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的职业经历十分丰富,当过钳工修过车,卖过水果焊过铁,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过往。如今,他最喜欢待在自己的大棚里,赤着脚摆弄花花草草,做一个“多肉花匠”。
“人和植物的交流最简单”
西安白鹿原,赵玉的多肉大棚占地两亩多,有1000多个品种,7万多棵。
10月18日下午,他赤脚穿着拖鞋,穿梭在一盆盆多肉中间,修剪、浇水、施肥,淡然自若的样子,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曾在年少便“闯荡江湖”的过去。
赵玉30岁,渭南大荔人,从小喜欢花草。初中毕业后,他先去了县城打工,后来去了广东,成为一名机械维修技师。
2007年,他去福建玩,在朋友家看到一种“肉嘟嘟、很呆萌”的植物,一打听才知道,这叫“多肉”(又称:肉质植物)。
“我也开始养,但养一盆死一盆。”这个过程,让赵玉尝到了一种挫败感,同时也让他对多肉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人和植物的交流最简单。”他说,全世界有1万多种多肉,而不少多肉的形态、颜色会根据气候、光照的变化而变化,这个过程会勾起人的好奇心,带来持续不断的新鲜感。
2008年,赵玉到了北京打工。在一次前往花卉市场的途中,他再次看到了多肉,“我身上只有400元,批发了50多盆,准备卖出去。”他坐上地铁,仅走了几站路后,便卖了个精光,“此后,我开始经营多肉,后来租了好几个大棚,自己做起了批发。”
自学栽培技术
生意有了起色,赵玉的栽植技术也不断提高,甚至自学通过杂交、化学诱导和辐射诱导等技术,栽培新品种。2015年11月,他拿着20多万元积蓄,回到了西安。
彼时,西安的多肉市场还没有真正兴起,“玩”多肉只是极小众的爱好。
在西安两年,赵玉每天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都独自待在大棚里,他解释说多肉类植物种苗非常脆弱,不同的品种护理流程也不尽相同,很注重细节,自己管理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他还得在全国各地奔波,寻找合适的种苗,开着面包车去摆地摊销售。“一盆多肉,从播种、发芽到成形,中间跨度几乎都要在一两年以上,你需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打理。”
赵玉说,培育和引进的品种,占整个经营成本的70%,是“最烧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卖得好的、价格高的多肉,贵的并不是它的品种,而是培育它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
(责任编辑:罗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