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独家获悉,微信近日发布《微信内容服务商开放入驻公告》,该公告介绍,微信筹备上线了内容服务(MCN)专区,该专区支持内容类代运营服务。这也是微信首次公开邀约MCN机构入驻,意味着微信商业化在服务端又进了一步。

据了解,市场上第三方的微信代运营服务内容,包含微信公众号代运营、微信开发、朋友圈推广、小程序开发等,其优点也很明显,由于MCN对于微信运营的经验更加丰富,也要比企业自己组建运营团队的成本更低。所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者是预算有限的企业来讲,微信代运营是会更加适合。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从侧面反映出微信想通过MCN平台服务广大的商家群体,加速商业变现。
这仅仅是微信商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回到2019年底,微信通过“微信公开课”发布了一篇名为《2019年,微信的商业化技能都点在哪里》的推文,总结了2019年的微信,在商业化生态进行了不断的升级,通过小程序、微信支付、小游戏、企业微信、搜一搜组合出击,与生态内的合作伙伴,为外界商家提供“拉新-留存-转化-扩散”的商业化流程。
紧接着,在2020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又宣布了新的商业化计划。
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杜嘉辉在这次公开课上多次提到,要通过小程序帮助商家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闭环。小程序作为微信生态里的重要一环,其变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小程序,微信还启动了直播功能,更好的帮助商家实现带货。据微信官方数据介绍,2020年4月,开通小程序直播商家数环比提升90%;商家日均直播时长环比翻两番;而小程序直播“云下单”用户规模环比增长220%。
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小程序正在成为直连品牌与消费者的关键基础设施,在未来,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对小程序的改变外,微信公众号同样进行了变革,今年年初,微信公众号推出付费功能,微信方面称,此举是为了给优质的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能力,获得更多收益。从深层次来看,付费阅读可以让作者更加专注于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进行吸引更多的读者订阅,以此为契机,进而吸引更多写作创造者入驻,形成一个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让内容变现成为一个趋势。
张小龙还希望在2020年的微信中,注重打造搜一搜功能,希望用户通过搜索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这样也就可以打破微信不同业务参与方的信息孤岛,增强C端粘性。
在搜一搜中,微信还增加了“微信圈子”功能,微信圈子是介于强社交和弱社交之间的产品。微信圈子的出现,能够帮助微信私域变现的自媒体人实现变现,因为微信圈子本质还是小程序,所以可以成为微信公众号的一个附加功能,类似于贴吧,帮助公众号运营者将粉丝*流到圈子中,便于统一管理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带货。
此外,与微信圈子同样重要的,还有入口放置在发现页一级入口的视频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视频号支持挂公众号的链接,相当于间接打通了公众号、小程序以及社交关系链,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入口。目前,视频号创作者在商业变现方面,包括*流到个人微信号卖货、广告变现、微店变现、小程序商城变现、H5页面变现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微信支付分,其功能与支付宝的芝麻信用类似。微信支付团队曾表示,微信支付分帮商家进行用户筛选,做基础的风控能力。微信支付分在消费场景快速推进,为用户带来了线下便捷生活体验,也为商家和合作伙伴带来了更多商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1月9日,2020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保利世贸博物馆举办,主题为“未完成Always Beta”,活动开场,是一段张小龙12分钟的录播视频。
对于自己为什么不来现场,张小龙说道,“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我提到说,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来公开课讲。今年,我更乐意把时间让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来给大家带来我们团队的思考。”
简单来说,用产品说话、考验团队的组织能力,是张小龙选择“幕后”的两大原因。

张小龙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对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1、隐私的出让,信息时代个人隐私越来越少;2、信息获取的被动,即平台信息推送和受众信息寻找的偏差;3、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如今已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4、信息传播的快速;5、信息选择的困难, “看一看”旨在通过好友互相推荐扩大人的信息范围;6、信息多样性,张小龙希望长尾小号也有自己的空间;7、搜索的困难,微信搜索、小程序的目的便是支撑长尾的搜索需求、增加内容丰富度。
演讲中“小程序” 一词出现5次,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小程序2019全年的成交额高达8000亿,同比增长超160%,变现能力瞩目。

此外,张小龙提及了微信公众号的两大失误:一是操作终端狭窄:公众平台很长时间只有PC、Web版本;二是内容形式单一化:公众号的本意是连接品牌和用户,却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他强调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而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载体。两者从硬件和内容形式上指出公众号UGC内容的缺乏,暗示了微信接下来的发力点是鼓励广大用户进行短内容创造。
演讲末尾,张小龙还提及微信新版本近期将上线,微信短内容是发力方向,春节红包也会有一些新的创造。
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很抱歉这次没有来到现场,在这里跟大家打个招呼。
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我提到说,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
我还说过,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也看到,微信从来没有开过发布会。我认为,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户。
但同事们说服我说,公开课不是发布会,而是面向开发者的会议。确实,外界可能也会对微信有好奇甚至误解,所以公开课确实是一个微信对外阐述自己想法、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完美的。
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来公开课讲。今年,我更乐意把时间让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来给大家带来我们团队的思考。
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点,可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展。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但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随时在线,并且面临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一. 隐私的出让
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二. 信息获取的被动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三.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150个好友。但在微信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时,我自己其实都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从前我们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将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一直贯穿在微信的进化里面。就像我们扩大5000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四. 信息传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可能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个群里面,迅速的几何级数的传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话叫“谣言传千里”,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机会。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判定内容的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譬如说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
五. 信息选择的困难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包括公众号,看似可以随便关注,但是你的选择其实是有限空间的。我们在看一看里实验了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六. 信息的多样性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会再讲一下。
七. 搜索的困难
与web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app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信息的多样性”的延伸
这里讲了我们对于信息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样性。这里也要说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我就说过,我们基于手机来做app,不基于pc来做。pc端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用。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开课所说的一样,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
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可能也会吸引你来发挥你的创造力,这里也预告一下。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虽然这次我没有参与现场的演讲,但是我相信我的同事们同样会给你带来精彩的报告。
再次感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