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脸识别领域,刚满6岁的宇泛智能光芒耀眼:其研发的Uface人脸设备出货量超30万台,在动态人脸识别市场占有率居于前列,被列为2019中国安防十大影响力品牌。以出色的视觉技术,宇泛智能曾被评为国际权威人脸识别榜单FDDB和LFW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
年轻的企业背后,是一群同样年轻的“90后”创始人团队:其CEO赵弘毅今年刚刚“三十而立”;COO苏亮亮则生于93年,尚不满30岁。
这次采访,我们有幸请到了宇泛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OO苏亮亮先生,听他讲述了大学创业的有趣故事,亦了解了宇泛智能从“出生”到“成长”的精彩历程。
那么,“90后青年”苏亮亮是如何在校园里白手起家创业?又如何带领宇泛智能走向人脸识别技术之巅?
缘起心理学
苏亮亮最早与人工智能结缘,起源于本科浙大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乍看起来,相差甚远。但实际上,它们息息相关。
举例来说,二战时期,飞机失事频繁。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飞机上信号灯、仪表盘等设计,很容易让驾驶员注意力转移,亦或是操作失误,导致机毁人亡或误击目标等事故。如何设计飞机才能更适应驾驶员反应能力?该如何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这便是工程心理学范畴——主要研究人机交互。
此外,人工智能算法与认知心理学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源于人脑神经元网络中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层层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如AlphaGo般“聪明”的机器,亦有着复杂的神经网络,其深度学习系统可以理解成人脑信息处理系统的“低配版”。当机器的神经网络“颗粒度”和结构人脑般细密和巧妙之时,机器便可能成了“外装大脑”,拥有人的智慧,“强人工智能”便会出现。
早在高中时代,苏亮亮便对人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学习心理学之后,他对人脑认知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彼时,人工智能技术刚刚兴起,苏亮亮更渴望能将原理迁移到机器上,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为了更懂关于机器的学问,苏亮亮在大学选修了很多跨学科课程,包括软件架构、数学建模、计算机系统等,亦为日后创业打下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万里长征”创业路
宇泛智能并不是苏亮亮创业第一站,其“一波三折”的创业史,最早还得追溯到大二时。
大二时,他和同学受家教经验启发,计划做一个面向中学生家长分享教育经验的平台,半年内,他们做了颇多市场调查、见了形形色色相关人士,在这期间并无大的起色,这个项目更像是一个社会实践。
大三的一次打印店排长队经历,触发了苏亮亮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联合几个同学,他打造了一款“线上打印”平台,产品经过近半年时间在浙大上线,但因为商业模式的问题,一直没有把模式跑出来。最终,这场创业计划以其他几个伙伴选择了出国或考研终结,但由此,创业的“火苗”便在苏亮亮心里点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的创业梦愈加热切,他渴望着能干出一番事业。
在“线上打印”平台遇到发展困难的期间,苏亮亮结识了宇泛智能CEO赵弘毅同学。得知赵弘毅计划做机器人项目,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兴趣已久的苏亮亮与之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全职加入他们的机器人公司——宇泛智能。
彼时,正是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时候,浙大创业气氛尤其热火朝天。当问及苏亮亮全职创业机器人项目的初衷,他笑着解释说,“就是感兴趣,凭一股子冲劲”。
前两次创业中积累的些许人脉,在此时起到了大作用,宇泛智能由此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然而,机器人的故事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半年后,他们遇到了技术难题,同时现金也面临枯竭。意识到以当时条件,要想做出会说话、能认识你是谁、还能在地上跑的机器人几乎不可能以后,他们不得不终止项目进程。
该项目研发中产生的契机,是宇泛智能技术团队在视觉技术方面有了突破,研发出了先进的人脸识别算法,且获得国际权威人脸识别榜单FDDB和LFW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
接下来该怎么走?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条道路:一是算法授权,即将算法卖给使用者,按次收费。此路径谋利快、更便捷;二是继续研发探索,直至将算法落地至具体人脸识别设备。当然,还有一条路是做安防,但安防对苏亮亮这几个毫无资源与经验的90后年轻人来说,无疑难上加难。更何况,他们产品能否量产还未知。
怎么选择?“当然是选更长远的路径”,苏亮亮如是说。算法授权短期虽是捷径,但并不长久,算法迟早会被突破、会成为买方市场,算法要想在线下场景中落地,必须有专用的人脸识别设备。只有掌握真正的核心产品,才能有竞争力。于是,几个年轻人毅然选择了更艰难更未知的道路,继续埋头钻研专用的嵌入式人脸识别设备。
2017年1月,他们的研发有了重大突破:宇泛智能量产了全球第一款将深度学习算法移植到嵌入式平台的人脸识别门禁考勤机。与当时市面上指纹识别或是静态人脸识别的考勤机相比,宇泛智能的考勤机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在更短时间、无需接触、弱配合条件下,帮助人们高效完成考勤、身份识别等任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考勤“低效率”、“易伪造”等痛点。
为了将产品推广至市场,苏亮亮等几个创始人,开启了漫长的“万里长征”之路。半年内,他们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会的电子贸易市场,“刷”遍了所有摊位。这一过程中,他们遭到了很多质疑与回绝,“最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是借钱发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一家家敲门的“笨办法”,他们坚持了一年多,终于打开市场。2017年,他们卖出了1000台左右的设备,营收100多万。而如今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宇泛智能营收实现几十倍增长,在动态人脸识别领域市占率居于前列。在积累客户过程中,客户亦为公司产品迭代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反馈,帮助其产品更贴合实际需求。
提到与行业巨头海康威视的区别,苏亮亮讲了公司CEO经常说的比喻:“海康威视好比是草原里的狮子,狮子是要吃羚羊的;而宇泛智能是猫,猫是吃老鼠的”。比起海康威视的政府、大企业市场,宇泛智能更关注海量中小企业泛安防需求,为其打造更低成本、灵活便捷的产品。
随着“智慧城市”战略深入发展,安防设备在普及交通领域后,正逐渐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这次疫情为例,对人员流动的监控,亟需人脸识别等技术的支持。在中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大力发展新基建的背景下,宇泛智能的设备和方案将更有机会渗透入社区、工地、学校等各个场所,助其在安防这条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巧合”中的必然
回顾苏亮亮的创业历程,我们发现了很多“巧合”:
大学时代,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却辅修很多软件结构、数学建模、商业管理等看似无关的课程,在日后宇泛智能创业时都用上了;在2015年去往北京的高铁上,他认识了一位做芯片业务的邻座,日后果真成了宇泛智能芯片供应商;在去帮朋友搬家的路上,他认识了有营销经验的房东,日后二人成为朋友,房东为宇泛智能带来不少客户资源…
然而,透过这些美妙的偶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必然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好奇心”:如果不是好奇心,苏亮亮不会对人们“如何认知世界”这个命题感兴趣,便不会修心理学、不会选修那些“无用”的课程,更不会结识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成为合作伙伴。
其次是“理性”:苏亮亮行事逻辑里,一定有“成本”、“收益”、“风险”三重考量因素。高成本高风险的事,例如犯法,无论收益多高,决不能碰;而低成本低风险的事,收益未知,不妨多尝试,且往往能开启新的故事。如此理性的底层思维驱动下,苏亮亮才能广结人脉,为宇泛智能带来了很多“意外”的精彩故事。
被问及对当代90后的建议,苏亮亮强调了两点:首先是目光长远,要抵御住形形色色的诱惑,选择有长期价值的道路。第二是理性思考,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要懂得区分信号与噪音,独立思考。在新时代里,年轻人要懂得与时俱进,如果还按上一代思维行事,终将被社会抛弃。
从一波三折的创业往事里,宇泛智能COO苏亮亮给我们展现了年轻有为、理性与热血并存的“90后青年”形象。正是这样一群敢想敢做、充满探索欲的90后团队,引领着宇泛智能在人脸识别领域乘风破浪。90后“三十而立”的时代里,如苏亮亮般充满活力的创业者们,正带领年轻的企业谱写全新的社会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