,这将为未来更宏伟的载人太空计划做准备。NASA上周末曾提到,这次的载人发射会将为月球和火星探索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进入太空可能不再是“宇航员”的专利,这也是龙飞船让大众如此兴奋的原因。
有消息称,SpaceX已经和太空旅游公司Space Adventures签下合约,双方计划在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初启动太空旅游计划。
该太空旅游计划所搭载的正是此次成功运行的龙飞船。飞船每次最多可搭载4名游客,每次可以在轨道中停留5天。但在升空之前,游客要先在美国进行数周的训练。
当然,现在上太空花费不菲,船票可能高达5200万美元,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挣够几个小目标,暂时离遨游太空有距离。
而未来,随着技术的提升和载人飞船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多,太空船票有望下探,太空旅行将有机会会逐步普及。
这对一直在浩渺宇宙中感到孤独的地球文明来说,也许是一场浩荡星际征程的起点。
在地面纷扰不断的今天,龙飞船的发射,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振奋的科技进展。
这辈子,你做好上太空的准备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美国人为了从本土发射载人飞船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已经等了9年,当然不在乎多等3天时间。不过这暴风雨袭来的场景,额外让人焦虑,毕竟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容不得任何差错的大事。

去年以来龙飞船的多次试验飞行并不顺利,4月份,飞船在引擎测试时甚至发生了爆炸。NASA估计这次任务导致宇航员生命危险的几率是1/276,对于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来讲,坦率的说,这一可靠性数据并不算优秀。不过两位宇航员却表示对此比较满意,笔者也对龙飞船的成功充满信心,原因来自于飞船内部的这张照片。

龙飞船的内部设计非常有想象力,SpaceX的工程师大胆的触摸屏代替了传统的操作按键,他们似乎把飞船当做Tesla汽车一样设计,而这一点其实对于传统航天工程师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龙飞船设计的很漂亮,充满科幻元素,极具视觉冲击力。“美”能让人愉悦,但并不在理智上让我们相信。龙飞船内部看上去相当宽敞,这一点比俄罗斯的联盟号和我们的神舟飞船都有明显优势。我的信心来自于它的简洁,如果对比一下航天飞机的驾驶舱控制台,这二者谁更不容易出错是显而易见的。简单就是最大的优势,奥卡姆剃刀原则是航天工程师的黄金法则,简单意味着更可靠,更便宜。毕竟好看不是最重要的,安全的同时又便宜才是关键。
现在美国宇航员要搭载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才能往返国际空间站,平均下来,每个座位要支付6300万美元,而这次NASA租用龙飞船,每位宇航员的票价是5500万美元,多少还是便宜了一些,但距离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承担的太空旅行票价,还是遥不可及。

航天飞机驾驶舱控制台

联盟飞船返回舱
SpaceX还专门聘请了为《复仇者联盟》《神奇四侠》等大片设计服装的何塞·费尔南德斯参与设计宇航服。在审美这一点上,SpaceX的确是走到了航天界前列。

马斯克实在是太会作秀,在27日那次被中止的发射之前,他像一名武士一般在副总统面前舞起了长剑,也不知道美国特情局的诸位特工们作何感想。

马斯克的确是一名超级科幻迷,以至于SpaceX公司的产品有很多科幻元素。号称高科技明珠的航天技术,如果谈论技术细节,是相当枯燥乏味的,要想被大众喜爱,就必须与流行文化更好的结合。Space-X公司将自己的系列火箭命名为“猎鹰(Falcon)”,正是以此向《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号(Millennium Falcon)”飞船致敬。马斯克深谙此道。
龙飞船这个名字的由来,就特别有趣。作为龙的传人,我想中国人一定会觉得这个名字很棒。如果一艘中国飞船叫做龙飞船,那的确不奇怪,但实际上,一艘美国飞船取名为“龙”,让我感到非常诧异。
在中国,龙掌管水和海洋,降雨对于农耕文明是头等大事,所以龙被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实际上是部落联盟后各种图腾融合后的产物。中国文化中的龙具有神格。
但西方文化中的龙完全不同,不仅不具备神格,还往往代表着邪恶,贪婪。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龙常常呈现为一种邪恶、贪婪的坏家伙,是一个会飞、还会吐火的怪物,屠龙的才是英雄。圣经中甚至把龙作为撒旦的化身。无论是北欧神话、希腊神话,从来都没有把龙作为神来看。大家想想看美剧《冰与火之歌》中的龙是多么可怕。所以,SpaceX把飞船取名为龙飞船其实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传统上,飞船喜欢用北欧神话或希腊神话中的神来命名,这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也有许多误会。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了。阿波罗(Apollo)是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掌管事务最多的神之一,他主司太阳、光明、文艺、真理、预言、医药,所以常常把阿波罗称为太阳神或者光明之神。其实在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位太阳神,他就是赫利乌斯(Helius)。赫利乌斯每日都会乘四马金车在天空中奔驰,从东到西,晨出晚没,用光明普照世界。不过在后来的许多神话中,常常把赫利俄斯同阿波罗混为一体。

升起的太阳-阿波罗, by François Boucher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个登月计划,不用月亮神的名字来命名却用了太阳神的名字呢?实际上,2009年美国还真的研制了一个名字叫做阿尔忒弥斯(Artemis)的探测器,目的是研究月球与太阳间相互作用。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就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
根据NASA的正式文件,一个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负责提出登月计划的NASA刘易斯研究中心(现在是格伦研究中心)更喜欢阿波罗这个名字。刘易斯研究中心的主任是阿贝·西尔弗斯坦 (Abe Silverstein)博士,他后来解释说: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觉得阿波罗驾着金色战车越过太阳这么辉煌的场景,非常适合登月这样气势恢宏的计划。想想看,宇航员乘坐阿波罗飞船,在金色的阳光中踏上奔月之旅,这个名字的确挺贴切。但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准确的说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驾驶金色马车在空中奔驰照耀世界的其实是赫利乌斯。

战车上的赫利乌斯, 公元前4世纪,雅典娜神庙,特洛伊城
万物本无名,大海、河流、山川本来与人类并无关系,但是当他们有了名字,这一切就有了意义。那么马斯克为什么给自己家的飞船取名为”龙(Dragon)”呢?他本人在twitter上曾经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as originally called Puff the Magic Dragon, as people said I was high if I thought it could work, so I named it after their insult.”(飞船的名字源自’Puff the Magic Dragon‘,因为当我说飞船完全可以工作时,很多人说我High了(意为吸大麻过量了),所以我就用这个名字回击他们对我的侮辱。)
‘Puff,the Magic Dragon’是一首1962年的老歌了。这首歌特别好听,男高音Peter Yarrow空灵的声音,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单纯美好的少年时代。整首歌好似透明剔透的水晶,明快的节奏让人想跳起舞来。很多人都喜欢这首歌,马斯克也是,据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歌曲。
我们把这首歌也放到了文中,大家不妨戴上耳机一起欣赏。
歌词讲的是一个叫做Jackie Paper的小男孩在神龙帕夫的陪伴下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神龙帕夫住在海边,他们一起再秋雾里嬉戏,一起乘坐帆船去旅行。男孩慢慢长大,旧的玩具总会被冷落。于是“神龙彩色的翅膀和巨大的圆环逐渐被其它玩具取代,从一个灰暗的夜里开始,奇迹不再出现。神龙帕夫停止了它勇敢的嘶吼,伤心地垂下头,绿色的鳞片如雨点一般散落。失去了小男孩Jackey的陪伴,神龙帕夫再也不去樱桃小径上玩耍了,他孤零零躲进了山洞里,从此销声匿迹。”
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悲伤的歌词配上欢快的旋律,纯真的男声,但没有任何违和感。因为小男孩的名字叫做Jackie Paper,paper可以理解为制作大麻卷烟的烟卷纸,而dragon又可以被解释为draggin(吸烟),所以有些人认为歌词其实是写抽大麻。
在我看来,这首歌的寓意却和SpaceX的使命暗暗契合。1960年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人类全力向航天时代进军,终于在1969年登上月球。那个年代,航天就好比小男孩Jackie最好的朋友Puff。男孩长大了,再也没有去看望Puff,人类似乎也已经淡忘了冲出了地球摇篮的雄心壮志,至今也再没有踏上其他任何一个地外行星。神龙再也回不去了,那个纯真的孩童年代再也回不去了。人类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了,但曾经让全人类疯狂的航天探索也几乎要被淡忘了。我们曾经那么憧憬宇宙探索,可是我们慢慢把带我们四处旅行的”神龙“忘却了。
也许,马斯克给SpaceX取名龙飞船,也是想提醒大家:
少年,
曾经热血的你,
内心还在燃烧吗?
还记得少时的那条龙吗?
你是不是把它给弄丢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印有“蠕虫”标志的SpaceX猎鹰9号火箭将于5月发射载人龙飞船送NASA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完成载人龙飞船的商业载人试飞首秀。

这是一场“蠕虫”和“肉丸”的斗争。在重新启用“蠕虫”标志之前,NASA的官方标志是蓝色“肉丸”,因为太难印刷而设计“蠕虫”。共生17年后,“蠕虫”又被时任NASA局长Daniel S. Goldin换下。
但现任NASA局长Jim Bridenstine说,自己一直有点偏爱“蠕虫”。不过这一次NASA说了,“肉丸”仍将是NASA的主要标志。
“肉丸”太难印刷了
“肉丸”标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当时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转型成一个能同时推进航空和航天事业的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在NASA刘易斯研究中心(现改名为格伦研究中心)插画师的设计被选为新机构的官方标志后,NACA还委托刘易斯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部负责人James Modarelli为NASA设计一个可以用于不太正式的场合的标志。

1959年,也就是NASA成立的第二年,新设计成型。简化后的标志只留下了星星、轨道、机翼、星球和机构名。由红、白、蓝三色构成的圆形标志绰号“肉丸”。圆形图案代表一颗行星,星星代表太空,红色的V形机翼代表航空学,围绕机构名的圆形轨道代表太空旅行。
“肉丸”是美国航天局16年来最常见的标志,被NASA称为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标志之一。但它的复杂元素还是有点多,依靠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很难印刷。
1972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发起了联邦设计改进计划,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视觉标准。而NASA的标志正处于需要改革的状态,基金会主席Nancy Hanks指名让NASA成为这个计划的主要对象。

一个更“现代”的标志就此诞生。1975年,纽约Danne & Blackburn公司设计师Richard Danne和Bruce Blackburn设计出“蠕虫”标志,线条流畅的红色“蠕虫”由单词“NASA”简化而来,一改以往写实甚至有些花哨的样式。因设计简约和创新,1984年,“蠕虫”获得了里根总统的好评,还被总统授予荣誉。
“新的标志很赏心悦目,并且给人一种团结、技术精确性以及面向未来的推力和方向。团结,技术,开拓成就,这就是NASA的全部。”时任美国航天局局长Richard H. Truly在NASA的视觉设计标准手册上写道。
现任NASA局长:我一直有点偏爱“蠕虫”
“肉丸”并没有因为“蠕虫”的出现而消失,两者共生了17年。
就在1992年,这个上世纪70年代的极简标志就“被退休”了,取而代之的又是50年代末的原始图案。
当时的美国航天局局长Daniel S. Goldin认为,激发人们对未来兴趣的最佳方式是重温NASA令人兴奋的过去,于是更换回“肉丸”作为官方标志。

但这条“虫子”并未被人遗忘,尤其在美国X一代中(即20世纪60年代初至70代年中期出生的一代人),包括现任美国航天局局长Jim Bridenstine。
出生于1975年的Jim Bridenstine常说自己是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出生的第一任局长。“我成长于80年代。”他曾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 ‘蠕虫’是NASA的标志,我一直有点偏爱它。”
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工具全部“仰仗”俄罗斯飞船。但当SpaceX即将进行载人龙飞船的商业载人试飞首秀时,Jim Bridenstine觉得,“把 ‘蠕虫’带回来作为对国家的一种鼓舞,将是对那个时刻恰如其分的致敬。”
直到今天,“蠕虫”标志终于回来了。NASA认为,这正好标志着人类太空飞行在美国本土回归。NASA还在评估如何以及在何处使用这条“虫子”,但Jim Bridenstine说,“蠕虫”标志会在NASA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他想过,也许未来由波音公司研制的前往国际空间站的“星际客机”上也会带有“蠕虫”标志,尽管他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如今看来,这条“蠕虫”似乎并没有真正退休,它只是为下一章的太空探索暂时休息。不过别担心,这一次NASA说了,“肉丸”仍将是NASA的主要标志。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