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如果当时创业的我,遇到现在做投资人的我,那有多好-蜗牛派

周航:如果当时创业的我,遇到现在做投资人的我,那有多好

20余年来,周航的人生围绕着改变、试错和复盘。

1994年,周航和哥哥创办了「天创数码集团」,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视听和服务集团之一。

2010年,中国互联网元年窗口,周航创立了网约车平台「易到用车」。几乎同期,大洋彼岸,Uber在旧金山上线。对于习惯了“Copy to China”模式的我们,易到或许是少有的国内原创。

易到的先发优势并没有持续,之后也经历了很多变数。2017年,暂时离开“创业者”身份的周航加入了顺为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

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周航经历了行业的跨越和身份的转型,对于自己、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2018年,周航出版了新书《重新理解创业》,梳理自己20多年创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思考,复盘自己过往的经验教训。

从业到投资,周航的思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投资人,他又如何?面对未来,他又如何重新理解创业?面对未来,他有怎样的规划?

围绕这些问题,36氪对周航进行了专访,探讨他对创业、投资、未来的思考,整理如下:

归零 —— 从创业者到投资人

决定离开易到时,周航收到不少机构的邀约,选择顺为是出于对雷军的欣赏和学习。

2016年,易到连生变数,处在创业阴霾期的周航找到了雷军。彼时,小米也刚历经连续几个季度销量下滑的低谷,却在之后携新产品和智能生态链“强势回归”。雷军走出低谷的过程给了航叔触动,他想去学习学习。

从企业家转型投资人,看上去像是个自然而然的事儿。其实,不是创过业的人做投资就能得心应手,思维和做事方式都需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归零”心态。

刚做投资时,周航也曾陷入误区:基于过往的创业经历看项目,往往会聚焦在问题上,而因此习惯性否定。心态归零后,他不再追求“确定性强的”、“完美的”项目。投资的价值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只要机会足够大,没有什么风险是不能承受的。

如今,作为投资人,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在繁杂的项目中做判断。

周航说:“做投资人的时候每天都在纠结和斗争——对于风险会恐惧,对于机会又会贪婪。这个过程中,我要不断抽离出来,问自己:此时的纠结到底是出于什么?如此往复,方才能理性决断。”

虽然做了20多年的创业老兵,但是在投资领域,周航认为自己还是个学生。他想用至少十年的时间去转型,学习做一个卓越的投资人,在项目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投资判断认知框架,去看穿机会背后的问题,还有问题背后的机会。

共赢 —— 做“陪伴型”的投资人

转型一年多了,周航时常会感慨:“如果当年创业时的我能有一个现在的我陪伴,那该多好啊。”

创业时期的他,面对危机和压力时往往都自己来扛,也曾因此错失外界的支持和资源。

现在,站在投资人的角色上,周航希望能够成为别人创业途中的“陪伴者”。他说:“创业是孤独的,创业者都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我希望他们能够向我展示自己的软弱,陪他们度过这些坎儿。也许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一定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用我的经验去帮助他们。”

做到“陪伴型”的投资人,关键则是赢得创业者的信任,让他们认识到创业者和投资人间的关系是“共赢”而并非“博弈”。

周航告诉36氪:一般创业者和投资人间的关系会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资人面对明星创业者好比男孩追女孩,想展示机构优秀的资源和实力获取“芳心”;投资成功,则进入第二阶段,投资人心态变得担忧而焦虑,会害怕被欺骗;接着如果公司进展不顺或者出现其他并购等情况,则进入“博弈”阶段,处理得当则其乐融融,不当就会陷入双方勾心斗角。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要做到两件事:一是沟通真诚、透明;二是在合适的时间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要干涉内部业务的运行——“投资人不会比身在其中的创业者更懂公司的业务,可以表达自己很担心公司现在的情况,但不要盲目地指挥创业者‘你要这样做,那样做’。”

基于“陪伴型”投资人这一定位,周航聚焦在早期投资领域,他认为,创业初期的企业更需要持续不断的交流和引导。

看穿 —— 产业终局着眼,小切口入手

2018年遇上资本寒冬,关于机构募资难、企业融资荒的声音不断。在周航看来,现在的“遇冷”是因为之前市场“太热”。

这些年,各式各样的“风口”不断涌现,从O2O、共享再到AI、区块链,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迎“风”而上。然而,追随表面的趋势容易,看穿其核心才是关键。

那么如何“看穿”呢?周航认为应当去思考每个产业的终局是什么,再从此倒推现在的切口和发展策略。

以今日头条为例,早年这个公司融资并不顺利,当时很多投资机构认为它就是普通的新闻聚合应用,和其他门户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相比,既不掌握资讯来源,又不具备创作能力,因而纷纷放弃。如果看穿本质,则会明白今日头条背后有着精准推送的算法和机制,构建了信息找人的全新模式,而新闻聚合只是一个小切入点。

从产业终局大处着眼,而入手则要选择独特的小切口。许多创业公司追求倾向于从解决一个领域的宏大问题入手,套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然而,在人少、钱少、资源少的情况下,这种概念先行策略并不可取。

周航提到:创业要立足于真实的问题上。然而,真实的问题并不一定是长线持续存在的刚需点。因此,创业公司不仅找到大众的、普遍的、强烈的需求,更要探究需求背后的本质。

关于需求的本质,我们同样可以看今日头条,如果简单理解它是满足人们了解天下大事的目的,那则看不到它和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不同。实际上,今日头条的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在70分钟左右,以打发时间为主,这或许才是其需求本质。

时代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然而创业的内核却不曾改变:抓住需求本质,着眼未来终局,从小切口入局,同时与当下大时代和趋势同频,在什么时代都能产生机遇。

做慢 —— 立足未来思考当下

无论是对于创投还是人生,周航都把事情放在更长维度思考。

对于投资,他不希望只关注短期的估值、销售额等等,而是要看这个公司是否可以在某一维度上通过不断的投入产生持续的能力增长,继而形成可持续性的能力壁垒,“怀揣十年之心,把自己放在足够长的跑道中陪伴企业成长“。

对于人生,经历过高峰和低谷、转折和反思,周航现在对于时间感这件事儿已经没有什么焦虑:“从前,很多人喜欢把人生活成三段论,20多岁读书,30多岁创业,40多岁开始享受人生。但如果我可以活120年,人生拉长,目标也就拉长,短期得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便是四、五十岁后创业都有可能,我可以一生都以创造者的心态生活。”

在书的结语,周航分享了三句话:“to refresh myself, rethink the world, and rebuild a new business.” 面对未来,周航会用自己投资的所见所思对前期形成的认知进行打磨和迭代,将“重新理解创业”作为一生的课题。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