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东莞拉开帷幕。63名院士、上百位高端科技人才将就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创新型一线城市等话题建言献策。
作为峰会的首场活动,“院士对话东莞”论坛备受瞩目。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等6位院士,与东莞市副市长刘炜以及知名莞商代表,一同就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交流与讨论,引发“院士级”头脑风暴。
发挥东莞区位优势
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东莞力量
刘炜在致辞时表示,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前拥深圳、后靠广州,区位优势明显。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已建成配套完备的产业基础,新一代产业在全国、全省都占有重要位置,先进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兴未艾。
2017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0亿元,先进制造业比重首次超过了50%,经济产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目前,东莞的国家高企、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有效发明专利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建设加速推进,全市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刘炜说:“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国家创新城市为目标,着力强化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同时,我们将更好发挥东莞的区位优势,强化与广深港澳的对接合作,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有效流动,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东莞力量。”
刘炜欢迎专家、院士到东莞来创新创业。“东莞市委市政府一定会提供最好的服务保障,为各位的创新创业,包括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等各方面提供优良的环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跟国际接轨的环境。”
他更盼望院士专家们的科技成果能在东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能够实现各方共赢。
议题一:湾区城市竞合新机遇
东莞市副市长刘炜:
准备出台一批激励创新的政策
当前,东莞的创新驱动已有较好的基础,在全省和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中都具有一定的位置。但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是靠几个技术、几个研究院,我们必须打造区域创新体系。
为此,我们首先抓原始创新,抓源头创新。我们缺乏高端人才,缺乏高端的科学研究的资源。为此,我们投入重金,吸引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科技科学科研人才到东莞与我们合作,共同开展原始创新、源头创新。
源头创新后,我们要解决技术创新。近几年,东莞一直在技术创新体系上投入重金,建立了33个新型研发机构,有25个是省一级的,通过这些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来解决一些企业希望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创新体系的构建中,有几个关键环节:第一是人才,第二是环境。我们会打造创新创业最好的环境。我们准备出台一批激励创新的政策,希望东莞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一个城市,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最高的城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
必须打造高端制造业
1984年,我到广州、深圳、珠海看过。1991年我到广州工作。可以说,我目睹了整个大湾区城市的变化。与过去相比,短短的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了不起,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目前我们在科技前沿,特别在信息领域、电子领域我们还相对弱一点。要做好这些,东莞应该首先抓住人才,核心是抓住人才,抓住科技创新,那样东莞就一定能走在前列,就一定能给大湾区的战略作贡献。
在20年前或者更早一点的时间,全国很多开发区都在招商引资。而今天我们走过了这个阶段,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创新,就必须打造高端制造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
健康产业潜力很大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世界其他湾区,我们该如何扬长避短?我们都知道,东莞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东莞该如何选择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东西呢?
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中国的大湾区不一样。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我们很勤奋,我们有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想。
不要小看“健康中国”这个概念,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事都做不成。其实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觉得东莞可以在健康产业上多考虑一下,这方面潜力很大。东莞有很多生物医药公司,首先东莞可以考虑怎么整合,然后再与其他城市合作,变成一个健康产业的领先区。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行伟:
出台政策吸引港澳高科技人才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实很具有挑战性。我感觉最主要是人才,东莞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来吸引港澳的高科技人才。众所周知,香港的长处就是科研基础,过去20年香港在科研产业化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绩。
香港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一些什么帮助呢?
我觉得,第一,应该是教育方面,香港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第二,香港是高科技的源头,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好;第三,在财政金融方面,香港的经验非常丰富。这几方面组合在一起,就能打出一手好牌。
世界莞商联合会会长尹洪卫:
广大莞商会趁势而为
作为一个东莞人,作为一个东莞的企业家,当前天时地利人和各种要素聚合,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
东莞企业基础不错,已涌现出一大批含金量高的科技企业,我相信在未来的大发展中,广大莞商会趁势而为,将东莞发展得更好。
我们接触了一大批科研院校,围绕智能制造、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大健康、城市更新大湾区建设等,已经策划了一批项目,我们对东莞发展充满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政协常委黄建平:
东莞应成科技创新的中试中心
我这次来,想寻找如何解决传统制造业未来发展和生存问题的答案。
东莞作为一个制造业强市,应该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心,或者叫科技创新的中试中心。现在一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出现问题,主因在中试阶段。创新不是目的,创新是手段,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创新的成果必须经市场来检验,东莞正好来承接这样的一个转化。
议题二:创新驱动发展莞商新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副主任何镜堂:
家乡前途无限 我很有信心
我初中、高中都在东莞就读,后来去广州工作,接着去了北京,最后回到广州。
从“三来一补”开始,东莞从不到10万人的小城市,发展到现在的830多万人,全球60%到70%的电子元件都产自东莞,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城市,这和东莞人通融、非常实干、让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密切相关。
如今东莞已从制造向智造成功转型。当然东莞也存在人才不足等问题,城市建设方面和广州、香港相比还有差距。不过粤港澳大湾区为东莞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尽管东莞有一定的基础,但和世界级湾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东莞的定位一定要高,解决好人才、环境和管理等三方面的问题。
今后家乡的前途无限,这方面我是很有信心的。以后东莞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叫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
东莞更需要“把知识变成钱”的人才
东莞如何才能引进高端人才呢?
其实,目前的科研院所都是一个单位,人才每到一个单位就有一个“槽”,这有好的地方也有约束。具体到合作方面,科研成果和技术到底算谁的呢?东莞在这方面要打破观念束缚,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和国际排名靠前的大学。在这方面,东莞要有政策、要有魄力,胆子要大一些、政策要有吸引力一些。
在从科技支撑到科技引领的过程中,东莞要有人才定位,以加强基础研究。
把高端人才引进来,是把钱变成知识还是把知识变成钱呢?东莞可能更需要后一类人才,比如既懂机械制造又懂数字化的人才,从而对东莞发展起到更多作用。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药学家孙勇奎:
源头创新应该向全球展开
我来过东莞几次,对深圳、佛山比较熟悉。我在美国生活超过30年,但现在应该算是广东人了。
源头创新绝对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应该是向全球展开的。
我们在新药研发的定位是一定要在国际上有价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这个事情,包括人才等支持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把各大公司有研发经验的人吸引到国内来,聚成一个很好的团体,跟国内的大专院校建立合作,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与国外的研究机构建立合作。
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就是建立一个高价值的产品广性,然后能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新的医药。
世界莞商联合会会长尹洪卫:
企业发展需要更多支持与呵护
东莞本土企业对人才这个问题感触很深。20年前成立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我想这是很多民企的共性。20年前创业,的确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年评选先进,奖励前几名,给每人买一套房子的首付。此举吸引了一批青年。
随着企业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我们人才的瓶颈就更加凸显了。我们引进了一批研究生、博士,本科生占比接近七成。
作为倍增计划企业,我们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也承受了一定压力,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呵护。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政协常委黄建平:
希望引进人才、本土培养人才享受同样待遇
讲到创新,我们企业更多是应用型的创新,不断地通过创新升级再升级而走到今天。
创新的成果最终是由市场来认定的。作为制造业企业,谈到创新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文化创新,得两条腿一起走。
东莞计划出台“十百千万”工程来打造“技能人才之都”,通过政策把外地的人才引进来。我建议,人才要两手抓,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希望政府在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时一视同仁,不但给引进人才住房补贴、免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希望本土企业培养的人才也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
(责任编辑:罗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