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号院”里的新鲜事-蜗牛派

“9号院”里的新鲜事

  “在这里创新创业没有年龄限制!”3月2日,在生产车间内,69岁的邓才松声音洪亮。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的一名创业者,邓才松近20年的技术研发即将进入收获期,“今年公司销售力争达到3000万元!”

  科技城军民融合创客空间是我省首个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因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超强技术“背景”,又称为“9号院”。

  与普通创业孵化器以年轻人为主不同,在这里,大龄创业者比比皆是。

  专攻军民融合,只看技术不论年龄

  邓才松退休前在一家军工研究院做新材料研究,现在是四川鸿森达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代替铜锡合金的特种铝基合金,主要用作核电、涡轮等机械设备的耐磨件。”邓才松持有专利,对自己的技术信心十足,过去产品转化一直很难。

  去年4月,“9号院”启用。邓才松成为初期入驻的创业者之一。

  初期入驻的创业者,不少是国防科工单位退休人员,平均年龄接近50岁。“他们掌握技术和经验,有丰富的积淀,但却缺乏一个创新创业的空间和平台。”绵阳科技城工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爱华介绍,为此“9号院”选址在院所集中的科学城片区,专注于军民融合创客工作,只看技术不论年龄,为科研人员提供就近服务。

  入驻“9号院”后,邓才松和合伙人的创业梦想提速落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专家们提供技术支持,加上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组织路演活动、项目对接,帮助我们完善技术,找资金找市场。作为研发人员,这些是我们最为缺乏的。”邓才松说。

  不需注册公司,拎包即可“入住”——10个多月来,25个创业团队80名创客入驻“9号院”,在这里他们走过创业的最初阶段,积淀多年的核心技术相继转化为产品,据统计,共孵化项目27个。

  升格“国家级”,创业团队年轻化

  去年10月,“9号院”通过科技部备案,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丁爱华介绍,“9号院”还提供包括技术认定登记、项目申报培训等服务,签约11家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基金等机构服务创业团队;有32位创业导师则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待创业团队成长为公司、实现产业化,可搬入相应的军民融合孵化器继续成长。包括四川鸿森达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绵阳菲纳理科技有限公司等受益于“9号院”的企业目前都有独立的生产厂区。

  园区升级,也为相关项目申报国家火炬计划等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入驻项目的长远发展。“9号院”的圈子在扩大,内部也产生了协作。邓才松所在企业需要生产用的精密计时器,院内另一个团队主攻计时器,在近期“9号院”的一场活动中,双方就近实现了对接。

  让丁爱华高兴的是,随着“9号院”知名度提升,除了退休的研发人员外,一些年轻的创业团队也相继入驻,“只要实实在在地服务了军民融合创业者,各个年龄段的创业者都会陆续入驻。”

(责任编辑:罗晓燕)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5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