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同比增长,合计占全球IPO数量的43%和筹资额的46%。其中,A股市场IPO同比增长,在科创板推动下,上海证券交易所以74宗IPO数量与158亿美元筹资额夺得双冠王。
安永华明审计服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和香港的IPO活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主因是疫情得到了控制,一些备受瞩目的公司在香港进行了第二次上市。随着中央政府持续推出经济刺激措施,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将有助于加快经济服务,提振2020年下半年IPO市场前景。”
A股IPO筹资额同比增长132% 新股平均回报率196%
安永称,2020年上半年,A股市场预计共有120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1399亿元(人民币,下同),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增加88%和132%。A股在上半年的平均筹资额回升至11.66亿元,去年同期仅为9.44亿元。
据安永介绍,科创板IPO数量和筹资额在A股各板中分别列第一(39%)和第二名(37%)。疫情对科创板影响较小,在2-3月,科创板仍然一枝独秀,共有15家企业上市,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彼时A股IPO活动的43%和58%。上半年A股前十大筹资额的IPO中,科创板占据4席,共筹资138亿元,占前十大的23%。
另外,A股排队上市企业和证监会审核通过率均保持高位。截至2020年6月19日,A股排队上市企业达632家,新股发行通过率93%,在上交所排队的科创板企业194家。
新股回报率上,上海主板(258%)成为新股平均回报率最高板块,总体而言,2020上半年新股平均回报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达到196%。
从行业来看,安永提出,交通物流行业筹资额排第一,因百亿IPO京沪高铁(6.270, -0.05, -0.79%)成功上市;科技、传媒和通信位列第二;金融今年仅2家企业在A股上市,IPO数量和筹资额均跌出前五。
“IPO排队企业数量维持高位,预计2020下半年A股IPO活动仍保持活跃,特别是创业板排队企业数量占比列首位,具有创新元素的中小企业将是下半年上市主力。”安永这样表示。
京东网易回归共筹资543亿港元 港股仍会有中概股第二上市
据安永透露,2020上半年香港市场预计共有59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额870亿港元,IPO数量同比减少20%,而筹资额同比增加21%。其中,京东和网易两大中概股回归香港共筹资543亿港元,占上半年筹资总额62%。
另外,安永称,上半年近6成数量新股来自中国内地,筹资额占总额的96%,投资者申购热情比去年更高,平均超额认购倍数达212,较去年提升542%。
受益于中概股第二上市,香港前十大IPO中8家来自健康和科技、传媒与通信行业,筹资额占比高达94%。美股市场方面,安永华明审计服务合伙人刘国华指出,上半年共有15家中企业首发上市,共筹资22.69亿美元,IPO宗数同比下降12%,其中14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共筹资21.39亿美元。
中概股回归对港股全球筹资额有极大影响,他认为,下半年可能仍会有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以第二上市对方式回归香港。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复盘完毕,结论也很简单,大众点评过去这十年,走的实在过于虐心。如今它晋身腾讯嫡系,不管将来被全资收购还是IPO,貌似结局都在向好发展,但仔细分析其成长历程,其中实在有太多教训,值得创业者以及那些创始员工们特别警醒。
第一点:定位不准,在一个不该慢的领域偏要做慢公司。
电商领域是个啥生意?个个都是天天打鸡血的主儿。快还跟不上,谁还敢慢下来。迄今为止,除了豆瓣,还有谁还敢说自己是慢公司?反正没看到过几家。豆瓣敢说,人家那是做文艺范,大众点评一个搞吃喝玩乐三俗应用的主儿也敢叫慢公司?
我自己从半年前转型做本地的外卖业务,也算大众点评的同业,哪天不是跟小伙伴们跑断腿?动辄被人家马仔从店里面赶出来的情况天天发生,谁还有心情慢下来呢。但即便如此,你看看身边团购公司的那些区域经理,你夜里就睡不着。人家地头可能不如你熟,但架不住人家人多,后台支持大。我本人在三线城市,还没有跟大众点评的区域经理打过照面。不过在报道中看到,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早期曾明确说过,汇集点评类信息的活儿就快不起来。
对此,我只想说两点,第一点,该慢还是该快,你看看大众点评与美团现在的差距就知道了;第二点,我希望大众点评接下来能继续坚持这种观点,给我们这小地方的创业者多留一些缓冲时间。
第二点,时机把握不准,行业先行者突遇团购呛行。
雷布斯说过一个很有名的风口与猪的理论,话糙理不糙。大众点评作为餐饮点评类创业项目的先行者,的确值得敬仰。但说实话,他在前几年的孤独成长期里并没有抢先筑成行业壁垒,不好听的话说是一直慢悠悠的往前晃,结果等到团购模式横空出世,几十亿美金砸到行业里,大众点评刚开始的确是有点发懵的。
一开始说不懂团购也不会去做,一副嘴硬加傲娇的样子。再然后,等到2010年各独立团购网站纷纷上线,大众点评才回心转意,仓促上线团购业务,但此时,不但最早的先发优势消失殆尽,在团购里他反倒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后来者。
这里面,坦率的说,不全是运气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能否识时务,并及时作出调整。这一点对于创业者尤其重要。
第三点,目标过高,从打造中国互联网第四大平台到借助腾讯才能继续往下讲故事,落差可谓巨大。
创业者有些傲气傲骨太正常了,但更多是在战略或者在市场营销上。落实到企业内部具体目标时,在保持想象力的同时一定还要回归现实。站在大众点评的角度上,IPO这个目标很正常,估值要达到20亿也算正常。但是要打造中国互联网第四大平台就算是好高骛远了。
比如它在2013年初发布了一个所谓平台,但反响其实寥寥无几。原因在哪里?开放平台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如果你是BAT这样的巨头,你不谈开放平台会有人来求着你。大众点评是什么级别的公司?千万级别的用户数,自己还在圈用户的过程中。还要开放平台给别人?人家信你才怪呢。
即便到现在,大众点评已经接受了腾讯的战略投资,事实上是大众点评要借助腾讯的概念才能将IPO的故事继续讲下去。但张涛似乎还在发声说,做第四大平台的想法依然没有改变,我觉得这就有点过分了。撇开美团这些竞争对手不说,你有没有问过身后的腾讯会怎么想啊?
第四点,转型不坚决,从信息到交易的闭环一直难有突破。
创业者在创业时都想找一个就自己会别人都不会的绝招,但这玩意儿从来都不容易找到。大众点评最擅长的也就是他一开始做的点评信息类。这种类社交媒体的概念的确有其商业价值。但这种做法的宿命是,离钱太远。但凡自己做过生意的都知道,离钱越近的竞争越激烈,离钱越远的就越宽松。即便到现在,真正只做餐饮点评的其实也不多见。
主流的商业模式认为,品类可以少,但一定要做成闭环。我相信,大众点评在此期间肯定是犹豫了挺长时间的。要搁在我身上,我也会犹豫。但不同的是,在下了决定之后,我会坚决执行。大众点评在决定转型之后的执行现在看起来是不成功的。很多用户(包括我本人)在大众点评上还是只是看点评信息,真正要团购时却要跳到美团等其他应用上去。大众点评没能进一步改造这种消费路径依赖,的确是个败笔。
第五点,创始人太纠结,在独立上市卖身之间摇摆不定。
这一点无需多说了,从两年前开始,大众点评要被收购的消息就没断过。从张涛等创始人的角度看,一会放点风声一会又严肃辟谣,你想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争取更大利益,这一点没问题,但是你有想过底下这些员工的感受吗?不管有没有期权,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你一会说卖一会说不买,怎么让大家定下心来干活?
原先我们在大企业的时候,就天天吐槽说公司的毛病是职业经理人换来换去,不容易做到长期打算,但创业公司像大众点评这种做法其实对公司的伤害更大。人心浮动,是创业团队的大忌。说实在话,从创业到IPO,谁不是在憋了一口气想尽快游上岸,整整两年多的功夫里,大众点评任凭各种消息飞来飞去,团队不泄气才怪。
第六点,战略前瞻力不够,没有行业老兵的担当和魄力。
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担当。本地生活服务里面最愁人的是什么?信任。我要去哪个馆子吃饭,要看你的信息;我要预订这家馆子的菜,要先给你付款。但最终,这饭菜从来不是你这家公司做出来的。这需要消费者对你付出多大的信任?
比如目前业内已经成为标准的过期退款,最早业内谁也没提出来过,后来是美团王兴站出来说这是消费者的钱,要给退回去。结果大众点评表态说,这事我们绝对不会跟进。消费者看到这个表态会是什么想法?你不退,那就是说你想黑我的钱呗。这不是一个行业老兵应有的态度。你可以对竞争对手不屑,但是不能误伤了用户。
第七点,执行效率太低,拖住了公司转型的进程。
这一点跟前面的“慢公司”息息相关。我们在外界可能不太清楚,大众点评管理层是如何得出结论认为,点评信息行业快不起来。但我想来想去,觉得最大可能是,基层地推和运营员工首先形成了这种观点,然后将这种观点灌输给了张涛等管理层。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说,第一,基础执行团队的执行能力的确遇到了瓶颈,这种瓶颈不一定是态度,更可能是方法问题;第二,大众点评管理层对执行层面失去了控制,这种失控首先是对信息的判断失去准确性,其次是没有在激励管理制度上及时跟上。
第八点,发展节奏失控,十年之间耗时太长。
发展节奏对创业公司非常重要,是因为不管投资人还是前来加盟的牛人们,其实目的性都很强。换句话说,这些钱、这些人在这里每待一年都有他的预期。作为公司创始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管理好这种预期。
现在看起来,大众点评最大的问题是,他把这个预期的时间拉的太长了,足足有十年多(即便现在有了腾讯投资也不算上岸)。反观已经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大家都是有基本认知的。
比如网易、腾讯第一代大佬们分别成立于1997、1998年,然后分别在2000、2004年上市,此后像360、58同城、去哪儿都是在2005年成立,又分别在2011、2013年陆续上市。平均下来,从成立到上市花费时间在6年左右。
大众点评花费的时间几乎是他们的两倍。坦白说,这对投资人、对创始人、对员工都是一种太大的煎熬。试问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如果放在我身上,我觉得我会崩溃。
第九点,创始人影响力没有清晰呈现,已经失去话语权。
作为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在公司创业早期付出的努力的确值得钦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长期以来,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给外界的形象其实比较模糊的。
与京东刘强东、美团王兴等电商强人不同,他似乎缺乏对公司运营的强势影响力。在“中国互联网第四平台”等问题上,张涛或许有他自己的坚持,但在公司中观层面,他所组建的这套管理班子其实已经暴露了足够多的短板和失误。说句不好听的,在中国市场上,温吞水基本没有市场。
另外,据称此次入股后,腾讯极有可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这种情况下,创始团队必然失去话语权。半年之内,张涛等人的去留可能就有眉目了。
第十点,对微信带来的利好可能再次误判。
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分析起来可谓有名有利。名是加入腾讯嫡系,有大佬背书;利是指微信可能给他独家入口,流量一响,黄金万两。
这种好事,对我们这种纯?潘坷此担?闼挡患刀誓鞘羌倩埃??率狄部赡苊挥心敲疵篮谩N⑿藕彀?换鹆税桑?桓龃航谝簿图赴偻?易迅算是微信亲儿子了吧,在微信里的独家入口转化率也不高。从QQ+到微信+,腾讯其实是越来越聪明了。原先QQ+时代是让自己人做小白鼠,现在让外部团队来做。
有大众点评在,你也不能说腾讯的平台完全不开放,人家放开了一扇门,你没挤进去,不能怪别人是不。而对于微信团队来说,每天一睁眼,这边是易迅、微生活,那边是高朋、F团和大众点评,你说张小龙能高兴得起来吗?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了解到,证监会发行部向券商下发通知表示,为促进疫情防控,现拟对符合条件的两类企业的IPO和再融资申请加快审核:第一类为疫情严重地区企业;第二类为疫情防控领域企业。这也被认为是证监会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为相关企业开设的融资审核绿色通道。
与此同时,另一项和疫情严重地区企业息息相关的则是信息披露问题。4月7日,在2019年年报窗口披露期仅余不足一月之时,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上市公司等年度报告审计与披露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明确了部分确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公司,规定可以延迟披露年度报告。
“上述接连两项有针对性的安排,都可以看作是证监会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升级,而对相关企业来说,疫情之下能够获得资本市场政策实际的支持,对于渡过当下的难关十分重要。”
证监会发行部的通知下发后,券商都开始行动起来。
“还是先摸底,会里也要求券商将手上项目的具体情况梳理,然后汇总上报。”华南地区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部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北京地区一家券商资深保代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对手上项目的梳理主要分为存量和新增两类,同时再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区分是第一类企业还是第二类企业。从目前梳理的情况来看,第一类企业即以地区进行区分的情况很容易进行统计,但第二类疫情防控领域的企业认定起来较为麻烦。”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公开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目前存量企业的情况。
首先是第一类企业,即疫情严重地区企业。根据记者和投行人士的沟通,目前通常认定疫情严重地区主要指的是湖北地区的企业。数据显示,目前IPO排队审核的企业中注册地为湖北的企业仅有7家,其中3家为科创板在审企业。
而第二类企业,除了个别行业外,较难清楚认定是否属于疫情防控领域的企业。根据一些券商投行部提供的数据,目前这类企业的筛选主要集中在医药研发制药以及医疗器械生产等行业,粗略计算在目前IPO排队企业中有接近20家。
“第二类企业不好认定,如果和疫情防控有关,那么物流企业算不算呢,或者加班加点保障当地物资充足的企业是否算呢。券商对这一类的认定相对保守,证监会要求保荐机构说明公司主营业务对于疫情防控的作用、公司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募投项目与防控疫情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如果将一类企业认定为和疫情防控有关,那么中介机构就需要全面去向监管层论证这家企业的情况。”前述资深保代指出。
另外,根据记者统计,目前再融资审核通道中排队属于上述两类情形的企业接近15家,包括非公开发行和可转债发行。
“再融资审核加速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没有那么大,目前进度已经非常快了,从接受材料到拿到批文整个流程基本就在3-4个月时间。”泽浩投资合伙人曹刚表示。
至于增量企业的情况,一些机构人士认为,短期来看支持疫情防控的融资审核绿色通道对新申报的IPO企业意义不大。市场认为,从这一段时间科创板设立的绿色通道执行情况可以看出,能够快速享受到这一政策便利的企业寥寥无几。
另外,无论是再融资还是IPO,就目前存量企业的规模而言,即便所有项目都享受到了证监会快速审核的政策优惠,也不会对现有的再融资和IPO审核节奏造成干扰。
融资审核绿色通道固然重要,但对于受到疫情影响的诸多企业而言,2019年年报是否可以延期披露则是更重要的事情。
4月7日晚间,证监会终于明确2019年年报受疫情影响的具体安排,同时发布了《公告》。根据安排,证监会明确对部分确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公司可以延迟披露年度报告,并可先行披露主要经营业绩。
“总算松了一口气,公司疫情以来都没有正常上过班,很多基础工作都是这两周才开始进行,但此前交易所说尽量还是赶430窗口期,如今证监会明确了可以延期,我们压力就小了好多。”湖北地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允许部分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企业可以延迟披露年报外,《公告》还有几个核心信息需要注意。
其一是证监会紧盯利用《公告》的安排钻空子的行为,专门强调坚持保证质量与应披尽披原则,力争按规定在2020年4月30日前披露经审计的年度报告。同时对滥用延期披露政策、在年度报告审计和披露中借机弄虚作假的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严格事中事后的核查、追责,依法从严追究法律责任。
其二是,年报披露延迟并不是一拖再拖,证监会也对原则上的截止日做出了规定。记者了解到,证监会要求疫情影响因素消除后两个月内,公司应当披露经审计的年度报告,原则上不晚于6月30日。
对于不晚于6月30日披露的安排,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关于延期披露的截止时间。考虑到,一方面,《证券法》对年报披露截止时间已作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各地的疫情及防控措施级别存在差异,且各个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受到影响的程度等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公告》从实际出发,在规定‘疫情影响因素消除后两个月内,公司应当披露经审计的年度报告’,由公司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予以把握安排的同时,又规定了原则上不晚于 6 月 30 日, 以更好地指导公司按照‘应披尽披’原则,积极依法做好信披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具体来看,对于第一类企业,主要核查疫情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影响。而对于第二类企业,保荐机构主要说明公司主营业务对于疫情防控的作用,公司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募投项目与防控疫情的关联性,对于复工复产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也可列入疫情防控领域企业。
记者还了解到,保荐机构出具核查报告后,由发行人向当地证监局提出申请,证监局再与发行部协调加快审核事宜。
而上述要求也符合疫情发生以来证监会支持疫情防控的总基调。一位北京地区的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两类企业IPO和再融资审核加速意味着资本市场支持疫情防控的措施进一步升级。“
在此之前,证监会发行部2月3日下发了《关于发行监管工作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相关安排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发行人的反馈意见回复时限、告知函回复时限、财务报表有效期届满后终止审查时限等与发行审核相关的时限,以及已核发的再融资批文有效期,均暂缓计算。
2020年3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也表示:“此前,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发布文件,在资本市场企业融资、重点地区和行业的支持、费用减免、便利服务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特殊安排。上述举措尊重了市场规律,体现了监管温度,帮助企业和行业渡过难关,夯实了市场运行的内在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