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果盒子创始人&CEO陈子林: 无人店会下沉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蜗牛派

缤果盒子创始人&CEO陈子林: 无人店会下沉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

无人便利店不是站在了“风口”而起飞,而是为了效率而狂奔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这些年在持续走低,尤其今年9月份的时候已经创下了2003年以来的新低。但是,便利店这个行业其实在这两年有非常好的势头,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达到1900亿元,增速23%;门店数增至10.6万家,增长13%,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仅为3.7%。

同时,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从2017年到2018年8月份,便利店行业有71起融资的消息发布,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100多亿的资本投入到便利店这个赛道。便利店似乎成为一个风口的行业,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由一个蓝海市场变成红海市场了。

陈子林:其实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不觉得是在风口上,只是觉得通过无人零售这种方式,可以提高零售的效率。而且这个无人零售的技术是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就做了。所谓的风口,是大家对无人零售这种新形态的关注,我们一直在受到这种关注。但关注越多压力越大,对一个初创企业来说这未必是好事。作为一个创业公司,面对现实中可以完善的地方很多,很多事都能做。因此我们精力有限资源有限,只能集中精力把想法逐一落地。目前,我感觉无人零售这个赛道,大家比较冷静了,我觉得对我们企业发展反而是个好事,给大家留出足够的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前进。

企业发展无所谓“快慢”,适合自己的速度最重要

以前零售行业开店,通常是精雕细琢,追求单店利益最大化,创造单店神话。但现在感觉和以前不太一样,无论是全国性的便利店还是区域性的便利店,都在加快开店的规模。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便利店应该做快做慢?在快速推进业务的过程中,回归零售的本质,便利店哪些应该变革、迭代?哪些应该坚守?

陈子林:第一我觉得企业发展快慢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企业能不能到达什么样的终点,更关注企业能走多久。快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速度的感觉不一样的,比如专业短跑运动员,可能他百米达到10秒以内才算快,反过来对长跑运动员这个标准就不适用了。快慢要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来看。我们看到的那些十店同开的情况,是他已经准备好了,他在做厚积薄发的事情。

作为一家无人便利店技术服务商,我们经历过快速开店的过程,那是我们看到无人便利店这个形态比传统便利店在早期投入的硬件上是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灵活性,所以我们可以很快的开店。很快就能开出500多个店来,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也很快获得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持,甚至开到韩国、马来西亚,这是因为无人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相比模式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

现在我们进入到慢的阶段,回归到零售的本质,每个门店的精耕细作是必要的,门店需要降低运营成本,但也需要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需要做零售企业的“内功”。所以我觉得“快慢”不是重点,速度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将机械化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让人们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在大数据、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技术应用方面,便利店业态目前进展如何?

陈子林:我们认为现在便利店一路都在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革,目标只为提高效率。

以前,我们看到无论是便利店还是传统零售业态,在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可以让他们的仓储数据化、物流数字化,还让门店管理数据化,用户体验反馈数据化还可以反向推动产品研发。这么做的原因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提效。提升零售的效率,加快研发出用户需要的产品,并快速交付到用户手中。

现在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几乎不用再做用户教育。更多的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可以接入到零售的各个环节,更容易的获取数据。以前我看过一个报道,有个便利店为了把顾客的信息数字化,在收银台上放有几个按纽,在那个时代是让店员收银的时候,记录是什么样的顾客来买的商品,是小孩、孕妇、中年男子等等,通过这种很原始人工的方式来搜集用户的信息。当然这个效率是很低的,而且数据是不准确的。因为人工干预的数据是不准确的,最终会影响到决策。

现在,包括缤果盒子在内的无人店出现了,我们把用户的行为、消费的数据等完全交给机器自动搜集,像我们有基于动作行为识别的摄像头,可以把消费者在店内的行为数据化。这也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精准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分析。

另外,缤果盒子做的事情是通过人工智能的能力,让原来在店里包括守店进行交易的收银员工作都数字化了。以前我们如果把门店分为前端和后端,后端压缩的成本已经很难了。比如通过终端厨房、众包物流、数字化物流等方式让后端的成本降低,但是前端的成本一直在上涨。比如门店的租金成本上涨6%,人力成本上涨7%左右,缤果盒子是通过技术的能力,让前端的成本降低。像缤果盒子在全国的门店,24小时营业的情况下,一个门店的前端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一共不到两千块钱,这就是在为传统的便利店“减负”的赋能。

现在我们的智能收银台陆续推向市场,给到一些小店或者传统便利店去用,解决他们高峰时段结算排队的问题,其实这都是数字化可以让门店的“提效”的赋能。

无论是减少成本,还是提高效率,其实都会反馈给到消费者,因为门店的成本降低了,用户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进行售卖,最终得益的还是消费者

不是为了无人而便利,而是为了便利必须无人

两三年之内便利店行业,如果要做成全国性万亿级,可能会有哪些机会点?对便利店行业来说,两三年后大概会发展什么样的样子?

陈子林:市场足够大我就不说了,我赞同王洪涛秘书长说的。但春天其实还没有真正的到来,我觉得后面整个便利店市场后面会迎来一个更快更大的发展。因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便利店的供给端还远没有达到饱和。

我对于这个便利店行业的未来是充满期望的,也许两三年之内“无人+有人”结合的店会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做这样的尝试。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着实给现在经营者极大的好处,最直观的反馈就是为传统有人店店主省了门店的好几个员工的人工成本。

我的观点是,无人店会下沉到更多的离消费者更近的渠道,它体积小颗粒度比较小可以深入到小区内部等距离用户足够近的地方,这样的店会是有人店的补充,它是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在我看来,技术如刀,除了不断释放人类的劳动时间,还一定是会让这个行业不断细分,会提供更多精细化的服务。每一个行业都是如此,交通工具一样,我们的零售也一样。

所以我相信未来两三年大家身边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颗粒度的便利店,让大家的购物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满足,毕竟便利店的重点在于满足用户购物的“便利”。

换而言之,未来大家的购物会因为各种便利店的涌现而更便利。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