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woniupai.net/wp-load.php:19) in /www/wwwroot/woniupai.net/wp-includes/feed-rss2.php on line 8
B端产品经理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关注大学生创业和职场励志的媒体博客! Mon, 27 Jul 2020 02:32:5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8 http://www.woniupai.net/wp-content/uploads/2016/03/cropped-skidmark-32x32.png B端产品经理 – 蜗牛派 http://www.woniupai.net 32 32 浅谈B端产品经理的银行行业认知 http://www.woniupai.net/175704.html http://www.woniupai.net/175704.html#respond Mon, 27 Jul 2020 02:32:59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75704

今天跟朋友小聚,朋友兴奋地给我介绍,上周刚上线了一个面向小微企业的产品,同业竞品都在做大中型客户,这块市场还是空白并且部署成本可控。小乐帝反问道“竞品难道都是傻子吗?有额外的钱不挣,等着后来者占据空白市场”。B端产品不像C端可以靠快速做用户量就一定能够跑通商业路径,有大量B端产品死在SME(中小型企业)客户死亡率高,续费率低下,商业模式不成立。对于一直做C端的朋友显然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认知,产品出来只是第一步。

近年来由C端转B端的产品同行越来越多,在转换赛道的过程中也会踩各种各样的坑,其中关键的转变在于C端服务用户和B端服务特定行业企业(决策者和执行者)。今天就以银行行业为例,聊聊B端产品经理行业认知

共性需求

做B端产品和业务与C端不同,B端目标客户需求更为具体和理性,基于此很多人会觉得B端产品经理相对好做,但产品更为具体和理性是相对的,客户更容易给出期望解决方案而非可落地的产品,B端产品经理需要做足够的抽象,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各行业客户或同一类客户。期望客户告诉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不现实的,而是需要产品经理深入研究客户能力和需求,才能做出符合特定行业客户预期的产品。

拿银行业为例,很多企业在教银行行业数字化转型,而实际银行行业核心业务“存贷汇”从手工记账到电子记账早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银行行业恰恰是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所以把教银行行业数字化转型等同于给其提供信息化能力,就还不懂这个行业,更难说把产品能卖给银行了。

银行行业数字化转型更多是在之前信息化基础上,核心围绕提升客户体验和提升内部服务效率,引入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架构、新人才的过程。转型的动力在于跨行业竞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同业竞争。

银行行业客户普遍特征是盈利能力强,驾驭先进技术能力不强,同时又存在大数据/AI应用的场景,例如风控、用户画像(用于精准营销)、OCR(识别票务)、RPA(流程自动化)、数字化运营(线上渠道)、智能柜员机(线下渠道)等。属于一些技术服务商天然的优质客户群体。例如第四范式即以机器学习平台切入,不断在风控、反欺诈、OCR等场景落地,跟客户合作越来越深入,估值也跟着水涨船高。

能力差异

B端产品与C端产品另外一点不同在于,C端可以所有人一套产品解决问题,而B端普遍存在配置化和定制化的问题。而深究背后原因,不难发现特定行业客户即便都有需求,也会在具体能力上差异巨大。

再以银行行业为例,几大国有银行可谓只手遮天,拥有最大的市场、收入与利润。雄厚的资金实力,自然能招募和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通常都会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再加上近年来银行行业内对采购产品的自主可控要求更高,B端产品进入银行实施和对接成本相对可控。而到了城商行规模和能力则更加参差不齐,在大银行动辄几千万购买的系统,到了城商行受限于业务体量和预算问题,生意就不再成立。在产品落地实施上,很多城商行缺少研发能力,需要引入外包公司一齐落地,对实施边界和能力实际要求更高,这也是小银行实施成本更高的原因。

由于能力和场景的差异,中小型银行天然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但受限于内外竞争,也会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武装业务,这时更多是期望沿用大行已经落地过的方案或实践,而非第一个吃螃蟹。因此做银行行业打法一直都是拿下头部,再“挟天子令诸侯”收割整个行业。

稳定压倒一切

B端产品不同于C端产品另外一点在于,C端强调迭代,B端天然需要稳定。有些企业购买产品后,不希望频繁升级影响业务使用,如果在稳定性和易用性选择的话,会有相当企业选择稳定性而非为了有限的易用性频繁升级。

前些P2P最终被证明难以商业跑得通,其本质原因在于银行行业生意的本质在做风险的匹配(资金 供:激进、稳健、保守;需:高、中、低风险),而P2P是利用互联网渠道忽视风控做资金的匹配。效率并没有带来商业上通路,再次印证了“不能把银行从业者当有钱不赚的傻子”。

为了控制风险银行被严格监管。大银行以总行-分行的管理模式,再细分到不同部门。与银行合作做生意就会发现“慢”,立项-招标-投标-确定中标方流程长时间久,并且每一项都需要业务与技术部门都审核过,才能向上审批。

在选择合作方上,也不会像互联网行业,将性价比看得比较重,而是更注重既往合作落地历史和落地实施能力(是否有案例、是否驻场),相比而言,更加“结果导向”。

个性化运营

无论B端还是C端,都希望基于用户偏好或特征提供差异化内容或服务,这就需要一些技术能力支持。在B端对应的产品一般是站外的自动化营销(MA)和站内的个性化推荐。

银行行业也不例外,随着离柜率的不断提升,现场面对面办业务的场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柜员机、线上渠道(APP、web、小程序)、支付码(取代信用卡)。多渠道客户行为与特征汇聚,天然需要数据中台,在数据中台基础上构建CDP、MA、个性化推荐等系统,就能将“一客一策”真正落地,最终带动的是体验和成交量的提升。

以上内容,不难发现B端产品经理做执行仅是第一步,对客户需求和行业特征理解,能够更加便于产品落地以及挖掘更大价值。

本文作者: 产品经理读书会 ,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75704.html/feed 0
没有白费的努力,B端产品经理也要学会越界 http://www.woniupai.net/169819.html http://www.woniupai.net/169819.html#respond Sun, 19 Jul 2020 01:56:27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69819

一年多以前,我结束互联网公司信息总监的工作,到两家中小企业担任合伙人兼产品总监。

B端产品经理:没有白费的努力

这天和CEO聊天,我说起过去一年多的经历:这一年来深入参与公司经营,我感受到了小企业经营和大企业经营的差异,也深刻认识到服务好一家小企业和服务好一家大企业,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策略。大企业不缺人才,也愿意在管理上投入,服务大企业,关键是给到他们对的“工具”。小企业只有极少数人才,精力又都集中在业务上,服务小企业,关键是给到他们对的“结果”。

CEO笑着说:所以,所有的努力都算数。不亲身经历,你永远都不知道如何经营好一家小企业。

01 有没有白费的经历

有的。

比如你每天下班后不看书也不总结,只是沉迷于游戏,追求短平快的愉悦感。这样的经历,大概率是白费了的。

但是,能够让我们进步的经历,就不是白费。

我很喜欢达利欧的一个公式:痛苦+反思=进步。意思就是说,只要有艰难的学习过程和不断的反思,那我们就能够快速成长。

比如刚进入Oracle公司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我需要从0开始学习Oracle HR产品领域。且不说我当时没有HR产品和项目的经验,就说需要面对的那一堆英文材料,对于我这个只有蹩脚英语的人,就像大山一样。

B端产品经理:没有白费的努力

16cm高的英文材料(双面打印)

同时,我也怀疑,毕竟我的专业领域是制造+分销,额外学习一个HR领域,对我的职业生涯能有帮助吗?

但是,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是可耻的。咬咬牙,不会的单词就查,不熟悉的HR专业知识就学习。就这样,我用了半年时间,把HR产品资料读完两遍,还自己装了Oracle系统,把从HR core到薪酬、绩效、培训、招聘等模块配置和练习了两遍。顺带还读了十几本HR领域的专业书籍。

B端产品经理:没有白费的努力

痛苦的开始

事后证明,这个学习过程对我的帮助很大。

首先它帮助我成功的交付了两个HR项目。其次,它给了我信心,让我知道合适的方法加上勤奋,就可以短时间内掌握一个领域的新知识。最后,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人员和组织管理是其他所有管理的基础,这一段经历也帮助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信息化产品架构能力。

后来,我到互联网公司担任集团信息化总监。当我们在编制整体解决方案的时候,组织架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三方集成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财务核算要求相对稳定的架构,而互联网的组织架构变动非常频繁,产品归属关系又随着组织架构而变动。正是因为我对财务系统、HR系统和业务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我才能从整体上对方案进行把控,制定出相对适用的组织架构调整联动方案。

02 人生充满不可控

有人可能会说,有些工作并不符合我们的目标,聪明的做法是赶紧离开,保护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是,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我们来说,人生充满了不可控。每个团队、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我们不能理想化的认为,有那么一个团队或公司,是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存在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满足别人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自己的机会。

比如,曾经空降到企业担任CIO。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IT规划。但是当我邀请COO参与IT规划会议时,我发现他的态度非常躲闪,几次会议都因故缺席。

原来,现有CRM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数据不准确,很多功能也不满足营运需求。虽然有CRM系统,各个门店还仍然使用手工编制的运营报表,浪费人力不说,数据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对于COO来说,解决CRM系统的问题才是首要的目标。
于是我决定首先成立系统改善专项,先集中精力解决CRM系统的问题。我每周邀请COO参加问题跟踪会议,就解决方案和时间达成一致,每个问题落实到责任人。

很快,随着CRM系统的快速改善,运营部门的管理和决策逐步开始依赖CRM系统。COO对软件中心的态度也变得非常积极,我的IT战略规划因此得以顺利落地。第二年,我主导建设的新IT设施甚至成为了COO年度规划的核心。

很多时候,成功的最短距离并不是直线。本质上,企业是由一群“怀着各自目标”的职场人士组成,B端产品经理要懂得做“别人关心的事情”。虽然可能会暂时偏离自己的目标,但是也许这才是最快的成功路径。

03 B端产品需要越界

B端产品服务的对象是企业,企业是业务流程的紧耦合体。比如,当我们梳理销售流程的时候,就会发现销售部和其他部门存在非常紧密的协同关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预售制的背景下,销售部可能需要得到制造部门的交付时间承诺,否则无法与客户签订合同或长期协议。

B端产品经理:没有白费的努力

紧耦合的企业流程

如果我们不了解制造部门的管理难点,就很容易站在销售的视角埋怨产品质量不好。但实际上,产品质量低下可能是因为公司在采购成本上的过度控制,也可能是因为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售价过低倒逼制造部门压缩成本。

正是因为企业业务的整体性,B端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难免会涉及到其他部门的流程;有时候,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产品经理也需要站在其他部门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个人认为B端产品经理不能有太多边界意识。首先,一个业务难题的责任方往往很难界定,如果不能跨越部门流程去看问题,就容易掉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陷阱;其次,B端业务实践性很强,很难通过逻辑推导得到结论。因此实际的产品和业务经验就非常重要。有志于做产品总监的产品经理,个人建议可以抓住机会了解更大范围的业务。

04 总结

B端产品经理不要太计较工作和产品的边界,适当的越界是可以接受的。同时,不可控的人生,也让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向前进。

最重要的,是确保自己呆在“不舒适的区域”,把每一份重要工作做到极致,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驱使自己快速成长。相信每一次努力都不会白费。

本文作者: ToB老人家,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69819.html/feed 0
产品经理:关于B端产品用户价值模型的思考 http://www.woniupai.net/134230.html http://www.woniupai.net/134230.html#respond Fri, 22 May 2020 14:07:22 +0000 http://www.woniupai.net/?p=134230

作为产品经理,想必大家都对“用户价值”这个词已经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吧,现在的产品动辄就说为用户创造价值,但用户价值是非常主观的属性,是由用户的主观效用评价定义的。到底如何量化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进行产品分析时,往往会围绕产品目标拆解多个指标,作为用户价值分析的依据。但使用这种方法总觉得比真正的“用户价值”差了一个档次,就像战术和战略之间区别。直到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中看到俞军老师提出的用户价值模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虽然俞军老师是从C端角度提出的这个模型,但对于B端产品而言,这个模型同样是适用的,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指导决策。

一、新体验最大化

B端产品往往是为了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与C端产品不同,B端产品的决策者和使用者(用户)往往不是同一类人。决策者往往是企业领导层,使用者包括从一线到中层领导再到高层领导等相关的用户,使用时间一般是递减的。

因此,B端产品在设计时,首先要额外关注领导的需求,保证与领导高度相关的功能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例如统计分析、驾驶舱等辅助经营决策的功能。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是我们的产品要能够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通过系统的建设切实减少一线业务人员的繁琐工作,提高人员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交互上,B端产品对于界面和交互设计没有C端敏感,但是随着企业中80、90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在领导层中比重的上升,B端产品起码需要满足基本的交互需求,做到简洁易用。

最后,作为B端产品经理,不能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聚焦在产品本身的打磨上,还要有更宽的视野和服务的意识。

B端产品经理要做好做优,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产品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好做到比用户在某个点上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给用户提供新视角,与用户一起甚至带领用户切实优化他们的业务流程。

二、让旧体验最小化

旧体验是已经发生的历史经验,或是竞品的产品体验,产品经理当然没有能力去改变旧体验。

最好的情况是我们的产品专注于一个全新领域,没有任何公司涉足,完全没有同类竞品,那么领域内的用户自然没有竞品体验,旧体验为0,我们称这种用户为“完美新用户”。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大公司生态圈的建立,完全蓝海的市场已经比大熊猫还要珍贵了,如果你处在这样的领域,那恭喜你,与公司一起野蛮生长、尽情发挥吧!

更多的产品经理,包括我自己,所处的行业一般都是红海市场。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将旧体验最小化,靠的是选择特定情境下的用户和选择用户的参照系,本质上是选择旧体验最差的用户。

1. 完美新用户

基于中国市场广阔的人口基数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不管在什么行业什么市场,都一定存在着“完美新用户”。这类用户没有用过同类竞品,对于同类产品的旧体验为0,寻找这样的新用户性价比是最高的。此时,即使你的产品体验做的比竞品差也没关系,因为新旧体验差太大了。

完美新用户感受到的用户价值最大,往往会因此对公司和产品产生认可,有较高概率成为忠诚用户。而且一旦成为我们产品的用户,他后续替换竞品时,对竞品的价值感知是以我们产品的旧体验为参照系的,只有当新体验和旧体验的差距大于替换成本时,用户才会转到竞品。

“完美新用户”概念带给产品发展路径的一个方法是:一种全新种类的产品出现早期,不一定只能做首创发明者,即使是模仿者、后来者也有机会。一旦产品的用户价值被验证(不要追求大版本和完美概念),应该最快速的提高市场渗透率,把所有“完美新用户”的新体验都变成旧体验。

理解了这个模型之后,才明白为什么领导对我们新产品的阶段性核心工作定位是“抢占市场”,甚至前期可以亏本推向用户,就是要抢占“完美新用户”,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而且B端产品实施费用只是开端,后期的运维、迭代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实施阶段的亏本是可以接受的,先将用户占领,让其他产品无法进入是一个常见的市场策略。

2. 旧体验很差的用户

除了完美新用户,我们还需要关注旧体验很差的用户,比如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但一直没有做过迭代升级,目前使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系统。随着业务的发展,旧系统的使用体验、对业务的支持程度都大打折扣。

这种客户,就需要销售同事去多挖掘、多跟进啦。我们最近一个客户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公司使用的是十几年前的JDE系统,现在系统稳定性差、运维能力弱、无法支持创新业务,因此产生了替换想法,被我司销售同事敏锐地捕捉到。

三、降低替换成本

最常见的替换成本包括认知成本、获取成本、使用成本,广义来说,价格和所有交易成本也都是替换成本。一般来说,产品经理要么降低自己用户的替换成本,要么提升自己用户的流失成本。

1. 降低自己的替换成本

首先,B端产品一定要简洁易用,在功能上,尽量优化功能流程,让用户能通过最短的路径实现主要操作。要提供详细的用户操作手册,建立高效的客服团队,保证客户在使用上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回应。

其次,在交互上尽量使用通用的交互方式,与市场保持一致。否则就算产品功能再强大,用户看到就头大,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无形中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要做好用户培训和知识转移,在初期引导帮助用户顺利上手使用系统,减少抵触情绪。

最后,如果用户使用过其他产品,那么我们一定要考虑好数据迁移方案,保证用户的旧数据可以顺利地迁移到我们的系统上,避免数据的丢失和割裂。

我司之前的产品就遇到了这种困境,虽然功能强大,但是交互体验差,很多功能入口藏的很深,需要做深入的培训之后用户才能初步掌握,因此现在有些用户已经使用其他产品进行替代了。

2. 提升自己的流失成本

提升自己的流失成本也就是提高竞品的替代成本,本质上是提升现有用户的留存。

最重要的还是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围绕核心产品打造生态圈,建立自己的产品矩阵,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一旦用户放弃其中一个产品,将失去整个其他产品的协同效应。

现在各大CRM头部厂商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Salesforce、销售易、纷享销客都纷纷打造自己的生态圈,推出销售云、营销云、服务云、IOT云、办公协同系统、数据平台等等产品,力图让用户在自己的产品矩阵内能够满足所有需求。

其次,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附加服务,提升自己的流失成本。例如销售易提供的社区、理论课程;纷享销客提供的白皮书、销售增长大会等,都是提高用户粘性的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
http://www.woniupai.net/134230.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