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是以前的同事,他坐我隔壁。和他聊某一位大神,他说和该大神吃过饭;聊某个热门产品,他说以前早就想到过;和他聊某个模块的解决方案,他说这很简单……
三个月后,他离职了。是因为经常在QQ群闲聊,吐槽,被老板抓现行。
离职的时候,和他吃了个饭,说能否拉我去你的大神群学习学习,只潜水。他说我不够这个level。
他离职后,就没有怎么联系了。
过了几年,在和朋友某次聚餐,偶然瞥见,隔壁桌他只身一人喝酒撸串。就和他闲聊了下往事,问问现状。
他每每谈起之前他就职过的公司,他参与的项目,唏嘘不已。他觉得还是自己眼光毒辣,他说他早就说过事情不能这么干,不能那么干,但那些人就是不听他的,因此失败已经注定,他们都是活该。他说他的老板和几个同事都是大傻逼。接着就喝了口酒。
酒过三巡,他开始和我谈互联网,谈虚拟现实,聊5G,论未来方向,我听得云里雾里,他唾沫横飞,激情四射。似乎自己是那个「Crazy One」,只是时运不济。
他说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他觉得是自己太独特了,所以才不合群。他觉得有太多需要变革的东西,他都跃跃欲试。他说他就差一个伯乐和一个称心如意的平台了。
他又谈到他的阅读,对于《结网》、《乌合》、《怪诞心理》、《体验要素》……哦,还有那本他说张小龙推荐必看的书,和我谈他的一些阅读见解。他还谈到历史,常说的一句话是「历史总在不断重演」,意思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知道教训,老是重复犯错,真是傻逼。
他说他真的是失败。但是他会成功的。
你肯定会问我他到底是谁?——他有时是我,有时是你。
我的好哥们,他一直在做产品经理。人真的超级聪明,非常善于沟通,总能用最小的“成本”得到解决方案。在产品工作中,需求基本上存在自己脑海中、流程图也很少画,原型基本上也是草草几笔。但总是能保证项目上线。
我们几个还有每个月都会约饭。每次约饭,我们总是抱怨产品增长太慢,导致每个月KPI基本上刚刚达标。而他们产品KPI只是要求产品上线进度,每次KPI都远远超标。对了,每个月约饭都是他发起的,因为他真的太闲了。
后面几个月到了约饭点,他始终都不现身。一年后,才发现他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退群了。偶然一次碰见他,那时已经距离最后一次约饭过了1年半了。才知道,他马上要离开深圳了。
他组织最后一次散伙饭。席间得知,最后一次聚会完后,他们公司因为业务调整,他负责的产品线被砍了,而他也被优化了。后面辗转了几次,都无疾而终。不是试用期没过,就是面试压根不通过。
他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产品迭代机器。离席之际,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对于做产品,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之前遇到个同事,刚入职的小伙子精神头特别好,沟通主动,方案细致。开始的半年独立负责一些产品模块整体的迭代质量非常不错。
平时吃饭的时候也总能感受到他对于工作的投入,领导都非常看好他。年底的时候还获得了最佳新员工。
来年的时候因为业务线调整,领导把他划分到了一个新的项目组。新的项目比较忙,一起吃饭的机会也就变的少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找到了我们几个之前组的老同事,一起吃饭。饭局上言语在没有对工作的热情,一直在对新项目的同事和领导各种吐槽…
原来刚刚调到新项目组的他本以为能大展拳脚,针对新的业务输出了一套完整的规划,分享了很多的想法,新项目组的领导也表示了很高的认可和鼓励。
就在他以为一切都能顺利推进的时,发现领导对于业务的预期和自己出现了分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受到了领导的背叛,认为自己之前的工作都是无用功。新的方向他打心眼儿里不认可。
渐渐的工作从最开始的全情投入变成了应付任务。对于负责的产品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每天仅仅是机械的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结果近期连续出现了几个工作失误,在项目周会上被领导单独点名…
经历了这些,在想着自己的工作状态,他在想要不要辞职换个工作做产品会更好。
故事讲到这里结束了,产品经理做久了之后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每天在做产品的时候到底是在做什么?
1.从问题的发现到产品解决方案是有完整链条的。即:问题是为哪些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服务的?→问题产生的需求点是什么?→需求所属于哪些功能模块→功能模块组成产品。用户→问题→需求→功能→产品。
2.接第一条,清晰的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是产品落脚的基础。
3.没有一个产品是能靠用户体验取胜的,无论是多棒的交互还是多酷的视觉。用户体验只能作为产品的增香剂,抓住用户需求才是产品的脱颖之匙。
4.产品首先要以最小成本快速去试错(超级重要),因为见过很多产品胎死腹中(因为迟迟觉得产品不完美而一遍遍的推迟上线时间)。
5.做产品一定要复盘,复盘一定要带着数据。复盘不是分享会,而是批斗会。(每次复盘都会喷到吐)
6.做产品一定要保持沟通,还要说人话。说对方能听懂的话。不耍专业,不设置门槛。
7.产品每一处给用户表达的内容,都需要是一致的,不做多样化。从开始到结束,从 A 产品到 B 产品,从界面视觉到文字内容,以及标点符号。这是基础也是细节。
8.产品先有,再高效,然后易用,最后好看。有是最基础的体验,有总比没有要好。然后使用效率要很高,再然后才是要好用易用,最后才是要好看。当然,丑也是不行的。
9.持续关注自己的“孩子”,哪怕她已经嫁人。作为一个产品人,应该持续关注自己做过的产品,哪怕这个产品已经不归自己管了,也应该经常关注并思考他的发展和进化。
10.产品经理懂技术并不是就要能自己成为架构师、自己成为工程师,又可以规划技术架构又能实现产品功能。懂技术是要明白技术实现的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这段时间一直在忙求职,文章断更了,实在对不住关注我的大家伙儿。一直以来佛系求职的我,终于按耐不住认真投了一波,挣扎了半个月,好在结果是好的。昨天跟朋友聊到 “大厂背景”这个话题,我其实不太care,不是说不喜欢大厂,而是“大厂”,在我眼里也只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大了一些而已,你细品~。我做产品更重视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有挑战?是否能给我带来成就感?我不怕失败,我只要让我感兴趣,那一切都是好的。一位前辈曾对我说:“做为PM,如果不能在一个产品线深耕3年,是做不到深刻理解也解决不了行业问题的”。很多人喜欢跳来跳去,理由也许大家都懂,但我的看法不太一样。在我眼里,优先级一定是“成就驱动”大于“平台驱动”,我认为这是将来成就自己最好的动机。

前天看到群里有伙伴分享海盗模型时,将“AARRR”误写成了“AAARR”,其实也对!行业都有自己的属性,我们在嵌套模型时,适当本土化没什么问题。就说这个“AAARR”,在教育行业里可以理解成“洞察”、“获客”、“激活+转化”、“留存”、“自传播”。
大多数教育公司的海盗模型实际更加简单。我把它归成“AAAR”,即“洞察”、“获客(+裂变)”、“激活”、“留存(转化+复购)”,这也正是教育行业用户在经历的生命周期。
“洞察”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底层痛点,树立与竞品的差异,打造自己的竞争壁垒;
“获客与裂变”是用尽一切手段*流,搭建自己的私域用户池;
“激活”是指用户进入App、成功购买体验课并完成试听的整条路径;
“留存(转化+复购)”是教育企业实现真正盈利的阶段,是未来经历残酷洗牌后依旧能傲视群雄的底气。
当下大多企业侧重的增长阶段集中在“获客(裂变)”。
暑期大战即将打响,如何优化App内的用户体验、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做好“节流”,就是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流量池—>用户池—>收入池—>(反哺)流量池
是大家都在追求的良性闭环。但归根结底,流量也只是手段,留存与收入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当下各教育公司在抖音与微信疯狂投放,策略层出不穷,比如:
ABCmouse的49.9元15节课;
一起学的9.9元7节课;
果肉网校的9元8课时;
作业帮的9元13节课;
腾讯企鹅的49元16课时;
大米网校的9元15课时;
高途的9元16节。
甚至还有0元送课的
……
但最终的成败还是要看消课后的转化(留存),做不好转化,再多的投入都是白搭,这也是“增长”一直在强调的全局视野。企业在不同阶段有自己的侧重是为了集中资源更好产出,但不代表就能实现最大化营收。在我看来一切脱离全局的“增长”都是“伪增长”。
我眼中教育行业的留存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完成特价课的学习后,进行长期课程的购买,即首次转化,也可以理解成真正意义上的首单;
第二个阶段是完成长期课程的学习,进行同款课程的续费或相关课程的转化;
这两个阶段,老师的课堂氛围、孩子的学习效果、运营的课前课后服务以及定价策略都是保证留存的关键因素。
留存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晰,就不多说。下面说说如何衡量产品当下的留存情况?
留存率的公式如下:
留存率=该时期末初始活跃用户里仍然活跃的数量/某时期开始时的总活跃用户数量
与其相对的是流失率,用1去减就好了。
留存率没什么可说的,这里着重强调一个概念:留存曲线
定义:观察不同时期“同期群的留存率”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曲线。
它考量的是多个同期群,多个时间段的留存率变化情况。(同期群的概念建议阅读《精益数据分析》,会有非常清晰的理解)
那具体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义留存?
这里引用曲卉老师的一个经典描述:
首次完成(初始行为)的用户里有(百分之xx)在下一个(时间周期)完成(回访行为)。
这里的“初始行为”就是首次关键行为(即激活行为)。比如学员完成首堂体验课,或者在App中完成了首次免费课。
“时间周期”是衡量留存的周期。这个依产品属性而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下文会列举一些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回访行为”其实就是用户回到App内做什么?就是留存的关键行为。
那该如何绘制留存曲线?
这里也简单列举几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用户的初始行为和回访行为进行定义,设置一个衡量标准。比如我们定义用户听一节体验/免费课算回访行为,那如果用户只是单纯的开机进入首页后就退出了,就不能算成留存。
其次,我们要明确自己产品的天然使用周期,这里跟上文的时间周期可对应,比如,
社交类的产品:微信,陌陌等,他的天然使用周期就是每天;
游戏类的产品:王者荣耀、吃鸡等,也是每天;
健身类的产品:keep,是每天/每周;
教育类的产品:猿辅导、VIPKID等,是每周;
租房类的产品:贝壳、蛋壳等,是每月/每年;
这与用户的使用频次有直接关系。
另外这里还要做一个细分,我们在分析新用户与老用户的留存时,侧重点也会不同。新用户的使用频次一般会高于老用户,我们会关注其次日,首周,首月这些指标,而老用户我们更多的是去关注其半年或者一年的留存指标。
然后,拿新用户来说。假如定下时间周期为周,我们需要记录每一周首次完成初始行为的用户数量,也就是每周的激活用户数。然后追踪接下来每周继续完成回访行为的用户数量,这些就是留存的用户。然后将每周继续回访的人数与首周激活的人数做比值,这样就算出每周的留存率,如下图所示:

最后,根据上一步计算的留存率,去生成曲线图(如下图),将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可视化,方便分析趋势,寻找拐点,进而结合实际业务情况锁定问题。

接下来说说我们画完留存曲线,该如何去分析和评估留存效果?
留存曲线一般有3种类型,下滑、趋平和微笑型。
如果曲线急速或持续下滑。说明你的产品没有跑通PMF,此时不适合做增长(拉新),需要重新洞察用户的底层需求,调整产品定位,梳理核心价值;
如果曲线前期下滑,但中期就逐渐趋平,虽有下滑但很缓慢。说明产品已经达到了PMF,商业目标与用户价值形成闭环,用户在持续使用,此时可以放心去做增长,而且趋平的拐点越高,未来的增长空间就会越大;
如果曲线的趋势就像一张笑脸,这种祥瑞的类型其实很罕见,一般多出现在toB的产品中,toC的产品除非是开发了某个正中用户刚需的功能,持续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用户发生了回流,也叫“负流失”。
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可以直观看出留存向好的信号:
另外,我们在观察曲线时其实也能快速找出问题,前提是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均值”作为衡量标准,可能是行业均值,也可能是往期的均值。然后观察曲线是否存在波峰或波谷、找到拐点、观察曲线整体是否低于或高于均值即可。
下面分享一个如何评估现有产品的留存难度,以便我们心中对自己产品该有的留存效果知根知底?
可以从7个问题入手:
评估好难度后,我们在调整策略时也要注意两个问题:
最后再说一个如何通过分析产品内“功能”的留存寻找增长线索或优化产品?
功能留存矩阵其实就是将产品主要功能的留存情况逐一分析,看看每个功能的留存率如何?
矩阵的形式大概如下图所示(适合多功能产品)
分析时主要围绕3个思路:
关于留存,今天先说到这儿,接下来的文章会匹配一些我研究过的案例,这篇先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留存”。后面会针对新用户留存、老用户留存、成长体系设计等逐一展开。
研究留存其实也有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只是各产品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灵活运用,你需要做的就是将好方法做“本土化”。另外,想提升留存不能只是着眼于“留存”!还要兼顾提升激活与流失召回,留存率会受上下游指标的影响,我们要从战术上着眼细节,从策略上统筹全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