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接入集采平台,26.7万家药店要“转型”?-蜗牛派

要求接入集采平台,26.7万家药店要“转型”?

近日业界流传药店“严重产能过剩”的观点,并对比美日给出一组数据:在美国,药店有6.2万家,店均服务人数是6250人/店,单店日均销售80136元/店;在日本,调剂药局药店有5.5万家,店均服务人数是2299人/店,单店日均销售22416元/店;日本药妆店有2万家,店均服务人数是6285人/店,单店日均销售61922元/店。

而中国呢?2018年中国药店48.9万家,店均服务人数是2854人/店,单店日均销售2241元/店(文中所涉货币单位都是人民币)。

中国药店多服务人数少,而且日均销售量更少,所以严重过剩,应该“转型”一半!

药店“转型”一半以上,有理有据?

对于中国药店服务人员过少所形成的过剩现象,业内人士也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一条谈到,“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区域规划等措施,引导药店空间合理布局,引导药店和参保人员服务比从当前1:3000回归到1:6000时,药店零售市场供需双方才有可能实现市场均衡。”

按照这两个比例数,有业内人士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分析。目前,我们人口超14亿,零售药店数近50万家,医保定点药店数34.1万家。

如果按照1:3000的比例计算,目前我国大概需要46.7万家药店;反之,按照1:6000的比例计算,这样意味着目前我国只需要23.3万家药店。

但是,目前有近50万家药店,那么,这多出来的26.7万家药店怎么办呢?难道真的只有说得委婉是“转型”一半以上,而直白说是“倒闭”吗?

机械地套用数据,有说服力吗?

借用美日药店的人均分布比例,机械地套用在本土,是否有说服力?借用美日的药店日均销售额,对比本土的局促销量是显得望尘未及,但是各国的经济状况与健康意识及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否可以相提并论呢?

如果采用我国医疗机构的每千人床位数去对比美国,那么我国的医疗机构更加“严重产能过剩”,至少也得关闭大半以上!

在2017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72张,而到2020年将达到6张。而在今年疫情期间对美国医疗机构每千人病床的统计得出仅为2.9张,仅相当于我国一半不到。

可见,我国医疗机构的每千人床位数多于美国一倍以上,而为什么我国的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而是否也要“转型”及“倒闭”一半以上,否则就没有理论上存在的必要?

故,采用枯燥的美日药店服务人口来武断我国药店的过剩,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缺乏必然的客观事实。因为我国药店所特有的遍地开花的特色,决定了药店便利便捷功能,决定了药店的亲民与民生特性!

药店的“烟火气”,无可替代!

虽然近几年在资本的运作下,单体药店由于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收缩而有立于危墙之下的忧虑!但是药店在执业药师正常上岗,集采扩容,医保加价15%及保健品下架等一系列政策碾压下,并没有出现大批“转型”或“倒闭”的现象。只不过,在市场的不断“抽鞭”策励下,有经营不善的药店在优胜劣汰中自己出局。

而纵观市场丛林法则,没有一个行业永葆青春,没有一个行业千秋万代,没有一个行业躺着吃饭……趋势与变革永远是市场跌宕起伏的晴雨表。

药店作为医药体制的左臂右膀,攸关国人的健康与社会的民生实事,故自始自终站在舆论的至高点与市场的风口。

但是,我国药店特有寻医问药的便利特色及遍布城乡的便捷特点,在固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基础上,又有近3亿慢病人群,及占75%以上亚健康群体的用药与保健需求,故药店成为国人大健康消费的首选窗口,存在着不可估算的市场容量。

而遍地开花的城乡药店虽然有多过早餐店之诟,但是作为与老百姓朝夕相处、水乳交融的亲民“烟火”风尚,在及时提供安全有效用药的同时,更受到周围居民在托付健康时的信赖与信任。

譬如:年逾古稀的从业药师严老先生,自从18岁进本镇唯一的药店做学徒,至今已在药店从业了半个多世纪。方圆一二十里的居民凡有小病小痛,不上医院与社区,首先要上药店咨询一下严老先生“该是什么病”、“用点什么药”,而严先生凭着站了几十年的药店柜台的功底,磨炼了精准的辨证论治经验及简便廉验用药特色,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只要包点药,忌下口……花很少的钱,就能祛病劫痛,深得百姓好评如潮的赞誉与口碑。

故药店虽小,但在卫护亿万居民健康与平安的功能巨大。但是,当下药店的确“难”!

药店的当下,危与机共存

药店“倒闭”一半论并不稀罕,某知名营销人士在去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已经提出了上述观点。那么,药店真是“穷途末路”了吗?药店真是“危机四伏”了吗?药店真要“倒闭一半”吗?

据某研究机构数据,2019年全国药店零售终端销售规模为4008亿元,同比增长4.3%,较2018全年的4.9%进一步放缓。

而在低增速之下,是各类门店表现的差异分化加大,2019年零售药店35.3%的门店销售额增长5%以上,而44%的门店销售额下滑5%以上,月营业额为5万以下的小型门店超六成出现显著的负增长。

可见,近一半的药店销售额下滑,尤其是小型药店营业额所出现的负增长更是触目惊心,无疑加剧了药店的优胜劣汰。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不断演化中脱胎换骨,任何行业都是危与机共存,任何风口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药店在要求接入集采平台,以跳水式降价压缩赢利空间的同时,药店的发展机遇又在哪里?

1.切入慢病,以点带面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现有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而造成的死亡占所有人口死亡的85%左右。如今,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等慢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且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

那么,这场慢病“盛宴”,药店应该如何与基层医疗机构抢争客流?药店如何在慢病管理中提升技能,以更好的服务与专业的用药为切入点,来打造药店在慢病管理中的优势,撬动慢病用药的长期增长点,以及带动一系列食药两用类中药及保健品的销售?

2.布局线上,抢占市场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中国在2016年至2026年,互联网医疗的销售规模会增至35%左右。随着线上销售药品政策的逐渐放开,网购药品的市场空间将会大幅度扩增,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这一空间将会无比巨大。所以,药店应抓住这一机遇,在结合传统实体药店+O2O配送销售的基础上,稳妥的进行线上运营布局。这也将极大的提升药店的抗风险和增收入能力。

3.顺势而为,以药+诊

在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与大力促进中医药发展,及放开中医诊所备案制及不受布局控制等一系列红利下,零售药店+诊所,即“药+诊”所特有的角色或将成为未来开具有稳定利润来源的商业模式。不仅如此,它还是承载着“提升药店药事服务能力”的希望,承担“承接处方外流”的重担。

有政策有市场,2019年,药店行业迎来了一场突围之战,在政策驱动下全国“药+诊”大量增加。而在2020年,作为医药双修的“药+诊”或将集中爆发,而大连锁在资金资源的双优下,“药+诊”方面将有更大作为。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