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658万台,同比增长4.1%。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224万台,同比增长6.1%,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35万台,同比下降4.9%。
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为华为(29.9%)、小米(21.3%)、苹果(19.1%)、步步高(3.9%)、奇虎360(1.8%)。

作为对比,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为华为(24.3%)、小米(23.5%)、苹果(16.2%)、乐心(4.5%)、步步高(4.3%)。
2020年第一季度,华为凭借渠道运营能力和产品市场号召力,在手表市场上的表现尤其稳健,帮助其逆势增长,跃居中国可穿戴市场第一位。第二季度优势进一步拉大。
其中,华为2020年第二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775.1万台,相较2019年第二季度的532.5万台,同比增长45.5%。
小米2020年第二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565.9万台,相较2019年第二季度的622.6万台,同比减少9.1%。
苹果2020年第二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508.1万台,相较2019年第二季度的443.2万台,同比增长14.6%。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Apple Watch和AirPods在第二季度的出货量估计为2940万件,同比增长25.3%;其中可听设备(即AirPods等音频产品)至少出货2370万件,占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60%,同比增长32.65。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在第二季度增长了14.1%,IDC将其归因于卫生事件期间对可听设备的强劲需求和对健康指标追踪的浓厚兴趣。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IDC认为,疫情之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学生平板可以作为一个优秀学习工具的用途,因此中国学生平板出货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2020年第一季度只是由于疫情影响产能,导致出货量小幅同比下滑9.2%,但下降幅度远小于普通平板(-29.8%)。

分厂商来看,步步高排名第一,出货量占比为47.1%,市场份额超过四成。读书郎和优学派分居第二、三位,市场份额在一成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根据IDC最新预测,2020年中国大数据相关市场的总体收益将达到104.2亿美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6.0%,增幅领跑全球大数据市场。2020年,大数据硬件在中国整体大数据相关收益中将继续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1.0%;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收入比例分别为25.4%和33.6%。而到2024年,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融合以及数据应用和更多场景的落地,软件收入占比将逐渐增加,服务相关收益占比保持平稳的趋势,而硬件收入在整体的占比则逐渐减少。硬件、服务、软件三者的比例将更为相似,逐渐趋近于各占三分之一的权重。IDC预计,在2020-2024年的预测期间内,中国大数据相关技术与服务市场将实现19.0%的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

大数据细分市场
从子市场来看,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最大的构成部分仍然来自于传统硬件部分——服务器和存储,占比超过40%,其次为IT服务和商业服务,两者共占33.6%的比例,剩余由25.4%的大数据软件所构成。从软件角度来看,2020年中国最大的三个细分子市场依次为终端用户查询汇报分析工具(End-User Query, Reporting, and Analysis Tools)、人工智能软件平台(AI Software Platforms)以及关系型数据仓库(Relational Data Warehouses),并且IDC预计,三者总和占中国整体大数据软件市场的比例接近50%。

大数据行业应用
从行业上来看,2020年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中收益前三的行业依次是金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与投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通信,三者总和占中国总体的50%以上。在金融行业中,大数据分析技术赋能于金融反欺诈、风控、信贷业务等业务。在政府行业中,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交通、气象等各部门对大数据应用较多。在电信行业中,三大运营商拥有庞大的个人位置数据,精准营销、信用评估等是大数据技术主要的应用方向。
从企业规模的视角来看,在2020-2024年的预测期间内,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相关企业中,雇员超过1,000人的特大型企业数量最多,占中国大数据市场整体的52%。其次,雇员数量在100-499人的中型企业略多于500-999人的大型企业,两者在整体市场中占比相当,在16%-18%范围内。未来,在大数据领域投入的厂商中,特大型企业将持续超过半数。
IDC中国新兴科技研究组分析师姚雨墨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部分大数据技术与服务相关的项目进入冻结状态,预计2020年整个中国大数据市场将暂时放缓增长。但由于企业对于部署大数据基础架构及建设数据仓库的需求旺盛,并且在疫情的推动下加速了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预计2021年后整体市场将继续向好。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围绕创新的角逐已经拉开帷幕。企业和社会无疑都在经历以技术为导向的转型,这一趋势推动市场进入转折点。变革、交付和运营的速度正在将领导者和追随者区分开来,亚太区的中小企业 (SMB) 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思科连续第二年委托 IDC 调查中小企业全数字化转型之旅的现状。
调查结果包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大多数 (84%) 中小企业正在努力实现其全数字化目标,其中略多于一半的企业处于第 2 阶段,即 IDC 所称的 “主动观察” 阶段。近三分之一 (31%) 的中小企业仍在被动响应市场变化,且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进行全数字化转型的努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需要进行重大变革,从制定正确的战略到进行必要的技术投资,不一而足。云不仅是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柱,而且是中小企业的首要技术重点,通过云可以使中小企业随业务增长快速调配资源。
虽然全数字化技术在当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有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规模,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限制。在最新的调查中,中小企业提及缺乏全数字化技能和技术是其在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第二大挑战。事实上,中小企业在保持竞争力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拥有合适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合适合作伙伴将有助于克服日益趋紧的资源限制。
中小企业的创业精神以及对创新技术不断增长的需求,确保了他们能够在转型中占据有利地位,在 2020 年及以后加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根据IDC定义,本次视频云研究覆盖了面向视频应用场景的全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基础设施;视频内容分发网络(CDN);以及在视频云基础设施上部署的云平台、应用解决方案。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直播点播、媒体处理、智能内容、音视频监控等。
IDC指出,当前,视频云市场发展呈现三大特征:
公有云,公有云具备资源边界大、业务扩展方便等特征,与视频云客户业务需求高度契合。目前,接近90%的视频云解决方案采用公有云方式部署。
智能化,除超低延迟、弱网优化等底层方案外,在视频数据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内容审核、版权保护、分类推荐等解决方案正在逐步成为各大点播、直播平台的新“刚需”。
全行业,在视频云技术产品日益完善、部署成本不断降低背景下,视频云正在加速从互联网视频向教育、电商、传媒、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延伸。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