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woniupai.net/wp-load.php:19) in /www/wwwroot/woniupai.net/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DAU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关注大学生创业和职场励志的媒体博客! Mon, 20 Jul 2020 02:16:0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8 http://www.woniupai.net/wp-content/uploads/2016/03/cropped-skidmark-32x32.png DAU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32 32 浅析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http://www.woniupai.net/170276.html http://www.woniupai.net/170276.html#respond Mon, 20 Jul 2020 02:15:50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70276

LTVDAU是运营中常常接触到的词,这2者的计算高频的发生在“缺乏数据”的时候,产品上线前要预估其ROI及回报周期,决定是否立项。上线后又需要根据LTVDAU,不断调整运营策略。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在缺乏数据的时,决策总让人头疼。本文将介绍在缺乏数据时LTV及DAU的预估方法,也会详细的介绍公式的推导思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01 LTV的作用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LTV,全称是Life Time Value,指用户生命周期的总价值。通俗的说,是获客至流失所得的收益总和,它的作用在于辅助决策,如:计算回报周期、验证盈利模式等。

在实际运营中,我们所着力于提升的点击、访问、关注等指标,最终都指向于LTV。

根据ROI,能够衡量用户质量。结合渠道来源,则能够衡量渠道质量。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在投放中上图的前2种情况较为简单,当遇见后2种情况,即LTV、CAC同低同高时,我们则应控制这两类渠道的占比,同低用于提升用户规模,同高则用于提升付费。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在LTV曲线剧烈抖动时,须迅速归因并调整运营策略。异常值可以使用变化率、距离、密度等指标设定阈值进行监控。

理解了LTV的作用,在计算时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数据怎么办?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根据定义,LTV指的用户生命周期的总价值。但用户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长呢?不同产品阶段、特征的用户表现均为不相同的。

但无论是产品上线前,亦或上线后,我们都不可能等待用户流失后再计算LTV和ROI。决策往往是前置的,在数据较少甚至没有数据时,我们则需要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预估。

02 LTV的预估方法

2-1、公式的推导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在网络上,有两个较为通识的方法,上图的左侧使用每日的留存率乘以每日的用户平均收入,右侧则是使用生命周期总长度乘以每用户平均收入。

那么哪个是对的,又是怎么推导而来的呢?其实这两个公式是1个公式,右侧的公式是左侧的简化版本。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根据LTV的定义,LTV=用户生命周期的总价值=周期内用户的总计付费金额除以用户总数。用户总数无需进行预估,那么问题则变成了:如何计算总计付费金额。

总计付费金额,可以使用每日活跃的用户数乘以当日活跃用户平均付费金额得出。将其代入公式,可得: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而每日活跃用户数除以用户总数,又等于每日留存率。至此,第1个公式就推导完成了。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而当ARPU等于常数,根据定义再次推导则可得LTV=LT×ARPU。

2-2、LTV的公式估算方法

花了比较多的篇幅在公式的推导,也是希望在计算时能够更加有底气,接下来正式进入LTV的预估和计算环节。

根据2-1中的第1个公式,将目标拆解为留存率及ARPU的估算。

1)留存率的计算

单个的留存率计算较为简单,将留存人数除以新增人数即可。但在计算均值时,不应忽略权重,我们应将算术平均值转换为加权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将数值累加除以数量的计算方法,其很容易受极值的影响。根据权重进行计算,能够使数据更加稳定。

再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权重的作用。

在我们中考时,体育这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权重是不同的,即使体育考了满分也不一定会将总分拉高许多。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如果我们不考虑权重直接将分数求均值,均值会显得过大,而加权平均值则更加能反应综合水平。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上图是直接根据每日留存率所计算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到当7月6日因新增人数突然下跌,但留存率却恰好在比较高的水准,所以一下子将留存率的均值拉高了许多。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但经过加权计算后,异常日期的数据便不会造成太多的影响了。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上表则是两种不同计算方式中数据所带来的误差。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根据加权求和所计算的留存率,绘制散点图。并使用散点图设置趋势线获取计算公式。

在选择趋势线时选用拟合效果最好的一条即可,一般多使用对数或乘幂。上图是恰好笔者乱填的数据拟合的曲线更接近指数函数。

确认函数的选型后,通过EXCEL得到公式,代入须预估的天数计算其留存率。

2)ARPU的计算

假设ARPU值并不随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其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可以直接使用均值,并将其作为常量。

假设并不稳定,则应根据时间窗口的ARPU值设置分段函数。

3)LTV的计算

留存率、ARPU使用上文描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方法并不困难,在这里还应注意应根据预估的目标拟合不同的留存曲线。

不同的渠道、付费类型,用户的留存率、ARPU值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将尽可能让分析的数据保留1个变量,减少干扰项。其次则是应不断的更新数据,使拟合的函数更加准确。

最后根据LTV的公式,将上文的留存率、ARPU值代入即可,如下表所示: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2-3、LTV的曲线拟合估算方法

上文所介绍的第1种方法,比较适用于LTV与留存率相关性强的产品,而第2种方法实际上会更为通用。

由于大多数情况LTV的增速是随着注册逐步递减的,所以可以根据经验使用注册天数和LTV进行拟合出对数函数或幂函数。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根据累加LTV拟合后可获得其图像,根据图像使用EXCEL获得函数,再根据函数预测后续天数的LTV即可。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其变量仅有注册天数,对比第1种方法的多个变量,预测的精度更高。缺点也因仅有1个变量,假设后续的LTV表现不符合函数表达式,结果的错误率会很高。

03 DAU的计算

在LTV的公式估算法中,介绍了留存率预估的计算方式。当能够预估后续的留存率,DAU也就能很轻易的计算出来了,其步骤如下:

1)计算预估日期留存率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根据预估LTV时所得留存率的拟合函数,将后续日期代入即可得第8日-第15日的预估留存率。

2)计算日新增人数的加权平均值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根据新增人数在合计人数中的权重,将日新增人数乘以其权重,从而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3)计算每日DAU并汇总

LTV及DAU的计算、预估方法

7月1日至7月8日的留存率使用真实数据,在第8日后的留存,均为根据留存率拟合的函数计算。

7月8日至07月15日的新增人数根据第2步的方法得出,并根据第1步中真实的留存率计算留存人数。

最后一步则是按照列,对每日新增或留存的用户数进行汇总,就能够预估每日的DAU了。

写在最后

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是想分享的是公式的推导、数据趋势预估的思路。不仅是LTV、DAU,其实其他的指标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得出。另一方面则是只有理解数据才能寻找更优的分析方法。

LTV的计算还有许多更准确的方式,笔者也在持续学习,希望能分享更好的方式给大家。由于本文涉及到了比较多的公式和计算,也将本文的内容制作成了ppt和excel,回复数字“13”,即可获得资料下载方式。

本文作者: Becomewiser,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70276.html/feed 0
重新理解用户和产品增长 http://www.woniupai.net/165017.html http://www.woniupai.net/165017.html#respond Mon, 13 Jul 2020 02:07:47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65017

最近几年增长这个职位逐渐火爆,和互联网增速放缓和获客成本逐渐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市面上各种名词、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但不少人理解的增长≈拉新,实际上拉新只是增长的一个环节,类比着来看,就好比产品也只是整个业务中的一环。

重新理解用户和产品增长

最近在整理之前做的一些笔记,感觉对增长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打算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常规的AARRR模型这里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更多。

重新理解用户和产品增长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本文主要会围绕着3个观点展开:

1. 用户增长的基础是让更多用户更高频的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

2. 产品增长需要让用户持续使用的收益递增,或离开损失递增

3. 增长是基于用户生命全周期视角的持续性动作

下面开始正文部分。

1、用户增长的基础是让更多用户更高频的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

增长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产品价值,或者说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用户价值成立,才可能产生商业价值。

而用户价值取决于用户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产品满足需求的程度。用户价值的满足载体就是产品,更进一步说是使用产品。

是这个逻辑吧?

只有用户使用了你的产品,才能感受到你产品的价值,才可能产生持续使用、留存、付费这一系列后续的行为。

对于先付费再使用的模式也是类似的,只有用户持续使用,才可能持续感受到你产品的价值,进而不断的续费。

产品的价值建立在某个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上,为了解决这个具体的问题,用户需要完成一些核心的行为。

对于音乐产品,用户的核心行为就是听歌,对于电商类的产品,用户的核心行为就是下单购买,对于资讯类的产品,用户的核心行为就是看资讯。

为了支撑用户的这些核心行为,我们会提供一些核心的功能,这些功能构成了产品的基石。

除了DAUMAU这些常规数据,我们还需要关注完成产品核心功能的用户占比、核心功能的表现这些数据。

比如对于音乐产品就是听歌的用户数、人均收听首数、收听时长,对于电商产品就是产生订单的用户数、客单价、复购率,对于资讯产品就是浏览资讯的用户数、人均浏览条数、使用时长。

这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功能优先级的视角,即这个功能对于用户完成核心行为的作用是什么,是核心行为中的必须环节,还是支持环节,必须环节的优先级一般会大于支持环节。

结合着上面说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成立的条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各种办法,尽可能多的让更多用户更高频的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提升完成产品核心功能的用户占比,以及核心功能的表现数据。

假定用户现在已经开始高频的使用我们产品的核心功能了,那用户为什么愿意持续的使用?

下面这部分就是用户为什么要持续使用的答案。

2、产品增长需要让用户持续使用的收益递增,或离开损失递增

使用收益递增指的是用户使用产品越多,能够从产品中获得的好处也就越多,典型的比如个性化推荐、身份证明。

在你使用推荐类的产品的时候,你产生的行为、数据越多,结果也就越精确,越能反应你的喜好,让你感觉自己离不开这个产品。

比如网易云音乐的推荐、抖音的推荐、今日头条的各种资讯推荐,都是用的越多,推荐的越精准,你也就越离不开它们。

典型的身份证明比如等级体系、信用体系,当你在一个系统内等级越高,特权越多的时候,你就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它,比如花呗,芝麻信用。

离开损失递增指的是你使用产品越多,离开产品的时候损失就越大,典型的比如沉淀的数据、关系链。

比如你已经在印象笔记保存了N多自己的资料,这个时候即使有道笔记有很多更好的功能,价格也更便宜,你也不会立刻迁移过去,因为对你而言这些资料更重要,离开的直接损失太大了。

关系链也是,我们之所以用微信是因为我们的朋友们都在用微信,而且用的越久关系链就越多,放弃使用微信对我们的损失就越大。

产品能够同时有着使用收益递增和离开损失递增的特性肯定最好,再不济的话也要想办法增强其中的一种,不然用户离开的成本会很低。

匿名社交就属于这种类型,没有使用收益递增,也没有离开损失递增,当用户选择弃用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直接就弃用了,这是我个人一直不太看好这种模式的原因之一。

对于低频或者一次性的业务,并不一定适用,毕竟业务本身低频,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能够占据用户决策链的上游,让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想起你来,或者只要去寻找对应的服务,目之所及,都是你。

比如招聘类的产品,每到特定的月份,就会在各个入口打广告。

3、增长是基于用户生命全周期视角的持续性动作

上文中提到过拉新其实只是增长的一个环节,其实增长应该是基于用户生命全周期视角的持续性动作。

这里面有2个关键词,用户生命全周期,持续性动作

一个完整的用户周期包括以下部分:

重新理解用户和产品增长

每个用户都会经历这些环节:对产品感兴趣》产生行动》下载App,初次使用》觉得不错,持续使用或者觉得不行,流失》持续使用的用户也逐渐不再使用》流失。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环节中,持续性的做一些动作,比如:

  • 新手引导,尽可能快的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价值;
  • 养成习惯,让用户持续使用;
  • 持续迭代,让用户持续的感受到价值;
  • 流失预警,避免用户流失;
  • 流失召回,把已经不活跃的用户重新拉回来;
  • 等等。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达到Max(ALTV)。

LTV是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 ALTV是Aggregation LTV,也就是用户价值总量,而我们期望的是追求用户价值总量的最大化。

对应在数据指标上,提升LTV上就是提升首次付费率、持续付费率、ARPPU以及延长LT。

以付费为例,不是让用户付费就结束了,而是一系列持续的过程,比如:

  • 付费前怎么能把不付费的用户转化,比如发优惠券,免费使用等手段;
  • 付费中怎么提升ARPPU ,比如电商里面的商品组合推荐,订阅的连续包月等;
  • 付费后怎么引导持续付费,比如续费提醒,付费后再引导用户回到产品主路径上来等。

其实就是需要设计一条成长路线,让用户从进入产品的第一天开始,能够感受到产品的价值,留下来,然后持续使用,进而不断提升用户的LTV。

具体来说,就是在用户的成长路线中,引导用户不断的去做HVA(High Value Action),也就是高价值的行为。

重新理解用户和产品增长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上面这张图是杨瀚清老师在一次分享中的PPT,价值曲线1是常规的LTV曲线,价值曲线2是产生了HVA用户的LTV曲线。

基于Max(ALTV)的最终目标来看,价值曲线2的最终ALTV比价值曲线1大很多。

以几个案例来简单说一下。

前几年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开始我是没有付费的,大概有半年多到一年的时间都没有付费过。后来在某次首充活动中购买了个6元首充礼包,当时感觉超值,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消费了差不多500元。

在没有进行首充之前,我并没有产生什么付费行为,我贡献的LTV是0,但当我首充之后,我的价值曲线就产生了跃迁,已经贡献了差不多500元了,这个首充的行为就是一个HVA。

在电商里面也有类似的场景,给你发一些优惠券引导你去消费更高单价的物品。典型的比如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成功的把我身边不少人从只买日用、食品拉升到了在拼多多买手机、电脑这些3C产品。

滴滴出行里面也有类似的场景,通过补偿你一些专车券、免费升舱的机会,让你来体验服务更好,也更贵的服务。

这些行为都属于HVA,一旦用户做了这样的行为,就可能改变后续的其他行为,进而跃迁到更高价值的LTV曲线上。

在用户数量、生命周期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量的用户就能创造更多的LTV,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增长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我理解的增长是用户价值的放大器,也就是用户价值先要成立,然后才会有后面的各种增长。

最后简单总结下本文:

  • 增长需要让更多的用户更高频的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
  • 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用户使用的收益递增,以及离开的损失递增;
  • 基于用户全生命周期来持续性的做一些动作,通过引导用户产生HVA来实现用户价值跃迁,追求Max(ALTV)。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如果觉得文章引发了你的思考,或者觉得还不错,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65017.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