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招工难缘何并存?个人、企业、国家分别该怎么做?-蜗牛派

就业难与招工难缘何并存?个人、企业、国家分别该怎么做?

毕业生“就业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被“招工难”问题所困扰。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招不到人,两难并存,原因何在?该如何破解这种双重的困局?

3

一、两难并存的对立与统一

所谓就业难,主要是三难,即大学毕业生,城镇40、50人员和80、90后农民工这三部分人的就业困难。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高达600多万人,今年更接近700万人,据报载今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率远低于往年;城镇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能相对较低,其中多数人由于原所在单位关闭、破产或单位经济效益差裁减人员而下岗,这些人求职非常困难;80、90后农民工不同于60、70后农民工,他们对就业的要求比过去高,除了希望获得应有的工资、社保外,还希望融入社会,有个人发展前景等,因此,这部分农民工想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也比较困难。

所谓招工难,主要是二难,即难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某些高中端用人单位。前者如纺织、服装、制造、餐饮等,难以招到普通工人,一些地方的缺工率常年高达20%至30%;后者如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以及某些机关事业单位,难以招聘到需要的高中端岗位人才。这些状况,由早些年只在东部地区、少数行业发生,逐步发展到今天东中西部地区、相当数量行业都出现,可见问题不可轻视。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既存在对立的一面,又存在统一的一面。矛盾之处在于前者反映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后者反映供给不足,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于劳动力市场明显是一种矛盾现象。统一之处在于大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面临着同样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条件,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就工作岗位展开竞争,不同比较优势前提下竞争的结果自然不同,其就业的概率也不尽相同。

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过于缓慢,才使得高等教育显得相对过剩,而且这种相对过剩并非是一件坏事,而是为将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准备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源泉。

二、多个“不匹配”造成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

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其原因涉及多方面,概括而言,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即低端产业比重过大,技术性要求高行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前者比重大,一方面造成这些产业持续生产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另一方面造成对低端劳动力需求大,同时却无法向劳动者提供发展前景,这都强化了这些产业企业招工难;后者发展慢,特别是其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慢,导致白领、灰领岗位增加少,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是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大学毕业生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农民工和40、50人员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中端劳动者数量少。造成许多用人单位想要的人招不到,不需要的人来应聘的一大堆;这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农民工和40、50人员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用人单位招工困难。

三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比较困难。这些行业企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劳动力的主要需求方,但它们面临的税费、成本上涨等压力大,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动力和能力都不足,经济效益差,支付不起劳动者希望获得的较满意的劳动报酬,又无法提供个人发展前景,这进一步导致这些行业企业既想招工又招不来人。

4

三、两难可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解释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必然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目前出现的“招工难”似乎是在重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就显得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称。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带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恰好集中在“生产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而大学生就业往往选择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这样,“招工难”和“就业难”都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部分解释。

我国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阶段性特征是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不足。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主要承担了产品的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就业岗位都被国外‘拿走’,而这些岗位恰恰都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与经济高速发展极不相称的困难局面。

四、解决两难问题,既需顶层设计,又需增强就业能力

我们认识到就业形势和问题的成因后,促进创业和就业,需要切实从战略上进行调整,体制上进行改革,政策上认真设计,法律上放活和促进。

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建设创业型国家,发展小企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将宏观调控的目标依次调整为:就业、增长和物价水平;将地方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指标的排序依次列为:就业、环境、经济增长。

%e7%bd%91%e7%ab%99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