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惠州创业青年的命运舞台-蜗牛派

三个惠州创业青年的命运舞台

  4月的一个上午。在惠州市富海人才大厦,一波又一波的大学毕业生涌进狭窄的招聘厅。他们穿梭在人群中,踮起脚尖,睁大双眼,努力掂量着招聘启事给出的岗位和薪水。一位已连续填了6张报名表的女生挤了出来:“好工作真难找,还不如去创业,哪怕开个淘宝店呢。”

  站在3楼的黄昭昭对于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他也曾混迹于各大人才市场四处求职。现在,他的名片上印着“惠州市捷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运营总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顿了顿,然后一本正经地说道:“前提是你首先得知道你想要什么、你能干什么、你能放弃什么。”

  与此同时,90后创业者李昌根穿着笔挺的西装正坐在广州的一栋商务大楼办公室里,思考如何花掉刚刚融到的500万元风投资金。约10公里外,广州先烈中路的一家电商创业产业园里,胡李全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正忙着给汽车配饰品拍照,然后上传至天猫店售卖。

  时间倒回一年多以前,李昌根、黄昭昭和胡李全还一同站在惠州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分别从主办方手中接过冠军、亚军、季军奖牌,并享受着扑面而来的掌声。如今,这3位来自惠州的优秀青年创业代表正在新的大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创业命运。

  A.“成功永远在路上”

  4月15日下午,惠州市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投融资及孵化对接会在一家创业咖啡厅举行。主办方邀请了数家投融资机构,以及刚刚从本届创新创业大赛走出来的新秀,希望给他们搭台对接。主持人一开场便笑着说:“这是一场相亲会,但将来能否‘结婚’还要看创业者和投资方的缘分。”

  此时,黄昭昭悄悄溜进了会场。他安静地坐到最后一排,点了一杯自始至终都没喝一口的咖啡。“我就是来看看。”他压低声音说。

  现场的创业者很快发现,台上神采飞扬的投资人更多的是向他们展示创业传奇,以及推介自己的公司,真正有明确投资目标的却寥寥无几。一位创业者说:“实际上只是一个交流会,对达成投资合作不抱希望。”

  黄昭昭的感受如出一辙。过去一年里,这位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亚军团队的带头人,已经和无数的投资机构打过交道,但大多没有合作成功。经历告诉他,对于草根青年创业者来说,融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台上,一位年轻的投资人正在自豪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创业成功的,但当他说出父亲是某国际连锁酒店品牌的老板时,忽然发觉台下的氛围有点不对劲,于是赶紧补充道:“即便我们创业的第一桶金来自父母,可花完父母的钱之后呢?”

  对于家境普通的黄昭昭来说,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和投资机构的理念相左。“即使你的项目创新力很强,市场前景也不错,但投资公司并不一定和你公司的发展方向一致,一旦接受投资,今后可能就会与投资人在业务方向上发生分歧,导致企业走偏。”

  自2010年从惠州学院毕业后,黄昭昭就已经决定要投身于风生水起的电商行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州一家服装企业的网络客服,他称自己为“最接近上帝的人”,“顾客是上帝,我每天都在跟顾客打交道,知道他们要什么。”

  到了2013年,他开始发现,受电商影响,传统制造业越来越难做,很多老板“触电”的欲望十分强烈,但却不懂市场需求和技术。黄昭昭觉得,创业时机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他和另一位合伙人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了惠州。依托于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他们办起了电商培训班,教别人如何开淘宝店。但相当一段时间,创业并不顺利,“别人不相信,觉得我们是骗子。”

  这位外表沉默但内心好强的大男孩一度失去了信心,不过,他很快又从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中把自信找了回来。获奖后,很多媒体和企业慕名而来,这给他的公司带来了名气和生意。这段时间,他带领的捷创团队也开始转型,从单纯的电商培训业务转向搭建电商平台,开发互联网产品,公司业绩也很快扭亏为盈。

  “拮据”——黄昭昭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一年来的创业感受。尽管公司正在快速成长,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和资金瓶颈。“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场地,但本地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却相对难招,我们不得不跑到北京中关村挖了两名技术人员。”

  台上的年轻投资人们依旧在畅谈着如何成功创业。黄昭昭微微一笑:“什么是成功呢?别人叫你老板或者什么总?肯定不是。你现在去问马云,他可能也不会说自己就是成功者。对于创业者来说,成功永远在路上。”

  半个小时后,黄昭昭又悄悄离开了会场,只留下了那杯一口都没喝的咖啡。

  B.“要让惠州人民看到我们凯旋而归的样子”

  李昌根一直梦想着成为美国硅谷传奇拉里·埃里森一样的成功企业家。

  拿到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奖牌后,这位90后创业青年并没有像黄昭昭一样继续留在惠州,而是带着他的新项目去了广州。他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互联网企业。

  在广州某商务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李昌根一身黑色西装坐在沙发上,口气庄重地向来访客人介绍他的创业蓝图。他点上一根香烟,深吸一口,然后说道:“互联网的资本风口已经吹起来了。”

  没人会想到,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很多的李昌根前几年还是同学眼中的街舞小子,而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某公司的CEO。之所以走上创业的路,他形容为“冥冥之中,感觉总有一双手在推着我。”

  从大一开始,李昌根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在酒店端过盘子,也在马路上举过广告牌。当看到有师兄通过创业买了房买了车,他内心第一次受到了触动。而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创业的原因则来自兼职经历。

  令李昌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学生在兼职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但后来兼职平台和用人企业都没有出面解决。“兼职市场的弊病很多,比如用人方经常拖欠工资,我们学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当时就想着可以和同学一起搭建一个优质的兼职平台。”

  2012年,李昌根和善于网络运营的同学苏军飞等人组建了惠州青年俱乐部,并利用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始在惠州搭建学生兼职网络。到了2014年,他们的团队已经掌握了20余家高校、300余家企业的兼职资源,向市场输送了数万人次的兼职人才。

  “无论什么行业,要想把市场份额进一步做大,必须得依靠互联网。”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期间,李昌根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创业的重要性。此时,他已不再满足于惠州市场,而是带着新开发的一款名叫“短工邦”的人力资源互联网服务平台进军广州。

  “作为初创企业,刚刚在惠州市场打下基础,为何急于跑去广州?”记者问。

  李昌根直起腰,又吐了一口烟圈,并未说话。坐在一旁的苏军飞接过话茬:“如果连广州都打不下来,还怎么整合全国资源?”

  “但你们也可能被别人打下啊。广州竞争大,风险也大。”

  “当年的阿里巴巴,不也面临着ebay这个强大的对手,如果不试试,又怎么知道我们不能呢?”苏军飞反驳道。

  李昌根此时终于开口:“互联网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以第一为目标的都是在耍流氓!”

  一阵笑声。

  他接着作出分析,“实际上,从公司发展前景来看,广州更有利于我们成长,目前惠州的互联网创业氛围还没起来,并且专注于互联网的投融资机构也不多。”

  刚到广州时,李昌根和苏军飞的创业路的确不太顺利。为了融到资,他们找了30多家投融资机构,但没人愿意投资。“按理说,投资家的眼光一般都是正确的,我们一度开始怀疑自己,但后来才发现,投融资机构不愿投并不一定是项目不好,而是觉得初创企业风险高。”

  最终,还是有一位老板给他们投了500万,李昌根解释说:“因为这位老板觉得我很像他年轻时候的样子。”他又提到了自己的偶像拉里·埃里森,“他是世界上最大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老板,32岁之前这个人一无所有,但后来却成了硅谷的传奇人物。”

  现在,拿到钱后的李昌根显得底气更足了,他正描绘着新的创业蓝图,“接下来去深圳,还要北上,今年的目标是业务覆盖10个城市。”一旁的苏军飞补充说:“惠州是我们的大本营,但我们的视野在全国,要让惠州人民看到我们凯旋而归的样子。”

  C.“我想低调点”

  作为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带头人,毕业不久的胡李全压根儿就没想成为创业传奇人物。比赛的光环已经褪去,他亦从最初的创业团队离开,选择在一家汽配装饰公司做技术活。当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想低调点”。

  一个炎热的午后,广州某服装批发市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淘宝卖家们。他们从这里进购一批批廉价的T恤和短裤,然后在淘宝店热卖。此时,站在平衡车(一种智能电动代步工具)上的胡李全从人潮中穿梭过来,他反戴一顶鸭舌帽,穿着黑色T恤,看起来像个有范儿的街舞青年。

  这里离胡李全上班的地方很近,他每天骑着这台网购的平衡车5分钟就能到达。公司是一位朋友开的,专营汽车配饰品,去年7月份过来后,胡李全的任务就是给产品拍照、广告包装,以及负责网上技术运营和维护。上午9点半上班,下午6点下班,他很快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状态,觉得“充实有趣”。

  在这之前,还是大四学生的胡李全带着几名同学,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市近两百支创业参赛队伍里脱颖而出,摘得季军头衔。他把获奖的原因归结于“专注、全力以赴”,“比赛期间,经常通宵,为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但没人知道,那段时间实际上又是他最难熬的时期。

  专业没前途——快毕业的时候,胡李全陷入了这样的焦虑。他学的是服装设计,经过几次实习,他感觉传统服装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按照他们同专业学长的经验,他毕业后最有可能的就是进入一家服装厂做设计,拿固定工资。

  他的兴趣是电商行业,对他来说,那里有更大的可能性。大学期间,他开过网店,卖一些饰品,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电商经验和职业自信。

  不过,当他把第一份简历投给一家知名电商企业时,却被退了回来。“应聘的是电商专员岗位,但遇到了很多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学历上竞争不过别人,被刷了下来。”

  彼时,黄昭昭的电商培训业务也刚刚起步,正在为人手不够发愁。经朋友介绍,胡李全顺利加入了黄昭昭的创业团队,担任培训讲师。但之后,他和黄昭昭很快分道扬镳。

  胡李全发现,黄昭昭带领的捷创团队在得奖后开始转型,更注重于互联网软件开发,这不是他擅长的,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希望继续在电商行业寻求自己的世界。加上工资低,他最终决定离开了捷创团队。“最开始月薪只有700块,后来涨到了1200,有时候还得靠家里补贴,感觉没什么前景。”

  周围的同学都以为这位从惠州学院走出来的优秀创业青年会和黄昭昭、李昌根一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打出一片天地,但胡李全却告别了生活了4年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了广州,并转投一家汽配公司做电商运营技术人员。

  在去公司的路上,胡李全指着旁边人流密集的批发市场说:“广州这样的批发市场很大也很多,货源充足,所以电商氛围比较浓厚,但二三线城市这样的市场却很少,这也是我选择来广州的原因之一。”

  谈起现在的工作,胡李全觉得很满意,“自己喜欢,待遇又不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公司带来更好的业绩。”他说,从来没想过创业做老板,“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你不是马云,也不是马化腾,大部分人为了生活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