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做B2B行业的内容营销之前,首先要想好自己公司的内容营销策略。内容营销策首先就要从你所在行业客户的问题出发。他们的企业,特别是个体,有什么可能的问题。在内容设计上,从解决客户的角度去入手,而非谈大谈我们的产品或者品牌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优势。

早春的巴黎。一位盲人坐在街边,身边的牌子上歪歪扭扭的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
行人匆匆而过,少有停留。破盒子里空空如也,没有人愿意解囊相助。
有个好心人看到这一幕,拿出笔在牌子上写上一句“春天来了,可是我却看不见”。
结果,乞讨者收获颇丰。
这位路人就是大诗人拜伦。
不得不感叹文字的力量。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怜悯心,自然而然的转化成收益。在现代营销中,特别是B2B行业,同样需要这样的“内容力”。
事实上,大部分企业都在强调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和新的营销技术,比如是用视频号还是直播,是用今日头条还是腾讯新闻;用哪种营销云工具,社群以及裂变等。
但内容本身是否有效,是否产生有影响力并不重视,却对对内容营销产生的商机抱着高度的期望。
前段时间我做过一个培训,堂间穿插了一个小游戏。
找出一个同事站在台前,把脑海中熟悉的一首歌用拍节拍的形式让其同事听。
有位高管举手站上台来,他的节奏感不错,但是台下的人两眼茫然,没有人知道他拍的是什么歌。他越来越急躁,说“这首歌大家很熟悉的,没听出来吗?”台下还是没有反应。他急得满脸通红,直到结束都没有人get到..
谜底揭晓后,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首歌。我问他,这首歌在你脑海里是不是特别简单,特别熟悉?他点头说“真没想到,我认为大家应该能猜到的”。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或者“认知偏差”。指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这个小场景也是照搬了当年研究这个理论时的实验。

了解了这个现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做了几十页ppt,台下的人没有反应,认真写的产品文案别人看不懂,公众号文章别人理解不了吧…
如果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让客户很轻松的理解,并产生“春天来了,可是我却看不见”的感同身受,就会极大的节约营销成本,事半功倍。
但是要做到内容上有记忆、有共鸣、有行动…非常难。
B2B营销中面对的企业决策人有CEO、技术部门主管、财务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使用者…. 每个岗位的需求和认知并不相同,那么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做提炼、力求让所有人看得明白。
另外,不能只是自嗨式介绍自家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多好多好,而是考虑客户“为什么需要?”,“能够带给客户公司什么价值”等等…
那么,怎样的内容更容易打动客户?总结来说,有这几个原则。
针对企业的营销内容大部分比针对消费者复杂,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是这不代表内容要晦涩、深奥才能凸显专业。
如果是针对非技术人员,一大堆技术语言堆砌,就是上面提到的“知识的诅咒”;如果针对技术人员,简单、逻辑清晰的技术语言更有效。
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说的简单就是肤浅,求有趣就是low。实际上,简单易理解又深刻是可以做到的。
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发表一项著名呼吁“10年内要将人类送上月球,再平安的接回来” 。
如果肯尼迪是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说法,他大概会说“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太空工业的全球领导者,使命是帮助人类登上月球,战略目标是通过创新,团结全体员工来实现航天创举…”
哪个说法更激动人心,引起遐想?很显然第一个,短短一句话就动员了数百万美国人为之奋斗了整整10年。
我最近在一个公司的官网上看到公司业务要“赋能新基建“,这几个词分开都看得懂,都是热词,但是就是不明白。
简单明了听起来简单却非常需要功力,只有深刻理解业务,才能总结提炼出大家听得懂的话语,关键词是“提炼”。
我们的大脑总是乐于记住具体的事物。以谚语为例,抽象的真理每每都会改变成具体的词句,比如“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信息具体化,是确保每一位对象都能真正接受到同等观点的唯一办法。大白话就是“说人话”。
比如我们说产品“可靠性高”,这是非常抽象的。”10米跌落可以照常使用”这就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
在网站、宣传资料上尽量用具体的描述来帮助人们理解新的概念。我们做产品不是哲学,必须让人明白才有可能买单。
如果想让别人记住产品的好处,从10个角度去阐述,即使每个点都有理有据,但是很多时候受众一个都记不住,还不如抓住1-2个核心优势重点展开。
这就好比我们说的某个演员看起来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大众脸”,不能让人记忆深刻。
一个好的产品,好的解决方案一定有某些突出的亮点需要重点的强调,在营销传播的时候,不断重复亮点加深印象,让人记住。
这点上手机行业的OPPO做得最出色,在传播时强调最具特色的闪充功能,“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既具体又让人印象深刻,是营销中的高手。
很多企业在进门最抢眼的位置摆上各种证书、奖杯,并且在官网上加重加粗强调。另外一种做法就是请权威背书或者站台,现在流行的KOL除了看中背后的流量之外,很重要的是KOL在粉丝中的可信度。
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数据也是提升可信度的方法,比如现在正当红的视频会议企业Zoom,在官网最显眼的位置放上“Zoom 被Gartner 魔力象限评为2019年被评为在线会议服务领导者“,很有份量也有说服力。
如果既没有背书也没有第三方的认证,那么必须有可信的数字。
首先逻辑上要合理,其次尽量要有细节。比如我们在提到“公司已经在全球布局”的时候,必须明确说说在哪些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销量如何。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统计数据。比如“80%的功能调整都能在1小时内完成”,这句话就比“使用灵活“听起来可信很多。
我们东方人说事情喜欢讲道理,西方人习惯讲故事。但是讲故事不是要像咪蒙体那样编造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起承转合把一件事、一个事情说清楚,说的有趣。
在营销上,讲故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客户案例。传统的套路就是客户开始是什么情况,有什么痛点,使用了某个公司的产品之后,工作效率提升,业绩蹭蹭的上涨。
但是这样的套路很多时候感觉不太真实。一个故事好,一定是能够让听众有伸长脖子问,后来呢,后来呢的。
很多年前思科有一则宣传片让我一直记忆深刻。从一个白领从早到晚使用思科的IP电话,到视频会议,即时沟通,一天的工作就好比一集电视剧,让人轻松无比却又通过各种场景把各种产品像珠子一样串了起来。
所以,场景更容易有代入感,更加能够让故事生动。阿里和网易在上市的时候都喜欢请用户来站台,就是深深的知道,故事是最能打动人,也是能够让人产生共情力最有效的方式。
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的市场活动减少或者暂缓。这也正好也是每个公司练好内功的好时机,无论是在网站的内容,白皮书的撰写还是客户案例的打磨上都需要加强内容力。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不过这句说起来简单的话,落实到执行就是简单、具体、有重点、可靠、有故事。
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团队要积极和销售一起接触客户,了解业务,学习公司的核心技术。如果一个市场人员只是呆在公司,不知道业务场景,不懂客户需求,那么很难产生高质量的内容。
了解了客户和自家的产品,再加上创意和好的表现形式,那么就形成了“内容力”。这是企业营销最底层,最核心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B2B数字营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慢工才能出细活。

疫情期间,火了一些B2B的在线办公工具,其中最为知名的有:钉钉 、Zoom和飞书。钉钉很早布局B端业务,占据了国内大中小型企业很大的份额,这一次借着小学生网上授课火了一把。Zoom凭借免费或低廉的价格服务,圈了很多新用户,市值一路增长。飞书从头条内部孵化的工具,转向面对普通用户和企业的服务,也算是开启了从0开始的增长之路。
同样的背景下,3家不同平台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曲线。Zoom是以云视频会议为绝对核心的业务,和钉钉、飞书、企业微信这类产品在业务上有些不同,加上这两天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宣布,将推出新视频会议产品Messenger Room,供用户免费使用,导致Zoom市值明显下降。这一次先不讨论。

主要想讨论下国内B2B在线协作业务的营销。在钉钉为首,企业微信居于次席的背景下,飞书作为新晋的“当红炸子鸡”,目前数字营销的现状,是否能够借势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用户。
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与大部分B2B业务的区别,是在大厂中孵化出来的。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大树可以给新长出的枝干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资源输出支持。对于每个企业来说,核心业务占据了用户最核心心智。比如百度的搜索、头条的抖音、阿里的天猫、腾讯的微信和游戏。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业务可以站在更高平台上,在自有业务的扶持下更快速的占领市场,建立竞争壁垒。
钉钉背靠阿里,拥有海量的企业资源做支撑,发展比一般的B2B业务有了明显的先天性优势。在钉钉发发展初期,拿到了很多的资源扶持。企业微信背靠腾讯的大山,作为微信ToB业务的延伸,与企业的联动不算多,做的不温不火。飞书的背后则是头条这颗大树,虽然头条的业务一直在做出“去头条化”的转变,但相比微信ToC的基因,是可以依托于头条广告自有B2B业务,获得更快速的发展。
不过与此同时,背后的大厂,对于营销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很好的把鸡蛋放到不同篮子里,也会和自有业务抢占用户心智。百度的搜索独树一帜,其他业务都会给用户一种百度品牌的影子,除了品牌的自有效应之外,一旦主品牌受到影响,对新业务也会带来负面的冲击。
整体来说,有了资源的扶持和现有平台的高起点,对于发展初期的业务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关注利背后的弊,提前考量长期发展的稳定性。

钉钉最开始的发展之路,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借助地铁广告造势,大量投入快速获取了很多用户。不过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种品牌集中的方式并不适合后进入战场的企业。而且在过了初期的爆发式增长之后,还是会走上“稳扎稳打”的发展之路。比如相比最初绑定的创业企业,现在更强调ToC的调性和便利性。

B2B营销的用户生命周期,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不论针对KA还是SMB的B2B业务,转化和服务周期都比较长。
“渗透式传播”就是在每一次与用户的触达中,不断的通过专业的内容来影响客户,这种内容包括了白皮书、企业案例、解决方案等,把产品和服务内容,在整个成交和服务的生命周期,深植入用户的心智中。
对于B2B业务来说,内容在营销领域是第一生产力。B2B业务不具备快速决策的属性,需要借着新增用户和服务客户的时机打磨产品,不断打造并积累自己的内容体系。
除了常规的白皮书、解决方案还有如服务手册等专业性较高的内容,还需要有重点行业及服务案例、新闻报道、可ToC传播的内容合辑以及适合做线上营销传播的内容。
有了足够权威且关注企业痛点的内容做支撑,才能更顺利的走完生命周期的旅程。

传统B2B业务容易给人一种不太注重用户体验,更专注用更低成本解决问题的印象。随着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竞争愈发激烈。关注用户体验成为很多B2B企业新的关注点,尤其对于专注线上的B2B业务来说。
从最初了解服务内容、进入决策流程到实际使用企业的产品,每一个细节的良好体验,都会帮助业务积累口碑,建立更持久的忠诚度。良好的用户体验不但可以借助口碑传播获取新用户,也可以帮助B2B企业降低成本,进行更高效的运转。
对于钉钉和飞书之类以线上场景为主的B2B业务,覆盖的目标企业不只是大客户,中小微企业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客户来说需要深耕重点行业和客户,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在用户体验、内容传播方面会越来越多的进行轻量化运作。比如百度广告的中小企业、头条的SMB业务线,从获客到运营层面,和头部腰部客户有着很大的区别。
小客户在线上B2B业务中占了越来越多甚至超过90%的数量,但贡献收入的头把交椅依旧是大客户。从整体上来说,线上B2B营销需要轻量化转型,但大方向依旧需要坚持全面布局,慢工出细活。
对于飞书的线上B2B业务,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钉钉的Slogan是让工作更简单,企业微信是让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微信。飞书的Slogan,出于刚踏足市场的原因,更偏向营销话术,简单粗暴且青涩:向所有组织与企业免费开放——2020线上协作新方式。
这是飞书在最初收费后做的调整,从侧面也反应了飞书希望覆盖更多用户的初衷,尤其是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流量池,这也将直接和钉钉的目标企业产生碰撞。
但如果从单纯的业务层面来看,除了相对方便的文档协作,飞书并没有提供明显优于或区别于钉钉的服务内容,尤其是对于已经习惯钉钉的500人以上企业来说,切换成本过高。相比而言,切换成本低且对功能丰富度要求不高的小微企业,更适合作为飞书初期重点拓展用户。
在不断渗透市场挖掘痛点的同时,建立产品功能壁垒,积累内容和成功客户,对于现在的飞书而言,或许是更加合适的方法。
前面提到了“专稳深”传播,也是在讲不能着急。面对业内巨头钉钉,以及一直虎视眈眈榜首位置却又进展缓慢的企业微信,飞书在初期可借助头条系资源快速拓展用户的同时,需要同步布局利于长期发展的数字营销矩阵。

1)广告营销工具
简单从搜索引擎端做一个诊断:从实际截图来看,相比钉钉和企业微信,飞书在搜索引擎端的布局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一是内容的储备和输出需要更多的积累,包括案例、方法论等,这些都需要时间。
二是需要更合理进行付费以及非付费的排名和内容优化,抢占更多展示位置。

不要认为现在搜索引擎的份额相比移动端流量没有优势,就忽略了SEM/SEO/SMO的布局,对于B2B业务来说,搜索引擎一直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阵地,包括在常规的搜索引擎端,以及如微信新浪今日头条等超大型App的搜索入口。
对于这两年增速很快的程序化广告来说,头条系资源自不必说,飞书肯定会抢占布局的优势资源,对于常规的DSP渠道,也进行了一些布局,这一点可以看出飞书在快速布局的付费媒体端下了一些功夫,只是需要进行更精细的优化。

2)非广告营销工具
这一类就是如官网、内容传播渠道、邮件/短信工具等。背靠大树的优势,可以有更多高效的营销工具可选择。
但如果拆分到每一个细节的体验中,相比钉钉或者SAP这类各自领域的巨头,飞书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也依旧有着很多待完善的内容和细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在互联网的土壤越来越适合线上B2B业务的发展,但内容体系和营销矩阵,能否帮助销售撬动更大的流量池和资金池,如飞书这种有高平台和资源坚持的业务,未来如何成长,是否有新的黑马杀出,依旧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作为资深营销人,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DTC这个词,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和商业生态急速变化的今天,你已经Out了。

DTC指什么?为什么它在快速迭代的当今商业世界,DTC营销模式显得尤为重要?DTC即是“道”, 也是“术”, 即是营销思维新思路,也是新战场,新打法。
今天我们专门来探讨下DTC这个词,我会分成几块来阐述:
什么是DTC?
“DTC(Direct To Consumer)营销是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它包括任何以终端消费者为目标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它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告等的传播方式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更接近消费者,更关注消费行为的研究,更重视消费者生活形态的把握。”
这个定义更像是针对B2C业务模式下的概念阐述,补充一下,在B2B领域,DTC可以是Direct to Customer, 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这个“终端客户”可能是一家公司,一个组织,一个实体,而这个组织、实体下有很多的Stake holder,共同构成你的目标客户群体。
为什么B2B营销人也应具备DTC思维?
具体体现在:
1.B2B客户行为越来越消费者化, 即End-Customer as a Consumer。
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是营销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可以说是B2B领域的基本商业策略和原则,在B2C领域,你的消费者即决策者,也是你的目标传播对象,但是在B2B领域,你要传播的对象身份是代表公司,同时在所有平台出现时,他又是作为个人。
举例,你的职业是工程师,这是你B端的身份,同时你又是父亲,男性,来自上海,是汽车控,这些是带有个人标签的C端身份。
中国的数字化环境是被社交媒体主导的,快车,抖音,Bilibili, 腾讯游戏,小红书,微信等等,而B端的客户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数字移动媒体去搜索,了解产品,甚至接受网络化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这些不同的主流社交平台精准地抓到你的客户,成为营销的关键第一步。不管是B2B,还是B2C的客户,他们的追求本质是一致的,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而往往社交平台聚集了用户口碑,互动的及时性和体验也比传统渠道更强,这也为B2B营销人通过社交平台更好,更快触达,并服务终端用户,持续不断去转化,留存提供了必要理由。
2.随着电商平台的出现,行业进入壁垒逐渐被打破,信息变得透明,给予DTC概念滋生的土壤。
电商平台提供清晰的产品对比,透明的价格体系,以前被渠道控制价格和终端客户的局面随着B2B 电商平台的崛起而逐渐被打破,电商平台提供一站式的产品搜索,功能查询,报价,售前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等优势,它能够更快承接终端客户需求,第一时间收集用户反馈,在产品,价格,技术服务层面及时作出调整,同时品牌方能够获得所有的数据资产,包括用户行为数据,媒体转化数据以及客户交易数据,留存,沉淀并加以利用。在大数据赋能商业决策的时代,这是太重要的事情了。
什么是长期主义?
可持续的成功,一定依赖于和终端客户、消费群体长期关系的真正建立,包括:
长期主义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词,它是看待世界,事态发展的一个角度。
现在的营销人都是非常注重短期ROI的,短期内一定的投入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回报?这个回报要到销售和利润层面。所以长期品牌建设和短期效果平衡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热点话题,请看之前文章:要死守「品牌」还是要效果「增长」?2020营销人的两难。
但是,同时,任何一家基业长青,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无一不是从“长期主义”的角度看待问题,而“直面客户”的思维, 我认为正是“长期主义”的体现。不会为了短期的利润回报牺牲客户体验,始终以维护客户利益,提升客户价值作为营销的基本出发点,体现在做任何营销活动,都愿意为了传递最好的质量和品牌形象而进行投资。
From Pull to Push
B2B业务传统是靠渠道驱动的,品牌给一级经销商压货,一级经销商到二级经销商,然后通过下沉经销商将产品卖给终端市场,渠道占有很大的掌控权,反过来可以和品牌方协商更多权益,争取特价,更好的合作条件。
采取直面客户的营销策略后,品牌方直接和终端市场沟通。
一方面在终端用户中提升品牌形象和溢价能力,从根本上提升终端客户对于品牌方的需求,这是上面一条“长期主义”的另一层体现。
另一方面,品牌方最终和终端客户建立了长期持久的联系,对于渠道的定位更多是服务商,在这个生态下,品牌方在根本上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也成为这个商业生态的主导者。
汽车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S店作为汽车商家的核心渠道,随着电商行业的崛起,汽车直销模式的盛行,4S店的定位更多是服务提供商,这也进一步挤压了4S店的生存空间和利润。4S店的利润及价值来源更多来自售后服务而非销售。而汽车独立后市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汽修连锁品牌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挤压了4S店的售后利润。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