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孵化器规模和功能变孵化企业为孵化产业-蜗牛派

提升孵化器规模和功能变孵化企业为孵化产业

  ●关于融合发展

  惠州与广州深圳的融合主要是产业的融合

  “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最重要的是吸引人才、利用资金、实施良好的科研政策。”林江表示,深化与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这是近年来不少城市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经验。

  惠州毗邻广州、深圳、东莞,有着非常有利的地理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城市,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融合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惠州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尤其是在科技产业领域的定位。引进什么类型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需要以什么样的政策培育和引进,最终实现惠州本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林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9个城市+港澳2个城市”的综合体,国家的大政策是需要这11个城市能够实现“融合发展”。这首先要求同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珠三角9个城市率先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错位发展,而不是同质化竞争。

  “第一步的融合,首先是惠州与广、深的融合,主要是产业的融合。惠州具有规模较为庞大的石化、电子产业。”林江表示,要实现传统制造业到现代制造业的华丽转身,惠州可以作为一个示范地区。“这个华丽转身不是自动产生,而是要借助深圳创新能力与金融优势,广州的人才及政策、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制造产业的华丽转身。”

  ●关于人才引进

  大胆创新科技人才政策,科学制定科研创新机制

  当前,不少城市以具体的项目落地为载体,引进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人才落户,有不少的成功案例。科学地设计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的推动显然至关重要。

  林江表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参差不齐,商业化的项目不一定就能够最终盈利。因此,以项目为基础的引进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目的性太明确、利益性太强,可能会导致物极必反。一旦项目不能够商业化盈利,所引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就会面临流失的可能。

  “比如,中国科学院(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和中国科学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重大科学工程,这两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不会在短期内出成效,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能产生巨大的商业或经济效益,但这两大科学装置能够带来很多的高科技人才来惠州交流或长期工作。”林江说,惠州要在科技政策、科技人才评价方面有所建树。要大胆创新科技人才政策,科学制定科研创新机制,允许科研人员有自由的发展空间,自由的交流、自由的想象空间。科研体制、科研专项资金的评价体系要适当地宽容和调整,要有较大的魄力来解决科技人员的成果产出期问题。

  ●关于引进培育企业

  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的专业孵化器,实现孵化产业

  要引进和培育创新科技企业,我市可以在哪些类型的企业着力下功夫?林江表示,深圳、广州有着庞大的金融、人才、政策的支撑优势。对于已经成长到一定级别的创新科技大企业,很容易被一线城市吸引走。“我认为惠州可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第一岛链’符合惠州特色的创新源头,特别是把成长型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吸收到惠州进行产业化,与‘第一岛链’的产业进行有效互补,最终实现惠州在‘第二岛链’形成创新动能的集聚。”

  在林江看来,惠州可以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提升孵化器规模和功能,加快完善孵化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努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

  “此外,惠州还可以结合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的专业孵化器,例如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等,借助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实力,引领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林江表示。

  专家名片

  林江,现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岭南学院金融系教授、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所长、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责任编辑:罗晓燕)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