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这本签名的《财富》杂志将在Nate D Sanders Auctions拍卖会上拍卖。其说明中写着“致特里/史蒂夫-乔布斯”,并有小写的签名。特里是曾经接送乔布斯的前司机,并一度要求他在杂志上签名。乔布斯同意了,但随后通知了豪华轿车公司,并对签名请求进行了投诉。
这本签名杂志已被认定为真迹,并有JSA证书。
乔布斯签名的物品非常罕见,因此通常价值非常高。上一次乔布斯拍卖的纪念品是一张签名软盘,以8.4万美元成交,一张皮克斯海报以3.1万美元成交。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苹果和库克合同只剩一年,网友喊话小米,雷军赶紧挖人
最近根据外媒的消息显示,苹果现在的CEO库克和苹果之间的员工合同已经进入了最后一年,也就是说库克在一年之后很可能会离开苹果,换一份工作。

谈到最近小编上手了组装iPhoneX,Xs Max,Xr,以及苹果11各种虐机,各方面都很好就是用惯安卓的前提下突然转向ios真有些不习惯
科宇科技的组装iPhoneX,Xs Max,Xr,苹果11价格在3000左右还是很值得的,比起其他机子真的强多了
需要的搜微可以找他们,最重要的就是组装机不能官方保修,其他都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就像组装电脑一样,个人认为没必要多花2-3千去搞个保修,真的坏了也是直接送手机店维修的了,科宇科技组装 jccf17
库克和苹果的合同将要到期的消息传到国内手机圈之后,网友们纷纷感觉十分兴奋,表示未来一年后库克如果离开了苹果,那么也是有可能会入职国产手机公司的。例如最近两年来小米手机一直在招聘各大手机公司的前任高管,那么大胆想象库克离开苹果之后,会不会有可能入职小米?

根据媒体报道,库克在2019年苹果公司一共发给他1.33亿美元的工资,其中包括300万美元的薪水,770万美元奖金,1.222亿美元股票奖励以及超过8.84亿美元的津贴。如果折合成人民币,换算库克一年在苹果中所领的薪水接近人民币9亿元,因此大致可以估算库克如果在员工合同到期之后被国产手机聘用,那么国产手机发给库克的工资年薪至少不低于8亿,这个价位应该很少有公司用得起,除了苹果之外。
库克开始进入苹果,工资一直很高
自从库克成为乔布斯接班人接受苹果以来,苹果公司的股价翻了6倍多,在2018年8月2日苹果整体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如此看来,库克的工资开到年薪9亿也并不奇怪。
其实从库克一开始进入苹果公司以来,工资一直都很高,而且顾客用他出色的管理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1998年3月份,当时37岁的库克被乔布斯在三恳求之下加入苹果公司,一开始加入苹果基本年薪40万美元奖励金50万美元,在1998年折合成人民币600万年薪,这还只是刚入职。但是乔布斯交给库克的任务同样艰巨,那就是全面整顿苹果制造和分销的艰巨任务。
库克刚接手的苹果完全是一个烂摊子,根据笔者所查的资料显示,顾客接受苹果之初苹果公司的成本控制极差,库存管理糟糕,连记账都十分混乱。库克从小事做起,削减一定数量的员工,让整体队伍团队保持高效精干。库克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让苹果的产能提升,在乔布斯精简了苹果的产品线之后,库克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能外包的生产尽量外包挑选少量但优质的供应商。
生产速度足够,质量高,能够合理控制库存,最后把数百万件苹果产品运送到世界各地的苹果商店,这是库克最大的贡献。
很多人总是喜欢把库克和乔布斯进行比较,因为乔布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但是对于顾客来说,更像一个商人更看重苹果的市值和利益。笔者倒认为两者没有可比性,正恰如苹果公司前任在线零售商店区域经理迈克尔·詹尼斯十年前所展望的:“史蒂夫是苹果公司的灵魂, 非常关注产品研发;而库克是那个能将所有这些设计转化成一大堆现金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如果你想创业或正在创业的路上,别忘了对照以上十点加以“修炼”,相信就离成功不远了。正如李开复所言,如果一个创业者可以具备以上条件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那么就至少具备60%的成功要素了。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我们可以如今已经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去寻找一些共性。分众的江南春、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大名鼎鼎的盖茨、乔布斯、佩奇等都具备一些共同的成就其事业的特点。
首先他们充满激情但又非常理性,他们不是单纯地享受创业过程,他们更是为了一个好的结果。他们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所以能够全力以赴,每天工作量极大却不知疲倦。他们是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关注的同时不断去创新。
国外的创业者勇于打破传统,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国内的创业者往往需要尝试中国商业的“潜规则”。而无论创业的地点在哪里,迈出第一步的魄力是做出成绩的必须品。
如果一个创业者可以具备以上条件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那么就至少具备60%的成功要素了。
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十项能力
1、强烈的欲望
“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
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因为想得到,而凭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财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创业,要靠创业改变身份,提高地位,积累财富,这构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人生“三部曲”。
因为欲望,而不甘心,而创业,而行动,而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
或许我们可以套用一句伟人的话:“欲望是创业的最大推动力。”
2、超乎想象的忍耐力
在创业的路上,付出怎样的代价,付出怎样的努力,忍受了多少别人不能够忍受的憋闷、痛苦、甚至是屈辱、这种心情只有创业过的人最清楚!有多少人愿意付出与他们一样的代价.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创业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老话说“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对创业来说,肉体上的折磨算不得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创业,一定要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精神力”。如果没有,那么一定要小心。对有些人来说,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做一个打工仔,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3、开阔的眼界
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有真正见多识广。广博的见识,开阔的眼界,才能有效地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使创业活动少走弯路。
众多成功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几个共同来源。
第一,职业。俗话说,不熟不做,由原来所从事的职业下海,对行业的运作规律、技术、管理都非常熟悉,人头、市场也熟悉,这样的创业活动成功的几率很大。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创业思路的来源。
第二,阅读,包括书、报纸、杂志等等。比亚迪老总王传福的创业灵感来自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一份简报似的东西。1993年的一天,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读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王传福立刻意识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意识自己创业的机会来了。果然,随后的几年,王传福利用日本企业撤出留下的市场空隙,很多人将读书与休闲等同,对创业者来说,阅读就是工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
第三,行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行路,各处走走看看,是开阔眼界的好方法.
眼界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开阔的眼界意味着你不但在创业伊始可以有一个比别人更好的起步,有时候它甚至可以挽救你和你企业的命运。眼界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创业者的创业之初,它会一直贯穿于创业者的整个创业历程.“一个创业者的眼界有多宽,他的事业也就会有多大。”
第四,交友。很多创业者最初的创业IDEA(主意)是在朋友启发下产生,或干脆就是由朋友直接提出的。所以,这些人在创业成功后,都会更加积极地保持与从前的朋友联系,并且广交天下友,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社交圈子。与朋友们进行头脑风暴,就能够不断地有新思路、新点子.
四大创业IDEA的来源,也就是四大开阔眼界的有效方法。有空一定要到处多走一走,多和朋友谈一谈天,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让自己“眼界大开”就是最好的准备。
4、善于把握趋势又通人情事理
势,就是趋向。做过期货的人都知道,要想赚钱关键是要做对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势。比方说,大势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势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赔钱谁赔钱!反过来说,你就是不想赚钱都难。
势分大势、中势、小势。创业的人,一定要跟对形势,要研究政策。这是大势。很多创业者认为政策研究“假、大、虚、空”,没有意义。实则不然。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大到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小到一个乡镇芝麻小官的去留,都会对自己有影响。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对创业之成败更有莫大关系。做对了方向,顺着国家鼓励的层面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说,某个行业、某类型企业,国家正准备从政策层面进行限制、淘汰,你偏赶在这时懵懵懂懂一头撞了进去,一定会鸡飞蛋打。
顺势而作,才能顺水行舟。观察政府,研究政策,是为了明大势。
中势指的就是市场机会。市场上现在时兴什么,流行什么,人们现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可能就标明了你创业的方向。俞敏洪如果不是赶上全国性的英语热和出国潮,他就是使再大的劲,洒再多的泪,流再多的汗,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小势就是个人的能力、性格、特长。创业者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一定要找那些适合自己能力,契合自己兴趣,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项目,这样才有利于你做持久性的全身心的投入。创业是一项折磨人的活动,创业者要有受罪的心理准备。
一个创业者要懂得人情事理。老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合法地赚钱,不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社会是等你发达以后,还需要你有那样的兴趣。创业更不是为了要跟谁赌气,你非要如何如何,非要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如何如何,你才觉得心里舒服,你那是自己为自己设绊。
创业是一个在夹缝里求生存的活动,尤其处于社会转轨时期,各项制度、法律环境都不十分健全,创业者只有先顺应社会,才能避免在人事关节上出问题。作为对照,很多原先很牛气的外资企业,认为本地人才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只有外来和尚才能念好经,现在也都认识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为什么要本地化?因为本地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况,能够按照“本地的规矩”做事,也就是说更能入乡随俗。创业者一定要明势,不但要明政事、商事,还要明世事、人事,这应该是一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40后”朱敏:执着争取创业项目
80年代就去了美国创业的朱敏,博士毕业时已经36岁。带着妻儿在美国生活,他也曾感到迷惘、彷徨。好在,他亲历了美国的创业热潮。在硅谷工作的他,常常看到年轻的乔布斯、比尔盖茨在做路演,深受感染并加入了创业者行列,最终获得成功,被称为“美国华人创业三杰之一”。离开美国时,他将公司以3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思科集团。对于创业,朱敏的建议是“执着”。朱敏讲了一次亲身经历:曾经,有一名创业者希望能获得他的投资,但是该项目一开始并没有打动他。但对方毫不气馁,在了解到他喜欢爬山时,这个创业者每天早上都找来,陪着他爬山。因为被对方的执着打动,他最终为其投资。目前,这名创业者做的通信软件,已拥有四亿用户。
“50后”徐小平:创业当去小公司
徐小平以幽默的开场白,讲述了新东方的诞生过程,“当时我在温哥华,俞敏洪来找我,我就投资了,因为我当时没工作嘛……”引来现场一阵笑声。徐小平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时代,所以他谈到,自己一个朋友请他为在美国读书的儿子未来发展把脉时,徐小平的建议就是:“去创业型公司,去小公司。”
“60后”牛文文:创业需要责任感
牛文文之前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做总编辑时,见证了马云、柳传志的成功。但现在,他自己成为创业者,打造创业家传媒时,更关注小微团队的成长,希望为这些创业黑马,搭建好的平台。“创业是十分艰苦和孤独的,也许外界给你很多赞美,但头脑一定要清醒,需要考虑清楚。”牛文文谈道,创业者需要有责任感,对产品要负责,对员工要负责,对自己的投资人也要负责,对创业者而言,责任是终身制的,考虑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获得用户或是读者的同情,或是能赢得报道之类的奖项。只是为了分享经历后的感想。在参加NewMe Accelerator创业人培训和Code2040教育项目时,也发现其中的一些经历颇为受用。
虽然我可能并不擅长讲故事,每次走出指导课堂,我都忍不住自问,刚才我都假惺惺的说了啥啊?但这并不影响我分享这些经历的爱好,因为这样能作为前车之鉴让后来人少走弯路。
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前前后后让我们赔上了200万美元代价,而通过分享,通过了解我运营一家软件产品公司的经历,听众不花一分钱,就获得了这些经验教训。如果听众中恰好有人打算生产诸如激光装置,微芯,基因治疗等产品,或是打算开发游戏,那么或许我对这些领域的了解还没有诸位多,也许能给大家提供不了多少帮助。但话虽如此,还是将我的经验写在下面吧。
1. Cross-10,从“10笔交易”做起
“Cross- 10”是什么意思?——做成10笔以上的交互交易。具体这些事情是什么,则要看具体公司做什么来决定。比如卖小熊软糖,Cross-10就是10个不同的员工向10个不同的客户成功卖出软糖;如果是经营指导平台的搭建,那么Cross-10就是让10位不同的教师向10个不同的学生成功推销课程。也就是说,生意的卖方10人和买方10人分别发生互动或交易关系。对大部分公司来说,这种Cross-10的关系并不难找,而有些则要挖掘参与Cross的双方。但不论是怎样的参与方,都必须保证对方对公司作出了时间或是经济上的投入。
记住,先完成Cross-10,再开始写代码。要实现 Cross-10其实并不难,所需要的只有:Word处理软件,Excel表格,一部电话,再花100美金用于赞助商广告(AdWords)。但只有通过 Cross-10,与真正的用户进行接触,得到对方花时间或是花资金给予的帮助后,开发商才能真正了解市场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
我曾对很多人给出过进行Cross-10的建议,但只有大约5%的人落实了这一做法。但这5%的人也正是我联系最多的创业人,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会在产品设计或融资上帮助他们。
Cross-10只是一个启动步骤,如果连Cross-10都实现不了,那谈何实现一百万次的交易呢?虽然尝试的过程中出错并不好受,但总比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上很长时间蒙受的损失小得多。
2. 1个真正粉丝胜过100万僵尸粉
2011 年底到2012年初,出现了一批社交目的的视频应用公司,如SocialCam和Viddy,从早期的Facebook社会化图谱(Facebook Open Graph)中挖掘了Facebook的大量用户,并确实在短期内从中获得了不少利益回报。但Facebook改变营销策略后,上百万的用户还是选择了 Facebook,而舍弃了这些社交视频应用。究其原因,是因为用户只是开始觉得这些应用还不错,而他们真正喜欢的还是Facebook。如果只是普通的应用,没有一大群铁杆粉丝的支持,随便出现的新的应用就能将它取代。比如AirBnB之后,同样出现了一批类似的租房应用,但后来的效仿应用都没能建立前者稳定的应用群。
在真正的应用环境下体验用户使用是与获得用户信任的关键。公司如果采用市场研究、调查这种间接的方式,无异于表示“我没有自信真正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生怕自己宝贝的应用被用户指指点点”。但事实上,与顾客在他们的使用环境下真正交流15分钟的效果,可能抵得上在坐在办公室讨论计划10个小时。当年就是这样与顾客做第一线的交流,挽救了我自己的公司。
因此,走出办公室,到使用自己产品的用户身边去吧——这句话其实并非原创,AirBnB的CEO Brian Chesky,YC孵化器的Paul Graham,以及硅谷创业达人Steve Blank都曾这样说过。我是在2011年Brian与Reid Hoffman的谈话中听到这样的建议而用在了自己的公司上,事实证明,正是这句话永远改变了公司的发展。
只有到用户所在的第一线去,才能设计出用户真正热爱的产品——可能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但真正狂热的粉丝能发挥的影响,要比那些只是顺便关注一下的粉丝大得多。
3.以“丑”为美,不要等到应用反复美化后再发布
Lind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曾说过,“不要等到应用反复美化后再发布。应用第一版让开发商在日后感到尴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许多公司最初发布的第一版应用事后都被证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致命的。从一些基本无害的误差(比如色彩、布局被用户挑剔等)到非常严重的错误(如应用崩溃)。但与错误的存在相比,重要的是公司从早期用户处得到了反馈,并进行修正克服了种种错误。
比如今年刚刚流行起来的面向高中生的交友应用Tinder,其早期版本在发短消息上存在严重bug,许多关键功能很容易崩溃。但这款应用还是体现出强大的适应力,每一个更新版本与上一版本相比都做出了一些改善,最终获得成功。应用推出2个月内就匹配成功了超过100万对爱慕者(双方第一眼互有好感),成为美国校园相当走俏的一款社交应用。
(你要拿乔布斯举例?不好意思,这位大神实在离我们太远了。如果你自信自己是乔布斯那样的天才,那也不是我这样公司辗转四次才定位下来的人能指点上的啊o(?□?)o)
4. 不是目标用户,就没有发言权
下面是时常出现的一段对话:
创始人:“Pablo,我有个这样的想法,$#@%^&*^$!@#…你看怎么样?”
我:“那你看我是你们的目标用户么?”
创始人:“额……不是,但因为你已经创业很久了嘛,所以我想听取一下您的看法。”
我:“既然我都不是目标用户,那么我对产品的看法完全可以忽略。试试Cross-10吧,或许我看到Cross-10的数据能有所建议。”
创始人:“……
5. 眼见为实,杜绝空头支票
很多应用开发商会联系大批的应用体验人,作为应用上线后的用户保障。下面的对话也是屡见不鲜——
我:“你们的应用已经发布了吗?”
创始人:“哦,不,还没有。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们的应用开发队伍也堪称程序猿中的忍者,已经花了三个月编辑代码,产品估计在四周就能上线了。”
这样的回答就让我感到摸不着头脑,“还没上线?你在上线前花费的时间再多,也不能知道用户对这样的应用真正有怎样的要求啊?赶紧上线,上线才是第一步。”
创业者会做出这样的解释:“因为已经有上千人(或者上万人,上百万人,都是一口气能吞下一头大象的数字)已经答应体验我们的应用了,我们必须的产品必须充分完善,才能不让这些人失望啊。”
我: “让我来打个比方。跟用户体验对象推销尚未上线的产品,就好像在体育场推销免费啤酒,只不过啤酒还没来,只是拿着牌子在吆喝。尽管你事先向他们描述了产品的神奇功能,但这些体验用户实际为产品投入的时间或资金都是零,同意体验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包赚不赔的无损决定。如果到时候推销免费啤酒的拿出的只是温水里飘着的大麦粒、酵母或是烂啤酒花,那就算是免费也不会有人喝。应用体验与发布后用户是否买账,完全是两个概念。”
如果一直处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下,开发商们很难开发出真正符合用户期待的产品,而向用户进行的产品描述,也常常加上神话的效果。直到让用户真正投入时间和财礼,拒绝“免费啤酒”那样的廉价体验,才能真正从用户处获得有价值的建议。
另外一种在应用开发早期形成合伙人关系的合作形式,我个人也不看好。如果你的应用不能先博得小部分人的好评,那么也就不太可能获得这一小部分人以外的大部分人的好评。早起建立合伙人的关系,开发人会过于依赖合伙人处理开发以外的各种事物,而专心追逐可能原本开发很早就会发现是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也曾经从这种合伙模式上吃过教训,失败三次,分别浪费了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真正用户喜欢应用是能主动吸引用户的,同时被其吸引的还有各路投资人。过去两个月中,凭借最终退出的成功的应用,主动联系我们的投资人络绎不绝,数量超过了过去三年中我们主动寻找的投资人的总和。
6. 发扬极简主义,杜绝TMS(Too-Much-Shititis)
TMS,用来指代应用过于冗长,涉及过多中间环节的现象,是创业公司最容易犯的毛病。
简而言之,要做成一件事,然后围绕这件事发散思维的方法有无数种。成功的例子比如eBay,谷歌,PayPal,Twitter,Facebook,Square等等。但要是想同时多件事齐头并进,然后从中挑出最有潜力的一支,则是必死无疑。
经常有创业人这样描述自己的产品:“这种产品将提供一流的用户体验,其中涉及从A到B到C到……的过程,从而实现这样的目的:在做菜时教会用户汉语……”这其中也太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吧。对这样的描述,我的回复通常是:选择其中一个环节做好就足够了。即便是最简单的环节,做成功也是了不起的事情。
专注某个具体目标,设计方案,做出尝试,发现问题,不断修订,避免自己的产品与TMS挂钩。而在做成这件事之后,再考虑如何添加应用功能的问题,则可以算得上“甜蜜的苦恼”了。
7. 言多必失
用5个词以内来概括自己的应用。如果不能,那说明你还不够了解自己的应用,或者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设想一下,如果对一个5岁的用户描述说“我们的产品是一个多平台的、用户对用户的、彼此分享内容的多平台社区,用来%$^&*($@!#……”对方不腻烦才怪。
描述语越多,只能说明你对自己产品越没有把握。同样,对于那些没法用简洁语言说明自己在干什么就来寻求资助的创业人,通常不会在这样的人身上花多少时间。
但建立这样明确的描述是要以上述项目为基础的。只有当开发商经历了Cross-10正视第一版应用的各种错误,抓住目标开发出直击关键问题的应用后,才能真正建立这样的描述。
最后,对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在被打败100次后,再第101次站起来。做出调整,朝着原来的目标继续努力。只有凭着这样的韧劲,才能活过上面的7项挑战,将产品推向正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以下为杜尔对科技行业的九大预测,投资界略有删减:
1. 云计算风生水起,明年将有“50%的计算发生在云端。”
2. 创新的未来是光明的,风险资本领域“回报丰厚的日子尚存。”
3. “由于网络盗窃,企业每年失掉1150亿美元。”企业和B2B证券市场的巨大机遇。
4. 未来平板电脑在计算领域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正如乔布斯所演的那样“如果上帝希望人们在平板电脑上书写,他造人的时候会造十个触控笔而不是十只手指”。
5. Nextdoor这家创业公司的模式很不错,任何人都可以和居住在当地社区的人创建私人社交网络,同时把社交,本地和移动紧密结合了起来。
6. 硅谷今日的激情在于教育。
7. 医疗保健和公共教育未来将被科技颠覆。
8. “美国每年在能源研究方面只花费40亿美元,而在薯条上却花费的多得多。” 政府和企业应该更明智、更有战略的投资技术领域。
9. 高科技产业的下一个“大战场”将在本地电子商务领域。亚马逊“试图进入每日交付领域,重新将电子商务定义为核心业务,谷歌与本地商户合作提供谷歌购物工具。”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第一个事情:请做好项目调研
其实很多人做App的时候,大多是由于一个想法立马就去做了,但是缺少了前期调研,比如App的定位,是那些人会用,是50~60岁还是25~30岁?人群特征要想明白,App人群特征,比如是家庭主妇,还是单身女性,是上班族,还是中学生,很多时候,前期的市场调研非常重要,我曾经负责的一个App项目,调研时间都用了两个月,包括市场情况,对手情况,技术情况,国内国际情况,发展历史基本上都调研到了,调研完毕,我基本成了一个专家。所以说项目前期的调研是一定要做的,项目调研的形式很多,可以在线调查问卷,可以到地铁口发问卷调查,做的时候辅助一些礼品,一般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对创业的人非常有帮助,为什么?因为在调研的过程中,你会真实的感受到用户的心理,想法,以及顾虑,比纸上谈兵管用多了。我们做App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用户用的,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需求那就是成功了,那样我们在开发,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都不会在盲目了,同时以后在推广的时候我们也更加有方向。所以说项目调研还是要做的,能增加我们做App的成功率。
第二个事情:多做一些宣传
第二个发现的问题,就是很多人不怎么注重宣传,我之前接触过很多人,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自家的产品,自家的技术很牛逼,由于之前不懂,后来发现一两年过后,市场上同质产品很多,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技术是壁垒,其实都是自己的臆想,到最后超过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市场上出现竞争者的时候,要想超越对手,唯一的区别就是宣传,因为宣传能带来用户,当下是一个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用户获取信息成本和时间越来越小,一分钟不宣传,用户就可能找别人去了。其次,宣传还能带来潜在合作伙伴,一般找合作伙伴很多人还是愿意找有品牌知名度的,为什么?因为和有知名度的公司合作,能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再次,宣传还可以打压竞争对手的士气,如果竞争对手公司不注重宣传,那么你的大力宣传会扰乱对方的军心,吸引对方的客户注意力,增加对方销售的难度,这其中门道很多。另外,用的好,打倒竞争对手真是太简单了。所以,别盲目自信自己的技术,多做一些宣传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三个事情:多实战,少看成功学
在互联网内有一群老板成功之后,会到处为自己宣传,以至于经过媒体包装之后,显得神乎其神,这些迷惑了一些渴望成功的老板,让很多老板相信,不花钱我就可以怎么怎么,或者我的成功是因为产品做得好,其实很多成功的老板不会告诉你很多真实的东西,而且一部分老板还喜欢吹牛,比如100人做成的事情,对外说的时候10个人做出来的,结果有个做手机的创业者真以为是10 个人做出来的,最后请了10个人半年都没做出来,这个人是谁,估计大家经常看文章都会知道。还有一个吹牛的点就是我的成功是因为产品做的好,我觉得这个太水了,Apple很成功,是因为Apple在宣传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和钱,这些在《乔布斯传记》里写的很清楚,所以别迷信成功的团队,别迷信成功的产品,别迷信那些过于闪亮的数据,别人不会告诉你,曾经多么努力的经验和技巧,只会告诉你闪光的数据。别太迷信成功学,成功学有太多的水份。很多事情还是多实战,因为只有实战了你才知道,原来不是那么玩的,讲成功学的人都是在利用众人渴望成功的心理为自身谋福利的。
第四个事情:差异化产品
今天读到一篇犹太人的黄金法则,78:22法则,就是说一个成熟的市场里只有22 %赚钱的,其余78%不 赚钱的,比如App这个市场里,过5000万用户的App只有二三十个,占比22%,赢得了78%的用户,其他78 %的App都是跟风凑热闹的,赚不到什么钱,只能占到22%的用户,所以在一个市场机遇来临的时候,要争取做到22%的那波人。同时还要注重产品差异化,现在很多人看移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挺火,于是都来做,很多人只是一时兴致,别人做什么,他做什么,到时候只能是上不去下不来,浪费了时间,还有一些是做了,文不对题,什么文章都发,没有个主题,没有宣传,没有坚持,没有差异化,没有用户定位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一个市场处于红海之中的时候,要想获得成功,本来就很难,再去做的时候,就要做差异化,突出自己的优势,同时在细分领域深挖,做忠实用户,做忠实粉丝,这样或许还有一些机会,目前的App就是如此,现在单纯做一个App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就看你的产品差异化在哪里,你有哪一点能吸引记者,能吸引用户,从线上到线下,从婴儿到老人,从小学生到白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为特征,都是可以用来做差异化的产品的。当前手机用户10亿,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一千万精准用户来变现的话,也照样可以成功。除了产品、用户差异化外,还有就是营销差异化,比如现在的App推广,现在大家都在花钱推广的时候,你就要开辟新的推广方法,比如别人做首发,你也做首发,别人换量,你也换量,这种随大流的方式,很难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连续创业者凯文·约翰逊(Kevin D. Johnson)在他的最新著作《创业者的真实思想》(The Entrepreneur Mind)一书中,概述了真正的创业者所秉持的100项基本信念、见解和习惯。其中的大多数是预料之中的,比如从大局思考、开创新市场等等,但我发现有些内容(比如以下这10条)很可能会触怒这种生活方式之外的许多人,以及许多怀揣创业“抱负”的人士。
然而,根据我自己在“这个圈子”侵淫多年的经验(我指导过许多创业者),以及我对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这类商界领袖的观察,这些很可能会引发争议的思想非常靠谱,堪称真知灼见。
1、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具有危险性。
创业者当然知道失败的概率非常之高,但他们未必喜欢赌博。相反,他们愿意承受一些经过悉心评估的风险,通过精心策划让局势对自己有利。他们必须对自己有足够大的信心,再加上专业知识、稳固的合作关系或雄厚的个人财富的辅助,所以才会胸有成竹地认为其行动的风险系数几近于零。
2、生意至上,家人次之。
这并非一种自私的观点,但在真正有抱负的创业者看来,家人的福祉有赖于生意的成功,而不是相反。这就是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求你首先为自己戴上氧气面罩的原因所在。你是否应该为了带你的宝贝儿子参加一场球赛而放弃一笔价值上百万美元的生意?
3、追随你的爱好是不对的。
首先应该寻找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你或许想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比如消除世界饥饿现象,但它或许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在任何一家羽翼未丰的企业中,你难免会发现一些不那么让人愉悦,但必须完成的事情,比如陌生推销,或者解雇效率不高的员工。只做有意思的事情,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
4、给自己当老板不见得是好事。
卓越的创业者根本没有兴趣当老板。渴望获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自由的人,往往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于创业者而言,纪律性是其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投资者、合伙人,甚或客户成了你的新老板,一定要坦然面对。
5、放弃最糟糕的客户。
每家公司都有一些总占企业便宜,并导致其他好客户利益受损的客户。最优秀的创业者总能迅速地作出艰难的决定:带着应有的尊敬,放弃这些糟糕且难缠的客户,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挫折感、资源消耗和声誉损失。你不可能永远都能够取悦每一个人。
6、无视挑战是好事。
非常熟悉你打算参与竞争的产业自然是好事一桩,但人们往往看到太多太多的挑战,进而连第一步也无法迈出。此外,创业者所开辟的往往是全新的领域,因此没有人知道真正的挑战源自何处。真正的创业者相信他们有能力披荆斩棘,开拓出一条通往机遇之门的路径。
7、无需匆忙地攻读MBA学位。
倘若你已经是一位创业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包括一个MBA学位)只会放缓你前行的脚步。你可以认为,这样做纯粹是浪费时间。如果你打算创业,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从商经验或者一个工商类本科学位,那就不要浪费两年大好光阴,去攻读价格不菲的MBA学位。
8、举止古怪也无妨。
在创业起始阶段,创业者,尤其是那些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往往当不了八面玲珑,适应性极强的企业领袖。实际上,举止古怪是常态。根据其他研究,在创业者群体中,注意力缺失症(ADD)是一种常见现象,其他人格障碍亦是如此。成为一位生活方式方面的怪人,其实是件蛮酷的事情。
9、未经兑现的口头支票毫无意义。
每位创业者都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看到客户递来的第一张支票时那副手舞足蹈的天真模样。当你收到一张新的订货单、一张支票、一个口头协定,甚或一份书面协议时,请不要兴奋过度。等你手中拿到真金白银或者资金已被验证之后再好好庆贺吧。
10、没有“陌生推销”(cold call)这回事。
如果你是创业者中的精英,你就不会接触任何一种与“陌生”有关的事物。在这个互联网和大量其他资源唾手可得的时代,接触潜在客户前,你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迅速地了解对方,你不能浪费你和他人的宝贵时间。首先做好自己的功课,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果你认为约翰逊的想法对头,请阅读这部著作,了解另外90项更具挑战性的洞见。即便你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观点,你也应该尝试着打开自己的心扉,了解这些看似落后的创业思想的价值。于一位卓越的创业者而言,当其他人寻求庇护时,他们甘冒风险;当其他人想找一份工作时,他们打算创造工作;当其他人跟随市场大势时,他们开辟出他人未曾涉足的新天地。(来源)
你是否已经了解了创业者常犯的错误?倘如此,就准备做出一生的承诺,向精英学习吧。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在美国感恩节前夕,一位创业者在国外程序员和创业者聚集的社交新闻网站 Hacker News 上表示自己创业失败了。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信用透支、卖了房,家里能卖的基本都卖了。他有两个不到6岁的孩子,妻子又怀孕了。
这位创业者的经历引起另一位创业者 Aaron Hillegass 的共鸣。Aaron Hillegass 是一家百人规模的编程培训和咨询机构 Big Nerd Ranch 的创始人,他在2001年创建了这家公司,但公司真正迎来大发展是在2008年以后。
Aaron 表示,再过一个月自己的公司要启动校招,他也经常遇到优秀的学生不愿加入公司而想创业。因此他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对创业和加入公司的想法,虽然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招聘贴”,但 Aaron 的一些观点的确很值得有创业想法的人参考。
简言之,Aaron 认为,创业最好的地方是能够决定一家公司的文化。但是鉴于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好坏,那么如果你能找到一家志趣相投的公司,而这家公司又愿意付给你有吸引力的薪水能让你去解决问题,就赶紧加入这家公司,别创业。
第一:创业是否成功主要靠运气
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会说他们成功是因为找对了人,或者公司战略定的好,或者合适的投资人,或者快速试错和转型。但是 Aaron 认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观点,是因为这些人都忽视了运气的重要性。很多成功创业者和失败创业者的最大区别是一个运气好,一个运气差。
Aaron 从10岁开始学编程,后来进入了乔布斯创建的 NeXT 公司做开发者。因为对 NeXT 和苹果公司使用的编程语言比较有经验,他在 2001 年和合作伙伴 Emily 创办了 Big Nerd Ranch 公司,主要提供编程语言 Objective-C 的培训和其他编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当时苹果公司远不如现在受欢迎(2001年苹果推出 iPod,可以说刚刚开始复苏之路。当时苹果公司的股价还不到10美元,现在为560美元)。因此 Big Nerd Ranch 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虽然他向每个人兜售自己的想法,到2008年公司还是只有7个人。
2008 年苹果推出了 iPhone 的开发者 SDK,由于 Objectvie-C 是 iOS 操作系统(当时称为 iPhone OS)最主要的编程语言,于是一夜之间,Aaron 和他的6名员工成了世界上最火的领域里最优秀的程序员——而这个领域在苹果发布 SDK 前几乎不存在。
在这之后 Big Nerd Ranch 迎来了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有超过100名员工,在欧洲和拉丁美洲都有办公室,并且成了 iOS,Android,Javascript 和 Ruby 等编程语言方面的专家。
Aaron 自诩为一个聪明的人,但他表示,聪明和努力工作让公司扩展到了7名员工的规模,接下来的发展全是靠运气。
的确,他在 2001 年的时候不可能猜到苹果会在6、7年后推出 iPhone 和 App Store,而如果苹果没有那样做,Aaron 的公司到现在可能也就10人左右,甚至有可能已经倒闭。
第二:创业初期充满青春期的烦恼
Aaron 认为,创业初期是创始人最辛苦的时候,不仅仅是工作辛苦,更重要的是付出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报。很多时候,创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做一件事,最终却发现必须放弃。
不过,最糟糕的是,创业者会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比如一些公司会更懂这个行业,一些公司已经有客户和收入,一些公司甚至已经开始盈利。
虽然很多时候,新进入者有全新的眼光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业者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优势。但 Aaron 表示,大部分时候那是一种劣势。
在创业初期,团队不可能做到精细化分工。那就意味着创业者可能要花数个小时来做一件专家10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Aaron 表示自己在公司每个职位都做过,并且都做的很差。
第三:钱只要够用就好
很多创业者在成功后都身家过亿,因此成为亿万富翁也是一些人创业的原因。
Aaron 过过穷日子,他知道穷日子不好过。现在他认为,有足够多的钱是件很爽的事情。
Aaron 对足够多的定义是:你可以请朋友去一家不错的餐厅吃饭,但完全不用担心这顿饭的花费。
在和一些亿万富翁打过交道的过程中,Aaron 发现成为亿万富翁比有足够多的钱花仅仅是更好一点而已。所以他觉得年轻人对未来的想法不应该是“我怎样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我怎样有足够多的钱花?”
当然,也有人希望赚足了钱,然后退休。但是 Aaron 认为,如果聪明的人很早就退休,然后打打高尔夫球等着老去死亡,那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就算在傍晚要离开世界,Aaron 也希望当天早上他能给某个项目贡献一些有用的代码。
第四:创业很多时候并不能解决真问题
很多人创业是希望通过创立一家公司去解决问题。创业者会希望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人能很好的解决,如果自己能搞定,就会有人买单。
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得是一个真问题。Aaron 认为,很多时候创业者是在猜某个问题是否存在。
当你是为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公司的客户会提出问题,并且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买单。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不需要去猜测有什么问题要去解决。
Aaron 认为,老公司都希望创新,并且这些公司也有资源帮助有想法的人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在大公司工作,你产品发布当天就能获得成百上千的客户,从而产生出一种自己对世界有贡献的深深的满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