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C端的应用已经到了极致,对于B端的应用突然不是突飞猛进,但也有所发展。二者相对而言发展比较独立,始终没能打通。本文作者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如何以服务为抓手,通过五个步骤,引C端用户之水浇灌B端之万物。

由于社交软件和新零售的崛起,近一些年来,国内对C端的应用已经到了极致。
对于B端的软件应用,如ERP,CRM,PLM等,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并不大,而且始终没能与C 端打通。
但从2018年开始,市场开始聚焦B端应用,阿里、腾讯等企业巨头,高瓴等资本巨头都在布局B端应用市场,今后十年会是B端应用的黄金十年。
无数人在思考如何依靠C端的能力和流量,赋能B端应用,从而弯道超车,迅速获得B端市场的优势。
这方面的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非常巨大。
如在制造领域,需要收集海量用户的需求和订单,去大规模定制;在研发领域,需要收集用户的反馈和建议,去设计;在销售和供应链领域,需要根据用户未来购买意向去制定排产计划。
如果企业可以对C端用户进行把控的话,就可以在产品设计上、在定制灵活性上、在产销协同上占据绝对优势。
但从哪一块入手可以“引C端用户之水浇灌B端之万物”一直是困扰所有企业的难题,至今也没看到有哪家企业可以很好的解决。
以笔者的经验,突破口一定在服务领域。
因为你要引C 端用户之水为B端所用,那前提必须是有地方可以来蓄水,形成一个大的用户蓄水池。
以制造业为例,在制造、研发、供应链等领域,根本就极少接触用户,所以不可能形成用户蓄水池。
在营销领域,基本是通过电商和卖场去销售,与用户隔着一层;就算是有自己的专卖店,但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和客户(注意是客户,不是用户)很难形成信任关系,建立持续的联系。
因为很多产品是低频消费,几年内客户不会复购,所以哪怕是通过会员权益等方法,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只有在服务的环节,用户需要了解和关注产品保养信息,如果是维修,用户更是有求于你,你和用户可能会有面对面单独相处的一段时间,这时候是最好的建立关联和信任,形成用户蓄水池的时机。

如上图所示,通过三个步骤可以完成“引C端用户之水浇灌B端之万物”,即:
这里最难的是1,2步,即如何通过服务把用户引进来,以及如何运营用户蓄水池。
至于第三步,只要有了用户之水,那企业各部门是最了解如何使用的了。
下面介绍如何通过5个步骤,来完成引入用户和运营用户。
如果要引用户之水,一定要靠服务人员,而且服务人员还得乐意和积极做这事,否则引进来的就是死水。
如果要想服务人员心甘情愿地做这事,就得让服务人员感觉是为自己做。
所以一定要去中心化,从对外是一个集团服务品牌,到对外是成千上万服务人员品牌,而服务人员所做的一切就是在经营自己的品牌。

如上图所示,通过服务去中心化,服务人员经营自己的品牌。
但如果要经营自己的品牌,就得有服务人员与用户建立管家关系这一场景,从而使服务人员经营自己的用户。
一旦建立管家关系,用户的任何消费,服务人员都可获得相应奖励,这样会大大激发服务人员运营自己品牌的积极性。
场景设计:

如上图所示,是以上门服务作为一个建立管家关系的场景示例,通过这个场景,把一次性服务转变成长久交互的渠道。
在设计服务场景时,为了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如上图,仅仅通过服务人员提供服务这一场景引入用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
1)整合所有服务触点
2)构建服务中台
3)开发智慧服务引擎
服务的提供要做到智能化,要做到服务无处不在,服务按你所需: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通过合适的渠道,推送合适的服务,分配合适的服务执行人。这就是需要我们基于用户小数据开发智慧服务引擎。
整合了所有触点,有了智慧服务平台后,我们下一步就是要有自己的铁粉,也就是服务代言人,帮我们在社群中传播推广,替我们造势。

1)如何找出第一批服务代言人:建议首先发展服务人员作为第一批代言人
2)如何扩展服务代言人:可以发展企业的忠实会员,如金卡、银卡会员,也可以叫第一批代言人发展自己亲朋好友来扩展服务代言人。
3)代言人价值分享平台
代言人管理必须有一个数字化平台管理:
当用户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必须并联生态来维持用户的黏度和活跃度。
之所以说是并联,而不是构建,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的用户数量不足以支撑自建生态。

1)内容为王
在生态运营之初,一定是内容为王,而且要通过内容细分用户,把用户分流到不同社群中。
2)互作伙伴多样化和互补
合作伙伴要多样化,有提供内容的,有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有提供收益的……生态是需要多样性和互补的。
3)建立生态价值分享平台
我们是生态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而不应该是执行者,不应该是所有的事都亲历亲为。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允许合作伙伴来管理自己的用户,提供各自的内容和产品。
这最后一步是针对把用户吸引上来,但活跃度太低的情况。很多企业的服务是低频的服务,几个月甚至几年1次。
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性,就算是我们如何设计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也不可能变成像餐饮或社交一样的高频需求。
低频服务限制了服务人员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也制约了用户对服务人员的强依赖和信任。
所以我们可以变换一下思维,服务对象由1个用户变成1个物理小区。中国14亿人口分布在30万到50万小区和70万村子中,服务针对个人是低频的,但针对小区是高频的。
针对小区为单位的服务具有以下特征:
我们可以把小区作为基础单元,我们的目标不是每个用户都满意,而是每个小区都整体满意。我们可以建立以小区为中心的服务和考核的新模式。
这个功能可以做成小程序的形式,这样就不会受公众号等的舒服。
1)小程序功能建议
为全国30到50万小区分别建30到50万小区实体。显示小区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人员,互动,和活动等。
2)服务人员相关功能建议
3)用户相关功能建议
本文介绍了如何以服务为抓手,通过五个步骤,引C端用户之水浇灌B端之万物。
这五个步骤分别是:
作者:杨峻。现任微软资深数字化转型专家。曾任海尔全球服务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总负责人(主导了海尔10年来最大规模的服务再造项目 – HCC),IBM GBS 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化创新解决方案中国区总负责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PLM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在辅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及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协作与沟通。一般来说,一个项目需要配置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业务咨询顾问、系统架构师、实施顾问、开发顾问等角色,大一点的项目可能需要几十人的团队。高额的人力支出以及较长的实施周期使得该行业难以维持高毛利。此外,PLM市场已经成为红海,美国PTC、德国西门子、法国达索、甲骨文等已经成为高端市场的垄断性产品。
不过,由于PLM整体市场规模足够大,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大约8%的年增速,加上企业对于PLM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新入局的PLM供应商依旧存在较多的市场机会。
另外一个愈发明显的行业趋势在于,智能互联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方式正在改变PLM的实现途径,IOT、云计算、AR/VR、人工智能、图数据库等技术正在推动PLM行业的革新,用户对于PLM的使用将不再局限于管理层面,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产品/业务的优化与创新。
上海湃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湃睿科技”)是一家在国内有17年PLM行业经验的公司,成立至今已经积累1200多家客户,完成了超过500个PLM项目,公司主要面向离散制造业,尤其在国内电子高科技和工业装备领域已经成为头部供应商。公司创始人林劲松认为,公司构建行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由于PLM行业对产品定制化程度要求较高,大部分公司,包括湃睿科技在内的盈利模式都是以项目制为主,客单价普遍在百万元。除此之外,湃睿科技还有一部分来自国外软件(如PTC、ANSYS等巨头)分销的license费用。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以及稳定增长的客户群,湃睿科技2019年签订合同首次突破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PLM行业竞争加剧,主要厂商在试图凸显差异化,从而扩大业务和行业覆盖范围。业内头部供应商Autodesk和PTC已基本完成由许可证向订阅模式的转型,这有可能带动其他厂商的跟进。整体来看,PLM行业从技术、商业模式上依旧存在创新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